s 阅读页

第五章 岁时习俗

  传统节日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前,家家都要炒、煎好年果子(花生、红薯片、冻米糖、豆子等),打麻糍(又叫年糕)准备过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小年那一天,大家都在忙碌着做过年准备:碾年米、做年豆腐、杀年猪、做新衣服,室内室外进行大扫除,擦洗家具,洗被铺床等。

  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早饭后,家家户户都忙着杀鸡、打鱼、炖肉、剔年菜、煮年饭。午饭前,家家户户都要摆好鸡、肉、四叶长菜(意为四季发财,有的地方又称年菜)、酒饭,点香烛,打爆竹供神,祈求神明保佑。完后,各家都非常热闹地吃团圆年饭。下午家家户户忙着写春联、贴春联,洗澡换衣,扫地。晚饭后,家家厅堂里要点上一对大蜡烛,灯火通明。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夜里12时,放鞭炮接岁。

  过年:永丰民间都把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至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叫过年。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家家早起,争先开“财门”,厅堂设香案,凌晨放鞭炮,烧天香。早餐,先吃年糕、茶点,再开餐。过去的风俗,初一的早、中餐要吃斋(意为初一吃一天斋,可以抵上一年的积德行善,保五谷丰登,全家安泰)。饭后,朝“吉利”方向“出行”,手执三炷香,点燃鞭炮,至百步远的空旷地,朝天作揖。接着,晚辈串门走户向长辈拜年。初一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因此禁忌很多,大家不扫地,不挑水,不淘米(吃大年三十日煮的年饭),不讨债,不打人,不骂人。

  从初二开始,亲戚相互串门拜年,村村耍龙灯,演新年戏。

  元宵节:正月十五叫“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元宵米果”,做“元宵汤圆”。上午,也要杀鸡、打鱼做“元宵节饭”。中午饭前,同样要点香烛、放鞭炮、摆供品供神。晚饭后,男女老少都走到晒场上、大路边去看最后一晚也是最热闹的一次灯彩表演。灯彩队伍路过门口时,家家都要放长鞭炮。看完灯彩后,大家回到家里在灶上点燃香烛、摆上米粿、汤圆,然后放鞭炮,叫“奉司命”(又叫供灶神)。随后,全家吃汤圆。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叫“端午节”,是永丰县民间的一个大节。初三、四两日,家家户户要做好粽子,煎好油饼,如油圆、花生饼、豆子饼等。初五早晨,家家门前、厅堂、神龛上、窗前插上菖蒲和艾叶。然后,全家坐在一起吃包子、粽子、饼子、鸡子(蛋)、蒜子(俗称“五子”),喝雄黄酒。接着,妇女给小孩做“鸡心”、“小香包”(鸡心和香包里放的是艾叶、雄黄、香末),在水缸里放雄黄消毒,在室内外墙脚上撒雄黄防蛇。

  恩江是永丰境内的一条大江,端午节这天,两岸群众都要到江里举行划龙船赛。比赛以村为单位,一村一条龙船,划手按规定的人数参与,鼓手、锣手、旗手各一人。他们穿着村里统一的服装(参赛单位的服装颜色要有区别),各参赛者把龙船停放在统一划好的起航线上,等岸上裁判一声锣响,众划手齐力划桨,勇往直前,船上锣鼓喧天,岸上呐喊助威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热闹、壮观。20世纪60年代后,因上游水量减少,河道积砂增多,这项活动也随之消失。

  中秋节:在上永丰一带又叫“八月节”,也是永丰县最热闹的一个传统佳节。晚上,看完火龙(秆龙)游行后,大家回到家里焚香、点烛、放鞭炮,合家团圆“赏月”。据天文律计算和测试,八月十五日晚上是全年中月亮最圆的一晚。“赏月”就是对着明亮的圆月饮酒、吃花生、月饼、柚子等。

  中秋节期间,各地的龙灯活动非常热闹。其品种主要是秆龙,有的地方是纸龙。十三日晚上开始,龙灯游行,连游三个晚上,十五日晚的游行结束后便是“化龙”(把秆龙放到江岸或村里的大塘边上烧化)。化龙时,家家都会有人去抢龙身上插的钱香,插到自家的猪栏、牛栏和家里的大门上,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安康。

  时令节日

  立春:按传统历法,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春之来临,万物复苏,这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永丰人是非常重视这个农历节的。立春那天,时间将到时,家家都要在厅堂桌上摆上供品接春。据历代传说,春神是吃素的,所以供品都是素食,如炒花生、薯片、油煎饼和泡茶2杯,现在的供品中还会摆上苹果、雪梨等。然后,点燃香烛。有的人还喜欢“试春”,他们在立春时刻将到时,把一个鸡蛋直立在桌上,等鸡蛋能直立不用手扶了,便是真正的立春时分到了,即刻,大家齐放鞭炮接春。而后,并把供品端到室外供奉天神。

  惊蛰:家家用石灰洒墙脚、柱础及桌、椅,以避虫蚁。

  清明: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节日。这天,家家都要吃“发糕”,或“青米粿”。永丰有的地方是在清明前三日、后四日去扫墓;有的地方是在清明“节”到谷雨“气”这15天中去扫墓的。扫墓,有的叫“挂青”,有的叫“挂纸”。那天长辈带晚辈去参加这一活动,为的是教育晚辈不忘祖。祭扫时,要砍掉墓前坟上的荆棘杂草,再把钱纸条挂在坟上,然后,在墓前点燃香烛,摆上供品(供品是酒、茶、饭、米果等),放鞭炮,烧钱纸,并以酒水圈之,以免被其他孤魂野鬼捡了去。新中国建立后,机关、团体、学校也都会组织共青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去祭扫革命烈士墓,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当然祭扫形式也更文明。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家家户户曝晒贮藏的衣物,还要晒“族谱”和其他古藏书籍。

  中元节:俗称“鬼节”。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家家焚烧包封纸钱、纸锭礼奉祖先。如今许多地方,此俗犹存。

  重阳: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这天,旧俗要登高饮酒,以助雅兴。凡名胜之区,游者益众。永丰境内今无此风俗。

  十月朝:农历十月十五日,旧称“十月朝”。这天民间盛行做“麻糍”或其他米粿。

  冬至: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气(节气的分法是:一个月中的两个节气,前一个叫节,后一个叫气,如立春是节,雨水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冬至的前三日、后四日是上坟培土时间。一到祖坟上先得挖三筐土倒在坟头上,意为给先人盖被,寒冬不受冻。然后,在墓前点插香烛,烧钱纸,上供品,放鞭炮和洒水酒一杯,有的还会在墓前烧纸做的衣裤和生活用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