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民间戏曲

  戏剧

  单台

  明初,永丰各地的灯彩活动就较为繁荣,灯歌表演也随之形成。开始是一旦(男扮女装)在花灯和罗车灯中唱灯歌,服饰是头扎一块花手帕。其演唱曲目是本地的民间小调,如《十皮柳》《十打》《铜钱歌》等。不久,这种演唱形式便游离于灯彩活动,逢年过节时,单个的来到晒场上演唱,演唱曲目不断发展,演唱内容有唱古歌,唱民间故事、传说,唱大剧选段,如“神仙两面排”、“送宝”、“张茂英寻夫”、“牡丹对药”等,后来慢慢形成“单台”。

  两人戏

  明代中期,灯歌表演活动已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一旦一丑和几旦几丑的表演形式不少,在演唱内容上不断丰富,除了演唱一些民间小调和名人轶事外,还演唱了不少内容诙谐有趣、有人物、有简单情节、形式活泼的灯歌。

  明末,灯歌表演活动逐渐游离于灯彩,演唱者们把演唱内容、曲调、角色形象和表演形式进行一番较大的变动和创作,表演人物开始有了简单粗犷的脸谱、服饰以及大致的角色之分;旦角有了手巾,丑角有了纸扇表演道具;伴奏上,在二把胡琴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锣鼓腔;表演身段上,旦角有了“小脚步”,丑角有了“高桩”、“中桩”、“矮子步”;表演中有唱、念、做,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演出剧目中有人物、有情节,如“埋绫锣”、“哨银心”、“补背褡”、“补缸”等;演出活动方面,从晒场走上了“草台”、“村台”。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打花鼓”。

  三角班

  三角班是在一旦一丑的两人戏上增加一个小生角色组成的戏班。

  清乾隆时期,由元宵“打花鼓”(两人戏)进而发展到“花鼓戏”,其演出活动遍布全县各地,业余戏班林立。清嘉庆年间,花鼓戏的发展得更为繁荣了。

  清道光末期,宜花“三角班”的本子戏流入永丰,被本地“花鼓戏”吸引、融合,大约于1945年后形成了永丰“三角班”。宜花流入过来的本子剧目有《过界岭》《蔡鸣凤》《山伯访友》《毛洪记》等,小戏有《小反情》《下南京》《采桑》《取学钱》等。三角班的演出不但从剧目、演出、唱腔、伴奏等方面都已完全戏剧化了,形成了完整的剧种体系,而且其唱腔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迈进,出现了“简板”、“哭头”、“散板”,锣鼓点也向兄弟剧种吸收了不少。在剧目发展上,花鼓班时期只有小剧30多个,三角班后发展到大小剧目160多个。在行当、角色上,从三个角色发展到三旦(花旦、老旦、丑旦)、三生(小生、老生、娃娃生)、一丑。

  光绪年间,三角班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也是汉调戏剧涌入永丰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时期。此时,三角班正迫切需要发展和丰富自己,而吸收了不少汉调剧的本子剧目,在引进剧目的同时,连汉调戏的声腔(“西皮”、“二黄”)和锣鼓点也一并接受过来。然而,在演出中“汉”、“采”两腔不混杂使用。老艺人把用汉腔演唱的剧叫“弦戏”、把用“三角班调”演唱的剧叫“锣鼓调”。

  新中国建立后,三角班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1953年,永丰县在恩江工农业余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永丰县采茶剧团”,并请来了几位有名气的、艺术造诣较深的三角班老艺人,挖掘、整理了很多优秀传统剧目、曲调、曲牌、锣鼓点,三角班从而发展为行当齐全的全班——永丰采茶戏。

  曲艺

  渔鼓

  又名“道情”,清末传入永丰。演唱者为盲人,是以渔鼓筒为拍击节奏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乡民们称之为“唱化文”。

  原演唱的曲目不多,只唱些“忠孝节义”的曲子和一些民间故事,后受戏曲影响,吸收了汉剧中的高腔和其他弹词中如泣如诉的韵腔,演唱曲目多为连台本戏、传奇故事、喜庆说唱等。

  民国末期,永丰第一代渔鼓艺人温绍福出名后,他把渔鼓发展为有丝弦伴奏,说中引用了不少地方戏曲中的间奏曲牌,在抒发感情的高潮中也学习了一些戏曲中的表演动作和说、念功。

  1953年文化馆组织了一个盲人曲艺队,馆里编写新的宣传曲目,教习盲艺人,在全县各地巡回演出。1954年至1955年,他们分别参加了省、市曲艺调演,并获奖。1957年,曲艺队解散,从此,该曲种便停止了演出活动。

  莲花闹

  又名“打莲花落”。它演唱于“叫花子”上街、串户的乞讨中。在街上演唱是向店主和屠夫们讨钱讨肉,在农家演唱是向农户讨米、讨吃。演唱曲目只有四五个,演唱内容有唱古人轶事,劝世人恩施、修善,赞屠夫买卖公平,给施主祝福、贺寿等。

  此曲种无伴奏,只有竹板为击节奏乐器,间歇时,以竹板节奏翻花为间奏曲。历代无发展,至今尚在“叫花行”中流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