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附录一 林语堂学术行年简表

  1895年——1912年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6岁进坂仔的铭新小学读书。10岁到厦门鼓浪屿教会小学读书。13岁到17岁在寻源书院读书。曾由他父亲林至诚教读《四书》、《诗经》、《声律启蒙》和《幼学琼林》等,自学过苏东坡的作品、司马迁的《史记》、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因而,“对儒家经典根底很好”。此外,他父亲曾鼓励他学好英语,给他灌输基督教义,要他看林琴南译的西方小说,如《福尔摩斯》、《天方夜谭》、《茶花女》,以及史各德、狄更斯、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1912年——1916年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在此期间,林语堂几乎中断了中文学习,但把英语学通了,并曾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张伯伦的《十九世纪的基础》、赫克尔的《宇宙之谜》、华尔德的《社会学》、斯宾塞的《伦理学》、韦习特墨的《婚姻论》等书,增进了西方文化知识。

  1916年——1919年

  在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在此期间,林语堂中止了对基督教义的信仰,改为信仰人文主义。博览国学书籍,攻读《红楼梦》用力尤多。并经常跑去以卖旧书著名的琉璃厂翻看和选购国学书籍,诸如《人间词话》、《四库集录》、《说文》、《玉篇》、《广韵》、《韵府群玉》、《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因而,大大充实了国学基础知识。

  从1918年起,林语堂关心文学革命,并着手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发表三篇文章:《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新青年》第4卷第4号)、《汉字索引制说明》(《新青年》第4卷第2号)、《分类成语辞书编纂》(《清华季刊》)

  1919年——1920年

  1919年7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婚后,即偕妻子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对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感到难以接受,喜爱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文学理论。课余常到卫德诺图书馆挑选图书阅读。

  1920年——1923年

  在法国乐魁索城的中国劳工青年会服务了一段时间后,到德国耶拿大学就读一学期,于1921年2月获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接着,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除学习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外,还钻研了国学书籍《汉学师承记》、《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等,打下了语言学和音韵学的坚实基础。撰写了《古代中国语音学》博士论文。获音韵学博士学位。

  1923年

  9月到北京大学执教,任英文系英文和语言学教授。曾开设《基本英文》、《作文》和《英语教授法》等课程。课余致力于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曾发表三篇论文:

  《读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书后》(《国学季刊》第1卷第3号)

  《国语罗马字拼音与科学方法》(《晨报副刊》9月12日)

  《科学与经书》(《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

  1924年

  1月被推举为北大方言调查会主席。9月参加语丝社。是年林语堂的重要著述有:

  《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晨报副刊》3月16日)

  《关于研究方言应有的几个语言观察点》(《歌谣研究增刊号》)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方言调查会宣言书》(《晨报副刊》3月25日)

  《北大方言调查会方言字母草案》(《歌谣周刊》3月)

  《征求关于方言的文章》(《歌谣周刊》3月24日)

  《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晨报副刊》5月23日)

  《幽默杂话》(《晨报副刊》6月9日)

  《一个研究文学史的人对于贵推怎样想呢?》(《晨报副刊》6月16日)

  《吃牛肉茶的泰戈尔——答江绍原先生》(《晨报副刊》6月27日)

  《问竺震旦将何以答萧伯纳?》(《晨报副刊》7月15日)

  《论土气与思想界之关系》(《语丝》第3期,12月1日)

  1925年

  9月,钱玄同、赵元任成立“七人会”,林语堂是“七人会”的成员之一。他除了继续研究语言学外,更是致力于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并积极支持人民群众的爱国斗争,抨击绅士名流的“高调”,但曾赞同对落水狗实行“费厄泼赖”。是年林语堂的重要著述有:

  《谈理想教育》(《现代评论》第1卷第5期,1月10日)

  《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写于3月29日)

  《给玄同的信》(《语丝》第23期,4月20日)

  《话》(《语丝》第30期,6月8日)

  《丁在君的高调》(写于6月24日)

  《汉代方音考一》(《语丝》第31期,6月15日)

  《随感录》(《语丝》第48期,10月12日)

  《谬论的谬论》(《语丝》第52期,11月9日)

  《语丝的体裁》(《语丝》第54期,11月23日)

  《Zarathustra语录》(《语丝》第55期,11月30日)

  《苦矣!左拉!》(《剪拂集》)

  《“公理”的把戏》后记(写于12月31日,《剪拂集》)

  《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语丝》第57期,12月4日)

  《论骂人难》(《语丝》第59期,12月28日)

  《祝土匪》(写于12月28日,《剪拂集》)

  1926年

  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杨荫榆和参加社会斗争,摈弃“费厄泼赖”,成为“打狗运动”的急先锋。因而,遭受北洋军阀政府通缉,被迫南下,在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和国学院总秘书。是年林语堂的重要著述有: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语丝》72期,3月29日)

  《“英语备考”之荒谬》(《语丝》74期,4月12日)

  《图书索引之新法》(《语丝》76期,4月26日)

  《泛论赤化与丧家之狗》(写于3月10日)

  《讨狗檄文》(写于4月2日,《剪拂集》)

  《打狗释疑》(写于4月17日,《剪拂集》)

  《“发微”与“告密”》(写于4月23日,《剪拂集》)

  《冢国絮语解题》(写于12月19夜,《剪拂集》)

  1927年

  3月离厦大赴武汉革命政府,任外交部秘书。9月赴上海专事于写作。10月起在中央研究院任外国语编辑主任。是年林语堂的重要著述有:

  《天才乎——文人乎——互捧欤——自捧欤?》(《中央副刊》58号,5月21日)

  《谈北京》(《中央副刊》65号,5月28日)

  《萨天师语录(一)》(《中央副刊》80号,6月13日)

  《前汉方音区域考》(《贡献》)

  1928年

  任中央研究院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是年,林语堂的《剪拂集》由北新书局出版外,其他著述有:

  《哈第论死生与上帝》(《语丝》第4卷第11期,3月12日)

  《萨天师语录(二)》(《语丝》第4卷第12期,3月19日)

  《论静思与空谈》(《语丝》第4卷第13期,3月26日)

  《萨天师语录(三)》(《语丝》第4卷第15期,4月9日)

  《萨天师语录(四)》(《语丝》第4卷第24期,6月11日)

  《开明第一英文读本》(开明书店8月初版)

  《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上)》(《语丝》第4卷第27期)

  《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下)》(《语丝》第4卷第28期)

  《给孔祥熙部长的一封公开信》(《语丝》第4卷第38期,9月17日)

  《剪拂集序》(《语丝》第4卷第41期,10月22日)

  《古音中已遗失之声母》(《语丝》第4卷第42期,10月29日)

  《子见南子》(《奔流》第1卷第6号,11月)

  《萨天师语录(五)》(《语丝》第4卷第33期)

  1929年

  在上海东吴大学担任英文教授一年(自1928年9月始)。是年林语堂的著述有:

  《开明英文读本》(三册),开明书店

  《开明英文文法》(上、下册),开明书店

  《关于子见南子的话——答赵誉船先生》(《语丝》第5卷第28期,9月23日)

  《新的文评序言》(《语丝》第5卷第30期,10月7日)

  《Benedetto Groce的“美学:表现的科学”》(《语丝》第5卷第36期,11月10日)

  《樵歌新跋》(《语丝》第5卷第41期,12月23日)

  《机器与精神》(12月26日在光华大学中国语文学会讲稿,《大荒集》)

  1930年——1931年

  继续在中央研究院任职。这两年林语堂的著述有:

  《林语堂时事述译汇刊》(上海开明书店)

  《英文文学读本》(共二册)(上海开明书店)

  《新的文评》(北新书局)

  《论现代批评的职务》(1930年1月30日在环球中国学生会讲稿,《大荒集》)

  《读书的艺术》(《读书月刊》第1卷第6期,3月)

  1932年

  9月16日创办并主编《论语》半月刊。12月29日又与宋庆龄、蔡元培和杨杏佛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年林语堂的重要著述有:

  《悼张宗昌》;《读萧伯纳传偶识》;《弥罗妙文》;《“幽默”与“语妙”之讨论》(《论语》第1期,9月16日)

  《阿芳》;《岁在壬申》;《一国三公》;《述而主义》;《汤尔和识见》;《蒋介石亦论语派中人》;《马克思风》;《中国何以没有民治》;《语堂集句》(《论语》第2期,10月1日)

  《拟某名流为李顿报告发表谈话意见》;《读邓肯自传》;《说难行易》;《思甘地》;《奉旨不哭不笑》;《申报新闻报之老大》;《涵养》;《半部韩非治天下》;《如何救国示威》;《给韩慕孙信》(《论语》第3期,10月16日)

  《给李宝泉复信》(《论语》第3期,10月16日)

  《尊禹论》;《九疑》;《断烂朝报》;《吾家主席》;《汪精卫出国》;《今年大可买猪仔》;《你不好打倒你下文》(《论语》第4期,11月1日)

  《哥伦比亚大学及其他》;《文章五味》;《谁揠此苗》;《哀梁作友》;《陈、胡、钱、刘》;《孔子亦论语派中人》;《黏指民族》;《颜任光之幽默》;《刘熙亦幽默》(《论语》第5期,11月16日)

  《编辑罪言》;《回也愚》;《司法得人》;《捐助义勇军》(《论语》第6期,12月1日)

  《脸与法制》;《新旧文学》;《赋得迁都》;《会心的微笑》(《论语》第7期,12月16日)

  《翻译之难》(《申报·自由谈》,12月18日)

  1933年

  2月17日萧伯纳到上海访问,林语堂热情欢迎,并在《论语》第12期设“迎萧专号”,受到鲁迅的好评。是年,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由开明书店出版外,其他著述有:

  《冬至之晨杀人记》(《申报·自由谈》,1月1日)

  《新年恭喜》;《又来宪法》;《得体文章》;《文章无法》;《十大宏愿》(《论语》第8期,1月1日)

  《祝寿》;《笨拙记者受封》;《个人的梦》;《纸烟考》;《谈牛津》(《论语》第9期,1月16日)

  《吃糍粑有感》;《刘铁云之讽刺》;《吸烟与教育》;《唔笃走谑》(《论语》第10期,2月1日)

  《等因抵抗歌》;《糍粑与糖元宝》;《变卖以后须搬场》;《适用青天》(《论语》第11期,2月16日)

  《谈萧伯纳》(《申报·自由谈》,2月17日——19日)

  《天下第一不通文章》;《萧伯纳与上海扶轮会》;《萧伯纳与美国》;《水乎水乎洋洋盈耳》;《欢迎萧伯纳文章考证》;《再谈萧伯纳》(《论语》第12期,3月1日)

  《谈言论自由》(3月4日在上海青年民权同盟讲演稿)(《论语》第13期,3月16日)

  《国文讲话》(《申报·自由谈》,4月14日)

  《萨天师语录》;《编辑滋味》(《论语》第15期,4月16日)

  《论文》(《论语》第15期、28期,4月16日、11月1日)

  《春日游杭记》(《论语》第17期,5月16日)

  《萧伯纳论读物》(《申报·自由谈》,5月28日)

  《思满大人》(《论语》第22期,7月1日)

  《白克夫人之伟大》(《论语》第24期,9月1日)

  《让娘儿们干一下吧!》(《申报·自由谈》,8月18日)

  《拿去我脸上的毛》(《申报·自由谈》,9月10日)

  《论政治病》(《论语》第27期,10月16日)

  《论语录体之用》(《论语》第26期,10月1日)

  《与陶亢德书》(《论语》第28期,11月26日)

  《提倡俗字》(《论语》第29期,11月16日)

  《论踢P股》(《申报·自由谈》,11月26日)

  《我怎样买牙刷》(《论语》30期,12月1日)

  《有不为斋解》;《文字国》(《论语》第31期,12月16日)

  1934年

  4月5日创办并主编《人间世》半月刊。是年,林语堂的《大荒集》和《我的话》(行素集)分别由生活书店和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外,其他著述有:

  《答高植书》;《与哥德派拉书》(《论语》第32期,1月1日)

  《辞通序》(《申报·自由谈》,1月9日)

  《论幽默》(《论语》第33期、35期,1月16日、2月16日)

  《怎样写》《再启》(《论语》34期,2月1日)

  《宗教与脏腑》(《论语》第35期,2月16日)

  《作文六诀序》(《论语》第36期,3月1日)

  《论笑之可恶》(《申报·自由谈》,3月10日)

  《论以白眼看苍蝇之辈》(《申报·自由谈》,4月16日)

  《论谈话》(《人间世》第2期,4月20日)

  《周作人诗读法》(《申报·自由谈》,4月26日)

  《方巾气之研究》(《申报·自由谈》,4月28日、4月30日,5月31日)

  《七日日记》(《人言周刊》第1卷第26期)

  《说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第4期,5月20日)

  《母猪渡河》;《纪春园琐事》(《人间世》第5期,6月5日)

  《中国人之聪明》;《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6月20日)

  《论作文》(《人言周刊》1卷18期,6月)

  《谈玩物不能丧志》;《说自我》(《人间世》第7期,7月5日)

  《时代与人》(《人间世》第8期,7月20日)

  《英人古怪脾气》(《人间世》第9期,8月5日)

  《无字的批评》;《说浪漫》(《人间世》第10期,8月20日)

  《大学与小品文笔调》;《罗素离婚》;《有不为斋丛书序》(《人间世》11期,9月5日)

  《辜鸿铭论》;《辜鸿铭》(《人间世》第12期,9月20日)

  《说大足》;《怎样洗炼白话入文》(《人间世》第13期,10月5日)

  《关于本刊》(《人间世》第14期,10月20日)

  《论小品文笔调》(《泰东日报》,10月28日)

  1935年

  9月16日创办并主编《宇宙风》(十日刊)。是年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外,其他重要著述有:

  《开明英文讲义》(共三册)(林语堂、林幽合编,上海开明书店)

  《英文小品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英文小品乙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谈劳伦斯》(《人间世》第19期,1月5日)

  《说潇洒》(写于1935年元旦;《文饭小品》创刊号,2月)

  《纪元旦》(《论语》第58期,2月1日)

  《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月16日)

  《哀莫于心死》(《人间世》第23期,3月5日)

  《再谈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4期,3月24日)

  《谈中西文化》(《人间世》26期,4月20日)

  《慈善启蒙》(《文饭小品》第3期,4月5日)

  《今文八弊》(上、中、下)(《人间世》第27-29期,5月5日、20日,6月5日)

  《大义觉迷录》(《人间世》第30期,6日20日)

  《中国的国民性——散漫性之来源》(5月27日在大厦大学演讲稿;《人间世》第32期,7月20日)

  《说本色之美》(《文饭小品》第6期,8月31日)

  《孤崖一枝花》;《无花蔷薇》;《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9月16日)

  《烟屑》(《宇宙风》第1-3、6-7期连载)

  《不怕笔记》;《论裸体运动》(《宇宙风》第2期,10月1日)

  《所望于申报》;《不知所云》;《谈螺丝钉》(《宇宙风》第3期,10月16日)

  《提倡方言文学》;《再谈螺丝钉》(《宇宙风》第5期,11月16日)

  《谈中西文化之别》;《四谈螺丝钉》(《宇宙风》第6期,12月1日)

  《说耻恶衣恶食》;《记翻古书》(《宇宙风》第7期,12月16日)

  1936年

  8月10日晚举家乘“胡佛总统号”客轮赴美。9月初到达后,先在赛珍珠家里住了近一个月,接着在纽约中央公园西边一幢老楼房的七楼租了一套公寓居住。10月5日,应美国书籍出版者协会邀请,在第一届全美书展演作会上讲演。10月19日鲁迅逝世,林语堂曾撰写《悼鲁迅》一文。12月19日,林语堂又应邀参加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有关西安事变的讨论会,并发表讲演。是年林语堂的重要著述有:

  《子见南子及其他》(商务印书馆)

  《中国新闻舆论史》(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关于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宇宙风》第8期,1月1日)

  《外人旁观者》;《告学生书》;《论躺在床上》(《宇宙风》第9期,1月16日)

  《考试分数之不可靠》;《论看影流泪》(《宇宙风》第10期,2月1日)

  《艺术的帝国主义》;《记性灵》(《宇宙风》第11期,2月16日)

  《茵治论考试》;《冀园被偷记》(《宇宙风》第12期,3月1日)

  《节育问题常识》;《叩头与卫生》;《两部英语字典》(《宇宙风》第13期,3月16日)

  《吃草与吃肉》(《宇宙风》第14期,4月1日)

  《游山日记读法》(《宇宙风》第15期,4月16日)

  《跋众愚节字林西报社评》(《宇宙风》第16期,5月1日)

  《古书有毒辩》;《申报的医药附》;《字林西报评走私》(《宇宙风》第18期,6月1日)

  《“猫与文学”小引》(《宇宙风》第22期,8月1日)

  《中国杂志的缺点》(《西风发刊词》);《西风发刊词》(《宇宙风》第24期,9月16日)

  《临别赠言》(《宇宙风》第25期,9月16日)

  《我的话》(《披荆集》)(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37年

  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宣传抗日。是年,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外,其他著述有:

  《抵美印象——至国内友人》;《中日之国民性——近情与不近情之差别》(《西风》10期,6月1日)

  《课儿小记》(海外通信之一)(《宇宙风》第31期,12月16日)

  《日本征服不了中国》(纽约《时代周刊》8月29日)

  《中日战争之我见》(为《吾国与吾民》第十三版增写的一章)

  1938年

  《孔子的智慧》由蓝登书屋出版。这是林语堂首次将儒家学说介绍给西方读者。2月初,林语堂偕妻女到欧洲旅游。8月8日,在巴黎动笔写作《京华烟云》。是年林语堂的其他著述有:

  《美国与中日战争》(《宇宙风》第70期,7月1日)

  《日本必败论》(《宇宙风》第73期,8月16日)

  1939年

  因欧洲战争即将爆发,林语堂一家提前回到纽约。5月9日,林语堂应邀参加在纽约举行的国际笔会第17届大会,并发表以《希特勒与魏忠贤》为题的讲演。另外,书评家兼编辑菲地门约请林语堂为《我的信仰》一书撰写一篇同名文章。是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9月4日,林语堂致信郁达夫(《我的长篇小说》,《宇宙风》乙刊第15期,10月16日),委托他翻译《京华烟云》。

  1940年

  5月全家回到重庆。8月20日返回美国。去国前,林语堂将其在北碚四室一厅住房连同家具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使用。是年,林语堂的《讽颂集》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

  1941年——1942年

  在纽约专事写作。是年林语堂发表的著述有:

  《辜鸿铭——最后一个儒家》(《西风副刊》第32期,4月)

  《欧美印象》(林语堂等著,上海西风社1941年11月版)

  《中国印度之智慧》(美国蓝登书屋1942年)

  《中国何以必胜》(《泰晤士周刊》,1942年2月15日)

  《美国与中国的抗建》(《宇宙风》散文半月刊第115期,6月1日)

  1943年

  政论《啼笑皆非》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是年秋,林语堂全家再次回到重庆。是年林语堂的其他著述有:

  《科学与人生观》(《中央周刊》第6卷第18期)

  《论中西文化与心理建设——10月24日在中央大学演讲稿》(《半月文萃》第2卷第5期转载)

  1944年

  春,林语堂一家返回美国。是年发表的论述有:

  《论月亮与臭虫》(《宇宙风》乙刊第135、136期合刊)

  《啼笑皆非》;《五十以学易辩》(《宇宙风》乙刊第138期,8月)

  1947年

  出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美术与文学组主任。不久辞职,从巴黎搬到坎城,继续以写作为业。是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外,其他著述有:

  《我的二姐》(原载美国The Rotarian,黄嘉德译,《西风》第93期,4月)

  《文人画像》(林语堂等著,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1948年

  偕同夫人从坎城回到纽约。是年,《老子的智慧》由美国蓝登书屋出版。

  1950年

  《美国的智慧》,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

  1952年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内有导言),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

  1954年

  10月2日下午乘机赴新加坡,出任南洋大学校长。至次年4月26日辞职。

  1957年

  《武则天传》,由美国世界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

  10月14日到台湾参观。曾应邀在台湾大学作《〈红楼梦〉的考证》讲演。是年,《匿名》由美国法拉·史特劳斯与库德海公司出版。

  1959年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康隆报告”制造“两个中国”谬论,林语堂表示坚决反对。是年,《中国的生活》和《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由美国世界出版公司出版。

  1961年

  1月16日,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在华盛顿作以《“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为题的讲演。在马星野的促进下,偕夫人到中南美六国游历并发表讲演。是年,《辉煌的北京》由美国康诺出版公司出版,《不羁》由美国世界出版公司出版。

  1965年

  2月10日开始在台湾中央社“无所不谈”专栏发表文章。是年,结束旅美生活,回到香港。《无所不谈》一集,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66年

  1月26日,再次到台湾参观。6月,定居台湾。《平心论高鹗》,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67年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由美国普拉姆出版公司出版。《无所不谈》二集,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68年

  6月18日至20日,出席在汉城举行的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第二届大会,并发表以《趋向于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为题的讲演。

  1969年

  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台湾分会的会长。9月,出席在法国蒙顿举行的国际笔会第36届大会并发表讲演。

  1970年

  负责筹备6月在台北举行的亚洲作家第三次大会。7月底至8月初,出席在汉城举行的国际笔会第37届大会,并发表以《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为题的讲演。

  1972年

  《当代汉英词典》,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1974年

  《无所不谈合集》,由台北开明书店出版。

  《八十自叙》,由台北远景出版社出版。

  1975年

  9月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笔会第四十届大会上,林语堂被推举为副会长。他的《京华烟云》被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1976年

  3月26日22时10分,林语堂逝世于香港。

  4月1日,安葬于台湾阳明山家园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