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发上风,无攻下风:小心玩“火”自焚
《孙子兵法》之中提出,“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认为将领想要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水攻”“火攻”等方法,一定要懂得运用的机巧,不然很可能弄巧成拙。试想,水火无情,如果事前没有计划好,大火一直烧到了自己的地盘,那么不仅仅对敌人,对自己不也一样是威胁吗?
因此,运用自然力量的时候,就要先考虑好其性质和特点,掌握自己进攻的时机和方式;运用形势的时候,要能够判断形势发展的规律,这些都是为将者所必须担心的问题。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正如“火发上风,无攻下风”,因为攻击“下风”就会使得自己一方也被火烧着,想要借助形势打击对手,首先要让自己不会受到牵连。玩火自焚的人,是最愚蠢的人。
《三国演义》之中有这样的内容。汉朝官员黄奎与进京的西凉马超之父马腾密议欲除曹操,为黄奎家的奴仆苗泽所知,因苗泽与黄奎侍妾李春香私通,见黄奎颜色有异,于是让李春香试探。“当夜黄奎果到春香房中。李春香就问道:人人都说刘备仁义,曹操奸诈,是真的吗?”奎乘醉言曰:你是妇人,尚知邪正,何况我?我早晚便要杀曹操!“李春香又问:如何下手?”王奎说:我已约定马将军,明日在城外点兵时杀掉曹操。李春香告于苗泽,苗泽报知曹操。操便先将黄奎一家老小拿下。
事机败露后,曹操密谋拿下一干密谋人员,黄奎与马腾被曹操处死,同时黄奎全家老小以及马腾之子马休、马铁亦被杀。
事后,苗泽告诉曹操说:“不愿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曹操却说:“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便教将苗泽、李春香与黄奎一家老小并斩于市。观者无不叹息。
苗泽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说让黄奎家“后院起火”,然而他的不仁不义很快得到了报应,这把火很快也把他自己烧死了。
因此,想要运用类似“火攻”的方法,首先要能够置身事外,不让“火烧到自己身上”;其次要能够夺取利益,省得自己白忙活一场;第三要有足够的大局观,能够随时控制局势,一面事情发展到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地步。
凭势而导:因风纵火,顺水推舟,才是上上之策
行军打仗,借助水势取胜,是借助自然的力量;借助火攻取胜,是借助大火蔓延造成敌军慌乱的有利形势。因此,善用水和火的力量,主要在于顺势而为,在于一个“借”字。
能够借助形势的人,可以用最小的力量换取最大的利益,可以用最小的兵力战胜强大的敌人。运用兵力凭借的不是强盛,而是自己对形势的冷静估计;主宰战场不一定非得拼杀个你死我活,只要懂得因风纵火,因势利导,便足以成为机会的主宰。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田常要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听说齐国大夫田常要出兵攻打鲁国,就召集他的弟子们商量救鲁国的对策。学生子贡愿意前往齐国完成这项使命。
子贡来到齐国,见到田常,劝田常说:“鲁国地贫人穷,所以不能和它打仗。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防备森严,兵强马壮。攻打鲁国不容易而攻打吴国容易。”田常不明白子贡说的意思,子贡说:“我听说您三次讨封三次都不成功,这是国内有大臣对您不服气。现在您打算以征服鲁国来扩充齐国,如果仗打胜了,也不是您的功劳。所以我说,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因为攻打吴国使不胜,兵马都死在外面,带兵的大臣一出去,国内就空虚,您就可以主宰齐国了。”田常说:“好!但是派往攻打鲁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如果改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来缓兵之计,我去让吴国来救鲁国,到时您就跟吴国军队作战。”田常同意了子贡的计策。
子贡立即去见吴王,游说吴王帮助鲁国以立威。吴王说:“好,可是得等我先消灭了越国,再考虑你的意见。”子贡又说:“大王对越国实在放心不下的话,请允许我去见越王,说服他出兵与您一起出征。这样既能控制越国,又能打着联合诸侯的名义去讨伐齐国。”吴王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来到越国对越王勾践说:“我已经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但他不放心越国,看来吴王要灭掉越国是毫无疑问的了。现在您最好派兵跟他去打齐国,以表示对他顺从;把您最好的宝物献给他,以取得他的欢心,这样就使他对越国放心了,而去攻打齐国。仗打败了,对您也无害处;如果打胜了,他必定向晋国乘胜进军,到那时我再去见晋君,说服他和您共同攻打吴国,为您以前的失败报仇。”越王听了很高兴,同意子贡的建议。
子贡趁机到了晋国,对晋君说:“现在吴国和齐国就要开战,如果吴国失败,越国必然从中作乱;如果吴国打败齐国,必然向晋国进攻。”晋君听了很害怕,子贡让他做好打仗准备。晋君同意了子贡的意见。
子贡回到鲁国。这时吴、齐两国正在大战,齐国惨遭失败,不出子贡所料,吴国接着向晋国进军,结果吴国被晋军打败。越王勾践乘机出兵袭击吴国,在离吴国都城七里的地方列开阵势,吴国与越国开战,结果三战三败,吴王被杀。
《史记》对此评价: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上文之中,孔子的弟子子贡可以说无愧于“贤人”的名号,他凭借一己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改变了各个大国之间的形势,同时也拯救了弱小的鲁国。因此,可以说子贡凭借着形势、利用了形势,同时也创造了形势。
真正智谋的人,对于形势的了解和运用莫不如此。只有因风纵火,才能够让火攻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让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美国巨富亚默尔在少年时是一个小农夫。在17岁那年,他被淘金热所席卷,历尽辛苦来到了加州,投入到淘金者行列。山谷中气候十分干燥。永十分缺乏。寻找金矿的人们感到最痛苦的是没有水喝。他们一面寻找金子,一面抱怨着天气:“这么个鬼地方,要有一壶凉水,老子给他几块金币!”
说话的人无意,听话的人却有心。在这一“非常”情况的驱使下,亚默尔的头脑开了窍,他决定退出淘金队伍,由挖金变成找水。经过努力,他终于把河水引进了水池,经过过滤,变成了清凉可口的饮用水。一见他担着水来,那些口干舌燥的淘金者们就一拥而上,一块块金币投入了他的口袋。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赚了很大的一笔钱,从此奠定了他日后的发展基础。
亚默尔的成功在于他对“火”一般的挖金热潮能泰然处之,及时地嗅到最有用的信息,然后采取相关的行动,从中获利。金矿对于水源有需要,这就是形势,他能够引进河水去赚钱,就是利用了形势。从此之后金矿附近的由水源带来的利润都归于亚默尔所有,便是他创造了新的形势。
古人说,无风不起浪。即使是周瑜火烧赤壁,也同样要有“东风”助阵,有曹操“船舶相连,行之如履平地”的条件。真正的智者懂得静观天下形势,就是这个道理。
非利不动:不做“损人不利己”的“穷开心”
两军相争,以利为先,中国古代战争往往是因为双方利益冲突的最终结果。同时,交战的时候想要有优势,就要占尽“利”字,少了这个字,往往就已经离失败不远。
在兵法上、在作战治军的理论上,孙子的利益观是什么呢?他的内容又是什么?首先,孙子的唯利原则,是指考虑问题、运用战术、制定方针、谋划战略要以现实的利害为依据,对所作所为要有一个清醒、冷静、理智的正确态度。唯利原则不是唯利是图,利令智昏最终要失败。见利就争,见便宜就抢,争抢到手的往往是诱饵,会变成害。利害攸关,有利有弊,唯利原则是辩证的。相反,孙子认为“非利不动”值得是更根本的利益,是具有大局观的利益。
明朝初期,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措施触动了藩王利益,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与建文帝对抗,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此时,建文帝拥兵百万,燕王朱棣的兵力仅有三十万左右。然而建文帝为人优柔寡断,竟然下命令说不许杀害燕王朱棣,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因此数次错过了消灭燕王的机会。
当时,朱棣军队困于山东,难以推进,正在朱棣为战事不利而苦恼之际,应天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应天府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京城,京城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应天。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又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就有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场“靖难之役”之中,燕王朱棣遵循孙子“非利不动”的原则,不因个人感情而影响用兵,所作所为都以战事为主;反观建文帝朱允炆,竟然把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混为一谈,不想承担“杀叔之名”,又优柔寡断,因此数次把到手的利益弃之不顾,最终也就难免坐不稳皇位了。
所以,聪明者考虑问题做决策时,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该争必争,该弃必弃。争是为趋利,弃是为避害。趋利避害是决策者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其次,孙子的“唯利原则”是公而忘私,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而利于主”,是利国、利民、利兵,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利益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以整体利益为重。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非利不动”的理论依然非常重要。想要运用形势,无论是为了强大自己还是为了与对手竞争,都要考虑好后果。要知道,所谓智谋,并无特异之处,只不过是比别人考虑的全面一些,长远一些,更能区分利、害而已。
§§第十三篇 用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