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古代名人传千秋

  一、谢姓人物说从头

  谢姓在历史上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诚如宋代文豪苏轼为谢氏族谱作序时说,谢氏“将相公侯,文人学士,奕世蝉联,难更仆数。然而,在国则彪炳汗青,在家则照耀谱乘”。

  谢氏在历史上有7位帝王后妃,尽管她们运乖时蹇,但毕竟是母仪天下的人物:第一位是三国时吴国的吴太祖夫人谢氏。第二位是晋惠帝夫人谢玖。第三位是庐陵王妃谢俗之女。第四位是南朝宋顺帝皇后谢梵境。第五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高祖的妃子谢宜清。第六位是南宋孝宗皇后谢氏(夏皇后死,翟氏被册立为皇后,恢复谢姓)。第七位是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

  东晋至清朝,谢姓出过18位宰相,他们燮理阴阳,调和鼎鼐,匡扶社稷,是国家重臣。第一位是名标青史的东晋宰相谢安,他因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为人称道,又以执政有方为后世效法。第二位是谢安弟谢石。太元六年(383)封为尚书仆射(尚书台的副官,居宰相之职)。只因战事紧急,孝武帝司马曜解除谢石的仆射职务,给他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职务。淝水之战取得彻底胜利。太元八年十二月谢石被提升为中军将军(主管亲帅督卫)尚书令(尚书台的主管即宰相)。第三位是谢安之孙谢混,东晋安帝时宰相,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乘龙快婿,后被刘裕诛杀。第四位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时的宰相谢晦,文帝刘义隆时免相,后被诛杀。第五位是南宋宰相谢弘微(391-433),陈郡阳夏人,东晋义熙初,袭爵建昌县侯,后拜员外散骑侍郎,宋初任刘义隆文学掾,宋文帝即位后为黄门侍郎,与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并称“元嘉五臣”。429年以本官加侍中,始秉副相之权。第六位是谢庄。南朝宋永光元年(465)为金紫光禄大人,后寻阳王师,加中书令(宰相)、散骑常侍。第七位是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均任过宰相的谢朏,卒于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第八位是谢庄第五子宰相谢瀹。第九位是南朝梁武帝时三次拜相的谢举,他为官恪守官箴,以清正廉明著称,卒于任上。第十位是南朝陈武帝、陈废帝时两度拜相的谢哲,59岁时死于任上。第十一位是陈废帝宰相谢嘏(gu),南朝文学家。第十二位是谢伷(zhou),谢嘏次子,585年自左民尚书迁吏部尚书,掌管天下选举,次年十月,进副相。第十三位是谢克家。1130年,以礼部尚书迁中大夫,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第十四位是谢廓然,1181年8月,任同知枢密院事,9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第十五位是南宋宁宗宰相谢深甫,他鞠躬尽瘁,守正不阿,其孙女谢道清是理宗皇后。第十六位是南宋理宗时的宰相谢方叔,度宗年间致仕。第十七位是出身状元,明世宗嘉靖年间任宰相的谢迁。在位时亢直敢言,忠荩辅国,83岁时卒于任上。第十八位是明末崇祯年间的宰相谢升,明亡后降清,顺治初年入阁与诸大学士共理机务,卒于任。他在明清两朝均位极人臣。

  谢姓历史上有五人被封为公爵,其中有四人是因淝水之战中立功而受封,他们是:谢安,庐陵郡公;谢石,南康公;谢玄,康乐公;谢琰,望蔡公。还有一位是在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以佐命之功被封为武昌县公的谢晦。

  谢姓还出过两个帝王,虽然他们当帝王时均不姓谢,但却是谢姓的裔孙。一个是南宋宁宗时福建长乐的谢升卿,因认安南陈守度为族叔,改名为陈日煚,科举中第后当了安南国王的驸马,后来当了安南国王,开创了安南历史上的陈氏王朝。另一个是元代末年湖北沔阳人陈友谅。他祖父名叫谢千一,因入赘陈家,遂改姓为陈。元末参加农民起义,称帝于采石矶,国号汉,后败于朱元璋手下。

  谢姓仕宦者既众,气节可风的民族英雄及清廉耿介的官员亦多。宋代的谢枋得义薄云天,誓不降元,饿死燕京,成为俎豆千秋的民族英雄;谢翱为抗元毁家纾难,穷困而死,震烁千古。清官更多,如明朝万历时任州牧的谢望俨,死后囊无余金,丧榇还乡时,滁人焚香遮道痛哭;明代天启年间在浙江衢州任官的谢玄珧死后,衢人哀之如丧考妣;清代道光年间在四川任官的谢玉珩,被百姓称为谢青天,离任时士民攀留,争送万民伞。其他业绩辉煌的文臣武将更是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谢姓在文学、绘画、医学及其他方面造诣深厚,享有盛誉者不在少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14位文学家,他们是谢尚、谢安、谢万、谢道韫、谢混、谢晦、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世基、谢朓、谢朏、谢徽、谢兰;宋代的女诗人谢希孟、民族英雄谢枋得及谢翱均是写诗的行家里手。明代浙江上虞人谢表善于治病,悬壶济世,被人称为“谢半仙”。清代安徽颍川人谢准是当地名医。画家也多,仅清代知名画家就有谢彬、谢为宪、谢国聿、谢荪、谢松洲、谢坦、谢兰生、谢观生、谢堃、谢晋、谢皎、谢棠、谢勒、谢蕙(女)、谢希曾、谢身灌、谢晶泉、谢家傻、谢惟临、谢启发、谢调梅等人。艺术家也卓尔不群,如唐代谢阿蛮是著名舞蹈家;清代的谢双寿擅长演京剧青衣,著名戏剧表演家王瑶卿便出其门下;清代的谢添庆擅长昆曲,吐字清晰,唱腔委婉。

  二、木本水源话祖宗

  会稽派始祖谢夷吾(约25-88)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字尧卿。会稽山阴谢氏有史可考的历史,最早开始于东汉明、章二帝时期的巨鹿太守谢夷吾。《后汉书》本传说他“少为郡吏,学风角占候之术,太守第五伦擢其为郡督邮”。

  谢夷吾的过人之处,是他的博学多通、精于占卜、莅政爱民、忠心报国。他初任郡吏,即遇上第五伦作太守,慧眼识英雄,将他一步步由郡吏提升为郡督邮、郡主簿,还让他兼任自己儿子的经学教师。谢夷吾从此便踏上仕途,举孝廉,官拜寿张县(今山东东平县西南)令,政绩卓著。永平十五年(72)泰山地区发生蝗灾,蝗虫独不入寿张县境,人们认为是感其德政,一时传为佳话。后任荆州刺史,亲为章帝示范断案决狱,所处理的三百多件事都与章帝想法不谋而合。章帝十分感叹,说“诸州刺史尽如此者,朕不忧天下”,后还常以此为例激勉群臣。不久转任巨鹿郡(治今河北宁晋县西南)太守,巨鹿也因此大治。此后,已升任司空的第五伦让班固代写推荐信给章帝,想让谢夷吾接替自己担任司空,可惜圣旨未下,夷吾即因便服乘柴车从两吏行春(行春是当地民俗,夷吾此举意在与民同乐)这样的小事遭冀州刺史弹劫,被贬为下邳县(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令,后夷吾预卜自己死日,至期果然无疾而卒。卜葬会稽山阴县,为会稽山阴开基创业之祖。

  会稽谢氏因有谢夷吾奠定的基业,从此便成为会稽一带的著名家族。《太平御览》卷五百十六引晋虞预《会稽典录》说,孙吴有建武将军谢渊兄弟,“巨鹿太守夷吾之后也。世渐微替,仕进不济,至渊兄弟一举俱兴”。据此,可知会稽谢氏在谢夷吾之后一度衰落,但至汉末三国时又重新振兴。在此之前,谢煛任东汉尚书郎、徐县(今江苏洪县南大徐台子)令,煛弟贞举孝廉,任建昌县(今江西奉新县西)令,史称会稽山阴人,大概属于谢夷吾的近宗。显而易见,会稽谢氏已成为一个官宦辈出的家庭。

  先秦时期已分散到全国许多地区的谢姓人,在秦汉以后形成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支派:其一是会稽山阴谢氏,另一是陈郡阳夏谢氏。前者贵显于汉魏时期,后者则是东晋南朝时期的盛门。隋唐以后的大多数谢姓人,都自称与这两大支派有关。

  会稽山阴谢氏的贵显远较陈郡谢氏为早。由于他们在汉魏以后即走向衰落,政治地位和宗族地望被自陈郡阳夏迁来的谢姓人取代,所以其影响远不如陈郡谢氏大。后世一些本末不辨的人,甚至将他们与陈郡谢氏混为一谈。其实,早在陈郡谢氏成为望族以前的汉代,他们就已经名扬天下了。

  陈郡谢氏始祖魏典农中郎将谢缵(?-282)陈郡阳夏吉迁里人(今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陈郡(治所在河南淮阳亦曾称陈国)谢氏的主要集聚地是阳夏。阳夏(jia)位于豫东平原,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置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改为太康至今。早在先秦时期,阳夏已有谢氏先民,但因无名人、显宦,故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阳夏人谢缵,出任曹魏政权的典农中郎将,阳夏谢氏才开始崭露头角,但《三国志》未为其立传,个中原因,可能是出身寒微,不为世人所重。只《晋书》卷四十九《谢鲲传》中有“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祖缵”一句。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等闲视之,大唐广明元年(880)《谢氏族谱》将谢缵尊为一世祖。谢缵任魏典农中郎将,职权虽不大,但他掌管农业、民政、田租,又在魏国的统治中心做官,说明谢氏在这时已初显于仕宦,已为谢家争得了一席之地。谢缵于太康三年(282)卒于洛阳任上,由在朝为官的儿子谢衡辞官扶柩归故里,葬于谢家堂。谢缵墓碑立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穆帝升平四年(360),立碑人是谢缵的曾孙、谢安之亲弟谢万。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至宋代已字迹漫漶,残破不堪。北宋神宗煕宁丁巳年(1077),由谢安二十一世孙谢文瓘按墓碑重刻。谢缵墓碑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国子祭酒硕儒少傅谢衡(约255-320)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谢缵之子。太康三年于阳夏,结庐墓旁,为父守丧。在此期间,素服攻儒学,见解精辟,誉满京都。

  《晋书王接传》中提及:“挚虞、谢衡皆博物多闻。”

  谢衡大约生活在曹魏末期至西晋末期,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为守博士,惠帝元康元年(291)为国子博士,旋迁国子祭酒,挥麈讲儒术,成为当时满腹经纶的硕儒。元康中擢太子少傅,太安元年(302)为散骑常侍。永嘉五年(311)“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到处是断壁颓垣,一片瓦砾,谢衡的家乡阳夏也成了干戈攘扰的战场。中原板荡,无法居住,大批士族南迁,谢衡全家也跋山涉水,由陈郡阳夏来到了山水迢递的始宁(今浙江上虞县)东山会稽,以作求田问舍之计,是东山会稽开基创业之祖。

  三、调和鼎鼐作宰相

  千古名相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吉迁里(今太康县谢家堂村)人,谢衡之孙、谢裒第三子。

  谢安是在家族传统中影响巨大的权威人物,在后世子孙心目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才能、美德和功绩,是他们的光荣与骄傲,是他们永远仰慕、难以企及的高标与仪型。

  谢安并不是谢氏家风的开启者,但却把这种家风发挥到最理想的程度,进一步确证了那种“官--隐”、“魏阙--山林”的生活模式,即谢灵运所说的“世模”。在他一生中,隐逸与仕宦大致各有20余年光景。他隐时隐得潇洒,仕进仕得显著;隐时是风流名士,仕时是风流宰相,可谓一生风流;隐时并未忘情天下,仕时也未忘情山水。他既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又不推卸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国家危难之秋挺身而出;同时,又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仍不失潇洒。他的功勋与德泽,把谢氏家族推向了最荣耀的地位。在他的时代,任何家族与谢氏相比都相形见绌。

  谢安生于世代簪缨之家,祖辈、父辈和兄弟几乎都在朝廷为官。少以清谈知名,最初被司徒征辟,除佐著作郎,都以病辞,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此后多次拒绝朝廷征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悉数逝去,才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简文帝崩后,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因病重返回建康,同年八月二十二日病逝,享年66岁。葬于建康城南梅岭,后迁葬于浙江长兴县三鸦岗,朝廷赠太傅,谥号文靖,追封庐陵郡公。他坟前立有无字碑,意思是功过让后人评说。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娴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尚书令、南康郡公谢石(327-388)东晋阳夏人,字石奴,谢裒第六子(有谱认为第五子)。最初任秘书郎(属秘书省,掌图书经籍,为士族子弟出身之官),转为黄门侍郎,太元四年(379)因征讨有功被封为兴平伯。八年(383)提升为尚书仆射(尚书台的副官,副宰相之职)。

  太元十年(385),谢石兄谢安去世,谢石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尚书令如故。当时谢石因公事而与吏部郎王恭互相批评,王恭愤恨而请求去职;谢石亦上请退位。当时谢石自行离职,于是被检举并被免官。及后朝廷下诏命其返回原职,但一年多仍不应命;谢石更多次上表求退,亦遭拒绝。谢石便请求依照王彪之在府中总理尚书令事务的前例,才获得批准。太元十三年十二月己亥(389年1月26日),谢石病重,加开府仪同三司及鼓吹队。然而,谢石尚未拜受就于次日去世,享年62岁。朝廷追赠司空,谥号“襄”。

  东晋宰相谢混(?-412)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人,谢安之孙,谢琰第三子,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婿。谢混自小聪颖,喜读诗书,善于为文,加上风度翩翩,被时人誉为“风华江左第一”。工于诗,钟嵘《诗品》评谢混诗,谓“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南齐书文学传论》称“谢混情新”。被晋孝武帝司马曜看中为女婿,吴郡太守袁崧不知情,亦欲嫁女于他,王珣说:“卿莫近禁脔。”即“禁脔”一名的由来,后娶晋陵公主。又承袭了父亲的官爵。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谢混在政治上支持北府兵将领刘毅,与刘裕抗衡,谢混堂兄谢澹,常为此担忧,因而逐渐跟谢混疏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谢混被捕入狱,隔天刘裕即赐谢混在狱中自尽。其妻晋陵公主被贬为“东乡君”,被迫改嫁琅琊王练。及刘裕篡晋建宋,时任中领军的谢晦(谢混族侄)上奏说:“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刘裕也后悔当时孟浪操切,叹息说:“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谢混无子,只有两个女儿,死后族侄谢弘微为他管理家产,晋陵公主逝世,家产尽归其女。他著术颇丰,可惜均已不传。今存诗3首。他的诗清新俊逸,对谢灵运、谢朓、谢惠连等人的山水诗影响很大。

  南朝宋宰相谢晦(389-426)陈郡阳夏人,字宣明,谢据曾孙。幼时喜读书,善言辞,又仪表不凡,人们比之为三国时的杨修。东晋末年,帝室衰落,大权落入军阀刘裕手中,谢晦步入仕途后,便在刘裕手下供职。号称“风华江左第一”的谢混是谢晦族叔,也在刘裕幕下任职,刘裕指着两人说:“一时顿有两玉人耳!”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刘裕篡晋建宋,登基那天,谢晦带兵警卫。次年又统领宫廷卫戍部队,成了刘宋王朝的重臣。宋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不久与徐羡之、傅亮行废立,出为都督荆湘雍益宁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宋文帝即位,加使持节,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元嘉三年(426),因前废杀少帝事不自安,举兵拒命,为檀道济所破,伏诛,时年37岁。

  宰相谢弘微(391-433)祖籍陈郡阳夏,原名谢密,字弘微,晋西中郎谢万曾孙,尚书左仆射谢景仁从子。

  谢混才华为江南第一,少时极少交游,常与本族子弟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等以文相会,饮酒赋诗,因居住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谢混曾有“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姓”的诗句,他很欣赏谢弘微,称之为“微子”。

  晋代规定,凡袭封爵位的贵戚子弟,照例都授予员外散骑侍郎,谢弘微除此职外,又任琅玡大司马参军。

  刘义隆当藩王镇守江陵时,谢弘微曾任他的文学侍从,两人相处甚笃。刘义隆即位为宋文帝,又擢升谢弘微为黄门侍郎,与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合称五臣,后又升尚书吏部郎、右卫将军,参与朝廷机密大事的决策,成为天子最倚重信任的大臣之一。此时的谢弘微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但他仍然谦恭平和,从不盛气凌人。尽管他俸禄丰厚,生活依然十分俭朴。

  刘裕篡晋建宋后,统治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矛盾错综复杂,谢弘微不想卷入旋涡之中,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更不想再晋升官职,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一言一行都谨小慎微。

  东乡君去世不久,族弟谢惠连接着盛年病逝,族兄谢灵运也死于非命,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元嘉十年(433)谢弘微在悲愤悒郁中死去,年仅42岁。宋文帝甚为惋惜,追赠其为太常卿。

  谢弘微是南朝时期谢氏家族的重要人物,虽然他没有真正重振风流,但他是谢氏家风在升沉异势的南朝时期转变的关键,即从任情放诞转向“止足”,转向“内情外礼”。谢弘微的重要还在于他有几代“佳子孙”,他们以“止足”的应世态度,总算把谢氏风流延续到南朝之末。刘宋以后谢氏家庭的历史,主要是谢弘微子孙的历史。

  南朝明帝宰相谢庄(421-466)祖籍陈郡阳夏,谢弘微之长子,大谢(谢灵运)的族侄,字希逸。6岁就能写文章。谢弘微去世时,他还只有13岁,是谢氏家族的新一代。

  谢庄的风华大约可与谢混相比,以《月赋》闻名,精研《春秋左传》。为解释春秋时列国的形式,曾以木板做地图,可分可合。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散骑常侍,加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谢光禄”。泰始二年(466),谢庄病逝,卒年46岁。朝廷追赠他为右光禄大夫,谥为“宪子”。谢庄写的诗文400多篇,现存诗16首,其中五言诗12首。明人辑有《谢光禄集》。

  三朝宰相谢朏(441-506)祖籍阳夏,谢庄的次子,字敬冲,在谢庄的风、月、景、山、水五子中,其佼佼者是“月”--次子谢朏(音斐)。《梁书》本传说他“内图止足,且避实事”,显然传承了祖父谢弘微的风格。不过他又令人想起谢安。他曾把谢安的“东山精神”与炫目地位,再现过一次。在齐梁以后的谢氏子弟中,他的政治地位最高,曾经做过一品高宫,这一点与谢安相同。而从皇帝那里得到的恩宠与殊荣,却比谢安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是一位三朝元老,活了66岁,从刘宋中,后期经齐代,一直活到梁初。他历经沧桑变化,亲历目睹了两个朝代如何画上休止符号,两个朝代又如何崛起。也许正是这种阅历,使他“内图止足,且避实事”。

  谢朏才能出众,门第高贵,早有美名,官运亨通。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实际把持朝政的萧道成选拔谢朏为长史,与河南的褚炫、济阳的江叔文、彭城的刘侯等人侍宋顺帝,参与起草诏命,时人称他们为“天子四友”。不久又任命谢朏为侍中,并掌中书、散骑二省诏册。

  宋顺帝升明二年(478),萧道成执掌大权,急欲取代宋顺帝刘準。因谢朏名重,遂以其为左长史。有一次,萧道成向谢朏询问魏晋故事,以试探他。谢朏却说:“当时曹操手下有人劝他登上帝位,曹操自己却说:这是放在炉子上烤。司马昭家几代都是魏臣,所以他决心终身称臣。”萧道成听后不高兴,另任王俭为左长史,任命谢朏为侍中,兼任秘书监。

  萧道成即位为齐高帝,降旨免去谢朏的一切官职,在家禁锢五年。

  482年3月,萧道成病逝,太子萧赜继位,即齐武帝,年号永明。永明元年(483),齐武帝派官吏到谢朏家中,拜他为通值散骑常侍,累迁侍中,领国子博士。永明五年(487),齐武帝令谢朏出都,封为冠军将军,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后来,齐武帝又召谢朏还都,升他为中书令,侍中。

  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死,太孙萧昭业立,是为鬱林王,任谢朏为吴兴太守。谢朏到了吴兴郡,便传来西昌侯萧鸾诛杀鬱林王的消息。不久,萧鸾自立为明帝,改元建武。齐明帝建武四年(497),朝廷征召谢朏为侍中、中书令,谢朏辞不受命。齐明帝降旨,给谢朏特殊礼遇,表彰他的清白节操,赐给地床帐褥席,给他卿的俸禄。

  建武五年(498),齐明帝死,太子宝卷立,是为东昏侯,下诏征召谢朏,谢朏不愿屈从。永元三年(501),萧衍起兵,拥立和帝,杀东昏侯。和帝中兴二年(502),萧衍又杀和帝,自己即位为梁武帝,改元天监。

  萧衍起兵平定建康后,随即征召谢朏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谢朏又不应召。第二年,年近花甲的谢朏,自乘轻舟,来到建康,诣阙陈词,萧衍降旨,在华林园召见谢朏。第二天上午,梁武帝銮驾亲至乌衣巷,君来见臣。谢朏再次提出自己的夙愿--退隐山林,萧衍不答应。不久谢朏官至宰相,兼管尚书省。

  天监五年(506),梁武帝改任谢朏为中书监、司徒、卫将军,谢朏一再辞让拒受。这年冬天,谢朏病逝于官府,时年66岁。同谢安一样,谢朏也做到宰相的高位。他死后葬礼的规格与谢安不相上下,甚至谥号也相似:谢安为“文靖”,谢朏为“靖孝”。谢朏有文集15卷,《书笔仪》21卷。

  宰相谢瀹(453-498)南朝齐史部尚书,宋明帝中书令(宰相)谢庄第五子,谢缵九世孙,字义洁。7岁时便聪慧不凡,侍中王彧看他卓尔不群,便回朝告诉了宋孝武帝刘骏。刘骏当即传旨召见谢瀹,谁知幼小的谢瀹并不惊慌,应对十分得体,孝武帝大喜,把公主许配他为妻,但后来朝廷发生变故,婚姻之事未能成功。仆射褚渊也看出了谢瀹才能出众,将来必成大器,便将爱女嫁给他为妻,又陪送了很多妆奁,一时传为美谈。

  谢瀹在刘宋王朝任职不少,但都是品阶不高又无实权的官员。南北朝一代经常发生宫廷政变,萧道成篡宋建齐后,谢瀹看到朝中政局险恶,大祸随时都会发生,便以老母年高,需要侍奉菽水为由,请求外任,高帝萧道成允其所请,改任他为安成内史。齐武帝萧赜继位后,知道谢瀹是知名人士,只要笼络住他,其余的人便会翩然来归。于是便把他调回朝中,担任了一段侍中、长史后,出任吴兴(今属浙江)太守。吴兴是南朝齐的重要州郡,治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朝政的稳定与否,谢瀹为政非常细心,尤其在审理案件上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判案,除恶务尽。不久,谢瀹因母丧而去职,守丧期满后升任吏部尚书。

  后西昌侯萧鸾领兵发动政变,废杀皇帝萧昭业,领兵入殿时,文武大臣都吓得跑光了,只有正在下围棋的谢瀹兀坐不动,一直到下完棋,才回家引枕高卧。明帝萧鸾即位后,他不肯在朝中任职,萧谌奉命带兵催逼,谢瀹仍不为所动,萧谌只得退去。后来考虑到自己毕竟无力回天,拒绝合作只能给家族带来麻烦,便又回朝任职。谢瀹后来在朝中任太子詹事,45岁时因病去世,谥号“简子”。

  宰相谢举(477-548)谢览胞弟,谢瀹次子,字言扬。幼好学,喜清谈,与兄谢览齐名。14岁曾写给著名文学家沈约一首诗,深受他赞赏。萧衍建立梁朝后,年方弱冠的谢举步入仕途,任秘书郎。他当豫章内史时为政清廉,施政有方,很受百姓爱戴。不久,谢举又被任命为晋陵太守。在晋陵期间,他轻徭薄赋,注重教化境内社会秩序安定,得到了百姓的好评。他任满回朝时,吏民请求朝廷准许为他立德政碑,被朝廷批准。他回朝后任侍中、吏部尚书。他的家族中从谢庄到他,已经出了四位吏部尚书,这种荣耀是别的家族所没有的。

  谢举学问渊博,涉猎广泛,对儒、佛、道都有研究,尤其对玄学、佛学更为精通。在晋陵当太守期间,常与当地著名和尚轮留讲解佛经,他深入浅出,见解精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讲。隐居在虎丘山的佛学家何胤也长途跋涉来听讲,对谢举的知识大为折服。国子博士卢广在京师讲解儒学,义理精湛,谢举多次对他的论点提出质疑,并与他辩论,卢广对谢举佩服得有加,把象征自己学术地位的麈尾、斑竹手杖等送给了他,以示敬重,从此谢举名声骤增。

  谢举长期在朝中任职,直至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说是权倾朝野,富贵无比,但南朝政局多变,社会动荡,要想施经纶、展抱负并非容易的事,他想到了急流勇退,称病请求解职。梁武帝萧衍舍不了这个辅弼之臣,不允所请,只让他休假调养,并赐给药物。又过几年,东魏的大将侯景请求降梁,武帝甚为高兴,谢举知道侯景的为人,反对接纳这个反复无常的军阀,梁武帝不听他的意见,收留了侯景。太清二年(548)谢举任尚书令,八月侯景发动叛乱,围攻建康,年底,谢举病逝建康城中。诏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两度拜相谢哲(508-567)谢缵十一世孙,谢朏之孙,谢之子,字颖豫。美风仪,举止风流蕴藉,胸怀豁达坦荡,为士林所重。进入仕途后,任南朝梁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侯景起兵叛乱,攻陷广陵,谢哲母亲年迈,无法迁徙他乡,只得寄寓于此。陈霸先乘胜追击至广陵,谢哲皈依其麾下,为其效力。陈霸先任南徐州刺史时,便任谢哲为长史。西魏攻破江陵,梁元帝萧绎被执遇害,陈霸先派谢哲向晋安王萧方智劝进,萧方智主持朝政期间,任谢哲为给事黄门侍郎兼步兵校尉。不久,北齐以武力护送萧渊明入朝主政,谢哲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陈霸先率兵攻入建康,废黜了萧渊明,扶植萧方智即位,是为梁敬帝,谢哲升任侍中。

  陈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陈朝,一直追随他的谢哲也不断得到重用,官职一路升迁,直至任中书令,就是宰相。文帝陈蒨继位后,任谢哲为太子詹事,衡阳内史,长沙太守等职。废帝陈伯宗当政时,宣帝陈顼还是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荐举谢哲为司徒左长史。

  中书令谢嘏(510-569)谢缵十一世孙,谢举之子,字含茂。风神秀彻,擅长诗文。南朝梁武帝萧衍时任秘书郎,再升太子中庶子,后来出任建安(今福建建瓯)太守。太清年间侯景发动叛乱,京师建康一片混乱,许多人罹难,谢嘏逃往广州依附广州刺史萧勃。承圣元年(552),元帝下诏任谢嘏为五兵尚书,但战乱尚未彻底平定,道路梗阻,谢嘏无法赴任。萧勃任用谢嘏为镇南长史、南海太守。萧勃失败,陈霸先建立陈朝后,谢嘏此上,为临川周迪挽留。后投靠晋安(今福建福州)陈宝应。陈霸先死后,由陈蒨继位,是为文帝。文帝了解谢嘏的才能,多次下诏调他入朝任职,陈宝应都不放他走。后来陈宝应举兵叛乱,被中央政府平定。谢嘏终于回到了京师任御史中丞,一直做到中书令(宰相)。陈宣帝(陈顼)太建元年(569),谢嘏病故。

  宰相谢伷(533-597)祖籍陈留郡阳夏,宰相谢嘏次子,官居陈尚书仆射,谢缵十二世孙。家世显贵,梁时以名家子频居清显之职,入陈后官位屡迁,585年自左民尚书迁吏部尚书。次年十月进尚书仆射。在位3年,以年老迁特进。陈亡后被迁入隋,不受隋官,文帝数加恩礼。后不知所终。

  参知政事(副宰相)谢克家(1063-1134)祖籍陈郡阳夏,字任伯,谢缵二十五世孙、宋进士谢良弼长子、谢诰孙。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绍圣年间进士。历任知平江府、徽猷阁学士知泉州,颇有政绩,入朝任吏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迁兵部尚书,充龙图阁待制。1130年,以礼部尚书迁中大夫,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罢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高宗绍兴初,寓居临海,1134年卒。爵阳夏县开国子,赠少师。

  参知政事(副宰相)谢廓然(?-1182)祖籍陈郡阳夏,字开之,居临海。谢缵二十七世孙,政和八年进士、朝请大夫谢升俊次子。淳熙四年(1177)赐进士出身,除殿中侍御史。七年(1180)五月由刑部尚书除签书枢密院事。八年(1181)八月,任同知枢密院事。九月,兼任参知政事(副相)。九年(1182)卒。

  南宋宰相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秦国公谢景之次子,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谢安第二十六世孙。幼颖悟,折节读书,为防疲倦,常坐在水瓶下面,让凉水滴在头上。其父谢景之临终前对其夫人说:“此子将来定会光大我家门庭,你一定好好督其力学。”孝宗乾道二年(1166)谢深甫进士及第,初任嵊县(今属浙江)尉,因政绩显著,不久就出任浙江考官“一时人物皆在选中”。建议不用妄诞矫激、趋时徇利的人,而应进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孝宗喜之,谕宰臣曰:“谢深甫奏对雍容,有古人风。”后又任处州青田县令,政绩也很优异,朝中大臣交章推荐,迁大理丞。浙东大旱,深甫奉命前往赈灾。他体恤民情,躬亲考察,订立条规,严防贪官污吏上下插手,克扣粮食,终于使160多万灾民保住了生命。

  深甫是有真知灼见、忧国忧民的政治家。针对南宋官员蝇营狗苟、不思进取的状况,他上书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天子很是欣赏,绍熙元年(1190),除右正言,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绍熙二年(1191)知临安府,光宗称其“为政得宽猛之中”。三年(1192)除工部侍郎,进兼吏部侍郎。四年(1193),再兼给事中。

  谢深甫认为,当官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和实践经验,如不具备这些条件而仅凭个人好恶升擢官职,一则对朝廷不利,二则会助长奔竞之风。后来光宗任命官员,都会征求谢深甫的意见,对于近侍人员恃恩干进,光宗亦以“恐谢给事不可”拒绝。

  宁宗庆元年间,谢深甫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元五年(1199),深甫被任命为丞相,封鲁国公。嘉泰元年(1201年),欲归隐林泉,宁宗不许:“卿能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以言去。”晚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1204)卒,享年66岁,追封为信王,谥惠正。

  南宋宰相谢方叔(1201-1272)字德方,号渎山,威州(今四川汶川)人,谢安后裔。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任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职责是扶正祛邪,使政治清明。他上书天子,“崇俭德以契天理,储人才以供天职,恢远略以需天讨,行仁政以答天意”。天子嘉许,官职扶摇直上,知衡州,迁殿中侍御史,权刑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升兼侍讲,正授刑部侍郎,权国史编修、实录检讨,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淳祐九年,拜参知政事,封永康郡侯。十一年,特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寻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

  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很受理宗宠信,他们气焰熏灼,干预朝政,理宗装聋作哑。谢方叔作为宰相,自然不能不闻不问,指使监察御史洪天锡弹劾董宋臣等人。奏章递了上去,理宗却留中不发。大宗正寺丞赵崇瑶说谢方叔身为宰相,处理不了此事是失职,方叔无言以对。不久,洪天锡被免职,引起了朝野正直人士的愤怒,纷纷上书朝廷,抨击董宋臣等人。董宋臣等仗着天子的宠信,收买一些人制造舆论,说洪天锡上书是受谢方叔的指使,将洪天锡免职也是他的主意。谢方叔孤立无援,只得请求辞职,理宗在董宋臣等人的怂恿下,罢免了谢方叔的宰相职务。董宋臣等仍不罢休,收买太学生林自养,让他上书天子,请求杀掉谢方叔。消息传开后,国子监的学生们出于义愤,集体上书天子,要求治董宋臣等误国殃民之罪。理宗知道谢方叔无辜,让他去提举洞霄宫,宫观官只拿俸禄,没有一点实权。尽管如此,董宋臣等仍不放过他,指使人继续弹劾他,结果谢方叔连宫观官也丢了,被贬谪到荒凉偏僻的广南(今广东广州一带)安置。

  景定年间,谢方叔上书要求致仕,理宗览奏,知道他无辜,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宣布恢复他的官职,但还未落实,理宗便一病不起。度宗即位后,谢方叔携带一琴、一鹤和一粒金丹入朝进献,表示自己已皈依道门,无意复出。但奸相贾似道唯恐他有朝一日再入朝为相,威胁自己的地位,指使人弹劾他,要求剥夺他的官职和封爵,幸亏制置使吕文德为他说情,力保他忠于朝廷,才幸免于难。致仕后病死于家中。

  明代贤相谢迁(1447-1531)谢安后裔,字子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授修撰。孝宗在藩邸时,谢迁就是太子侍读,很受孝宗赞赏。

  弘治年间,孝宗朱祐樘命他和李东阳内入阁参与政务。谢迁因居丧未赴任。丧期满后,于弘治九年(1496)升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代制度,入阁为大学士就是宰相了。谢迁给太子上书,劝他亲贤臣,远小人,勤学问,戒安逸。孝宗颇加赞扬。他不同意增加百姓赋税,主张轻徭薄赋。他说,如再增加捐税,势必弄得民不聊生。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撙节费用,如果不从此入手,赋税增加得再多也会挥霍一空。孝宗大为赞赏这一意见。孝宗晚年想改良吏治,治理弊端,谢迁提出根除策略,孝宗采纳了。虽然在封建社会中自上而下地革除弊端是不可能彻底的,但这次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武宗朱厚照即位后,朝中局势发生了变化。朱厚照是个享乐天子,整日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又宠信宦官刘瑾。刘瑾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迫害贤良,扰乱朝纲,坏事做尽。谢迁义愤填膺,多次向武宗进谏,请求杀掉刘瑾,但武宗不纳。谢迁既无力回天,又恐遭刘瑾迫害,便挂冠而去,回到家乡。焦芳与刘瑾狼狈为奸,让武宗罢了谢迁弟弟和儿子的官。又诬说谢迁等徇私援引浙江文人学士,要将他和刘健逮捕,抄没家产,幸亏李东阳极力相救,才只是将谢迁免官,没有入狱。浙江余姚人也受到排斥,今后不得入京为官。刘瑾、焦芳又要剥夺谢迁、刘健的诰命,追回所赐玉带,受牵连剥夺诰命的官员达675人之多。不少人为谢迁的处境担忧,但他不以为意,仍照常与人赋诗下棋。

  横行无忌的刘瑾被诛杀后,谢迁恢复了官职,仍赋闲在家,直到世宗朱厚熜即位,才敦促他来京。年已79岁高龄的谢迁只得赴京,但在京只几个月便请求归老林泉。世宗不允所请,赐诗褒勉,又派御医看病,但谢迁去意已决,还是回到了故里。嘉靖十年(1531)83岁高龄的谢迁辞世,追赠太傅,谥“文正”。

  清代宰相谢升(1572-1645)字伊晋,号青墩,德州(今山东德州)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初授中书省参议府经历,直到崇祯七年(1634)八月,皇帝朱由检重整朝纲,起用忠臣。谢升以办事严肃认真,成绩卓著,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翌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崇祯十年(1637)二月,因会试有误而被免职。十二年(1639)八月复任;十三年(1640)四月,晋太子少保,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八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顺治年间降清,仍任吏部尚书。顺治二年(1645)卒,谥号清义。

  四、母仪天下称后妃

  三国时吴国的吴太祖夫人谢氏 东汉末年,尚书郎谢煛嫁女于长沙太守孙坚之子孙权。孙权在数年后称帝建吴,于是,会稽山阴谢氏成了吴国的皇亲国戚。

  谢家与孙家结成连理,主要得力于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她本是出身于吴郡钱塘县(今杭州市西南)的大家闺秀,与邻县以勇武知名的孙坚成良缘,生下四男一女。孙坚37岁战死疆场,她即辅助长子孙策、次子孙权开拓江东。《吴书妃嫔传》这样记载:“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父煛,汉尚书郎,徐令。权母吴,为权聘以为妃。”

  谢夫人嫁孙权后,与孙权过了一段卿卿我我的日子。但至200年,孙权爱上徐夫人,还想让谢夫人让出正妃位,谢夫人不肯,遂与孙权感情破裂,从此身受冷落,不久就在绝望中死去。

  谢夫人的去世对孙权不无震动。为了弥补心理上的歉疚,他一方面为谢家人加官晋职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又从谢夫人姊妹中选娶一人为侧妃,并与她生下了第四子孙霸。孙霸出生后,享受的是与太子一样的待遇,爵封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孙权还一度有意传位于他。

  西晋惠帝夫人谢玖 西晋陈郡阳夏人,家贫寒,父以宰羊为业。谢玖贤惠貌美,晋武帝时被选入宫。武帝令玖侍寝东宫太子司马衷,生子司马遹,贾后妒之。司马衷即位为惠帝,拜玖为淑媛,立遹为皇太子(即愍怀太子)。惠帝永康元年(300),贾后假传圣旨杀害愍怀太子,玖亦遇害,永康初,下诏改葬太子,谢玖便与太子葬在显平陵,并追赠她夫人印绶。

  庐陵王妃谢氏 其父谢裕,字景仁,谢据孙,谢元之子,谢缵六世孙。祖籍阳夏(今太康县),东晋末年名臣,官至左仆射。他与当时宰相刘裕关系甚密。刘裕的儿子庐陵王刘义真便由父亲做主娶了谢裕的女儿为妃。

  神秘失踪的皇后谢梵境 谢庄长子谢飏的女儿。南朝宋左卫将军萧道成于元徽五年(475)弑杀废帝刘昱,后扶持顺帝刘准即位。当时刘准年方9岁,大权完全掌握在萧道成手里。次年,立谢梵境为皇后。升明三年(479)四月,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降封顺帝为汝阴王,谢梵境为汝阴王妃,移居丹阳宫。是年五月,刘准死于丹阳宫,谢梵境不知所终。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高祖的妃子谢宜清 谢宜清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她风姿绰约,入宫后颇受宠爱,被封为尚仪。

  俭朴仁慈的成肃谢皇后 成肃谢皇后,谢安后裔,原籍太康,其先祖移居丹阳(今江苏南京市)。少年时因父母早亡,被翟姓人家收养,所以改姓翟,成年后被选入宫。宋高宗宪圣太后把她配给普安郡王赵昚(高宗养子),封咸阳郡夫人。孝宗赵昚即位(1162)后,进封为婉容,次年进封为贵妃。成恭皇后死后,皇后空缺。淳熙三年(1176)她被立为皇后,恢复谢姓。其亲属有十人受到封赏。孝宗死后,尊为皇太后。嘉泰三年(1203)病故,谥号“成肃”。谢皇后生性俭朴仁慈,不喜奢侈,衣食均甚节俭,直至宁宗时逝世。其弟谢渊被封为武翼郎。谢太后曾告诫她:“皇上崇尚谦恭俭朴,我也亲自洗衣,你应该时时谦逊,避免骄横奢侈。”后来谢渊严格遵守姐姐教诲,官至三少(少师、少练、少保),封和国公,嘉定四年(1211)病故,赠太保。

  宋理宗皇后谢道清(1210-1283)浙江天台人,谢安后裔,谢深甫孙女,谢渠伯之女。谢深甫为相时,拥立杨皇后为太后,理宗即位后挑选皇后时,杨太后坚持谢女端庄稳重,应主正宫,理宗不敢违拗杨太后之命,只得立谢道清为皇后。蒙古兵大举南侵,理宗想丢掉临安,迁都庆元(今浙江宁波)。谢道清认为,此时迁都,必然动摇民心,对抗击蒙古入侵不利,要他慎重考虑,理宗这才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度宗赵禥即位,谢道清成了皇太后,她的祖父、父亲都追赠了官爵。度宗当了10年皇帝便撒手而去,瀛国公赵显即位,是为恭帝。恭帝年幼,体弱多病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不得不垂帘听政。当时战事频繁,国家财政拮据,谢太皇太后下令撙节费用,节约开支,她自己也带头节俭。元军迫近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无力回天,谢太后计无所出,只得偕恭帝投降。她和恭帝、全皇后等先后均被押往大都(今北京市),后来便悄然死在那里,终年74岁。

  五、文韬武略栋梁臣

  东晋豫章太守谢鲲(280-323)陈郡阳夏人,字幼舆,谢衡长子。他少年时玄学盛行,清言玄谈在士大夫中蔚然成风,而谢鲲自幼受的是儒家教育,与玄学格格不入,便悉心研读《老子》、《庄子》、《易经》等玄学书籍。他本聪慧颖悟,性格又豁达开朗,很快便成为玄学名士,受到当代名流王衍等的赏识。

  谢鲲在谢氏家族却是不可忽视的人物。开启了谢氏的名士家风。在谢氏家族中,他是史书中正式立传的第一人。谢鲲当然不能成为竹林七贤之一,倒成了“四友”、“八达”之一。

  给谢鲲以很大知名度的是王衍,而直接拔擢他登上仕途的,则是“八王之乱”残局的最后收拾者--东海王司马越。

  谢鲲在任豫章太守期间,为政清廉,正直无私,颇受百姓爱戴。后拜尚书仆射、镇西将军,卒年43岁,被追赠为太常寺正卿,谥“康”。葬于建康南梅岭石子冈戚家山上。

  东晋吏部尚书谢裒(283-353)东晋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谢缵孙,谢衡次子。东晋著名将领,都督兵马大元帅,加金章紫绶。初授王府掾,转参军,迁都尉,擢太常寺正卿,复为张重华侍从簿,晋穆帝永和二年(346)迁中坚将军,官丹阳太守,勋封福禄伯、侍中、吏部尚书。永和三年(347),都督征讨诸军事,加使持节。拜军师将军,转太尉府左长史,加征西大将军,加领卫将军。永和九年卒。晋穆帝追赠为太常寺正卿、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谢裒从小受父亲的严格管教与训导,一生笃信儒学治国,读书治世之道,喜欢读《孔子家语》、《史记》、《诗经》、《楚辞》、《左传》、《公羊传》之类的经史子集。他善于观察事态的变化,忍耐性强,具有儒家学者的气派,而且有兵家风范和诗人意气,胸怀雄才大略。这不仅为他的立身处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深刻地影响和感染了他的子嗣。他先在洛阳为司马越的幕僚,后任东晋宰相王导府都尉等职,迁住乌衣巷,成为谢氏乌衣巷的始祖。

  谢裒在乌衣巷谢世。死前,他嘱咐前来探亲的侄子谢尚(时任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如领兵北伐,一定要为东晋王室寻回遗落在旧洛阳的国宝--玉玺,便可对朝廷有大功。后来,谢尚果然不负叔父的嘱托,替东晋室找回了玉玺,从此使东晋皇帝改变了人称白板天子的屈辱历史。

  东晋大将谢尚(308-357)谢鲲次子,字仁祖,生于阳夏,大约二三岁时随父南迁豫章。他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他年幼丧父,袭父爵咸亭侯。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他还善跳《鸲鹆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接着王导把他聘为自己的掾属,从此步入仕途,年约二十二三岁。

  谢尚先由丞相王导掾属起家后,又做过其他几任文职官员。成帝咸康五年(339)八月,改丞相为司徒。大约翌年,谢尚被任为建武将军、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负责三个郡的军事。从此谢尚便由名士成为将军,时年33岁。

  建元元年(343),晋康帝司马岳即位,二年,朝廷下诏表彰谢尚,并擢为南中郎将,其他官职照旧。不久,诏令他都督四个郡的军事,兼江州刺史。又过不久,转为西中郎将、都督六郡军事、豫州刺史,镇守牛渚。一年中谢尚连升三级。

  永和四年(348),谢尚进位安西将军,永和九年(353)谢尚升任尚书仆射,都督豫、扬、江西诸郡军事。后来他既领重兵,又任刺史,镇守历阳。桓温北伐中原收复洛阳后,让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但谢尚因病未能赴任。后来又让他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他此时病情已重,更无法成行。不久即在历阳去世,终年50岁。

  豫州刺史谢奕(310-358)谢缵曾孙,字无奕。谢裒是谢鲲之弟,他有6子,谢奕居长,谢据、谢安、谢万、谢石、谢铁和他是亲兄弟。谢奕很小时便已出名,刚成年就当了剡(音善)县(今浙江嵊州西南)令。

  谢奕与桓温交情不浅,桓温任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时,谢奕当晋陵(今江苏常州)太守,两人时有过从。不久,桓温调任荆州(今湖北江陵)刺史,谢奕就被调往荆州任安西司马。谢奕堂兄谢尚死于豫州刺史任上,晋穆帝诏命谢奕接替豫州刺史的位置,为安西将军,都督豫、兖、冀、并四州军事。但不到一年,他便撒手人寰,朝廷追赠他为“镇西将军”。

  西中郎将持节都督四州军事谢万(约321-361)字万石,东晋阳夏人,谢裒第四子。幼年聪慧过人,工言论,善属文,凭写了一篇《八贤论》,知名京城。

  当时,谢氏家庭中有谢尚、谢奕、谢万三人鼎足朝廷。谢尚长期任豫州刺史,镇守边防。晋穆帝登基后,重用谢家子弟,提拔谢奕为尚书,诏令原任吏部郎的谢万出京任地方官,为吴兴太守,都督豫、冀、司、并诸军事。谢尚、谢弈相继病逝后,谢万被命为西中郎将,持节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任豫州刺史,继续北征。

  但谢万并非将帅之才,让他率兵确非用其所长。朝廷夺了他的军权,削去了他的官职,废为庶人,谢万回到吉迁里,也即今日的谢家堂村为曾祖父谢缵修墓立碑,隆和元年(361),朝廷重新起用谢万为散骑常侍,直至42岁逝世。

  东晋名将谢玄(343-388)陈郡阳夏人,字幼度,镇西将军谢奕的第三子。

  谢玄十分敬重叔父谢安,亦步亦趋,引为仪型。他常常伴叔父游山玩水,所以也神往东山。他尤其喜欢垂钓水滨,至今还留有几封书信谈钓鱼的快乐与收获。谢安出仕以后,他也是屡征不出,在东山盘桓了一些时光。

  谢玄年少时相当聪慧,长大后,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桓温死后,谢玄被调派到征西将军桓豁那儿当司马,兼任南郡相,监管北伐各军军务。当时,苻坚势力强盛,晋朝边境屡遭侵犯,朝廷物色可以镇守边城抵御北方的强敌并且文武兼备的良将,时任宰相的谢安将谢玄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兼任广陵相,监管长江以北各军军务。谢玄在广陵期间,大量招募从北方南下的军事干才刘牢之、何谦、诸葛侃等,组建了闻名遐迩的北府兵。

  太元四年(379),率兵击败前秦军苻坚的进攻,进为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返回广陵坐镇,封为东兴县侯。

  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九年,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十二年,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翌年逝世,享年46岁。孝武帝追赠谢玄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为“献武”。

  东阳太守谢朗 东晋阳夏人,字长度,小字胡儿,谢安从子,其父谢据(谢安二哥)早卒,官中书郎。谢朗未成年时就已饱读诗书,善于玄理之学,写文章很有文采,与谢玄齐名。

  谢安的子侄将近20人,但他最疼爱的是谢朗,常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应接名士,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后来谢朗官做到东阳(浙江金华)太守。

  望蔡公谢琰(352-400)陈郡阳夏人,字瑗(yuan)度,小字末婢,谢安次子,他生得丰姿秀逸,才华过人。被任著作郎,转秘书丞,累迁散骑常侍、侍中。淝水之战中,被任命为辅国将军,与从兄谢玄率精卒击败苻坚的军队,以战功封望蔡公。

  谢安去世,谢琰以丁忧去职,3年守丧期满,任征虏将军,会稽内史。不久,升任尚书右仆射,领太子詹事(太子属官),加散骑常侍,将军如故。

  太元末年(396),会稽王司马道子当政,任谢琰为司马。孝武帝驾崩,司马道子专权,国舅王恭在京口起兵讨伐司马道子,道子任命谢琰为都督前锋军事,一举将王恭荡平,谢琰因功升任卫将军兼徐州刺史。在对抗孙恩的战事中,因部下叛变而遇害,朝廷追赠谢琰为侍中、司空,谥号“忠肃”,追赠其长子谢肇为散骑常侍,次子谢峻为散骑侍郎。

  谢邈(?-400)东晋陈郡阳夏人,字茂度。谢缵五世孙,父亲谢铁,曾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谢邈累迁侍中、吴兴太守。孙恩起兵,攻占吴兴等八都,谢邈被擒,不屈遇害,遭到了灭门之灾,连兄弟也被杀死。

  谢瞻(386-421)字宣瑛,陈郡阳夏人。谢缵七世孙,谢晦胞兄,字宣瑛,又作通远。自幼聪颖好学,6岁便能赋诗,甚受当时的文人学士赞赏。后来与谢混、谢灵运齐名。

  东晋末,谢瞻担任秘书郎之类的小官。他父母去世早,弟兄几人均靠婶母刘氏抚养成人,婶母也待他如同己出。婶母之弟刘柳被任命为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婶母也要同赴任所,谢瞻舍不得离开婶母,便弃官去了吴郡,在刘柳手下任长史,以后又几次升迁,被刘裕罗致幕下。谢瞻死时才35岁。

  南朝宋清官谢方明(379-426)家住会稽,谢缵六世孙,祖父谢铁系谢安亲弟,东晋时任永嘉太守,父亲谢冲在东晋时任过中书郎,后在会稽被起义军孙恩杀死。其时谢方明随伯父谢邈居住吴兴(今属浙江),孙恩攻会稽时,方圆左右农民纷纷响应,吴兴也有人聚众攻占附近州县。谢方明劝伯父暂避一时,谢邈不听,起义军破吴兴,谢邈遇难,谢方明事先逃走,才躲过一劫。后辗转回到建康,任刘裕的中军主簿,转从事中郎、中军长史、晋陵太守、骠骑长史,领南郡相。

  谢方明历经磨难,才得以为官。他恪守官箴,为政清廉,搏击豪强,醇厚风俗,令行禁止。

  元嘉三年(426)仅47岁的谢方明积劳成疾,卒于会稽太守任上。

  谢超宗(?-483)祖籍陈郡阳夏,谢灵运孙,谢凤子。灵运流放广州时,超宗与父随行。灵运被杀不久,谢凤逝世,茕茕孑立的超宗侨居广州,直到元嘉末年才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他生情聪慧,勤奋读书,很快名声远扬,被新安王刘子鸾罗致麾下。

  宋明帝刘彧时期,谢超宗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后因性格耿直被贬。曾经和谢超宗一直谈论诗词的将军萧道成,此时手握重权,他很欣赏超宗的才华,便把超宗要来当长史,不久又委托他任临淮太守。明帝死后,萧道成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想趁机篡宋自立,袁粲首先提出反对,结果被杀。谢超宗系袁粲所荐,因而萧道成对谢超宗心存疑忌,调他去当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不久又借故将其免官。谢超宗对此并不介意,仍到萧道成府邸拜谒。萧道成又任他为骠骑谘议。

  萧道成建立齐朝,任命谢超宗为黄门郎,执掌传达皇帝诏命,职低位卑。谢超宗便有沦落风尘、不受重用之感,于是经常借酒浇愁,酒醉后信口开河,损伤别人,因之贬为南郡王中军司马。

  齐武帝萧赜继位后,谢超宗当上了掌管国史的官员。他和刘宋旧将张敬儿是儿女亲家,敬儿入齐后官至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武帝认为这两家一文一武联姻对朝廷不利,便借故杀了张敬儿,意在警告谢超宗要循规蹈矩、小心谨慎,而谢超宗竟对别人说:“昨日杀韩信,今日又烹彭越(指张敬儿),不知意欲何为!”萧赜抓住这一把柄,指使人劾奏谢超宗之罪,交付廷尉治罪。后来萧赜又下诏将他流放越嵛(今四川西昌东南),途经豫章(今江西南昌)时又密令豫章内史虞综让超宗自尽,超宗到底未能逃脱厄运。

  神童谢几卿(474-535)祖籍陈郡阳夏,谢灵运曾孙,谢超宗次子,南朝梁时官居右丞,转侍御中。世居乌衣巷,幼小时即与众不同,人称“神童”。成年后知识渊博,任太尉晋安王主簿。萧衍代齐建立梁朝,几卿由尚书三公郎转为治书侍御史。这是个闲散职务,几卿郁郁不得志,常常不理政事,后来才做到尚书左丞。

  有人弹劾他不守官箴,私自外出饮酒,有伤风化,被朝廷免官。不久又被起用,官至河东太守。还未满任期,几卿便挂冠而去,改任为南平王长史。他盼望着建功立业,刚好西昌侯萧渊藻奉命出师北伐,谢几卿主动请缨,被任命为军师长史,威戎将军,随军北征。不料天不遂人愿,北伐军行至涡阳(今属安徽),便大败而归,几卿被治罪免官。后来又出任太子率之类的官职,但他对做官已心灰意冷,放浪形骸,衣冠不整。稍不如意,便不分场合发牢骚,甚至谩骂,改任左丞,却嗜酒如命,后因酒醉而耽误公事,上司便不喜欢他。在改任左光禄长史时病逝。几卿虽生活不检点,但对子侄却尽力抚育。胞兄才卿早逝,其子谢藻失去怙持,全赖几卿抚育成人。谢藻后来出仕,也与几卿奖掖有关。谢藻也不负几卿厚望,当官时清明廉洁,受到百姓称颂。

  吏部尚书驸马都尉谢览 祖籍陈郡阳夏,谢缵十世孙,谢瀹长子,字景涤,娶南朝齐钱塘公主为妻,封驸马都尉。年二十余为太子舍人。齐末京城发生变乱,时任大司马的萧衍率军平定了战乱,入驻京城,文武百官大多跪地参拜,年轻职卑的谢览却长揖不跪,引起了萧衍的特别关注,后来萧衍当宰相,便把他罗致幕下。萧衍篡齐建梁,破格任用他为中书侍郎,吏部尚书。萧衍虽贵为天子,也喜爱文学,诗文俱佳,有时和谢览诗歌酬和,对他非常信任。谢览出身名门,仪表不凡,才学又高,因而性格高傲,加上喜欢杯中之物,萧琛据此向武帝劾奏,武帝虽未追究,但心中未免不快,后来便让他去新安(今浙江淳安西)当地方官去了。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夏,揭竿起义的农民军进入新安境内,谢览弃城逃往会稽。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谢览一度被贬为司徒谘议参军,代理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太守,但过了不久,便升上了吏部尚书。他家祖孙三代都当过掌管官员铨选的吏部尚书,为家庭的黄昏平添了一抹亮色。

  天监十二年(513)谢览被任命为吴兴太守。他廉洁奉公,体恤百姓,打击豪强,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所至之处,弊绝风清,成为人人称道的官吏。谢览37岁时卒于吴兴太守任上,英年早逝,使很多人悲痛不已。

  谢蔺(509-547)字希知,祖籍陈郡阳夏,东晋名相谢安八世孙。南朝梁时,父谢经官至中郎谘议参军。谢蔺年龄稍长,父亲教授他经史,他过目成诵。父亲死后,他痛不欲生,哀毁骨骸,母亲阮氏怕他有什么意外,亲自守护着他,过了很久,谢蔺的身体才恢复过来。守丧期满,史部尚书萧子显将谢蔺的品德和才干上报朝廷,被任命为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又升迁为外兵记室参军。当时甘露降落士林馆,国人视此为祥瑞,这象征着国祚长久,发达兴旺。谢蔺奉命写一篇赞颂的文章,他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梁武帝萧衍非常欣赏,赞不绝口。又让他撰写《北兖州刺史莆楷德政碑》,他也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萧衍再让他写《宣城王奉述中康颂》,更显出了他的不凡才华。这些文章都写得美轮美奂,在京城广为传抄。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谢蔺升迁为散骑侍郎兼散骑常侍,奉命出使西魏。适逢西魏政局动荡,大将侯景南下投降梁朝,干戈纷扰,边境不靖。谢蔺的母亲担心儿子不能安全归来,竟忧郁而死。谢蔺办完公事回国,在边境上做了个不祥的梦,就恐怕母亲出什么意外,交割完公事,便马上打道回府。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已逝,自己竟未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他号啕痛哭,气绝呕血,醒来后水浆不入口,亲友皆为之悲恸。众人恐他身体受损,劝他饮粥,才勉强喝点稀粥,以后便又不饮食了。如此过了一个多月,终因身体极度虚弱而卒,年仅38岁。

  孝子谢贞(533-585)祖籍陈郡阳夏,谢蔺之子,谢缵十二世孙,字符正。自幼醇厚,以孝闻名。母亲王氏出身名门,文化素质很高,出嫁后相夫教子,教谢贞读《论语》、《孝经》一类的书籍,他很快便能领会其中的奥妙。8岁时他写过一首五言诗《春日闲居》,为世人所推重。谢贞学问进步很快,13岁时已精通《左氏春秋》,善草、隶、篆书法。14岁那年,祖母、父亲不幸相继谢世,谢贞痛苦欲绝。侯景起兵叛梁,谢氏家族亲属星散逃亡,谢贞在江陵落入西魏宇文氏之手,母亲削发为尼,堂兄谢宗逃往广东番禺。直到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建立陈朝,才陆续返回。

  大约过了十多年后,陈朝派人出使北周,谢贞才同使臣一起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建康,离开时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归来时已是两鬓苍苍的人了。斗转星移,陈朝已经取代了梁朝。陈宣帝念谢贞忠孝可嘉,命他在朝中为官。始兴王陈叔陵任扬州刺史时,让谢贞担任他的主簿,谢贞只得去赴任。不久,谢贞升任扬州府录事参军、丹阳郡丞。时间既长,谢贞发现叔陵有异志,每次宴饮或出游,他都借故推辞,叔陵也不怪罪。陈宣帝死,叔陵果然叛乱,与后主陈叔宝争夺江山,但很快便被平定。很多官员因参与叛乱被判有罪,只有谢贞、阮孚两人得免。后主任命他为南平王友,掌管记室附事。至德三年(585)加封招远将军名号,同年,因丁母忧而离职,其后,因哀伤过度而去世,终年52岁。谢贞病故后,后主派人给他家送去布疋、白米作为丧葬费用,又安排人抚养照顾他的儿子。

  谢蔺、谢贞父子,他们的事迹分别记在《梁书》、《陈书》的《孝行传》中。

  唐代大将谢叔方(601-652)祖籍陈郡阳夏人,谢安十三世孙,居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隋朝末人,李渊起兵太原,他的四个儿子也都是能征惯战之将,叔方投入李渊第四子李元吉部下为将,所至之处,屡立战功,甚受李元吉器重。平隋之后,李渊四个儿子为争位发生矛盾,互相攻伐,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建成和巢王元吉,走投无路的谢叔方皈依李世民。

  贞观初年,谢叔方被派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任职,任过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这里的民风剽悍难治,稍有不满便会起兵闹事,谢叔方驾驭有方,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疾苦,刑狱尽量公平。西州、伊州的少数民族对他十分佩服,“如事严父”。后来又调往南方,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广州都督,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高宗时(652)病故。

  宋代直臣谢泌(948-1012)祖籍陈郡阳夏,歙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宗源,宏毅之子,谢安第十八世孙。少年时即有大志,注意砥砺操行。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及第,任大理评事。不久又当了两任知县,回朝后任著作佐郎、殿中丞。他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呈献给宋太宗,太宗知道他学问渊博,调他到国史馆做官。

  太宗即位后,上书言事的人很多,太宗不胜其烦,谢泌得知后,马上上疏开通言路,“愿采其可者,拒其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