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陶渊明行役诗题旨概说

  谢春阳

  谢春阳,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百姓惶恐不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难想象陶渊明行役生活之艰辛和煎熬。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处异域他乡,孤苦无依之时,唯有思亲才能缓解内心的苦楚,唯有亲人才能化解内心的孤独。陶渊明行役诗数量虽少,但对后世陶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悲叹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

  陶渊明行役诗的创作与当时独特的政治、经济是紧密结合的。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黑暗,王朝更迭,有志之士深感报国无门,前途渺茫。久而久之,满腔热血得不到释放,至东晋初年,形成了“偏安”的个性,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造就了陶渊明日后消极避世的性格特征。由于陶渊明独特的家族教育背景,从小他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青年时代的陶渊明心怀苍生、兼济天下,渴望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几近而立之年的陶渊明才入仕为官。但从诗题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注定没有做大官的命运,仅仅做过参军、祭酒和县丞这类小官。这显然无法满足陶渊明远大的政治抱负。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统治者骄奢淫逸,权欲纵横,百姓民不聊生,穷苦至极。毫无疑问,社会的政治变革必将带来文化上的一场革新。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人言可畏的社会中,陶渊明作为一名朝廷小官员,上有统治者的压迫,下有老百姓的不解,处境十分尴尬。“像陶渊明这样的知识分子,既要不断去执行搜刮百姓的任务,又要忍受上层的侮辱和欺压。”他在政治漩涡里挣扎着,但他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已经快要窒息了。伴随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陶渊明在入仕与出仕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写下了为数不多但文学价值极高的行役题材的诗歌。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陶渊明的经济条件,可以知道:陶渊明的入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上有老母亲,下有妻儿,要想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计,必须入仕为官,也就是保住我们今天所说的“铁饭碗”。最后,在高洁的人格面前,不得不放弃仕途,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行役诗题旨概说陶渊明的前两首行役诗写于隆安四年,作者当时大约36岁。隆安四年,桓玄的势力范围蔓延在长江中上游,一直野心勃勃地妄图伺机篡取东晋的政权,《庚子岁五月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写于这一年。诗中的第一首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抑扬顿挫,表意明确,言简意赅。其开篇第一句: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人们往往觉得离家之时,万分不舍,寸步难行;归家之际,满心期待,充满无限的动力。“计日”一词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离家愈来愈近,心情越来越欢愉。“归子念前途”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明指归乡之路坎坷崎岖,更暗指仕宦之路“道阻且长”,这似乎已在暗示宦途风险,家才是最终停泊的港湾。这组诗的第二首,开头便叹道:“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古往今来,多少仕宦之人在外出公差,哀叹行役的艰辛啊,时至今日,我才发现这其中的酸辛,行路难啊行路难。“叹”一词开篇点题,突出行役之辛苦,让人不得不哀叹,让人一想到“行役”就唉声叹气,愁绪满怀。“始”一词用得极妙,这个“始”字仿佛一下子将作者的满心幻想和憧憬杀了个片甲不留。古人感慨行役,作者并没有亲身体验过,他以为那也许只是一少部分人的主观感受,也许真正的行役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内心仍有一丝希望。而现在,到了自己亲自感受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山川高远空旷,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着实让作者内心一颤,猛地凉了半截,真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首诗中,诗人先交代了自己对行役之路的感受并交代了行役之路的险峻恶劣,接着笔锋一转,直抒胸臆,感叹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长久在外奔波劳碌,愈发思念生养自己的父母啊,怎可长时间在此逗留!于是,情到浓时,诗人又挥笔写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的意向所在,远离尘嚣,归隐田园,为日后的归隐之路奠定了基础。上篇诗着重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与自古以来的游子有着相同的心境,下篇诗则从思亲之情漫延到思退隐,向往田园生活之中,这是与其他行役诗人截然不同的地方。我们在诗中已然完全看不到陶渊明的政治热情。

  在此之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热情也愈演愈烈,政治热情不复存在。第二年,陶渊明又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这是作者销假返任途中感怀之作。开篇即向读者交代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更加重了内心的苦闷“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突出对入仕之路的懊恼,这也更加是对仕桓玄的悔恨,对自己没有鉴别能力的一种深深的自责。这首诗与前面两首诗的创作时间仅相距一年,其创作心境仍沿袭前诗的感怀自身处境不堪之感。较前诗不同的是,该诗对园林生活的美好描述用墨颇多,足见其归隐之志更加明显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可以称得上是陶渊明行役诗中的名篇,该诗作于陶渊明四十岁之时,迫于生计,陶渊明入仕作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前往京口上任。昔日几经入仕出仕,陶渊明对官场的黑暗已经了如指掌,但又不得不走上这条路。显然,这一行为与作者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于是,在他途经曲阿的时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行役诗,以此述说自己尴尬两难的境地,表达内心的苦楚。“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不难看出,作者此时还是抱有一丝幻想的,他的政治热情来源于他远大的抱负,他渴求自己的一生能够有所作为,一旦机会来临,就要奋力去抓住。然而,结尾句将作者的矛盾心情展露无遗:“聊且凭化迁,中返班生庐。”陶渊明纵然壮志满怀,可惜天不遂人愿,郁郁不得志。那么,姑且顺应自然,最后终将返还家园,这必将是作者的最终归宿。显然,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己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于义熙元年,作者时年四十一岁。从“事事稀如昔”和“义风都未隔”两句可以看出,当时的政局给陶渊明的影响是明显的,诗歌的基调是舒畅的、轻松愉快的,但是时局并未有根本改观,仍然危机四伏,举步维艰。而依陶渊明的政治抱负和高尚人格,不可能使自己卷入这场权势斗争的漩涡,诗的结尾也必然是梦归田园。不难看出,每一次政治热情的消减必会大大助长归隐田园的豪情壮志。思乡之情越浓,作者的政治热情就会越受挫。这两者相辅相成,此消彼长。显然,陶渊明行役诗的创作为日后田园诗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背景,影响极为深远。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