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陶公归田后交游诗钩玄

  王胜楠

  王胜楠,通化学院文学院教师。

  归耕之后,陶公创作了大量的交游诗。综合逯钦立校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和钟书林《陶渊明交游考》,可以确定,于作品中可查的交游诗创作共17首,而其间所涉及的交游对象共计16人,分别为胡西曹、顾贼曹、郭主簿、刘柴桑、丁柴桑、殷晋安、戴主簿、周续之、祖企、谢景夷、羊松龄、王弘、庞主簿、邓治中、张常侍、庞参军。此外,与交游诗创作相关的还有另一类交游对象——田夫野老。陶渊明在与他们最笃实真挚的交流中获得了心灵中最为真切的慰藉。

  一、交游诗的内涵

  陶公隐后交游诗内容可分六类,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归隐之心,自然地述说躬耕生活的艰难以及田夫野老之间的真切慰藉,这与赠答之间流露出的深厚情谊、时局忧虑和人生之慨,共同构成陶公归田后真实而自然的田园生活。

  其一,隐逸情怀的真实诉说。如《赠羊长史》,此诗虽言赠别,却全无惜别之意,而是从自己着笔,抒发了对于古代隐者的怀念。陈祚明评此诗:“不铺张武功,不寄思三杰,而独寄怀商山,公隐遁之志早决矣。”《酬刘柴桑》和《和郭主簿二首》,亦是通过隐居之乐的抒写,间接地表明了躬耕田园的志趣。

  其二,躬耕生活的真实写照。归耕之后,陶渊明多次向友人诉说着自己艰难的躬耕生活,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陈祚明评此诗:“贫士诗,真切。”陶渊明正是以一位“贫士”的身份,真切地向友人诉说着旱灾、虫灾等影响下艰难的躬耕生活。“吾抱病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序》)也是向友人讲述着自己为病所累,无一事欣悦的生活状态。

  其三,田夫野老的真切慰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闇,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陈祚明评此诗时有:“荆薪代烛,真致旷然。”简朴的农村生活、亲切的邻里关系,让陶渊明最为真实的性情于诗酒流连之中得以释放,融入质朴的乡间生活。“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亦是道出了与乡间野老披衣来往的真挚情趣。

  其四,深厚情意的自然流露。“秉直司聪,惠于百里,飡胜如归,聆善若始。”(《酬丁柴桑》)陶渊明赞美丁柴桑正直为官且聆听善言,造福百姓。《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亦在真诚的诉说中道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深沉之慨。

  其五,世事变迁的沉重忧虑。受儒家“济苍生”文化影响,陶公不忘关注时局忧虑。如《岁暮和张常侍》,陶渊明抒发了对于安帝被戮,晋朝将亡的无奈。在数量不少的交游对象中,陶渊明惟能与张野畅谈时局,这既得益于其为陶渊明乡亲、相饮之人的身份,又与其远遁深谷密不可分,陶渊明与之谈论苍生、时局必真诚而不加掩饰。

  其六,人生无常的深刻思索。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首句“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便是用《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之句,感叹时光流逝,四季循环。“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引自《庄子·养生主》中“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之句,表达了陶渊明对生命极限的深刻思考。而“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中“曲肱”则是用《论语·述而》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展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高洁品质。

  陶公归田后交游诗钩玄二、交游诗的文化意义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陶公归田后的生活恰如这“一首完美的诗”。归耕之后的交游诗更是在与友人及农夫邻曲的亲密往来中,让我们更为真实地感受到那“最近乎人情且富于热情”的人格艺术,这是隐藏在陶公光辉人格背后儒、道文化的一次完美结合。

  其一,隐逸之趣。陶公隐后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哲学思辨,协调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和道家“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思想。一方面,陶渊明向羊长史、殷晋安等友人明白地表明着自己归隐山林的志趣,另一方面,在与郭主簿、刘柴桑的唱和赠答间述说着躬耕生活的无限欢乐。他的隐逸生活既是对儒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一思想的肯定,又能够超越世俗的执着,体味道家的“逍遥”与“任真”。可以说,陶渊明为中国士人所创设的精神家园,是儒、道文化真正交融的隐逸情怀。

  其二,固穷之志。陶公隐后的交游诗融合了儒家“君子固穷”与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形成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无论是述说隐逸情怀之时的自言贫贱,还是对于古代“安贫乐道”之士的向往,抑或是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重感叹,都流露出了陶渊明悠然自适,融合儒、道的隐士气节。而那些躬耕田园的生活和对于田夫野老的真切慰藉,更为真切地体现了道家文化涵养下陶公“返璞归真”的人格追求。正如王钟陵先生所言,“一切离开了‘真’去讲徵士之超脱或执着的议论,都只能是皮相之谈。”陶渊明正是一位真切思索、真挚交流的老者,其人格中最为真实的生活态度正是得益于道家文化的涵养,这同儒家文化中“固穷”的品德操守,共同成就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气节。

  其三,仁厚之德。“陶渊明宽和仁爱、温雅笃厚的品德,正是他恪守圣训、师范先贤、修养自我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其与友人唱和赠答之时的忠厚之态以及不失“济苍生”之心的士大夫情怀。《答庞参军序》中有“辄依周礼往复之意,且为别后相思之资”。邱嘉穗评此诗:“此篇足见陶公善与人交处,‘谈偕’数语既敬且和,‘情通万里外’数语,又期以从要不忘之谊。序中所谓《周礼》往复之义者,岂虚语哉!”陶渊明依照古礼,作诗赠予庞参军述说着款款深情,正见陶公“宽和仁爱”之品德。而邱嘉穗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时有:“起言‘天道幽且远’,结归‘在己何怨天’,虽曰《怨诗楚调》,亦可谓怨而不怒矣。”这正是陶渊明“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一儒家温柔敦厚君子形象的表现。

  其四,悠然之心。陶公隐后交游诗深受儒家“无可无不可”和道家“逍遥自适”思想影响。方宗诚评《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一诗,正表现陶公悠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迁化或夷险,俟志无窊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四句,得依乎《中庸》、无入而不自得之意。”《中庸》中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陶公能于隐后安于躬耕田园的艰苦生活,并以之为乐,足见其坦荡情怀。陶渊明的一生,是古人生存智慧的一个结晶,是儒、道文化的一次完美结合。可以说,归耕之后的交游诗,正是在陶公与友人的交流唱和、与农夫邻曲的亲密交往中,真实而自然地将儒、道文化的菁华抒写得“温柔敦厚情深文明”。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