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千古两“东篱”——马致远慕陶情结摭要

  高贤达

  高贤达,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致远取号“东篱”,意在明示效陶之志。笔者据邓长风点校《东篱乐府》统计,马致远存世的散曲作品有小令115首、套数22支、残套4支,其中涉及陶渊明的散曲共有18首,数量颇为可观。这些涉陶作品或关乎陶渊明诗文,如“闲情赋”、“归去来”、“东篱”、“菊”、“柳”、“三径”等意象,这一类共的有15处;或引用陶渊明的逸闻故事,如“抚无弦琴”、“与白莲社交往”,这一类共有2处;或借用陶渊明的名号,如“陶渊明”、“陶令”、“陶潜”、“渊明”,这一类共有4处。此外马致远的现存七种杂剧中亦有15处涉陶。马致远《东篱乐府》的核心精神即是对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的接受。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材料很少。《录鬼簿》载:“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又贾仲明吊词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从这两条材料看,马致远曾任提举之职,有过仕宦生涯,期间也写过歌功颂德的作品,如:“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应乾元九五龙飞。万斯年,平天下,古燕雄地。日月光辉,喜氤氲一团和气。”(《中吕·粉蝶儿》),这类作品是极少数。真正代表“曲状元”风格的是马致远隐居时期的作品。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难以描述马致远的人生轨迹,但从《东篱乐府》的作品考察,马致远的人生确实是由仕而隐的过程。

  蛩吟罢一觉才宁帖,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双调·夜行船\]《秋思·离亭宴煞》)

  马致远在曲中讲,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为什么要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紧抓时间建功立业、求取利禄呢?又说,功名、利禄、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宝贵的生命尚且朝夕不保,还要在乎其他吗?所以要有远抛富贵之心,泯灭是非贤愚之感。青山侧、绿水旁,竹篱茅舍下过着清闲自在的日子。看那些争名夺利之人,如蚂蚁排兵布阵、蜜蜂攘攘酿蜜一般,像苍蝇争抢血水一样,前仆后继,永无止境。倒不如学习裴公、陶令,秋来:“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乐在醉中不醒。马致远非嵇康那样,一开始就与统治者格格不入。其经历与陶渊明相似,在厌倦仕途后,才选择不合作的态度。此处引“裴公”、“陶令”、“北海”的典故亦有深意。这首曲子语言描写色彩鲜明、概括力强、象征意义丰富,且作者运用了“美丑对照”的原则。“裴公”是指唐宪宗时宰相裴度,宪宗朝宦官专权,政事荒废。时事已不可为,于是裴度自请罢相。于午桥创“绿野堂”别墅,隐居洛阳,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诗酒唱和。亦如陶渊明退隐后与慧远发起白莲社一般,过着适意的生活:秋天的早晨伴着露水采摘菊花;烹煮带霜的紫色螃蟹;用红枫叶烧熟菊花酒。此处,马致远笔下的生活图景色彩斑斓,营造了一个充满静谧与恬淡的生存空间与精神境界。千古两“东篱”对比众生的丑态,作者发出了“何年是徹”的感慨。至于“北海”马氏又从反面来刻画。“北海”是指东汉名士孔融,曾做过“北海相”,故人称“孔北海”。孔融曾以清高自诩,他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看似风流,实则不然,他终究不能忘却名利,做不到全身而退,终因对曹操多所非议,为其所杀。马致远鄙夷其生存选择,难怪北海来访,便说“东篱醉了也”。这里通过“裴公”、“陶令”、“北海”的对比,赞美了裴度、陶渊明的崇高人格与生活理想。反映出马致远对待功名的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并努力保持自己人格的完善,树立自己崇高气节的知识分子形象。同时又揭露了人们热衷功名的丑态,通过对照,启发人们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要向往真、善、美,远抛假、恶、丑,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坐标与价值取向。

  在杂剧《荐福碑》中,马致远亦曾借剧中人物之口表白心迹曰:“空着我绕朱门,恰便似燕子寻巢。比及见这四方豪士频插手,我争如学五柳的先生懒折腰,枉了徒劳。”他所效仿的是陶公“不向五斗米折腰”的人格气节。马致远的思想经历了叹世、愤世、避世的发展过程。既是他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又有及时行乐的情绪。以自己独特的生活形式反映他懂得生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一面。

  屈原与陶渊明是中国士人的两种生存模式,元代文人多“是陶非屈”。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态度。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

  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菊花正开时节,马致远选择离开官场。“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作品引用“虎溪三啸”、“孟嘉落帽”的典故。传说晋释慧远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一日与陶潜、道士陆静休共话,不觉踰此,虎辄骤鸣,三人大笑而别;又晋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宾僚咸集,皆戎服。有风吹嘉帽落,初不觉。温令孙盛作文以嘲之,嘉即时以答,四座皆服。至于“鹤林”当指佛家语,佛入灭之处。佛于婆罗双树间入灭时,树一时开花,林色变白,如鹤之群栖。顾名思义,“鹤林友”亦为僧友。马致远希望与“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这些传说故事中的人为伴,反映了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马致远的思想中包含释家的成分,其赞美“慧远”、“鹤林友”便是例证,佛家与隐逸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又提到孟嘉,这可看作马致远对生活态度的选择,他希望过那种洒脱利落的生活,树立自己高洁而又自然的形象。有了思想上的指导,总要找一些人物范例,“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李白、杜甫乃千古两大诗人,陶渊明作为大诗人又是隐者的代表,马致远提到此三人,有希望自己效仿先贤,努力让自己垂名千古的一面;同时又赞美上述三人的生存方式,只为“名”,不为“利”,这是他积极追求的人生目标。在具体实践上,“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既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剩下的便是如何生活了。“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这些具体的实物并非马致远真心追求的,只是以他们为代表,衬托马致远想要的生活情趣。马致远热爱自然,又洒脱任性,他希望废除礼教,摆脱束缚,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不像屈原那般计较。

  曲尾言:“哎,楚三闾休怪。”在元代曲作家那里,尊陶贬屈很普遍。“忧国忧民,兼济天下”本是知识分子的人生大追求,屈原便是凭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心国家安危和百姓疾苦而流芳千古。对比陶渊明“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马致远嘲讽屈原道:“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沉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双调·拨不断\]《无题》)认为其沉江自全的选择不可取,今人对这种现象亦有关注,李剑锋先生有专文《元代屈、陶并称与是陶非屈论》论此,且总结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陶渊明接受史发展到高潮的结果。二是,儒释道文化日益融合的产物,是士人心态接受并将道家和释家思想内化的结果。三是,元代社会知识分子特殊遭遇的心态流露。”马致远接受陶渊明,独到的眼光是一方面,也是时代的必然性。陶渊明是智慧的,马东篱效陶,亦是聪明的。千古两东篱,一个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一个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两人都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精神上亦有互通之处。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