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美国陶渊明研究最新动向

  赵雪莹

  赵雪莹,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安姆斯特分校,副教授。

  陶渊明研究在美国学术界最近三十年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而且成果斐然。其中包括1994年密歇根大学出版《陶潜与中国诗歌传统》,2005年华盛顿大学出版的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而哈佛大学出版社的东亚系列就接连有2008年Wendy Swartz的《解读陶渊明:历史接受中的转换范例(427—1900》以及2010年Robert Ashmore所著的《阅读的传送:陶潜世界里的文本与理解(365—427)》。对比其他六朝诗人,陶渊明所受到的美国学者们的关注大为超出其他诗人,可见其魅力所在《陶潜与中国诗歌传统》一书英文名:Tao Qian and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The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解读陶渊明:历史接受中的转换范例(427—1900》一书英文名:Reading Tao Yuanming:Shifting R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427—1900),《阅读的传送:陶潜世界里的文本与理解(365—427)》一书英文名:The Transport of Reading: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d of Tao Qian(365—427)。

  以上四本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也有幸在2011年锡林浩特举行的“陶渊明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哈佛大学出版的Swartz和Ashmore的两本专著,更详细的书评可见Nicholas Morrow Williama在《中国国际评论》第十八卷《中国国际评论》英文名: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vol。18,no。3,2011)。上发表的两书综合评论,故不多赘言。在此我更关注的最近五年来陶渊明研究在美国又有何新动向。本文主要以两篇文章为例,作一评述,与大家分享。

  Wendy Swartz延续六朝与陶渊明的相关研究。她的新书是她与Robert Ford Company和Yang Lu等合编的一本资料书,名为“早期中古中国:资料书”,由哥伦比亚大学于2014年出版。本书围绕着六个主题展开,包括“南方与北方”,“管理机制与社会现实”,“文化首都”,“想象自我与他人”,“日常生活”以及“与看不见的世界的关系”。由于主题的涵盖面广,每篇文章相对较短,多数由不同学者执笔,同时提供相关课题研究可进一步阅读参考的文章和书籍名录本段涉及章节的英文名:The North and the South(南方与北方);Governing Mechanisms and Social Reality(管理机制与社会现实);Cultural Capital(文化首都);Imagining Self and Other(想象自我与他人);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Relations with the Unseen World(与看不见的世界的关系),本文所引见《早期中古中国:资料书》(Early Medieval China:A Sourcebook),New York:Columbia Uniiversity Press,2014(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83—385页。

  在第四部分“想象自我与他人”中,Wendy Swartz撰写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自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与袁粲的〈妙德先生传〉》《自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与袁粲的〈妙德先生传〉》英文名:Self-Narration:Tao Yuanming’s Biography the Master of Five Willow’s and Yuan Can’s Biography the Master of Wongderful Virtue。。在文中Swartz再次唤起读者对《五柳先生传》的关注,并指出为什么此篇通常被认为是一真实的陈述:其一,陶在本文中展现了一种持续的、有力的、自传式的驱使,他在文中的描述与他其他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吻合,这个友善的隐士农夫形象相信大家是极其熟悉的。其二,在他之前,已有用虚构人物的传记来表达自己的先例,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而阮籍的作品是介乎“论”与“传”之间的,相比之下,陶潜的作品更侧重于人的个体本身。

  美国陶渊明研究最新动向随之Swartz指出传统中国文化对自传的理解比西方更为宽松。在西方,自传往往视为第一人称的叙述,陈述个人的人生经历或对其人生的反思;而在中国,自传可以是人生故事的一个片段,传统中国自传体作品力求呈现一种静止、全面的画面。故此,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其实反映了中国史传体与自传体的规范,而他的诙谐又超出了读者的期待。

  Swartz在概括介绍《五柳先生传》的文体之后,提供了一个简略的文本阅读。这个部分主要建基于前人的发现与她的总结概括,五柳先生的贫士形象可追溯到《礼记》《论语》《汉书》中类似的记载。更有意思的是她借用Paul De Man的看法,指出“陶渊明的自传创造了他的‘生命’,正如他的生命创造了他的自传”。这一点和她《解读陶渊明》书中的观点相吻合。

  在结论中,Swartz认为陶渊明的自我形象是一种文学建构,建基于文体的传统,已有的关于隐逸与贫士的语汇,以及改变它们及创造一种新的自叙形式的兴趣。《五柳先生传》引发了许多后世的模仿,故她附上两篇翻译,包括与《五柳先生传》与大约半个世纪后袁粲的《妙德先生传》。《妙德先生传》是以自传体叙述、以虚构人物传记的形式写成。同时它的故事里包含故事,在描述完妙德先生的性格与兴趣之后,妙德先生讲了一个国主与国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以“我既不狂,难以独立”的语句讽刺地逆转了屈原的感慨,即“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以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在“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中,Swartz列举了张孙康宜的《陶潜》,宇文所安的《自我完美的镜子:作为自传的诗歌》及其他几本书“进一步阅读”:Further Reading。宇文所安的《自我完美的镜子:作为自传的诗歌》英文名:The Self’s Perfect Mirror:Poetry as Autobiography。。当然她对《妙德先生传》止于翻译,在印刷上有个别错误,也没有进一步将它与《五柳先生传》分析比较。

  《自叙》作为《早期中古中国》一书中的一章,颇有将陶渊明的经典作品介绍给一般西方读者的意图。陶渊明在北美的汉学研究者中固然早已不陌生,可是通过这样的简单翻译与介绍,可以让更多英语世界的读者认识陶渊明,同时也为大学老师提供更多的翻译文本,方便在课堂上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从而让学生展开讨论或与其他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另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与袁粲的《妙德先生传》其实值得进一步深入具体地细读,我想Swartz仍然对历史上纵向比较的方式与接受史比较感兴趣,而她完成的基础翻译工作希望会引起更多西方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或启发大家对陶渊明研究课题的思考。

  我想介绍的另一篇文章是Jack Chen于2009年《美国东方学会期刊》上发表的《中古中国阅读行为及其表现》《美国东方学会期刊》英文名: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29.1(2009),本文所引见该刊第59页、61页、63页、67页、68页、71页。《中古中国阅读行为及其表现》英文名:On the Act and Representation of Reading in Medieval China。。虽然这并不是专门研究陶渊明的论文,但是作者把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放在“阅读”的主题下去理解。这一做法对这组诗、陶的阅读经验以至中古中国的不同的阅读行为与表现,都提供了新的梳理及理解思路。

  Jack Chen 的文章由六部分组成,在此我侧重介绍有关陶渊明的部分,简述其他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书”与“读书”在中国古代的丰富内涵。首先她提醒读者,“读”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诵书也”。而在《庄子》中也有有名的关于齐桓公读书的段落,在轮扁与齐桓公的对话中,轮扁认为若圣人已死,读“圣人之言”便只能获得古人的“糟粕”。第二部分进一步讨论“言”与“阅读”在古代文人文化中的重要性。根据《隋书·经籍志》有关《离骚》的记载,有人名“道骞”者善读,“能为楚声”,Jack Chen据此指出声音与文本在某种程度上紧密相关。第三部分作者翻译并细读了束皙的《读书赋》,而且Jack Chen证明阅读或大声诵读文本对于束皙而言既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道德的修习方式。第四部分探究与诵读并存的默读。

  随之在第五部分Jack Chen讨论了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根据“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他指出陶渊明涉及一种不同的阅读经验,这并不拘于线性的声音,它与视觉或眼睛的自由活动更为相关。并且陶渊明的阅读模式超越了西方所谓的“析词阅读”,而成为一种冥想的行为,故他能“俯仰终宇宙”。Jack Chen认为陶的这种新的阅读模式让阅读的重要性从它原来的教学属性转换成哲学与快乐的方式。

  第六部分作者以谢灵运的《斋中读书》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一对比。谢诗似乎是陶诗的改写:两者都是从公共空间转移到私人的、休闲的、宁静的阅读空间,在那儿诗人在书籍中忘却自己。谢诗更多地关注阅读如何让诗人了解他自己,而陶诗更多关心阅读的快乐。同时陶渊明对默读的表现是把读者放在阅读行为的中心,而庄子与束皙是以“言”为重点,读者相反没那么重要。Jack Chen总结道,谢灵运最终从阅读中获得哲学的智慧,以及陶渊明从阅读中获取的快乐,这些都是通过分析阅读行为所得到的启迪,同时也是读本本身给人的启迪。

  综合以上两篇文章,最近五年来美国学术界的陶渊明研究更趋向于把陶渊明放在一个整体的文化脉络背景里作一分析细读,或与其他诗人及作品作比较。Robert Ashmore 2010年出版的书《阅读的传送》是一例证,Jack Chen的文章又是一例,Wendy Swartz在今年出版的《早期中古中国》中关于陶渊明一章所展现的方向也基本一致。在此顺带一提,Vincent Yang 于2008年在德国的学术期刊《华裔杂志》第56卷上以英文的形式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苏轼“和陶诗”的比较研究》《华裔杂志》第56卷:Monumenta Serica vol,56;《苏轼“和陶诗”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 Shi’s He Tao Shi。,这又是比较研究的一例。同时针对主题,西方的研究者往往把某些古代中国情形与西方的相关理论或认知作一对比,以便以英文为母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理念,在此我们看到东西文化的汇通与交流。

  经典总是值得再三细读的,以陶学为中心推展开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课题。希望大家都能从阅读中得到启迪,也和陶潜一样从阅读中获得无限乐趣。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