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将陶公植入少年心中——孙毓修陶学著作评议

  刘中文

  刘中文,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黄庭坚体悟陶诗曾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篇,如渴欲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黄庭坚,《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参见:《全宋文》第10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05页。山谷之见信然。一般而言,少年郎难以读懂陶诗,而让少年读懂陶诗也是陶学家所面临的课题,孙毓修先生便肩负了这一使命。

  孙毓修(1871—1923),江苏无锡人。“又名学修,字星如、恂儒,号留庵,笔名绿天翁、东吴旧孙、乐天居士、小绿天主人等。清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九(1871年8月15日)出生于无锡城西开源乡孙巷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家庭。”柳和成,《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早年攻读于江阴南菁书院,师从缪荃孙学版本学、目录学。1895年中秀才。1902年春“又到苏州上康桥美国牧师赖昂女士处学英文”柳和成,《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页。1907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高级编译。主编《童话》《少年杂志》《少年丛书》等儿童及通俗文艺读物,并为涵芬楼鉴别版本。1919年前后,孙毓修主持《四部丛刊》的辑印事宜,先后出版了《四部丛刊初编》《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著有《欧美小说丛谈》《中国雕版源流考》《永乐大典考》《伊索寓言演义》,译有《北亚美利加洲》《亚细亚洲》等。

  孙毓修是近代著名学者、编译家、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与少儿读物出版的创始人。1909年,孙毓修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少年杂志》,同时编撰了《童话》《常识谈话》《少年丛书》《演义丛书》《模范军人》和《新说书》等少年丛书。其编译和主撰的《童话》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童话,标志着中国少儿读物出版和儿童文学的开端。曾与孙毓修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共事的茅盾先生称赞孙毓修为“中国有童话的开山祖师”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参见:《茅盾全集》第3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30页。“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茅盾,《关于“儿童文学”》,参见:《茅盾全集》第20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361页。《少年丛书》是一套介绍中外历史名人的读物,于1908年12月问世,共出版了三十册,其中十八册为孙毓修编纂。

  将陶公植入少年心中孙毓修编纂《陶渊明》(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4月初版)即是《少年丛书》之一。该书是20世纪最早的专门介绍和研究陶渊明的著作20世纪初的陶学著作,以出版时间排列依次是孙毓修《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18年)、梁启超《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3年)、胡怀琛《中国八大诗人·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5年)、古直《陶靖节诗笺·陶靖节年谱》(中华书局,1926)、傅东华《陶渊明诗·陶渊明年谱》(商务印书馆1927年)、胡怀琛《陶渊明的生活》(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等等。也是陶学史上第一部“少年读物”的《陶渊明》。孙毓修能将山谷道人所谓的“枯木”植入少年心中且化之为水、茗、汤饼,全在于他的匠心独运。

  孙毓修编纂的《陶渊明》(以下称“孙氏陶著”)1918年4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32开本共33页,约一万三千字。除所引述的陶公八篇作品和颜延之《陶徵士诔·序》近三千字外,孙毓修所著万言许。“提要勾玄”是本书所体现的原则,所谓“提要”即全书仅选取了统摄陶公一生的五柳自况、作令彭泽、重九醉菊、五陵寄意、训子、自挽“六事”来凸现陶公个性。所谓“勾玄”即由“六事”钩沉进而对诸多学术问题深入探究。如下两大特征使该书成为“另类陶著”。

  一、以少年受众为中心布局谋篇

  1.简单的体例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拓荒者周作人认为,少年读物当“文章单纯、明了、匀整;思想真实、普遍;这条件便已完备了。”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参见:钟叔河编,《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9页。孙氏陶著体例恰恰是单纯、明了。全书仅有总论、五柳自况、作令彭泽、重九醉菊、五陵寄意、训子、自挽七章。“总论”开宗明义,阐明自己的观点,对陶公予以文化剖析与定位。六章各记陶公一事,每章的结构都是:叙事——引述陶公诗文——讲解——批评。其“批评”为点睛之笔,揭示陶事的文化内涵,钩沉相关学术问题。而全书仅选取了陶公的“六事”来凸现陶公个性,正所谓记事简明。这样简单的体例确实便于少年阅读,体现了编纂者为少年“量身定做”的匠心。

  2.有趣的材料

  孙氏陶著的材料有三类。第一类材料是“陶作”。全书选录陶公八篇作品,或是少年耳熟能详的作品,如《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或是与孩子的身份相关的作品,如《责子》《与子俨等疏》;或是能够引发少年好奇心的作品,如《九日闲居》《止酒》《自祭文》、颜延之《陶徵士诔·序》。突显陶公的品性与人格是孙氏陶著的着眼点、立足点,而这九篇作品可为最佳选项。第二类是“陶事”。孙毓修所讲述的陶渊明的故事有做令彭泽、种秫酿酒、拒不折腰、解印去职、麾去檀道济、乘坐篮舆、与王宏共酌、重九坐菊、白衣人送酒、与颜延之酣饮、蓄无弦琴、入莲社事、自撰祭文,等等,其中多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所具有的浓郁的趣味性极容易唤起少年的兴趣,从而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最终浸润、感化少年的心灵。第三类材料是“插图”。图文并茂是少儿读本最本质的、最核心的特征。孙氏陶著附有八幅插图:《靖节先生像》《归去来兮图》《乘篮舆图》《白衣送酒图》《五陵人入桃源图》《庐山瞻云寺图》《夫妻耕作图》《陶渊明墓山图》。孙毓修在《童话·序》明确地阐述了加入插图的目的:“文字之浅深,卷帙之多寡,随集而异。盖随儿童之进步,以为吾书之进步焉。并加图画,以益其趣。”柳和成,《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58页。插图的使用,自然唤起了少年的阅读兴趣,深化的阅读效果。而且这八幅插图趣味盎然,除“陶渊明墓山图”外都是写意画,插图以简洁的笔法绘出画中人古朴、敦厚、恬淡、蔼然的神态,即便是成人看了,也会被画中人感染,并心驰神往进入图中境界。遗憾的编纂者未交代这八幅插图所从何来。

  3.浅近的文言

  周作人先生认为,儿童学上的少年期在十至十五岁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参见:钟叔河编,《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5页。少年期的孩子,一般都有国文阅读的积累,其阅读物“浅近的文言可以应用”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参见:钟叔河编,《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8页。由于旧学根底深厚,孙毓修采用了“浅近的文言”编纂少年读物。“浅近”是因为读本的特殊阅读群体所决定的,必须以少年受众为中心。使用“文言”,一方面“文言”是国文的书面语,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文言”的使用也由《少年丛书》的题材所决定的。孙毓修撰写了《少年丛书》的十八种图书,着重选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贤达,诸如陶渊明、玄奘、苏轼、司马光、朱熹、王阳明等,用庄重的文言书写古代贤达,更能体现对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与崇拜之心。茅盾对儿童读本的语言问题特别强调:“现在我们所有的‘科学的儿童读物’大半不太注意‘文艺化’,叙述的文字太干燥,甚至有‘半文半白’,儿童读了会被催眠。”茅盾,《关于“儿童文学”》,参见:《茅盾全集》第20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362页。孙毓修在儿童文学中所使用的“浅近的文言”是“浅显而纯熟的书面语”,并非茅盾所批评的半文半白语言。

  孙氏陶著所撰近万言,无论叙事抑或议论,其“浅近的文言”自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试读之:

  当众人梦梦,举世滔滔之日,而无一人焉树风节、明大义,为疾风知劲草、岁寒之松柏。则波流所届,伊于胡底?譬之于时,长夜漫漫而无旦时,天地之道亦将息矣,岂不危哉!乃知人类之赖有忠臣孝子贤人高士也,甚于粟米水火之不可一日阙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第3页。以下引用此书只在行文中标明页码。

  渊明生当鼎革之秋,触目生愁,抚景增叹,无可奈何,则逃于酒。且犹夙兴夜寐,不敢怠荒,其醒不可及,其醉尤不可及,读者勿漫学之。马援曰:“画虎不成,反类其狗。”汉武帝曰:“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学古人者必先胸中有此鉴衡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18页)

  语言风格自然流畅、古朴浑厚、风骨端翔、浩气荡漾,犹得战国策士睥睨天下之怀、雄辩滔滔之气,又深味汉唐古文澎湃激荡、气势磅礴之风。读来心神朗朗、胸襟愈大、志节弥高。茅盾说孙毓修“瘦长个子,有点名士派头”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参见;《茅盾全集》第3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除了坚实的国学根基外,孙毓修骨子里所透出的“名士”精神,正是其“陶著”语言风格形成的底蕴,这从其“少年丛书”的选材上也可略见一斑。“少年丛书”的选材着重选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文人,但策士、武将同样也在孙毓修的选材之列,诸如信陵君、苏秦、张良、马援、班超、诸葛亮、郭子仪、岳飞、文天祥等。无论是丛书的选材还是其“陶著”的风格,我们都能够从中认识到,由儒家的“固穷”精神和道家“任自然”的价值观所形成的“名节观”,抑或由墨家“任侠”观念所形成的“侠义”精神,早已深入孙毓修先生的骨髓,且时时奔流在他的血液里。孙氏陶著所体现的这种根植于中国文化本体的“风骨”和“浩气”,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之正脉,以此滋育、教化少年,必有大器成焉。

  二、对陶学问题的深刻思辨与探究

  孙本《陶渊明》是写给少年的书,作者对陶渊明给予个性化介绍与解读的同时,也对陶渊明文化地位、陶酒、陶公教子、陶公家世、陶公祖父、陶公五子、陶集版本、陶墓等诸多陶学理论问题作了考证、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鲜明的学术性。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探究是孙氏陶著的核心内容。而思辨、论证较为深刻的陶学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论陶渊明的文化地位

  孙氏陶著的《总论》可谓一篇陶学专门论文。孙毓修将“名节侠义”观作为理论立足点,由此出发从史学角度进入论题、展开论证。

  朱熹《答刘子澄》论曰:“建安以后,中州士大夫只知有曹氏不知有汉室……刚大直方之气,折于凶虐之余,而渐图所以全身就事之计。”朱熹,《答刘子澄》,参见:《晦庵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孙毓修首先发挥朱子的观点提出:“名节侠义之风,莫盛于东汉。党锢诸贤,趋死不避,何其烈也。司马氏(篡国)……侠义之风,遂不复存。”(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1页)他批判晋世以来尚清谈、崇虚浮、贱名检、狭节信、鄙居正、笑勤恪、“无一人焉树风节,明大义,为疾风知劲草,岁寒之松柏”(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3页)的恶浊世风,并激切地呼吁道:“长夜漫漫而无旦时,天地之道亦将息矣,岂不危哉!乃知人类之赖有忠臣孝子、贤人高士也,甚于粟米水火之不可一日阙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3页)

  其次,孙毓修对隐士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给予充分肯定。“乱极之世,人才乃出……亦有人焉,逼世若凂,逃名不出。高洁之行,天下皆望之。难言之痛,天下皆谅之。”(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3页)他认为,对于历史,隐士高洁之行有劝世之功,“百世之下,闻其风者,犹足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3页)。隐士之名节风概有不朽之德,“在当时虽不及名将名相,有特殊之功绩。而其为一代之典型,为万古之纲常,则非廊庙中人,所能及其万一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3页)。在孙毓修看来,隐士虽不能救国,但可以凭一己之洁身与绝世之高行来济世救俗。孙毓修进而把陶渊明与竹林诸贤作以对勘,最终透析出陶公的“忠义”来,“东晋之季,有陶渊明焉……今读其《饮酒》《述酒》诸诗,则知陶公之托于麹糵、逃于昏冥者,夫岂得与阮籍辈并论……公乃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现矣。其退休所作诗,类多悼国伤时感讽之语,论者不察,与竹林诸狂士等量齐观,夫岂足与论古者哉!”(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3—4页)在孙毓修的价值体系中,陶公高于竹林名士之处全在于其“忠义”之心。

  孙毓修进而提出全书的观点:“楚之屈大夫,韩之张司徒,汉之诸葛丞相,晋之陶徵士,是四君子者,其制行也不同,其遭时也不同,而其心一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4页)在孙毓修心中,屈原、张良、孔明、陶潜不仅是君子,也是千古义士。所谓“其心”即“四君子”至死不渝的“明君臣之义”,亦即于国于君的“忠义”之怀,这也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的核心品格。张良与孔明为国尽心,“略伸志愿者,其事业现于世”(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4页)。而屈原与陶潜俱不遇世,“将没世而莫知之,则不得不托之空言以泻忠愤。”(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4页)这不由得使孙毓修满含悲愤地为陶公悲鸣:“嗟乎,陶公无昭烈之可辅以图存,无高皇之可倚以复雠,乃终以高隐终也,悲夫!”

  陶公确实未建功业于后世,但儒家所倡扬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陶公已立德、立言,三有其二,自然如江河不废、万古不朽。以此观之,有何悲哉?若以道家价值观审视,陶公为“自然之子”高建新,《自然之子——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他实现了道家和玄学所主张的最高境界与理想——物我一体、浑融自然。以此观之,陶公更无“可悲”之理。陶公儒道双修,各臻其致。因而,中国古代士人无论圣贤还是奸佞,无论仕进还是退隐,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对陶渊明仰目斗极、钦佩之至,他们不断地从陶公身上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生命智慧。陶公至性淳一,天姿贞素,不蹈其曾祖陶侃入世的旧辙,虽无名位功业,却已优入圣域自唐至清,白居易、林逋、蔡絛、郭祥正、潘德舆等人不断尊仰陶渊明为“圣”,其圣名列同儒家先圣伯夷、叔齐,儒门复圣颜子、宗圣曾子、曾皙、原宪,以及和圣柳下惠等(参见拙著《论陶渊明的“诗圣”之名》,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名垂青史,幸哉!孙毓修执着于儒家之所谓“功绩”一端而为陶公悲鸣,则大可不必。但无论如何,孙毓修“四君子”之论确实议论正大、识见卓绝,诚为陶学理论之一大建树。

  2.论陶渊明的品性与人格

  作者心中仰慕的君子,其品性与人格自当是论证的核心问题。除《总论》外,孙氏陶著的每一章都从不同角度涉及了这一核心问题。

  首先,孙毓修认为陶公“素怀高洁”、“高尚之趣出于天性”(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6页)。有此人格底蕴,故其“高洁之行”体现在“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现矣。”(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4页)他引述了颜真卿和朱熹的观点对此加以论证。

  颜真卿是唐王朝义士,他被藩镇将领李希烈缢杀。其《咏陶渊明》诗云:“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颜真卿,《咏陶渊明》,参见: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1583页。为此,朱熹慨叹道:“颜文忠公《栗里诗》(即《咏陶渊明》诗)……读之者亦足以识二公之心而著于君臣之义矣。”朱熹,《跋颜鲁公栗里诗》,参见:《晦庵集》卷八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颜真卿心目中,陶渊明忠于晋室一如张良报韩而刺嬴政、龚胜效汉而拒王莽。辞去彭泽令,是陶公忠于晋朝之“义”举,“盖渊明仕于晋祚将移之日,世道人心,皆不可问。而气节学问,无所用之,徒劳何益?五斗折腰之说,有托而逃。”(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13页)即便是《桃花源记》的作意,孙毓修也认为是“乃寓意于刘裕,而托之秦耳。”(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1页)而其拒绝刘宋当道之徴同样出于对前朝的忠义之心,“陶公见宋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义熙以前,明书晋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此有汉陈咸不臣王莽,仍用汉腊之意。忠臣节士,无可如何,乃用此表志,夫亦大可怜矣”(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18页)。孙毓修认为,虽然刘裕篡晋,但“潜,始终晋人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8页)。并将陶公的忠义与汉人陈咸相类。陈咸,西汉沛国洨人,“平帝时,王莽辅政,多改汉制,咸心非之”范晔,《郭陈列传》,参见:《后汉书》,中华书局,1996年,第1547页。后去职归里,“及莽篡位,召咸以为掌寇大夫,谢病不肯应。时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宫,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其后莽复征咸,遂称病笃。于是乃收敛其家律令书文,皆壁藏之。”范晔,《郭陈列传》,参见:《后汉书》,中华书局,1996年,第1547—1548页。陈咸忠于汉朝而不就莽征,陶公心许晋室而不受宋位;陈咸藏汉家律令书藏之于壁,陶公纪诗不采宋号唯用甲子,先达与后贤之“义”同出一辙——儒家君子之节义观。

  其次,孙毓修认为道家自然观是陶公之人格的重要构件。陶公终究未入远公莲社且以酒搪塞之,正是因为其人格建构中的道家自然观。对此,孙毓修对此深有洞悉:“其生平理想,见之于《形影相赠诗》《神释诗》,大意以世情惑于惜生,故极陈形影之苦,而释以神之自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乃不易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乃得神之自然。此诚能达生而遗世者也。此岂莲社中人,终日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者所能知哉?”(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1页)“达生”是通晓生命之道、人生真谛,亦即泰然委顺、纵浪大化、与自然融一,如此方能“遗世”而不喜不惧、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宋人施德操云:“达摩未西来,渊明早会禅。”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吴文治编,《宋诗话全编》第三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318页。施氏所谓的“禅”即是陶公对道家及玄学“自然”观的皈依。陶公真体内充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参见: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4页。与道冥一,体素储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参见: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5页。净土在心,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莲社中人自然难以理解和企及陶公之“禅”境了。孙毓修同时认为,在“寻阳三隐”中,正由于陶渊明对“自然”观的皈依与执着,“未能谢绝势分”(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3页)的周续之和“耽于佛”(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3页)的刘遗民,才远远不能与陶公等同并埒。

  3.论陶渊明的酒

  古今论陶必言“陶酒”,孙氏陶著也多涉“陶酒”问题,其观点大致如下。

  其一,“陶酒”高于“竹林之酒”。叶梦得曾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叶梦得,《石林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434页。“陶酒”高于竹林之酒,此古今通识。清人宋咸熙言曰:“古之酒人,当以渊明为最,太白次之,若阮籍、刘伶,直是沉酒酣身矣。陶渊明《饮酒》诗,昭明太子所云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太白犹有胸中郁勃之气,其不如陶渊明者在此。”宋咸熙,《耐冷谭》,参见:北大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258页。阮籍、刘伶、太白不能超越自我与现实,故其酒带“郁勃之气”。陶渊明却一往真气、冥合天道,带着哲学沉思来饮酒赋诗,故陶酒能“忘情”而达到玄学所追求的高远静穆的境界。

  古来学者多从道家哲学与玄学哲学角度解释这一差异,而孙毓修却立足于儒家“忠义”的视角,对陶酒与竹林之酒作以价值评判。“陶公之托于麹糵、逃于昏冥者,夫岂得与阮籍辈并论……公乃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现矣……论者不察,与竹林诸狂士等量齐观,夫岂足与论古者哉。”(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3—4页)在孙毓修心中,即便是饮酒,陶渊明也带着忠义的豪侠之气,这绝非昏昏冥冥的竹林名士所能比拟。

  其二,陶公之“其醒不可及,其醉尤不可及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18页)。醒不可及,尤为可知。醉不可及,颇为费解。萧统最早提出陶渊明“寄酒为迹”萧统,《陶渊明集序》,参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95年,第3067页。的观点,所谓“迹”就是人生的一种表象和手段,方宗诚认为是:“托酒以返真还淳,忘怀名利,以了死生。”方宗诚,《陶诗真诠》,柏堂遗书本,国家图书馆藏。对此,孙毓修深入解读曰:“陶公于酒,真所谓神理独契者。集中饮酒诗居多数,但家贫不能长得,更不能得美酒。其所与饮,多田野樵渔之人。班坐林间,兴之所至,别有会心,故不泥乎迹也……读其《饮酒》二十首,或析名理、或慨时事,迂回往复,寄托深远。夫岂醉人所能?世之醉者,既自以为醒,而醒者遂不得不自以为醉。处此苦境者,古今来独一渊明也哉!”(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16—17页)孙毓修虽深化了前人的观点,但距“真理”仅一步之遥。

  实际上,陶公“醉尤不可及”的原因就在于他“以醉致醒”的人生艺术。俗众饮酒,醒以期醉,借以忘怀现实、得以暂时的逃避与快慰。陶公饮酒,以醉致醒,以“酒”为媒介进而思辨宇宙与人生、体悟天道、超越世俗、超越自我,获得精神世界永恒的逍遥游。也正是这种“以醉致醒”的酒德、“酒”艺术,孙毓修对陶公最终未能“去酒”给予充分理解。

  4.论陶渊明教子

  陶渊明《命子》等作流露出对孩子的复杂心态,古今学者对此不断地剖析、臆评。针对少年读者,孙氏陶著特撰《训子》一章,对陶公的教子之心作深度的剖析。

  首先,孙毓修认为陶公对五子有切至的“慈祥恺悌”之怀。孙毓修认为:“陶公高蹈独善,宅志超旷,视世事无可芥其中者,独于诸子,拳拳训诲”,且“陶公训子最切至,与其平日放旷之怀判若两人”(均见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3页)。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了陶渊明为官彭泽时曾遣力仆助子并特诫其子善遇力仆一事。孙毓修从教育学的独特视角来认知此事:“(陶公)慈祥恺悌,千载下如见其心。以此教子,其意深矣。”(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3页)对于陶公之举,钟秀曾曰:“陶渊明……全是民胞物与之胸怀,无一毫薄待斯人之意,恍然见太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景象无他,其能合万物之乐,以为一己之乐者,在于能通万物之情,以为一己之情也。”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四,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钟秀的思辨将陶公仁爱之怀提升到理学高度,论断最深刻、最精辟,可谓中国文化本体视角的终极解读。

  其次,匡正后世对陶公教子的误解。

  杜甫《遣兴五首》其二云:“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莫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杜甫,《遣兴五首》,参见: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第563页。这首诗关乎陶公人与诗的双重问题,无论作者最初的命意是自嘲还是贬斥陶渊明,历史的事实是,杜甫因此招致了后人无尽的反驳与批评。孙毓修同样反驳了杜甫的观点。

  第一步,孙氏反驳杜甫的论据。杜甫的论点是陶潜未“达道”,而论据即是陶公挂怀于孩子的贤愚。黄庭坚《书陶渊明责子诗后》曰:“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恺悌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黄庭坚,《书陶渊明责子诗后》,参见:《全宋文》10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黄山谷认为陶公内心“恺悌慈祥”,其著《责子》诗不过“戏谑”耳,而俗人却误读为“诸子不肖、渊明愁叹”,其荒唐犹如痴人信梦。孙毓修发挥黄庭的观点进一步反驳道:“盖渊明襟怀旷达,高出尘壒之表。大抵诸郎皆中人之资,期望甚切,稍不满意,遂作贬词。况雍端甫十三,通子方九龄,过庭之训尚浅,可遽以不肖断之耶?”(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5页)“诸子不肖、渊明愁叹”之俗见有悖于人情事理,谬论不攻自破。四十年后的1957年,周作人也对此发表看法:“我喜欢读陶渊明诗,有许多篇都很喜欢,其一是《责子》诗……对于此诗,古来有好些人有所批评,其中唯黄山谷跋语说得最好……这里的所谓俗人之中却有一个杜子美……陶诗题目虽是责子,似乎是很严肃的东西,其实内容是很诙谐的,其第五联最是明了,如果十三岁的小孩真是连六与七还不懂,那么这是道地的白痴,岂止不肖而已。山谷说他戏谑,极能了解这诗的意味,又说慈祥,则又将作者的神气都说出来了。”周作人,《杜少陵与儿女》,参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03—804页。周作人对杜甫的反驳更委婉了。

  第二步,孙氏直接反驳杜甫的论点。孙氏从道家哲学角度立论,他认为“与子一疏,乃陶公毕生实录、全副学问也。穷达寿夭,即一眼觑破。则觸处任真,无非天机流行。末以善处兄弟劝勉,亦其至情不容己处。读之惟觉真气盎然。”《与子俨等疏》是陶公一生性情的写照——真气盎然,达于天人合一之境。人生之穷达寿夭,其一眼觑破,全然摆脱。正因此,孙毓修认为:“杜以渊明教子为不达,非笃论也。”(孙毓修编纂《陶渊明》第27页)非“笃”即为肤浅,有名士气节的孙毓修对杜甫的反驳更为直截了当、一针见血了。

  结语

  柳和成先生在《孙毓修评传》中提出:“‘少年丛书’的读者群定位于小学高年级以上少年。”柳和成,《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0页。客观地说,孙毓修编纂的《陶渊明》虽然是“少年丛书”之一,但还未达到完全的、自觉的“少年化”,浓重学术性淡化了孙本《陶渊明》的故事性,作为少年读物,其“成人本位”仍未脱尽。与其说向少年介绍陶渊明,不如说与少年谈陶学。一方面,鲜明的学术性自然对少年理解接受陶渊明产生深化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过于浓重的学术性势必降低了少年读者阅读与接受的兴趣,减少受众数量。

  此外,孙氏陶著对陶渊明的文学未予关注和介绍。对著作引述的八篇陶作,孙氏所作的都是社会学层面的剖析,以此挖掘陶公品性与人格。而对陶公开创中国诗歌新风尚、流传千古的田园诗却未置点墨。这很容易导致少年对陶公的一隅之见——陶渊明仅仅是义士、隐士罢了,而非文化与文学的、完整的陶渊明。文学是濡育人类心灵与性情的重要媒介,孙氏陶著对陶渊明文学的忽略,也会使少年的文学熏陶弱化或缺失。这不能不说是孙氏陶著的缺憾。

  然而,对于陶学,孙毓修终究功不可没。虽然他以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传统方法研究陶渊明,但他对陶学诸多问题所作的深刻思辨和清晰的论证,深化并推动了陶学理论的发展。孙毓修编撰的《陶渊明》是20世纪最早的陶学著作,客观上,他的陶学建树引领了20世纪初期陶学的发展。而从传播学角度,他为陶渊明的传播开创了新的、特殊的受众类型——少年受众。在陶学史上,孙毓修第一次郑重地把陶渊明介绍给少年儿童、把陶公植入少年心中。客观上,陶渊明的人格自然影响或引导中国少年的成长,提升了国民的素质。而在这个过程中,陶渊明的文化生命力也自然得以生生不息。仅此,孙毓修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陶学家。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