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明代书法艺术中的陶渊明——以“吴中三家”的书陶旨趣为例

  刘小兵

  刘小兵(1968—)男,山东惠民人,黄淮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天中学刊》编辑部编辑。

  陶渊明的道德与文章,在其身后逐渐得到认同,地位渐趋崇高。喜欢书画艺术的人不难发现:在中国历代书画艺术中,同样有着诸多的陶渊明元素,书画艺术成为接受和传播陶渊明的新载体。历代书画艺术家不仅追慕渊明之人格,追和陶诗陶文,更以画笔绘制渊明图像,袭其诗文意境营造山水田园图画,挥毫泼墨书写渊明经典诗文。据文献记载,绘陶现象较早出现于唐代,如郑虔《陶潜像》、李昭道《桃源图》等,唐以后绘陶之风延绵不绝。对于中国绘画史上的陶渊明,袁行霈先生从文学史与绘画史交叉研究的角度,曾进行过专题探讨袁行霈,《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以及袁行霈《陶渊明影像》(中华书局,2009年)。然而,中国书法史上的书陶现象,同样多彩多姿、蔚为大观,值得关注。笔者试以明代“吴中三家”祝枝山、文徵明、王宠为例,通过他们与陶渊明之关系的考察,管窥陶渊明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传播与接受,并思考蕴涵其间的文化意义。

  一、祝枝山:出入魏晋晚亦奇纵

  1.岂独渊明与修静,一时青眼尽同流——祝枝山生平述略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明史·文苑传》载:“允明生而枝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7352页。7岁即中秀才,33岁中举人。但他后来参加会试却屡屡受挫,直至55岁才谋得一官半职,授广东兴宁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难以适应官场生活,一年后以病为由辞官回归故里,如其《危机》诗曰:“世途开步即危机,鱼解深潜鸟解飞。欲免虞罗惟一字,灵方千首不如归。”文中所引祝允明诗文多出自《四库全书·怀星堂集》,祝允明书法作品多见于陈浩、卢建成《中国书画典库·祝允明卷》,线装书局,2001年。自此交友饮酒,陶醉于书画艺术。祝枝山才华横溢,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书工各体,融会贯通,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其书法取虞世南、赵孟頫书法之神,扬王羲之、王献之行书、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名山藏·高道记》说:“允明书出入魏晋,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何乔远《名山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第5747页。

  明代书法艺术中的陶渊明祝枝山人生的前期,孜孜不倦于科考,怀抱积极入世思想,然而仕途的失意和打击使他趋向于恃才放旷,倾心于佛老哲学。祝枝山在63岁任职期间,“过武林寓昭庆寺,访灵梵上人,得览赵文敏所书《圆觉经》明处心斋戒,见行箧中偶佳櫡,乃闭关月余,敬书《圆觉经》一卷。五月五日,允明行书《庄子·逍遥游》于寒绿堂”葛鸿桢,《祝允明》,紫禁城出版社,1988,第55页。晚年作品多署“枝山道人”。其诗《口号三首》(其一)云:“枝山老子鬓苍浪,万事遗来剩得狂。从此日和先友对,十年汉晋十年唐。”其心态亦如今存草书《杂记》卷云:“休将身世等蜉蝣,吾道随身腆可求……岂独渊明与修静,一时青眼尽同流。”是卷草书为祝枝山晚年所作,书艺更趋奇纵,形神兼备,表现出他深厚的书法造诣和高傲狂放、落拓不羁的性格。

  2.三尺素桐陶靖节,百篇华赋马相如——祝枝山诗文及书陶作品

  祝枝山《赠俞隐居》诗云:“水南雄市尤尘趋,水北还容陋巷居。三尺素桐陶靖节,百篇华赋马相如。心抛世俗争为事,手录前贤未见书。欲继姓名高士传,怕君嫌我近睢盱。”“俞隐居”名为俞宽父,其子俞弁所著《逸老堂诗话》录有此诗。诗歌表达了对俞宽父高风亮节与文章才华的欣赏。此诗曾被祝枝山题于明代书画家沈周的《北幽图》。祝枝山诗文用典陶渊明颇多,如《隐者》诗“枕中藏雅道,一卧即羲皇”,“卧羲皇”典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下面再举例若干:

  惆怅惟陶阮,悬知磊磈襟。(《醉》)

  京兆眉长妩,陶公菊自栽。(《金华见山亭》)

  远公莲作社,陶令柳为门……白云时或出,黄菊故应存。(《足梦中句》)

  想应草木扶疏下,和得渊明孟夏篇。(《口占寄陆三》)

  家近郁林公旧隐,门如彭泽令初归。(《顾明府荣夫》)

  且烦元亮为彭泽,终使羊公重岘山。(《次韵答河源郑侯见赠》)

  风情好似陶彭泽,官职常如郑广文。(《送张掌教致仕归临江》)

  荷锄欣种渊明田,坦腹还如懒孝先。(《次韵表弟蒋烨及门生翁敏见赠喜予归田之作》)

  祝枝山51岁作《闲居秋日》,末句云“浮生只说潜处易,隐比求名事更艰”,也道出了隐逸民间、有志难骋的艰辛。考之于文学史,以《闲居》为诗题始于陶渊明《九日闲居》。祝枝山《闲居秋日》以草书写就,笔势雄健,飘逸洒脱,书如其人,有忘我之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祝枝山更有《和陶饮酒》(二首),其一云:“燃烛能为月,摇翣能为风。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通。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通过和陶诗,祝枝山表达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认同与追慕。

  下面再根据前人所作《祝允明年表》,列举祝允明书陶作品如下: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四十岁。允明书《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明武宗正德五年庚午(1510)五十一岁。夏五月望前,允明作草书《闲居秋日卷》。(八月)某日作行草《陶渊明田居诗卷》。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五十七岁。秋,又作《陶渊明饮酒诗》。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六十二岁。十一月三日,允明作小章草《闲情赋》。

  明世宗嘉靖四年乙酉(1525)六十六岁。又作草书《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葛鸿桢,《祝允明》,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48—57页。

  另外,祝枝山另有一些未纪年的书陶作品,如行草《陶靖节田居诗并题》和小楷《归去来辞》。可见书陶情结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情有所钟,贯穿祝枝山中晚年的诗文书法作品。

  二、文徵明:心仪晋唐温纯精绝

  1.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文徵明生平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字徵仲,号衡山,长洲(苏州)人,为明中期著名书画家,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杰”,书法则入“吴中三家”。文徵明一生,大体可分读书求仕、翰林院待诏、归隐吴地三个阶段。文徵明的科考与仕宦之路,经历了更多的困顿失意:从26岁到53岁,他曾10次应举落第,54岁经人推荐才被授翰林院待诏;亲历官场生活的文徵明感受到的是失望与难以适应,遂连岁乞归;57岁时他得以回故地苏州定居,此后无意仕进,潜心诗文书画艺术,如其诗《马上口占谢诸送客四首·其一》所云“小试闲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缁尘”。不难想象这位才艺超群的艺术家为科考耗去近30年的宝贵时光,曾经受过怎样的身心折磨。如文徵明《病中》诗所慨叹:“明经三十载,潦倒雪盈簪。疾病乘虚入,摧颓觉老侵。安心方外药,适趣个中琴。澹泊穷生计,高人独赏音。”见曹惠民、寇建军《文徵明诗文书画全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下引文徵明诗文书法作品,出自《文徵明诗文书画全集》或周振道辑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这种体验,与陶渊明对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反思以及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痛苦矛盾心情或有相似之处;而他们最终还是“悟以往之不谏,觉来者之可追”,绝意仕途,回归自我,在人生的抉择上也体现出一致性。

  归隐后的文徵明其心态如这首五律所云:“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这幅诗境书艺俱佳的作品流传至今。令文徵明惬意的不仅是可以自由地饮酒赏花以及北窗高卧,而且是回归故里的文徵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园——书画艺术。在这片艺术的田园中,他得遇陶渊明这位异代同道与知音。晚年的文徵明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立和傲岸的身影,《明史·文苑传》载:“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第7362页。其子文嘉《先君行略》载文徵明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吾老归林下,聊自适耳,岂能供人耳目玩哉!”周振道,《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621页。王世贞《文先生传》亦云,文徵明自戒书画三不应:不应宦官、侯王与外夷周振道,《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627页。这种追求自由珍视名节的品质,是中国士人的优秀传统,亦是洁身自好、不事权贵的渊明精神之再现。

  2.世上神仙知不远,桃花只待有缘人——文徵明诗文书法中的陶渊明

  文徵明自号“停云”、“停云生”,斋名亦曰“停云馆”,“停云”二字取自陶渊明《停云》诗。阅读欣赏文徵明的诗文书画,也不难发现大量的陶渊明元素。文徵明诗集中明确为和陶诗的有3首,如《九日闲居用渊明韵》《九日游双塔院次渊明己酉九日韵》《十日游治平寺再叠前韵》;另外,《岁暮闲居》《闲居四首》也与陶诗有关。至于文徵明诗歌用典陶渊明的案例则更多,试举如下:

  舟行仿佛闻鸡犬,时有桃花出峡来。(《题画》)

  春雨萧萧草满除,春风吾自爱吾庐。(《春雨漫兴》)

  荆州运甓成何事?不博柴桑一醉眠。(《题养逸图》)

  溪壑春风空旧梦,柴扉流水或秦人。(《经桃花坞》)

  渊明谁送东篱酒,季子原无负郭田。(《寄顾横泾》)

  输与陶翁能领略,南山在眼酒盈觞。(《咏庭前丛菊》)

  主人萧散同元亮,胜日登临继牧之。(《九日子畏北庄小集》)

  司空揣分自宜休,元亮无心任去留。(《次韵答张西峰少参》)

  羡君五十赋归欤,我亦头颅五十余。(《送钱元柳南归口号十首》)

  衔觞辄忘世,何似栗里陶?(《九日游双塔院次渊明己酉九日韵》)

  晚烟十里归城路,不是桃源也自迷。(《暮春雨后,陈以钧邀游石湖遂登治平》)

  今存文徵明书法作品有“杂咏”卷,其《习隐》诗曰:“扫地焚香习燕清,萧然一室谢将迎。坐移白日花间影,睡起春禽竹外声。心远不妨人境寂,道深殊觉世缘轻。却怜不及濂溪子,能任窗前草自生。”相信在书写这首诗的时候,文徵明脑海中浮现的当是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219页。正是在书写、追和的过程中,文徵明与陶渊明达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得到了心灵的沟通与呼应。从文徵明自号、宅名以及诗歌创作来看,文徵明这位明代艺术家怀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

  文徵明一生体验过四年官场生活,但这四年间却未留下其书画艺术的上乘之作,虽然入仕前的盛年阶段有一些佳作,但文徵明更多的书画佳作则是创作于归隐之后。也许只有艺术的田园,才是他真正的归宿。文徵明书法作品中的陶渊明元素丰富多彩。一是书写自创诗文。其中涉陶的很多,除上文所举桃源典故外,便是咏菊诗,如“输与陶翁能领略,南山在眼酒盈觞”,“年年输与陶彭泽,吟对南山把一觞”,表达了对陶渊明人格的仰慕。二是书写前人涉陶诗文。如小楷李冲元《莲社十八贤图记》、行书刘禹锡诗《桃源行》、行书王安石诗《桃源行》等。三是书写陶渊明经典诗文。如《饮酒诗二十首》《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其中文徵明最热衷书写的两大主题是桃源与归去。在文徵明留下的经典书法作品中,有两幅《归去来兮辞》,一为小楷,书于82岁,一为行草,书于83岁。有着陶渊明情结的文徵明,正是在反复书陶的过程中,与前贤获得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共振。文徵明《桃园图诗》曰:“桑麻鸡犬自成村,天遣渔郎得问津。世上神仙知不远,桃花只待有缘人。”文徵明与陶渊明虽相隔千余年,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另外,文徵明有较高的绘画成就,其作品以山水田园题材居多,其中桃源题材的绘画作品有《桃源图》《桃源问津图》《桃源访友图》等,因本文考察对象主要为书法艺术,故关于文徵明绘陶略而不谈。

  三、王宠:妙得晋法神韵超逸

  1.人生有身贵自适,枉向侯门蹑珠履——王宠生平述略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王宠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精,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明史·文苑传》称其“行楷得晋法,书无所不观”。王宠书法有晋人恬淡之趣,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评曰:“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王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

  虽然王宠极有才气,但却仕途窘困,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倪涛《古今书论》载:“宠资雅训,不以育多自矜,游於蔡羽后,而一时名士皆归之。胡守缵宗尤相爱重,尚书顾璘推服。而宠悒悒不得进用。”如祝枝山、文徵明一样,王宠最终对仕途绝望,选择了隐逸山林,以诗酒书画自适:“人生有身贵自适,枉向侯门蹑珠履”,“且须痛饮尽七碗,钟鼎山林安足论”(《雅宜山人集·七言古诗》)。同学汤珍推荐王宠出山,王宠作《山中答汤子重书》曰:“山林之好,倍於侪辈,徜徉湖上而忘返……颇耽文辞,登临稍倦,则左图右书,与古人晤语,纵不能解,片言会心,莞然独笑,饥而食,饱而嬉,人生适意耳。”表达了淡薄功名、乐在丘壑的志趣。王宠厌恶尘世喧嚣,隐居石湖20年。文徵明《姑苏名贤小记》对王宠栖隐石湖草堂有细致描述:“已筑草堂石湖之阴,冈匡径转,藤竹交阴,每入其室,笔砚静好,酒美茶香。主人出面揖客,则长身玉立,姿态秀朗,又能为雅言,竟日挥麈都无猥俗,恍如阆风玄圃间也。时或偃息於岩石之下,含醺赋诗,倚树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仕途失意的王宠寄情山水与诗文书画,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得与祝允明、文徵明以“吴中三家”并称于世。

  2.明朝散发武陵去,夹岸桃花烟水长——王宠诗文与书陶作品

  王宠有诗《病起对镜作》:

  闭户十日病骨僵,手龟发燥面色苍。朱颜绿鬓不相待,俯仰天地为凄凉。男儿勋业竟何在,镜中摸索求亡羊。古来相马失之瘦,龙文虎脊空腾骧。忆昨结客少年场,呼鹰走狗势陆梁。金盘赌酒争五白,银烛娇歌弹陌桑。谓言富贵唾手取,吹毛插翼森开张。十年献赋不得意,貂裘宝玦无晶光。平生酒徒渐零落,羞涩阴符垂虎囊。学书无成学剑晚,歧路侧足心周章。百年冰炭满怀抱,万里鸿鹄方翱翔。明朝散发武陵去,夹岸桃花烟水长。陈浩、卢建成,《中国书画典库·王宠卷》,线装书局,2001,第14页。

  此诗可视为王宠的自画像,此幅书法作品也得以留存。王宠之书法,疏朗、洁净,无尘俗之气,可谓书如其人。今存王宠小楷《南华真经》,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梁启超跋语:“吾常谓雅宜山人书有道气,远在文待诏上。兹卷渊懿静穆,稀世瑰宝也。”作品为荣宝斋藏,书后有梁启超、张謇跋。这种静穆之气,与其人生后期喜老庄之道及心仪陶潜有一定联系。

  王宠的诗文书法艺术中,时时闪现渊明的身影,如书法《杂诗》卷:“流水桃花真隔世,草衣木食自为群。笼鹅写帖关幽兴,却忆风流晋右军。”王宠,《杂诗》,杨柳青画社,2004,第6—7页。诗文书法皆有高古之境,由诗歌的意蕴,也可见陶文的影响以及王宠的晋人情趣。《嘉靖癸巳三月晦日将往白雀寺与碧峰禅师虞山泛舟》云“白雀白莲堪结社,送余还过虎溪头”,所用乃慧远送陶潜与陆修静过虎溪桥的典故。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王宠赋《抚孤松而盘桓》诗数首并书;同月,文徵明为寿岳父吴愈华诞,绘《抚孤松而盘桓图》,王宠为之篆题,并楷书五古诗一首。世宗嘉靖元年(1522)王宠于唐寅桃花庵中,书《五柳先生传》于赵孟頫所作陶潜像上。王宠小楷《游包山集》卷书纪游组诗22首,其中《入销夏湾》云:“千山玩回转,双阙开嶙峋。围作玉镜潭,流水桃花春。鸡犬自甲子,衣冠乃秦民……荣华无常玩,山水有天真。尘缨聊以濯,惭尔棹歌人。”王宠,《游包山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18—22页。书风旷适疏宕,遒媚飘逸,为王氏上乘之作。草书《西苑诗·海印寺阁眺》云:“我行睇神寓,兼得陵浮屠。且穷上国胜,归荷南山锄。”王宠,《西苑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13页。书风高古蕴藉,遒劲萧疏。

  由王宠书法涉陶现象,可知他不仅仅在审美心理与书法旨趣上心仪魏晋,从其为人处世和诗文创作,亦可见他对隐逸宁静的企愿和对世俗繁华的疏离。明代朱日藩《跋顾孝正所藏雅宜诗卷》认为“雅宜书蕴藉秀媚,大概类其为人”,指出其人品与书品的关系。王宠高蹈出尘的心态养就了他疏淡秀雅的审美心理。王宠逝后,顾璘在《太学生王宠》一文中怀念故友:“清夷廉旷,与物无竞,人拟之黄叔度。尊官宿儒忘年友善,罔不乐其温醇。”文徵明与王宠为师生关系,且长王宠25岁,但文氏看重王宠高洁的品行,折辈与交,成为郊游酬唱的挚友。文徵明在为王宠撰写的《墓志》中称:“君高朗明洁,砥节而履方,一切时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语文字之上者。”清人吴寿昌《题马香谷所藏王履吉借券手迹》云:“雅宜山人品最高,夙尚丘壑怀清操。陶谢诗格力摹古,锺王墨妙勤挥毫。”前人也都看到了在陶渊明与王宠之间,有着士人情怀的相通与接续之处。

  结语

  吴中三家,书法风格自不相同:祝枝山豪宕,文徵明飘逸,王宠淡雅。然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在他们的诗文书法艺术中都不乏陶渊明的身影。并非书法家的陶渊明,为何成为后世书法家青睐的对象呢?古老的书法艺术与陶渊明其人其文之间必有某些不解之缘或两相契合之处。依笔者浅见,在陶渊明与中国书法艺术之间,或有三点相通之处:其一,陶渊明的人格追求与书法艺术的文化功能相通。陶渊明不愿为外在的利禄而放弃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追求成为后世文人向往和学习的典范。而书法艺术的功能之一,即是通过艺术使人获得精神的超越与自由。后世书法艺术家对陶渊明的发现与接受,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其二,陶诗与书法艺术在审美境界上相通。尽管陶诗和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难以一言以蔽之,但其总体上却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以清新自然、神韵写意为重要标尺,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陶诗陶文以及后世涉陶诗文可以成为书法艺术的取材之一。其三,陶渊明诗文与书法艺术在哲学思想层面上相通。二者都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可谓同根同源。陶渊明追求身心自由,无疑可追根溯源至老庄哲学。不少书法艺术家如吴中三家亦多倾心于老庄之道。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文艺创作与审美的贡献已为共识,无须赘述。

  总之,陶渊明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其影响是深刻和多方面的。他不仅影响后代的士人精神与文学创作,同样也渗透和影响到人文艺术的多个领域,如书画艺术。后世书家的书陶热情,折射的是他们对陶潜式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肯定。陶渊明的人格给后世艺术家以效法的典范,使他们拥有了面对人生抉择时的勇气和底气;陶诗艺术冲淡自然的境界、超然脱俗的神韵,也与书画艺术追求的悠远写意之境两相契合。仅从吴中三家的书陶作品来看,无论展现的是闲静幽雅之境,还是超然洒脱之情,皆与陶诗陶文本身相得益彰,能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陶渊明其人其文的魅力所在。从陶渊明到吴中三家,既有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也有艺术境界上的相通。崇尚古雅、心仪晋唐的吴中三家,从并非书法家的陶渊明身上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从而成就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他们的艺术。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吴中三家的书陶旨趣并非首创,而是书法史上早已存在的文化景观。从现存资料看,宋代苏轼和黄庭坚在书陶史上有开启与示范之功,苏轼书写陶渊明诗文的书法作品即有20多种,如《归去来辞》《饮酒》诗等,黄庭坚亦书写过陶诗;元代赵孟頫有行书《归去来辞》和草书《饮酒》诗。明代吴中三家前后,书陶之风也颇为盛行,从留存的书法作品数量与质量来看,接续者亦有不让古人之势,如晚明张瑞图、董其昌等。尤其是董其昌,始借书陶以悟书法之道,将对陶渊明的接受上升到书法美学理论建构之高度。因而,自宋元以后,书陶之风渊源有自,至今犹存。中国书法史上的陶渊明现象,其间的确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发掘的文化意蕴。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