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陶渊明享年研究之检讨

  柏俊才

  柏俊才(1970—),陕西麟游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教授。

  首标陶渊明之享年者,盖沈约之《宋书》(以下简称《宋传》)也。《宋传》云:“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9页。萧统之《陶渊明传》、房玄龄之《晋书》因之,则陶公享年六十三为凿实之事也。然引发后人之疑窦者,为颜延之《陶徵士诔》(以下简称《颜诔》)。《颜诔》因版本不同而略有差异,萧统《文选》所收《颜诔》云:“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72页。《陶渊明集》所附《颜诔》却云:“春秋六十有三。”《颜诔》版本之异,李延寿之《南史》不载渊明寿年,引起后人对《宋传》之怀疑,并激发起人们探索陶公享年之热情。自宋张縯首倡七十六岁始,到2004年韩国良先生之《陶渊明六十三岁说补证》之发表韩国良,《陶渊明六十三岁说补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时达八百余年。在这长达八百多年的争议中,陶公之享年主要有六种说法:即张縯、袁行霈之七十六岁说,吴汝纶五十一岁说,梁启超、李辰冬、陆侃如、陈良怡之五十六岁说,古直、赖义辉之五十二岁说,圣旦、邓安生、龚斌之五十九岁说,以及吴仁杰、陶澍、逯钦立、魏正申、王瑶、李华、钟忧民、杨勇等维护《宋传》之六十三岁说。陶公之享年,是陶学研究之首要大事,它涉及陶诗之系年、思想研究、作品解读等重要问题。然陶公享年之论争,使得这些问题扑朔迷离,陶诗也越来越深奥晦涩,陶公也愈来愈成为难解之谜,这对陶渊明之研究有百害而无一利。检讨享年之研究,对于准确解读陶渊明和促进陶学研究将有非常重要之意义。

  检之陶公享年之六说,实关涉到以下诸多问题。梳理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辨析陶公之享年。

  一、“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

  《游斜川并序》云:“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据诗前小序知,此诗作于“辛丑正月五日”。此诗并序有两处异文,“五十”一作“五日”,“辛丑”一作“辛酉”。若依享年63岁说,则辛丑年(401)陶公37岁,与此诗“开岁倏五十”相乖,进而怀疑《宋书》六十三岁之可信性。

  这种怀疑不知始于何时,首次将它写入陶公年谱的是宋代的张縯。张縯《吴谱辨证》云:“先生《辛丑游斜川》诗言‘开岁倏五十’,若以诗为正,则先生生于壬子岁。自壬子至辛丑,为年五十,迄丁卯考终,是得年七十六。”王质等、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27页。梁启超《陶渊明年谱》(以下简称《梁谱》)云:“此诗为考先生年岁最主要之资料。因序中明言‘各疏年纪,记时日’,而序之发端明记‘辛酉正月五日’,诗之发端云‘开岁倏五十’。故辛酉年先生之齿五十,丝毫无疑议之余地也。后人所以多不察者,则以俗本‘辛酉’皆作‘辛丑’,而诗句之‘倏五十’又或作‘五日’。先生卒于丁卯,即以《宋传》年六十三之说推算,即辛丑亦仅三十七岁,与‘开岁倏五日’语不相容。俗子强作解事,见序有‘正月五日’语,因奋月乙改‘五十’为‘五日’,殊不知‘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此二语如何能相连成意?慨叹于岁月掷人者岂以日计耶?况序中明言‘各疏年纪’,若作‘开岁五日’,所疏年纪何在耶?于是复有据‘辛丑五十’之说,谓先生实得年七十六者。”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页。任公以宋永初二年辛酉(421)为陶公五十岁,故得出享年五十六岁之结论。

  陶渊明享年研究之检讨古直《陶靖节年谱》(以下简称《古谱》)云:“窃谓原序必为‘乙丑正月五日’,因依《宋传》年岁,乙丑先生已六十有一,读者不知《宋传》年岁之误,以为不与‘开岁倏五十’句合,各以私意改窜,遂致莫可校理。特‘丑’字改窜之迹尚可考见,而‘乙’字改窜之迹则已泯耳。愚根据先生诗文,质定先生卒年五十有二,以乙丑五十推算他篇他岁,皆无不合。‘辛丑’为‘乙丑’之伪,无可疑也。”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211页。古直定元嘉二年乙丑(425)先生五十岁,从而得出陶公享年五十二岁之结论。

  逯钦立先生认定这首诗是陶公五十岁时所作,但于原序取“辛酉”而不取“辛丑”,并说“辛酉”不是纪年而是纪日,“原文干支时日应有窜误,应作正月五日辛酉”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280页。维护了六十三岁说。邓安生先生的《陶渊明年谱》承袭逯氏之思路,却另取“辛丑”。他从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查得东晋义熙十四年戊午正月朔日为丁酉,下推正月五日正是“辛丑”。于是断定“五月五日可能是作者自注,后人传抄、翻刻时误入正文。”戊午(418)既为五十岁,下推至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卒,正好五十九岁邓安生,《陶渊明年谱》,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0页。

  袁行霈先生对宋元时期《陶渊明集》六种版本校勘后说:“就现存最初的几种刻本而言,我们可以说陶集中的《游斜川》原来诗‘辛丑’年‘五十岁’,后来有人发现这不符合《宋书·陶潜传》所载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的说法,于是渐渐按照《宋书》加以修改,于是出现了异文。开始还保留着原貌,只是用注出异文的方法使它不违背《宋书》。再往后就改动原文以牵就《宋书》,反过来将原文以异文的形式注出。最后索性连异文也不要了。退一步说,即使陶集在传抄过程中原来就有异文,也不能排斥确有一种作‘辛丑’和‘五十’。后人在刊刻的过程中,有将‘辛酉’改为‘辛丑’,‘五日’改为‘五十’以致与《宋书》相悖之理。我们究竟应当相信哪一种?当然是‘辛丑’年‘五十’岁。这样算来陶渊明享年七十六是可以成立的,张縯的说法并没有错。”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载《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愚案:张縯《吴谱辨证》取“五十”、“辛丑”而没有考虑异文,是不足取的。《梁谱》改“辛丑”为“辛酉”,《古谱》改“辛丑”为“乙丑”,均缺乏足够的证据,不足信。逯钦立先生取“辛酉”而不取“辛丑”,邓安生先生取“辛丑”而不取“辛酉”,理由都不够充分。袁行霈先生从版本校勘的角度入手,确实很具说服力。然陶集错讹由来已久,南宋蔡启在《蔡宽夫诗话》中云:“《渊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蔡启,《蔡宽夫诗话》,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第380页。足证我们目前所见之《渊明集》少之又少,安见没有异于袁先生所见者?而且袁先生所见之六种版本,有三种有异文。据此推定是“辛丑”年“五十岁”而非“辛酉”、“五日”,则仍未得其碻也。至于袁先生所描绘的陶集“改动原文以牵就《宋书》”的过程纯属其个人发明,无证可凭。愚以为,此处“开岁倏五十”之问题尚须从别的方面入手求之。

  事实上,游国恩先生早就提出了解决此问题之方法:“按,这诗文字,各本既有不同,我们还须从意义上来推求订正,订正版本上无从辨明的。因为我们现在不能决定那种本子是善本或俗本。若说‘五日’为俗子所改,何以知道他的原本不是作‘五十’呢?因为序中本来有‘正月五日’的话。现在解释唯一的疑团,只要把‘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两句讲得通,不要管什么‘辛丑’与‘辛酉’。因为照旧说倒推上来,辛丑年是三十七岁,辛酉年是五十七岁,都不能证明陶公未过六十,与本篇所欲辨者无关……‘开岁倏五日’者,谓新年刚刚开始,忽已五日,正与序文相应。若谓‘五日’二字不能与下文‘吾生行归休’相连成意,实在太不深思。这诗中明言:‘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陶公一生最惜光阴,诗中屡见,如云:‘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便是这诗开首两句的注脚。况且‘归休’二字也不能死看,译作俗话,就是‘今生罢了’的意思。所以《归去来兮辞》云:‘感吾生之行休。’按陶公乙巳弃官,年才四十一,辛丑则三十七,二语都是普通的感慨。那里见得上文说‘五日’,下文便不能语‘归休’呢?又序末言‘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所谓年纪者,即序中的‘辛丑岁’,乡里者,即序中的‘南阜’,时日者,即序中的‘正月五日’。年纪时日等,当然应该在序里载明,后人作诗都是这样,是不消解的。若乡里时日都载在诗序,而年纪却又载于诗中,岂非不伦不类?所以我从诗和序两方面的意义看来,断定‘五日’是不错的。既是‘五日’而非‘五十’,那当然不能证明陶公那年的岁数。”游国恩,《陶潜年纪辨疑》,参见: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403页。游先生所论及是。在无版本可依的情况下,任何讨论“五十”或“五日”,“辛丑”抑“辛酉”的结论都是枉然。上述诸说都取“五十”,认定此诗是陶公五十岁时所作,而对序中应作“辛丑”或“辛酉”争论不休,甚至有改“辛丑”为“乙丑”者。这些做法都过于拘泥,对研究这首诗来说都是于事无补。笔者以为,在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前提下,可依原本作“五日”。这正与序文“正月五日”相应,于情理也讲得通。细玩诗意,与“五日”关涉不大,实是一抒情之语言,由于新年伊始而引发作者岁月掷人之感慨。故触发作者感慨者,是新年,而非五日。据此,除“六十三岁”说外,其余以此诗系于陶公五十岁的诸说均不成立。

  二、“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自祭文》有云:“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此诗中的“老”也引发人们对陶公享年之争议。

  最早从此入手来考证陶公之享年者是袁行霈先生。袁先生以《礼记·典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说文》“七十曰老”和《晋书·食货志》“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为依据,认为陶诗中的“老”也可以此为参考。并说:“陶渊明《自祭文》既然说自己‘从老得终,奚复所恋’,也就是说自己‘老’了,恐怕不会在六十六岁以下,我们可以以此为根据,再参照《礼记》和《说文》,大致划定陶渊明享年在六十六岁以上。退一步说,即使《自祭文》关于‘老’的用法不那么严格,但也不会相差太大,至少可以说享年六十岁以下的各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载《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李华先生在《二十世纪陶渊明享年争辩得失平义》一文中说:“陶渊明临终前的《自祭文》有言:‘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曾本、苏写本作‘以老得终’),奚所复恋’。《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晋书·食货志》:‘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户口考》云:‘晋人六十六谓之老。’《礼记·曲礼》云:‘六十曰耆’,‘七十曰老’,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由年老而得寿终,这是《陶集》确切的内证……任何以不足六十岁论陶之享年说,皆属于不顾‘从老得终’这一绝对权威的内证前提所得出的错误结论。”李华,《二十世纪陶渊明享年争辩得失平义》,载《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李华先生用他所谓的“这一绝对权威的内证”对20世纪陶渊明享年争辩进行平义,并对梁启超、古直、游国恩、陆侃如、朱自清都不无微词,以维护陶公六十三之说。

  愚案:袁行霈、李华先生所列举《礼记》《说文》《晋书》《文献通考》之对“老”之训释,并不能说明陶公六十三岁谓老。恰恰却说明,汉代人们以七十为老,晋时以六十六以上为老,亦即不同时期人们对“老”解读各不相同。此外,古籍中对“老”的训读还有:《论语·季氏》云:“及其老矣,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皇侃疏云:“老,谓年五十以上也。”皇侃,《论语义疏》,广文书局,1991年,第47页。则南朝梁时以五十岁以上为老。陆机《遨游出西城诗》云:“靡靡年时改,冉冉老亦及。”据《晋书》载陆机死时年仅四十三岁,也可称老。因此,以“老”来论证陶公之享年恐难足为凭。此外,袁、李二先生以《自祭文》中的“从老得终”来讨论陶公之享年,主要因为他们和其他学者一样据此文之首句“岁惟丁卯,律中无射”来判定《自祭文》为陶公之遗嘱,实则谬矣。《艺文类聚》录《自祭文》作“岁惟丁未,律中无射”。那么,“丁未”怎样演变成“丁卯”呢?龚斌之《校笺》、袁行霈之《笺注》以及其他几种陶集都注释为:因为陶公卒于“丁卯”,故以“丁卯”为是。《自祭文》全为想象之辞,作“丁未”和“丁卯”都未尝不可。作“丁卯”无版本依据,而且颇嫌牵强。陶公自忖将不久于人世,乃为《自祭文》,过了不久,于年内辞世。怎么就这么巧,难道他会未卜先知?作“丁未”却有足够的理由。其一,现存最早的陶集为宋代汤汉的注本,尽管梁任公和郭绍虞认为唐前尚有几种版本,但都已不可考了。《艺文类聚》成书于唐高祖李渊之时,从版本学的角度来说,应以“丁未”为是。其二,笔者通读了《晋书》和《宋书》,并查阅了陆侃如之《中古文学系年》、刘跃进之《南北朝文学系年》,发现此时文人的寿命很短。陶公中年多病,在这样的状况下,早为《自祭文》的可能性极大,故“丁未”较“丁卯”合理些。其三,众所周知,“忧生之嗟”是此时文学主题之一,《自祭文》当如是观。约而言之,《自祭文》当作于丁未年(407)。若依“六十三岁”说,此年陶公四十三岁。

  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其一有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此诗作于何时,诗中无明言。但由于有“一去三十年”一语,从而引出陶公享年无尽之争议。

  王质在《栗里谱》(以下简称《王谱》)中首次将此诗系于陶公三十岁时,并说:“太元十九年甲午,君年三十。有《归田园》诗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初为州祭酒,当在其前。不堪,乃解归。故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寻亦却主簿。”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82页。

  吴仁杰在《陶靖节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吴谱》)将此诗系于陶公42岁时,并说“义熙二年丙午,有《归园田居》诗五首。味其诗,盖自彭泽归明年所作也。首篇云:‘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按太元癸卯,先生初仕为州祭酒,至乙巳去彭泽而归,才甲子一周,不应云三十年,当作‘一去十三年。’”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7页。顾易的《柳村谱陶》驳《吴谱》云:“按彭泽之归,实丙午,若连癸巳,则十四年矣。公癸巳少日即解归,何尝落网中。惟自乙未至丙午,心为形役,则十二年矣,何云十三?又按壬寅、癸巳丁忧居家,不可云亦落尘网,直止十年耳。昔史己亥讹为三豕,或讹‘三’字乃已,然已字之讹,未可知矣。”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39页。

  《梁谱》云:“《归园田居》当亦同时作,故云‘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时先生正三十二岁也。旧谱多以此数诗为乙巳年从彭泽弃官归后作。然彼年自出山至解组,前后不过一岁,篇中‘久去山泽游’云云,皆久客新归语,情景不合也。”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52—153页。任公系此诗于元兴二年(403),陶公三十二岁。

  《古谱》云:“《归园田居》诗云:‘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此诗虽不明纪甲子,然去官归田在义熙乙巳,著于《归去来辞》,则乙巳岁先生年正三十无疑义也。由乙巳三十年上溯生年为太元丙子,下推卒年丁卯,得五十二岁。”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81页。

  袁行霈《陶渊明笺注》云:“各宋元本均作‘三十年’,后知所谓‘十三年’、‘逾十年’、‘已十年’者,皆臆改致误。其致误之由乃因所主渊明享年有误,为牵合享年六十三岁,遂不得不臆改正文。若依余所订渊明享年七十六岁,自‘弱冠’(二十岁)即‘东西游走’,然尚时返‘园田居’,约二十五岁左右离开‘园田居’再未返回,至五十五岁辞彭泽令始‘归园田居’,此正所谓‘去三十年’也。”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第77—78页。袁行霈先生系此诗于义熙二年(406),陶公五十五岁。

  愚案:《归园田居》作于何时?诗无明言,我辈不可妄断。细绎诗义,当作于陶公解职归田之后。《王谱》系年有误;《吴谱》之说合乎情理,但过于质实;《顾谱》归隐时间的推算有误,故此诗的系年不足取;《梁谱》按诗文中的数字推算陶公之行年,但却系此诗于陶公三十二岁时,与“一去三十年”相悖;《古谱》系此诗于陶公三十岁时,证据不足;袁行霈先生系此诗于陶公五十五岁,以享年七十六岁为前提,似嫌臆断。笔者以为,系此诗于陶公三十岁,无据可凭。据此,除“六十三岁”说外,其余诸说均不成立。此诗作于归田之后,毫无疑问。陶公一生多次出仕,多次归隐。从此诗所发之感慨来看,当是彭泽归田之后所作。诗中的“尘网”与“羁鸟”、“池鱼”、“樊笼”同义,指仕宦生涯。陶公二十九岁初仕,四十一岁归隐,前后恰为十三年。尽管仕宦生涯为十三年,但诗中作“三十年”并不错。通读全诗,诗所表达的是陶公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恬静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虽然做了十三年的官,好像过了三十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陶公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四、“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有云:“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此诗作于隆安五年辛丑(401),向无疑议。由于诗中有“闲居三十载”一语,又引发了人们对陶公享年之争论。

  《王谱》系此诗于隆安五年(401),陶公三十七岁时。并云:“当是故岁五月还浔阳,今岁七月适江陵。有《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诗。留浔阳逾年,当是予告在乡,至是往赴。云:‘闲居三十载。’自未参镇军以前,得三十六年。当是不堪劳役,遂起归意,故云:‘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2—3页。

  《梁谱》云:“(隆安)五年辛丑,先生三十岁。是年七月,从军幕乞假归家。集中纪年诗有《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一首,发端云: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盖是年正三十岁也。辛酉年先生五十岁,既有诗题及诗句为证,实为无上权威之资料。而逆溯至辛丑,正三十岁,则此句亦一极有力资料矣。后世注释家泥视‘闲居’二字,必谓此诗为辞官后三十年所作。若辛丑年先生已辞官三十载,然则先生之生当在永和前矣,有是理耶。”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50页。

  《古谱》:“《赴假还江陵》诗云:‘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考先生闲居只有二十载,‘三’当为‘二’之伪。其证如次。《始作镇军参军》诗云:‘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宴如。’《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与子疏》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以上皆言弱龄闲居读书之乐,与《还江陵》诗意相同。此正证也。《与子疏》云:‘少而贫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宋传》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以上皆弱年以后不得闲居之状。此反证也。”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90—191页。

  逯钦立认为:“陶本年(案:393)二十九岁,住在上京闲居,为州祭酒,少日自解归。至三十五岁始为桓玄幕僚(详下),其间赋闲六年,故三十七岁所写《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云:‘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十字当为二字之讹。三二,六年,与陶事迹合。若作三十,第一,陶年三十七,而曰三十载与尘事冥,则七岁时已绝尘缘,不合理。第二,陶二十九岁作祭酒,距三十七仅八年,亦不符三十年之数。陶三十五岁至三十七岁为桓玄幕僚,四十岁作镇军参军,四十一岁作建威参军及彭泽令(均详下),前后共六年,故五十岁作《还旧居》云:‘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谓六年中身在仕途,来去不定也。”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266页。

  袁行霈《陶渊明年谱汇考》认为“‘闲居’从出生算起,不合情理,孩提时代无所谓‘赋闲’不‘赋闲’,把孩提时代也算作‘闲居’,成何言语?”并系此诗于隆安五年辛丑(401),陶公五十岁诗。“取古说,‘三十’乃‘二十’之讹。渊明自‘向立年’起为江州祭酒,少日自解归,系于二十九岁。四十七岁复至西荆入桓玄幕。自二十九岁至四十七岁,闲居十九年,举其成数为二十年。此诗开首四句追述二十年赋闲生活,第五、六句‘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意谓如何舍弃此二十年闲居之快乐,而远至西荆以仕玄耶?如此则顺理成章,了无窒隘矣。”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3—314页。

  愚案:《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意谓辛丑岁(401)七月假满,陶公赴江陵任职,夜行途口作此诗。至于何时回何地休假以及休假之时日,已不可考矣。《王谱》语极含混,纯属臆测。《梁谱》以诗文中的数字来推算陶公年岁,抵牾处颇多,前人多有辨驳。辛丑年三十岁说也是难以成立。《古谱》改“三”为“二”,牵强附会。逯钦立先生将“闲居”等同于“赋闲”,是曲解词意。改“十”为“二”,更是无中生有。袁行霈先生改“三十”为“二十”,无据可寻。将“闲居”换成“赋闲”,是偷换概念。把孩提时代不算闲居,是没有掌握“闲居”的准确内涵。窃以为“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写旅途之劳苦。由行役之困苦,想起以前闲居之乐,并萌生归隐的愿望:“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据此,诗歌前四句“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写其此行役之前的快乐生活。“闲居”与“尘事”同义,与仕宦相对。正如邓安生在《陶渊明年谱》中所考定的那样,“三十”表示的是一个数量相当多的不确定数词。“闲居三十年”只是说多年闲居,并不确指三十年。对此不能过于拘泥,否则,改来改去,也是难以弥缝圆通的。因此,以“闲居三十载”来考证陶公之享年,恐不足为凭。

  五、“相及龆龀,并罹偏咎”

  《祭从弟敬远文》有云:“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畴昔日,同房之欢,冬无缊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岂不多乏,忽忘饥寒。”“龆龀”一作“龀齿”,一作“龆齿”。据文章开头交代,此文作于辛亥岁(411)。若依“六十三岁”说,辛亥陶公四十七岁,敬远三十一岁(祭文中明言“年甫过立,奄与世辞。”)。二人年岁相差十六岁,与文中“相及龆龀”是否相符?对“龆龀”训读关涉到陶公之行年。

  陶澍《陶靖节年谱考异》(以下简称《陶考》)云:“先生《祭从弟敬远文》曰:‘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汤东石间注:‘龆与龀义同,毁齿也。’《家语》曰:‘男子八岁而龀。’靖节年三十七,母孟氏卒,是偏咎为失怙也。按颜延之《陶徵士诔》有‘家贫’、‘母老’、‘捧檄’、‘致亲’云云,则以偏咎为失怙,良是。惟‘龆’乃‘髫’之俗字,《玉篇》:‘髫,小儿发。’《广韵》:‘髫,小儿发,俗作龆。’不与龀通。”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67页。训“龆”为八岁,并系此诗于义熙七年辛亥(411),陶公四十七岁时。

  《梁谱》云:“《祭从弟敬远文》云:‘岁在辛亥,月惟中秋,旬有九日,从弟敬远,卜辰云窆。’文中有‘相及龆龀’语,知先生与敬远年岁相去不远。有‘年甫过立’语,知敬远卒时仅三十余。若如《宋传》年六十三之说,则先生是时当已四十七,相及龆龀之敬远,亦当在四十内外,与本文不相应矣。先生殆无同怀兄弟,岂从弟名见集中者,一敬远,一仲德,皆先先生卒,未审为一为二。《与子俨等疏》云:‘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似是悼妻及二弟之早亡也。”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56页。并系此诗于义熙七年辛亥(411),陶公四十岁。

  《古谱》云:“有《祭从弟敬远文》。文曰:‘岁在辛亥,月惟中秋,旬有九日,从弟敬远,卜辰云窆。’又曰:‘年甫过立,奄与世辞。’又曰:‘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案:《说文》:‘男八岁而龀。’‘及龀’则七岁也。敬远七岁,先生则在龆年,明相差不过数岁。若照旧谱,辛亥先生已四十七岁,相差十六岁。即照《梁谱》,辛亥先生亦已四十岁,相差九岁。均不得云‘相及龆龀’也。得此一证,足奠万矣。互详上文。”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201页。并说“龆”为陶公自指,年十二,云“及龆”为指敬远,年七岁,故二人相距五年。系此诗于义熙七年,陶公三十六岁时。

  愚案:“龆龀”之义如何,历来分歧较大。“龆龀”是一词抑二字?尚有疑问。上述诸谱以七或者八岁来训“龆龀”之义,是难以成立的。不妨看如下几例:

  龀,毁齿也。男八月而齿生,八岁而龀。女七月而齿生,七岁而龀。俗作龀。(《说文解字》)

  男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

  公有男一人,始六年矣。在髫知孝,呱呱涕洟。(柳宗元《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

  龆龀有德,年十五而佐颛王页。(《史记·帝喾纪正义引帝王纪》)

  表奇髫龀,成名弱冠。(潘尼《赠司空掾安仁》)

  以上诸例说明,男子弱冠(20岁)前均可称为“龆龀”。因此,据陶公和其弟敬远年岁相差之“龆龀”来判定陶公之享年,是行不通的。

  六、“吾年过五十”“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

  《与子俨等疏》有云:“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此文明言陶公年过五十,称“晋”,此诗的系年关涉陶公之享年。

  《王谱》云:“义熙十一年乙卯,君年五十一。有《与子俨等疏》云:‘年过五十。’又云:‘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号羲皇上人。’见疏甚详。”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5页。

  《陶考》云:“《吴谱》以疏作于癸丑,固非。《王谱》系于是年,恐亦未然。李公焕于《与子俨等疏》引赵泉山曰:‘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五十当作三十,乃追叙少壮之时。盖靖节从此十一年间,自浔阳至建康,再返,又赴江陵,再返,故云东西游走。及四十一岁,序其倦游,于《归去来》曰:‘心惮远游’。四十八岁,《答庞参军》诗云‘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若年过五十,时投闲十年矣,尚何游宦之有?’澍谓《与子俨疏》当在宋受禅后,必非作于甫过五十之时。《疏》末曰:‘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若五十一岁,尚在义熙年间,宜云今之操行人,不当谓晋时也。‘年过五十’,赵氏追叙之说亦长。”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97页。

  《梁谱》系此文于元嘉四年(427),认为是陶公五十六岁临终之作。并云:“《与子俨等疏》,当属末命,发端言:‘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中言:‘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末云:‘吾年过五十’语,是足为先生寿不满五十之铁证。”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65页。

  《古谱》系此文于元嘉四年(427),认为是陶公五十二岁临终之作。并云:“《挽歌》曰:‘早终非命促。’《与子俨等疏》曰‘吾年过五十。’《颜诔》曰:‘年在中身。’三文如一。《宋书》本传六十三岁之误,灼然无疑。”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212页。

  袁行霈先生认为,《与子俨等疏》所记陶公病,并不是《颜诔》所言临死的那场病。《与子俨等疏》所说的“吾年过五十”,正是指《颜诔》中的“年在中身,疢维痁疾”。“那时陶渊明很想将病治好,便靠亲友赠药医病,又恐大限将至,便写了《与子俨等疏》。中年染病开始的时候或许相当危险,后来渐渐好转,拖了好多年,以致‘从老得终’,正因为拖得时间已经很长,年纪又七十多岁,所以临终之前不愿再尝药剂,无牵无挂,安然去世。”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载《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并系此诗于义熙三年,陶公五十六岁时。

  韩国良先生对李公焕“五十”当为“三十”之误表示怀疑,并说:“‘五十’与‘三十’字形相错甚远,‘三十’何以会讹作‘五十’呢?实际上即使作‘三十’,与下文的文意也仍是不相类的。古籍之中常有数字倒置的现象,此处的‘五十’当也是由‘十五’讹来的。渊明12岁丧父,居丧3年,年至15岁大概已有交游活动,只是由于与世不合,所以到20岁以后才隐居不出。后年近30岁为生活所迫,也因心中犹存幻想,因此才又再次尝试着步入仕途。”韩国良,《陶渊明六十三岁说补证》,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愚案:《与子俨等疏》作于陶公“年过五十”时,文中有明言。至于具体作于哪一年,已不可考。将《与子俨等疏》《挽歌》与《颜诔》同系于陶公临终之时,亦乏明证。《王谱》系此文于陶公五十一岁时,值得商榷。《陶考》据“晋时操行人也”一语系此文于宋受禅后,实则有误。前人多有辩驳,今不赘述。《梁谱》《古谱》认为此文是临终遗嘱,实误。袁文系此文于陶公五十六岁时,无据可寻。并说从此时陶公患病,拖了好多年,直至七十多岁去世。前后近二十年,无乃太长乎?纯属臆测,不值得一提。韩文没有读懂《与子俨等疏》。文中明言陶公已有五子,如果“五十”是由“十五”讹化而来的话,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游国恩先生云:“陶公《与子俨等疏》不见得一定是遗嘱。即使是遗嘱,但此文不著年月如《自祭文》载明‘丁卯’的可凭。哪里知道他一定是易箦时的话?据我看,这篇文章乃是一篇极平常的家信。不过他因为多病早衰,故书中很多牵涉到死生的问题,很容易误会为正式的遗嘱。晋人这种遗嘱式的家信,不但陶公这篇疏。我且举一个旁证……况且陶公是一个达观的人,又早衰多病。年过五十,预为治命,也是极可能的事。看他说‘恐’,说‘将’,明明不是疾笃的时候。我们正不必如赵泉山把改‘五十’为‘三十’,然后可以说通了。所以这篇疏内‘吾年过五十’一句,不能证明陶公卒时的年岁。”游国恩,《陶潜年纪辨疑》,参见: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401—402页。游先生所论甚是。此疏“吾年过五十”,既不能用来确定陶公之卒年,也不能用来推算其享年。

  七、“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饮酒二十首》之十六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据诗知,陶公作此诗时“行行向不惑”,即年近四十岁。但由于系年之不同,遂引发享年之争议。

  《王谱》云:“元兴三年甲辰,君年四十。有《连雨独饮》诗云:‘僶俛四十年。’有《饮酒》诗云:‘是时向立年,志气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当在壬辰、癸巳为祭酒之时,所谓‘投耒去学仕’。又云:‘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至是得为十二年。”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梁谱》云:“(义熙)八年壬子,先生四十一岁。《饮酒》二十首,不知和年作,序云:‘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是其诗非作于一时也。篇中有‘行行向不惑’语,又叙弃官后事,言‘亭亭复一纪,然则是四十前后作也。’”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57页。

  《古谱》云:“义熙十年甲寅,先生三十九岁。《饮酒》诗第十六首云:‘行行向不惑。’则是本年所作也。第八首云:‘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还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簷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详味此诗,实为却聘之作。《梁谱》云:‘《饮酒》诗二十首非作于一时。’今案诗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曰‘比夜已长’,明是秋之夜也。曰‘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明是秋夜醉后作也。以其皆醉后所作,故题曰饮酒云尔。据序,此诗虽非成于一夕,而实作于一时。梁说非也。”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203—204页。

  逯钦立云:“其曰‘是时向立年,志气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者,即迫述彭泽弃官之事……彭泽弃官为义熙元年乙巳,时渊明年当‘向立’,为二十九岁,乙巳二十九岁,上溯生年为太元二年丁丑,下推卒年丁卯得五一十岁,此与‘年过五十’、‘识运知命’、‘年在中身’等无不悉应,则五十一岁之说,当为较近于真乎?”逯钦立,《陶渊明行年简考》,参见: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5—187页。后来逯氏放弃这种说法,系此诗于元兴二年,陶公三十九岁时。并说:“诗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据此,组诗乃一个时期之作。又诗中或言‘秋菊有佳色’,或言‘凝霜殄异类’,或言‘敝庐交悲风’,或言‘被褐守长夜’,证其为由秋及冬之作。又诗言‘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不惑,代指四十岁。向不惑,乃三十九岁。又证此组诗乃陶三十九岁之作。作于三十九岁,与诗中所谓‘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正相吻合。向立年,二十九岁,又经一纪(十年),恰为三十九岁。汤注此诗‘畴昔苦长饥’篇云:‘彭泽之归,在义熙元年乙巳。此曰复一纪,则赋此饮酒诗当是义熙十二、三年间。’逯按:彭泽之归,陶年已四十一岁,与此向立年解职毫不相涉,汤注误。今从古直说。”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24页。

  袁行霈驳斥了邓安生《陶渊明年谱》系此诗于义熙十一年、诗中“故人”为颜延之之误后,说:“《饮酒》二十首作于是年。其十九曰:‘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归田在晋安弟义熙元年乙巳,渊明五十四岁。此后又一纪,则是晋安帝义熙十三,渊明六十六岁。”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3—355页。

  愚案:《饮酒》二十首非一时之作,诗中多自述生平之什。这二十首诗涉及三个时间:一为“行行向不惑”。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详味诗意,前六句为追述身世之词。诗中的“少年”、“向不惑”和“竟”并列,都是表示年岁之词,写他不同人生阶段追求和结果,故“向不惑”不是这组诗写作的时间。即使这首诗确实写于“行行向不惑”之年,也无法系于三十九岁之时,因为从三十七岁至三十九岁均可称作“向不惑”。据此,古直、逯钦立系于三十九岁是不准确的。二为“向立年”,三为“一纪”:十九首云:“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这首诗是陶公自述其仕宦经历的,是对其时隐时宦履历的最好说明。前六句写自己不得已而出仕,“是时向立年”是出仕的时间。“六十三岁”说认为陶公二十九岁解褐为州祭酒,与此诗合。次四句写自己归隐,“终死归田里”当指不再出仕,应为辞彭泽令归隐之事。仔细品味“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四句话,是说自己写此诗时距彭泽归隐已有一纪。据《归去来兮辞并序》所言,陶公辞彭泽令归隐的时间是义熙元年乙巳岁(405)。一纪为十二年。因此,《饮酒》二十首作于义熙十二年(416)。由于陶公享年尚有争议,此时陶公多少岁,尚不确定。《王谱》《梁谱》由向立年下推十二年,实误。逯钦立训“一纪”为十年,谬矣。袁行霈先生对此诗的理解很准确,但由于他对陶公生年的推算有误,系此诗于陶公六十六岁时也难以成立。

  八、关于《颜诔》与《宋传》

  《陶渊明集》所附《颜诔》载陶公享年六十三,《文选》所收《颜诔》不载陶公享年,仅言“春秋若干”。《宋传》载陶公寿年六十三。从而引发人们对《颜诔》与《宋传》讨论。

  《陶考》云:“李公焕《陶集总论》引祁宽曰:‘先生以义熙元年秋为彭泽令,其冬解绶去职,时四十一岁矣。后十六年,晋禅宋。又七年,卒,是为宋文帝元嘉四年。《南史》及梁昭明《传》不载寿年,《晋书·隐逸传》及颜延之《诔》皆云“年六十三”,以历推之,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岁。’今考先生‘年六十三’,始见于沈约《宋书》,昭明《传》因之,《晋书》亦因之。惟《文选》载颜延之《诔》作‘春秋若干’。此云昭明不载寿年,颜《诔》‘年六十三’,当是误记颜《诔》为萧《传》也。”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65页。

  《梁谱》云:“今本《陶集》中所附《颜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一语,颜延之既夙与先生情款,当先生初没时为之作诔。其所记录,自应有最大之权威,后人莫敢置疑,宜也。然据《文选》本则但云‘春秋若干’,并无六十三之说。然则集中所附颜诔云云,殆后人据《宋传》改增耳。细绎本文,可得反证。《诔》词云:‘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年在中身,疢惟痁疾。’‘中身’用《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语,正五十典故。诔意谓年仅五十余,以其寿促而怨天道之无凭也。是故攀引颜延之为先生六十三之证人,颜不任受也。六十三之说,本诸沈约,昭明袭之,唐人撰《晋书》又袭之,几为铁案,然钩稽全集,其不合既若是。然则沈约何故有此误耶?以吾度之,殆约所据谱牒,本作年五十六,而‘五’字或刓损或传钞讹舛,便成‘三’字。约见三十六之太不伦也,辄颠倒臆定为六十三,自此遂以讹踵伪习成是矣。此虽臆测,或亦近理耶?”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64—165页。

  《古谱》云:“颜延之《陶徵士诔》云:‘年在中身。’《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郑康成曰:‘中身谓中年。’与年过五十之言相应。自证他证,若合符节,先生必无六十三岁,可以证明矣。”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179页。

  袁行霈先生为了说明陶公享年七十六岁的结论,对《颜诔》和《宋传》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怀疑与批判。其说有四:(1)“颜延之是陶渊明生前好友,撰写诔文一定在陶渊明卒后不久,于其享年尚且阙疑,而晚于颜延之的沈约又从何得知?”《宋书》成于陶渊明死后六十一年,我们宁可相信《颜诔》而怀疑沈《传》。(2)袁先生以《宋书》中《雷次宗传》和《孟龙符传》之误,来怀疑《宋书·陶潜传》有误。(3)颜延之《陶徵士诔》被昭明太子收入《文选》时,不可能将“六十三”简化为“若干”。(4)“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及其以后的一些陶渊明集所附颜延之《靖节征士诔》,有“春秋六十有三”这样的话。但现存各种宋刻本《文选》所录《陶徵士诔》是没有享年的。”我们应该相信《文选》。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载《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愚案:《梁谱》之误,杨勇先生辨正甚详。杨氏在《陶渊明年谱汇订》中说:“沈约《宋书》,成于齐永明五年,距渊明之卒,仅六十年,魏晋盛行谱牒,诸家谱皆呈吏部,休文撰史,既知侃为渊明曾祖,而侃、潜又一时人望,岂有不加详察而造为之哉!若休文纵有所误,当时之人,皆可据谱牒而非之,焉能历代习而不察者乎?李延寿世近,撰《晋书》取前人六十三岁成说而不疑,而于祖茂则增订之。朱子作《通鉴纲目》,特不依《自祭文》及《挽歌》诗作九月卒,而更定其说为冬十一月,足见朱子之前论述渊明之资料,尤昭昭在目,不可诬妄,故延寿朱子之说可信也。若渊明寿果有误,此大事也,李朱二人岂有所不察乎?乃梁任公竟以沈《书》六十三,谓沿五十六而误,又疑五因刓损为三,以三十六太不伦,史者倒书而成六十三,”诸此之言,孩提童子,尚知其非,而竟出于梁启超之口,岂不太令人费解乎?”杨勇,《陶渊明年谱汇订》参见:刘跃进、范子烨,《六朝作家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杨氏认定“春秋若干”之“若干”为“六十三”之简化。杨氏所论甚是。《古谱》继《梁谱》之后,用“年在中身”来动摇《宋传》之“六十三岁说”。细读《颜诔》:“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呜呼哀哉!”是说中年生病,并不是因此而卒。故《古谱》误。袁先生所列怀疑《颜诔》和《宋传》的四个方面,臆测成分太多,不足为信。(1)相信《颜诔》而怀疑沈《传》的原因不足。《颜诔》并不是不言寿年,而是版本不同而有差异罢了。(2)《宋书》中部分传记有误并不能证明《陶潜传》有误。(3)颜延之《陶徵士诔》被昭明太子收入《文选》时是否简化?袁先生的论证难以服人。魏正申先生在《陶渊明寿年63岁说辨正》中对《颜诔》与《宋传》进行了对比,认为《颜诔》在陶渊明籍贯、仕履、家世、诗文及其评价、卒年月日、享年六个方面有意简化,论证了《颜诔》能确知却故意简化的情况。魏正申,《陶渊明寿年63岁说辨正》,载《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增刊。魏说令人信服。(4)相信《文选》之《颜诔》而不取《陶渊明集》之《颜诔》,理由尚不够充分。

  通过以上诸种享年研究之检讨,我们会发现,就现有资料来看,“六十三岁”说与陶公诗文吻合者较多,其余诸说轩闬难通处颇多。虽然有部分学者怀疑《宋传》,但都属臆测,缺乏足够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宋传》仍然是研究陶渊明无上之权威资料。

  检讨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迈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审视陶公行年之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之研究现在堕入了难以解读的误区。主要有:第一,许多治陶者在陶渊明行年研究上标新立异,各执一词,容不得异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肆意改动陶诗文原作。更为可怕的是,后来的研究者将前人对陶作的改动,作为自己进一步篡改之证据。韩国良,《陶渊明六十三岁说补证》,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如果这种风气蔓延下去的话,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陶渊明诗文将被改动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事实上,在无善本可依的情况下,任何对陶作原文的擅改,都是不正确的做法。第二,前人所总结的无征不信、多闻阙疑的治学方法在陶渊明行年研究中荡然无存。陶公行年研究的论文及年谱,臆测者有之,毫无根据大胆擅改者有之,但阙疑者越来越少。实际,任何人都不可能解决陶公行年的所有问题。那种试图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第三,关于陶渊明诗文中的数字问题。诗文本是艺术创作,它不等同于科学的计算,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陶公行年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将诗文中的数字等同于陶公之年岁,袁行霈先生更主张数字叠加,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第四,有些研究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各取所需,断章取义,不从通篇作品来考虑问题,这对陶渊明行年研究都是非常有害的。

  前辈治陶者,对于陶公之行年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好的方法,遗憾的是没有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陆侃如在《陶公生年考》中提出,有异文的词句、含混的数字、未书年月的书、旁人的记载都不能用来作为研究陶公行年之证据。王质等撰、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第237—238页。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陶谱诸事,可得论定者,约有四端: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一也。所著文章入宋不书年号,二也。始居柴桑,继迁上京,复迁南村。栗里在柴桑,为渊明尝游之地。上京有渊明故居,南村在浔阳附郭,三也。渊明尝为州祭酒,尝仕桓玄,丁忧归。嗣州召主簿不就。又为镇军参军,仕刘裕;建威参军,仕刘敬宣或刘怀肃。官终彭泽令。四也。至世系年岁,则祗可姑存然疑而已。”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参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92页。这两篇发表于20世纪初期的文章,虽然其结论尚可商榷,但却昭示了一种好的研陶方法和思路。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