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桃花源的生态景象与桃花源景区的建设

  陶勇清

  陶勇清,星子县陶渊明研究会会长。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更是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诗文带有浓郁的哲理思想,这种哲理不是抽象的,而是从生活、从劳动出发的;他将生活、劳作实践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思想,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桃花源记》就是这样一篇假托文学纪实,暗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思考与感悟、探究与追求的精短散文。一篇只有300来字的短文,流传1600多年,家喻户晓,举世推崇,传唱不衰。文中所包含诗人的情趣、哲人的智慧、理想的光芒,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一、桃花源中的三大生态景象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走进桃源、体验桃源、离开桃源、寻觅桃源的曲折离奇情节贯穿起来,极富表现力地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三大生态景象,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一是自然生态——秀美。桃花林的风景极为秀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引,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正是作者自况。陶渊明从少年起就培养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爱好和向往。在他的诗文中多有表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当他身在官场,无论是为公事奔忙,还是静坐沉思,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着:“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爱好自然,应该是陶渊明最终“归田”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动机。所以在陶渊明构思的理想社会中以自然生态美开篇,符合他一贯的生活态度。一句“忘路之远近”,正是诗人执着追求美而又被美所陶醉的表现,从而更为进一步揭示桃花源中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的纯净、完美作好了铺垫。二是社会生态——和谐。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待外来客人皆“设酒杀鸡作食”,人们“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些都意味着桃花源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衣食无忧,生活富裕;风气醇厚,老少欢娱,一派和谐的景象。这种景象有诗人那个时代和既往历史的投影,正是陶渊明所熟悉和热爱,苦苦追寻和向往的田园,也是当下颠沛流离的劳苦大众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社会。理想社会的美好与现实社会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作者的独到用心。三是政治生态——平等。桃花源中和谐景象的成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文句中已透露了玄机。作者从侧面揭示了动乱的现实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使人们无法在自己的所居之地安心生活,只好带着妻子,连同父老乡亲采取逃亡的行动。他以逃避现实的艺术构想,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对秦汉以来及至当下统治者的否定。从而揭示了桃花源中和谐社会景象的成因,就是因为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甚至没有赋税、没有官府和王权,没有统治阶级,人人平等。正如王安石诗中描写的那样:“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这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桃花源的生态景象与桃花源景区的建设上述三种生态景象既相互关联,更层层递进,这是基于陶渊明多年来对美好自然、美好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又经历了长期辛苦躬耕劳动仍过着食不果腹、饥寒交迫贫困生活的深刻体验所虚构的理想世界。他的思考,已经从个人的进退得失,扩展到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劳苦大众的生活出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桃花源记》的第一含义在政治,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这篇政治美文是他一生观察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顶峰,也是他伟大而不平凡的最高体现。

  二、桃花源景区的美中不足

  也许陶渊明没有想到,他笔下的“桃花源”,或称“世外桃源”,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所追慕的理想社会和美好境界的代名词。不仅引发后人一代又一代地去追梦、评说,而且不惜花重金去复制、打造各色各样的实验版本。处处自诩桃花源,人人争当武陵人。至今,谁也难说清楚神州大地有多少处桃花源,真可谓一处山水一桃源,中华无处不桃源。

  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国内只要有一点桃源意境的山水,就有可能借题发挥,大胆创意地去打桃花源的牌子。且不说陶渊明是否曾经驻足此地,都会旁征博引地贴《桃花源记》的创作原型标签。当然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经济成为一些地方重要经济支柱且后劲无限的大背景下,大力开发创意旅游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纵观已经建成、对游人开放的桃花源景区,总感觉到意犹未尽,哪一处桃源景区真山水也比不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因在于创意者、开发者往往单纯地把桃花源当作风景来打造,注重的是其自然生态美。把功夫过多地花在桃花洞、桃花林、桃花溪、良田、美池、桑竹等自然环境的营造上。也有不少景区在此基础上重视桃源文化的积累,引经据典,搜集各种文史资料;想方设法,征集历代名人题诗题字。当然这些元素对于打造桃花源景区是必需的,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甚至是忽视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也就是说,没有把桃花源中自然、社会、政治三种生态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加以挖掘、表现。事实上,现实世界中,自然生态的桃花源是比较容易找到,也是比较容易打造的,而社会生态、政治生态中的桃花源就不是那么简单,一旦缺少社会、政治生态的氛围,打造再美的桃花源也只是“风景这边独好”。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一种社会模式。

  三、理想桃花源景区的文化创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打造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景区,除了选择一处与《桃花源记》意境和内含相匹配的地形地貌外,更要有与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社会、政治生态紧密相连、完整系统的自然、人文创意。其中应包含的元素主要有:(一)与《桃花源记》中秀美自然生态相应的自然环境,这是载体;(二)与《桃花源记》中相吻的历史文化记忆,这是文化标记;(三)在桃花源中应有原住居民,这是营造理想社会模式的核心。虽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没有说明其中的人口规模,但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推测:从避乱至被发现,经历了500多年的繁衍生息,人口规模不在少数,且渔人能够在此停留数日,更说明地域也有相当规模;(四)有一定规模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满足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着力营造四种氛围,即:传统农耕文明的氛围;人情淳厚、热情好客、和谐欢乐的氛围;没有欺诈、没有权贵、人人平等的氛围;相对封闭、没有污染、少有喧嚣的氛围。

  理想的桃花源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是看风景,重在营造氛围,让游客全方位地体验桃源人家的生活、劳作,与原住居民协调相处,和善共存,乃至忘却自己是游客,从而身临其境能够认识传统农耕文明,感受古朴淳厚风韵,体验和谐平等生活,洗涤内心田园。哪里有这样的桃花源呢?答案是:没有现成理想的桃花源,但可以去寻找、可以去创意和打造。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第一次上庐山,跃上葱茏,登高望远,面对茫茫九派中国大地,冷看世界政治风云,他在想什么呢?他想到了庐山脚下的陶渊明,想到了庐山边上的桃花源,于是赋诗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他是否从陶渊明诗文中,从《桃花源记》中找到解决当下艰难中国的社会发展新模式呢?我们无法知晓。但风云突变的政治形势,使得很长的年代里,动荡的中国哪里也难找到桃花源中那份宁静和谐。可毛泽东所想到的桃花源正是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理想景观打造地,这就是星子境内的康王谷。

  星子是陶渊明的故乡,康王谷位于星子境内的庐山主峰大汉阳峰西面最长的一条山谷。从陶渊明的故居走出,翻过一座山就是了。这道深长的峡谷绵延十来公里,沿清溪而行,山重水复处,时时柳暗花明。两侧高峰入云,一道清流见底,苍松翠竹,争奇竞秀。每逢春季,桃花烂漫,好鸟唱和。康王谷里的人,世代都坚信,陶渊明当年真的曾经来此漫游,他翻过了家背面的山,走进了深谷。他看到了田园,被邀请进了农舍,他享受到热诚的招待。他被童子所问,听老丈所答。他感慨万千,才从容命笔,康王谷的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生活唤起他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崭新诠释。之所以叫康王谷,据史料记载:当年秦国灭楚,楚怀王之子熊绎楚康王被秦将追逐到此,避难于谷,故得此名。这段历史与《桃花源记》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如出一辙。谷中至今有康王观及康王城遗迹,历代石刻亦多处可辨。《桃花源记》中的历史文化标记在此一目了然。谷中原住居民千余人,在山腰中还保留半山康村,康姓居民为康王嫡系后裔,且康、熊二姓不能通婚。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和谐相处,俨然就是《桃花源记》中的“非遗传人”。谷中有大片的良田及美池、桑竹之属,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劳作生息,自食其力,过着相对封闭、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桃花源里可耕田!不仅原住居民如此,就是外来游客想过把当农民的瘾,也是“英雄有用武之地”,挺方便的。

  康王谷中这些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社会民俗等元素,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景象十分吻合。林伯渠先生曾经在这里考察后,赋诗道:“栗里先生留雅韵,桃源是处不须疑。”只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精巧的文化创意和适度的开发营造,这不就是原汁原味的世外桃源吗?这不就是人所向往的精神家园吗?2011年10月8日,江西省政府朱虹副省长来这里调研时指出:“要将世外桃源项目打造成全体中国人的伟大梦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典范例。”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千百年来,深深根植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这个美丽的梦想将世人生活的理想以及价值观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个让人无限憧憬的境界,是人们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抵达的彼岸。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