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参考文献

  一、传统典籍

  [1]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2]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3]冀勤校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8月。

  [4]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

  [5]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6]卞孝萱点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79年9月。

  [7]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8]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9]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10]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6月。

  [11]王琦:《李长吉诗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

  [12]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13]华忱之、喻学才校注:《孟郊诗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14]李冬生:《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12月。

  [15]王旋伯:《李绅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16]董诰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17]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18]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

  [19]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8月。

  [20]周勋初主编:《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2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0年5月。

  [22]王溥:《唐会要》,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3]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点:《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1月。

  [2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

  [25]冉苒校点:《唐宋诗醇》,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6月。

  [26]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月。

  [2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4月。

  [28]司马光等主编:《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

  [29]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7月。

  [30]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1月。

  [31]王谠:《唐语林》,学苑出版社,1998年6月。

  [32]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

  [33]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11月。

  [34]高彦休:《阙史》,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35]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1960年1月。

  [36]李肇、赵磷:《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4月。

  [37]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5月。

  [38]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11月。

  [39]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9月。

  [40]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4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8月。

  [42]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0月。

  [43]杨慎撰、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新笺证》,中华书局,2008年12月。

  [44]王世贞著:《艺苑后言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7月。

  [45]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7年1月。

  [4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3月。

  [47]陆九渊:《陆象山全集》,中国书店,1992年3月。

  [48]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9月。

  [49]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8月。

  [50]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51]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

  [5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6月。

  [53]阮阅:《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

  [54]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8月。

  [55]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6月。

  [56]朱彬撰:《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6年9月。

  [57]《诸子集成》第三册《老子注》《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58]杜洁编:《黄庭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7月。

  [5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一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60]刘义庆撰、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6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62]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4月。

  [6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64]弘学编:《妙法莲华经》,巴蜀书社,2002年11月。

  [65]弘学编释:《楞严简注》,巴蜀书社,2002年11月。

  [66]弘学注:《净土宗三经》,巴蜀书社,2001年6月。

  [67]李英武注:《禅宗三经》,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3月。

  [68]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12月。

  [69]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9月。

  [70]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7月。

  [71]法藏著、方立天校释:《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9月。

  [72]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4月。

  [73]吉藏著、韩廷杰校释:《三论玄义校释》,1987年8月。

  [74]任继愈选编、李富华校注:《佛教经籍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

  [75]《佛学十三经导读本》,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

  [76]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6月。

  [77]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

  [78]任继愈选编、李富华校注:《佛教经籍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

  二、研究论著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

  [2]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顾学颉编撰:《白居易家谱》,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3月。

  [4]顾学颉:《顾学颉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8月。

  [5]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续集》,中华书局,1990年7月。

  [6]褚斌杰:《白居易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9月。

  [7]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12月。

  [8]陈友琴:《白居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

  [9]王拾遗:《白居易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10]朱金城:《白居易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11]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

  [12]彭安湘:《白居易研究新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

  [13]王遂今:《白居易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14]马铭浩:《唐代社会与元白文学集团关系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6月。

  [15]尚永亮:《贬谪文学与贬谪文化: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6]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17]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18]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19]卞孝萱:《元稹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6月。

  [20]卞孝萱、屈守元:《刘禹锡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

  [21]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22]卞孝萱:《刘禹锡丛考》,巴蜀书社,1988年7月。

  [23]卞孝萱、张清华等:《韩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24]施子愉:《柳宗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6月。

  [25]吕大防等:《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5月。

  [26]丁鼎:《牛僧孺年谱》,辽海出版社,1997年8月。

  [27]傅璇琮:《李德裕年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8]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29]纪作亮:《张籍研究》,黄山书社,1986年7月。

  [30]缪钺:《杜牧传杜牧年谱》,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31]吴在庆:《杜牧论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

  [32]阎琦、周敏:《韩昌黎文学传论》,三秦出版社,2003年1月。

  [33]王炎平:《牛李党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34]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35]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36]葛晓音:《汉唐文学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

  [37]孙映逵等编:《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2月。

  [38]查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商务印书馆,2000年5月。

  [39]查屏球:《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40]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以永贞革新为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41]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北宋)》,三秦出版社,1994年8月。

  [42]毕宝魁:《韩孟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43]杨其群:《李贺研究论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

  [44]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11月。

  [45]吴企明:《唐音质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46]陈尚君:《陈尚君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47]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

  [48]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49]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2月。

  [50]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0月。

  [51]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52]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8月。

  [53]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1月。

  [54]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5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8月。

  [56]俞志慧:《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

  [57]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58]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9月。

  [59]陈寅恪著、陈美延编:《读书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9月。

  [60]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

  [6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

  [62]陈寅恪:《陈寅恪先生全集》,里仁书局,1979年6月。

  [63]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2版。

  [64]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4月。

  [65]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4月。

  [66]张跃:《唐代后期儒学的新趋向》,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67]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68]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大化书局,1978年9月。

  [69]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正中书局,1971年12月。

  [70]黄永年:《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年10月。

  [71]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

  [72]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73]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74]严耕望编著:《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1969年7月。

  [75]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76]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77]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78]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5月。

  [79]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80]孙国栋:《唐宋史论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81]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82]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中华书局,2008年5月。

  [83]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中华书局,2011年9月。

  [84]龚鹏程:《唐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85]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9月。

  [86]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

  [87]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6月。

  [88]莫励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89]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

  [90]王瑶:《王瑶全集》第一卷《中古文学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91]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9月。

  [92]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香港中国学社,1971年4月。

  [9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9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

  [95]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96]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97]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98]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盛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99]杜维明著,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4月。

  [100]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10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中华书局,1997年10月。

  [102]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103]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104]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105]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10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107]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8月。

  [108]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109]阎步克:《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110]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

  [111]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13]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14]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月。

  [115]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16]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117]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118]高亨:《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年7月。

  [119]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6月。

  [120]梁韦弦:《易学考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2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

  [12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12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24]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

  [125]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126]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

  [12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

  [128]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齐鲁书社,1987年4月。

  [129]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130]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131]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

  [13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133]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34]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齐鲁书社,2002年9月。

  [13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136]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

  [137]杜洁编:《黄庭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7月。

  [138]戈国龙:《修道方术炼丹佛学: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

  [139]张立文等:《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140]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141]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14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

  [143]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44]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145]董恩林:《唐代老学: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46]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

  [147]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1982年4月。

  [148]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49]任继愈选编、李富华校注:《佛教经籍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

  [150]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151]王建光:《中国律宗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1月。

  [152]聂清:《荷泽宗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10月。

  [153]周裕锴:《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154]张漫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四辑《华严学概论》,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

  [155]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二卷《隋唐佛教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15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157]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58]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59]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8月。

  [160]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161]陈引弛:《隋唐佛教与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16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16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64]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165]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

  [166]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167]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6月。

  [168]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169]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170]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8月。

  [171]张弘:《迷路心回因向佛:白居易与佛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72]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173]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三、国外著作

  [1][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2][日]川合康三著、刘维治等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3][日]浅见洋二著,金程宇、冈田千穗译:《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新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4][日]小野四平:《韩愈与柳宗元--唐代古文研究序说》,汲古书院,1995年2月。

  [5][日]谷川道雄、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6][日]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象论》,中华书局,1992年5月。

  [7][日]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慧日讲堂,1974年3月。

  [8][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

  [9][日]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冈村繁全集第三卷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10][日]冈村繁:《冈村繁全集》第五卷《唐代文艺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11][日]花房英树著,王文亮、黄玮译,滕颖校:《白居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

  [12][日]松本文三部著、张元林译:《弥勒净土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

  [13][日]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

  [14][美]包弼得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5][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6][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