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处穷达变化的为官之德

  穷达变化,居官应如何处理?儒家坚持的方针仍是属于道义论的。

  1.基本观点。儒家基本观点是这样的:第一,“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居官处穷处达,应以道义来辩证对待。《荀子儒效》:“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修身》:“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故“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重道义,即便无官无禄也无妨,这叫穷处而荣;即便为官有达,也得“遵王之道”,“此言君子之能以公胜私欲也”。“穷处而荣”、“以公胜私”,是出于道义的结果。为官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都不得怠慢道义。第二,通达于“民之父母”。为官有达处达,其职守在心系“民之父母”,此有达,就是达于礼乐之源、也就是达于道义。孔子对《诗经》“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作过一番解释,很接近这里的意思。孔子言:“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何谓“五至”?孔子释谓:“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此之谓五至。”孔子解释的字里行间蕴涵了:为民父母乃是居官之道,它渊源于礼乐文化,彰显的恰是一种道义精神。达,显赫富裕,渊源于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这“五至”传达出的信息是“至”于道义的:诗、礼、乐,皆为文,而文以载道;志、哀,乃主体之气状,养气入于道,培育道义之精神状态。这“五至”乃“塞于天地”、“充于四海”,有此所备,无往不胜。居官通达于“五至”,乃事事以“民之父母”激励鞭策,方是达之所在、达之所为。第三,事有穷达,但“心无穷达”。居官有穷达,但心中不应受制于穷达。清儒唐甄《潜书悦入》发挥孟子“不求于外”而求在一心,道出一语:“时有穷达,心无穷达;地有苦乐,心无苦乐;人有顺逆,心无顺逆。”就人的时运来说,有时穷困有时显达,但作为心之本体说,人们无须考虑它的穷与达。儒家坚信:“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境况穷困,正直的气节坚定不改;地位显达,高尚的志向坚定不改。穷达变化,就是要在这里坚守始终。

  2.穷达于“通”识。处穷达变化,有个“通”识于其中。儒家获得了这一宝贵认识。这里的“通”,意思有三:一指通达亨通,无所阻碍;二指掌握事理,处事圆融;三指天人合一,与道同在。所以“通”,在第一层次上可指意在人生事业仕途上的通达通畅,第二层次上可指意在知行合一上的通达通顺,第三层次上可指意在天道内化为人道上的通达顺畅。《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则思变,有变则通,有通则有达(“久”),成为中国古人的成熟信念。在诸家作品里都存在共识。

  如先秦荀子多有申辩。《荀子修身》:“不穷穷而通者积焉。”不受制于贫穷就会积累通达。如何做得到又有没有榜样?《荀子儒效》:“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理,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与道义同在,又使官运通达,就能一统天下;居处穷困,就独树高名、独善其身。这样,天就不能制死他,地就不能埋葬他,桀王、盗跖的世代也不能污染他。如果不是大儒,就不能树立这样的榜样,仲尼和子弓就是这样的榜样。这样的榜样也就是君子与小人之别,如《荀子不苟》言:“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愨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此段讲出了君子获得通达的原因和表现:君子,在心志开明的状态下,就能效法天道而顺从事理;即便在心志微弱的状态下,也能服从道义而有所节制。心有明智,则通理而善良;心有诚实,则端谨而正义。在被任用的状态下,就能恭敬而有礼;在被拒绝的时候,就能警惕而尊严。在欢喜的时候,就能和蔼而平顺;在忧愁的时候,就能恬静而合理。在显达的时候,就能文采而彰明;在穷困的状态下,就能简约而安详。这里既充满着通达的事实,又意会出通达的背景。《荀子荣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这是从荣辱观上阐明通达之理: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常穷困。通达的,经常管理人;穷困的,经常被人管理。这是荣与辱的最大界限。通达者,在穷困的时候不会隐讳,在通顺的状态下会更加明白事理。总之,荀子这里想要挑明两是处穷达变化,要把握“通”中之理,它有道的,又有义的;展开地说,它是通于仁义礼乐。如荀子在《大略》中的挑明:“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通在求得“仁义礼”,才有以道义行动的价值取向。这里仍归之于儒家道义论立场。荀子是儒家的大儒,他坚持穷达之于通的观念,是代表儒家的看法,这是情理之中的,因而荀子的观点是可以作为儒家的基本观念来看待的。

  再看一下《孔子家语》中的相关记载。《孔子家语儒行解》:“上通而不困。”《孔子家语观思》:“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夫通达之御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仇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孔子家语哀公问政》:“道前定则不穷。”《孔子家语辨乐解》:“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孔子家语屈节解》:“君子之行己,其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以上所载,都是孔子的语录,大都真实反映属于孔子、属于儒家的通达观念。穷达之于“通”,孔子揭示的是“通”理和“通”事,阐明出通达之人的智慧和权变,有些辩证法因素:居官位有通,下面工作起来就会顺利;王者居位,君子为政,关键之处就在于掌握通达的变化;管理人的通达,应该以道德开导,这是居官之德的积累和养蓄,也能培育和善和睦的良好风尚,不以道德开导,就会产生人们之间的仇恨;做事以前能细心思考,就会比较顺利;“通”离不开以道导之,此道恰在于仁义礼乐的交通,即融入一层通达变化的“时”义:受到委屈和遭遇穷困能不失节操,志气宏达和亨通显赫能不违道义。看来孟子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孔子这里的阐述意义一致。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