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荣辱观念在基本的知耻心中生发

  儒家意图是想将道义灌输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并试图转化为人们行动中的义务。荣辱观念里刻画的是道义论的生发,它通过知耻心而得以彰显。来看一下这样的刻画:

  儒家提倡:为政所贵,在有知耻心。无知道义与德性,则为耻。也就是说,知道义与德性,然后知所耻。从一种观点看,知耻的开始就是荣辱观念的表明。同样,确立道义和德性的首先存在,就是“知耻”的首要内容,就是“知耻心”生发的内在指向。从另一种观点看,荣辱观念首先萌生于知耻心,此心也为荣辱观念的心理基础。

  儒家早有知耻之辨。定下这种讨论基调的还是孔、孟二位先哲。孔子主张“行己有耻”,任何行为人要有知耻的觉悟,行为中知耻就有更好的勇敢行为,孔子界定为“知耻近乎勇”。这是知耻心中的言行一致。孟子更认为,知耻乃为成人之根据:“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在孔、孟“知耻”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这样的道德意义,即对自己行为的不道德感到不安与难过、悔恨与羞恶,本质上是对荣誉的肯定以及对耻辱的厌弃,蕴含着向善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看出其中有可以生发出光荣与羞耻的心灵之明,可以导向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意识与行为,可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这就是知耻乃为人之贵,儒者往往如是观。陆九渊发挥孔、孟之说:“人惟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夫人之所当贵者,固天之所以与我者也,而或至于戕贼险溺,颠迷于物欲,而不能以自反,则所可耻者亦孰甚于此哉?不知乎此,则其愧耻之心将有移于物欲得丧之间者矣,然则其所以用其耻者,不亦悖乎?由君子观之,乃所谓无耻者也。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以此。”

  孔子和孟子的知耻观,在后儒那里得到弘扬。这种弘扬的实质,中心放置于政治道德,从内容上讲有以下几个突出之点:

  1.知耻可强化治道的多重积极效果,可以有利于治国治民治己。如康有为在《孟子微》中发微孟子“羞耻之心”点破此处,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若欲刑措,在使知耻。若淫者,人欲所固有,有耻心,则可终身守节矣;利者,人欲所同然,有耻心,则可使路不拾遗矣;贪生者,人情之自然,有耻心,则可忠烈死节矣。”康有为发微孔、孟知耻观,强调其在治道中的微言大义。康氏认为,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让人民和官员具有知耻心的修养和历练,“路不拾遗”、“忠烈死节”,就是产生于整个社会包括个体群体、人民与官员中普遍的知耻心培育和端正的荣辱观念。而这种知耻心不是简单靠刑法来树立和生成,更主要的是靠人们在内心自觉的基础上,见利不忘耻,见义就为荣,这是康有为对孔、孟知耻观的“治教”发挥。强化治己,也在内心自觉,知耻表现在言行一致上。儒家这个看法是对的:“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者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尝观后人斯笔奋词,议论前人之长短;及夷考其平生之所为,不及古人者多矣。岂非言不及行,可耻之甚乎!吾辈所当深戒也。”言行不一致,为耻;考其官员之所为,非单以言更要看行,言行一致,乃为荣。治国治家如此,治人治己则更如此。

  2.知耻乃为治国治人之先。儒者给出了一个先后之辨,学会知耻在先,则利于“一身以至天下国家”。如顾炎武说:“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君臣交往、出仕就仕、弟友交流,都有个知耻在先的问题,而且耻的意识深藏于人之内在心灵,是人之根本的表现。顾炎武借孟子“耻之于人大矣”表明有“知耻”乃为有本之人,无知耻乃为无本之人,这些却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的先在根据。进一步看这先在根据,人有这“知耻心”,就有了可以教育、教化的根据:“必有耻,则可教。”儒家重视德育教化,培育这种知耻心,当属其中之必然。儒者许衡从官员督责与教人上看出这点:“教人,使人必先知有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到无所畏不知慕时,都行将不去。”

  3.知耻有源头。源头在何处?儒家相信,知耻源头在心内,孟子如是看。王阳明如是看:一切起源于人的良知、良能或良心。王阳明有个证明,是这样说的:“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得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为耻,正是耻非其所当耻,而不知耻其所当耻也。可不大哀乎!”这也是对孟子“良能”的发展。知耻盖在首先知道自己有良能或良心,知耻的明辨,就是良心的发现。这是源头上对知耻心的掀开和挑明。人的勇敢品行,人的意气风发,人的积极向前,首先是内心拥有知耻德性,知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知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这里引用马克思关于“耻辱”的原话,也可以领略到其中“知耻近乎勇”的精神实质。

  总之,儒家论知耻,着眼点在治道,即治国治家治官治人,礼义廉耻,境界就是“行己有耻”。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得一语中的:“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这是儒家政治道德的高超智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