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敬位意识

  对上述孔子三句话的检讨,似乎勾勒出儒家对“德与位”理解的真实意图。其实,在我们业已讨论的德与位的几个问题中,儒家关切的还是一个对“位”的准确把握,即在伸张一种以德居位、出于道义论的敬位意识。官箴引用儒家经典《尚书》、《诗经》来彰显这种意识。《官模五十则》开宗明义:

  《大禹谟》曰:慎乃有位,敬修其可原。

  《伊训》曰:制官刑敬于有位。

  《周官》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人畏。

  《小雅》: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汝。

  所谓“慎乃有位”、“敬于有位”、“位不期骄”、“靖共尔位”,表达的都是对“位”的一种不敢懈怠的敬位意识,并且提倡敬位意识所应具备的德性意识和官德职责。在此明显看出儒家把握的这“德”对于“位”的优势先在性。官有大小、位有高低,但职责应有、义务相致。天子有天子之位,但仍然是以德性(官德)左右。这不仅仅是儒家的态度,差不多是中国人的基本共识。如代表法家的《商君书修权》:“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尧、舜居天子之位,并不是居天下为私有,而是为了天下的人,出于公心之德而居天子之位。我们注意到,在这种基本态度和共识里,对“位”的确定和把握总是与“德”联结起来,即赋予相应的“位”以相应的职责成为特定的官德准则;同时,这德,又总是与道相连接,道义在此化为德,敬道义就是敬德,也就是敬位;位-德-道,三者连接一体,这就是隐藏在敬位意识背后的真正哲学底蕴。儒家有如此观,道家似乎也有如此观。

  在此我们可以分几个层面略作提示,借此看出德与位的这类意识几乎涵盖政治道德的方方面面:

  (1)博采众议。清人唐甄《潜书任相》:“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做好十个人的领袖,必须向十个人虚心求教;做好百人的领袖,必须向一百个人虚心求教;做好天下人的领袖,必须向天下人虚心求教。

  (2)思民利民。汉王符《潜夫论忠贵》:“君子任职则思利民,达上则思进贤。”道德高尚的人担任官职就思虑如何为百姓谋利益,通达显贵居于上位时就思虑如何荐举贤人。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在职责范围内,只要有益于民的事,就要请求办理,这实在是宰相的责任。

  (3)得民之心。《吕氏春秋察微》:“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在位不了解民心,官位即便尊贵,对安全会有什么益处呢?《淮南子泰族》:“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所谓拥有天下,不是指登权势赫赫之高位、接受符信典籍、称呼帝王尊号,而是说能运用天下人的力量,得天下人民之心。

  (4)设位导法。《左传昭公六年》:“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位不求虚设,制定官禄名位是用来鼓励和引导人民听从命令、服从法律,严格执法是用来威慑邪恶。

  (5)位位影响。《晋书袁宏传》:“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身居上位者,不能秉公办事,其下属就必然以私心求荣誉。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6)纳言谏言。《汉书鲍宣传》:“官以谏争为职。”官员应当以向上级真言规劝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唐人韩愈《争臣论》:“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有官职的人,不能尽职就应当辞去;有进言责任的人,不能提出规劝意见也应当辞去。汉刘向《说苑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口,蹲节安静以籍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凡处在高位者,一定要尊重下级,顺从公德而接受规劝,必须使下级开口,说话无所避讳,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依靠他们。对提意见的人不要以威势吓唬,不要阻止他们说话,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然后选择可以鉴戒的建议。

  (7)位有所约。《吕氏春秋贵生》:“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耳目鼻口不能随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随心所欲,也得有所制约。

  (8)德政为本。唐李翱《李文公集》:“居上位,流德泽于百姓者,何所劳乎?”身居上位,使政德恩泽施于百姓的人,他们的辛劳是应该的。

  (9)以德守位。为政以德,以德在位并以德守位,也就是在位上处处以官德要求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集体、对待国家、对待天下。《周易乾卦》:“居上位而不骄。”身居高位、担负要职而不骄矜自傲。《管子形势解》:“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贵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位高而不骄横,家富而不奢侈,做事遵循正理而不懈怠,所以能长守富贵和天下。《说苑敬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能下”、“能虚”、“能俭”、“能卑”、“能愚”、“能怯”、“能讷”、“能浅”、“能暗”,是属于“损而不极”的持满之道,有此“至德”才能保持盛满。这里的九个“能”字,着意在满而不溢、盛而不衰、盈而不亏的“至德”性上讲,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德性在保持住满而不溢、盛而不衰、盈而不亏上的作用。

  (10)以德定位。《墨子尚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按照品德高低确定次位,按照官吏的职责范围安排工作。王符《潜夫论忠贵》:“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德性、德行配不上所担任的职务,必然招致祸害。宋人叶适《水心别集》:“以德命官,贤有小大,德有小大,而官爵从之。”根据德性、德行来任命官员。贤能有大有小,德行有小有大,官职、爵位、俸禄就随着它们来决定。司马光总结政治道德和从政历史经验,一语概之:“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根据材质委任官位,考察品德确定爵位。所以,“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

  所举十个方面还是比较宽泛的,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诸家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德与位的问题有着共同的见解。但是仔细品味或者深入研究来展开,还是儒家的观点居于主导性地位,它似乎更能代表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下面我们再继续检讨一下具有这种象征意义的孟子和《周易》的特定展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