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孔子拟定的三个基调

  儒家主导性地开辟了德位之辨。孔子为其定下基调设立原则。德、位之辨,孔子拟定了三个基调,《论语》中见得:

  《论语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关于第一句。孔子说,他不担心没有官的职位,只担心没有立身做官的根基。“所以立”,指的是立身的根基,也就是一种德性、德行的要求。朱熹解释孔子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犹云不怕无官做,但怕有官不会做。若有致君泽民之具,达则行之,无位非所患也。”所谓“有官不会做”,是指缺乏做官应具备的德性。朱子认为,只要立志做好官,具备具体的做官德性和德行,如“有致君泽民之具”,就不用担心没有官做。孔子强调“所以立”的官德基础,恰在立德性和立德行,朱子的阐发也着眼于此。

  按孔子的基调和朱子的阐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做好官,关键是“所以立”。立德性、立德行。具而论之,“立”什么,又如何“立”?儒家立场何在?从官箴中可以看得清楚。清人周石藩《共城从政录》一列就有八“立”:“立志”、“立身”、“立品”、“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诚”。八立,较为全面,无不显示儒家立场:

  看“立志”:“学记》云:‘士先志’。凡事必要立定主意,站定脚跟,咬定牙关去做事,方有成……《大学》首重知止,乃能得止,总视乎志之定不定尔。”《学记》、《大学》均为儒家作品。看“立身”:“故内而格致诚正,外而齐治均平,皆以一身任之。”取向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路径。看“立品”:“士君子立品宜高,取法乃大,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立品者……既为士人,即宜从气节上用心,气节可伸,虽贫贱何辱,虽富贵何荣,卓然如苍松翠竹,经岁寒而不变,乃为可贵,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其品之所在,光明磊落,当不似龌龊寒酸焉。”居官以品德所立;立身以志气为先。看“立德”:“孔子曰:‘据于德,训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此事原不是高远难行的,只要在人生日用之间随处体贴,如吾事吾亲,能尽一点心,能出一点力,便是一点孝。”天德人德不在遥远而就在自己身边,如孔子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看“立功”:“儒者有道德而后有事功。事功根于道德,非矜言才气,驰逐荣华之谓也。”先德后功,德为本、功为末,这是儒家的一般立场。看“立言”:“言以阐道,古来载籍极博,必其道明见于心,见于行而后发于言也,取士以制艺,将以其言验其所识与其所行也(符合孔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言行一致价值观)……夫临行本也,文艺末也,求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与人德矣,岂徒掇科第已哉!”立言不为科举而作,立言要为阐道而“各抒底蕴”,符合儒家“文以载道”的立言价值观。看“立名”:“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盖无其实而荣其名,实足为士行之累尔……果其立志为人,当必有奋发于中,而日章于外者,故君子原无近名之心,而不可无立名之道。”符合孔子“正名”的名实相副观念。君子要有正确的立名之道,但不得有贪名之心。看“立诚”:“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是人间关头。诚则为人,不诚则鬼,诚伪之辨,敬肆之所由分。即人禽之所由判也,是以君子慎之。孔子曰谨曰信曰忠曰敬,千言万语,总是要学人矢一片诚心。”为官至诚,是人间关头,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头,谨、信、忠、敬又是居官至诚的关头。从孔孟起的儒家,盖以此左右。

  位无大小之别,一概以德来调节、控制和据有。因而儒家在检讨德与位的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从先后本末的哲学意义里给予“德”具有相较于“位”的优势先在性。《大学》:“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君王治理国、家,先要在立身上谨慎从事,以德性和德行左右自己,然后才能拥有人民和土地。“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执掌政权必须以德为本,要实现执掌政权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所以历史上对一些政治道德的评价,关涉到德与位的问题,总是以儒家立场来审视的。如《后汉书张衡传》:“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尤其在一批富有居官体验的官箴里上升到“德,国、家之基也”的基础性地位。如明人薛宣《从政录》深有感悟:“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惟亲历者知其味。余忝清要,日夜思念于职事万无一尽,况敢恣肆于礼法之外乎?”礼为德行,法为刑法,“所以立”,不敢游离于此。这是“位”对于德的要求,即尽于“职事”。清人陈宏谋《从政遗规》也有此感慨,将此上升到“责任”一层:“居大臣而德不纯,才不粹,不如下僚;居下僚而政不平,刑不中,不如素士;居素士而理不明,学不正,不如庶民。可见地位高一层,则责任更重一层,非虚拥其名而已也。”所以“位”不在高低,关键看居官者有没有“德”。

  关于第二句。孔子说,不处在某种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言下之意,处在某种职位,就得考虑它的政务。孔子这段话凸显的是为官尽职的权限问题和责任问题,也是对德与位的一种“旁通”。朱熹解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似有挑明:“此各有分限。田野之人,不得谋朝廷之政。身在此间,只得守此。如县尉,岂可谋他主薄事!才不守分限,便是犯他疆界。马(庄甫)曰:‘如县尉,可与他县中事否?’(朱子)曰:尉,佐官也。既以佐名官,有繁难,只得伴他谋,但不可侵他事权。”位,象征一种权力,代表一种权限,意味一种职责。在位上,就要尽到职责,不越权限但又用好权力。孔子说这叫“不踰矩”,是得心应手的成熟之举。然而对于这种权限观和职责观,体现儒家政治道德的一系列官箴做了辩证的理解。

  其一,为官不能逾矩,但可分责受过,即要有承担责任的权限。徐栋《牧令书》引用朱熹一段“官与位”的言官所事:“朱子尝言,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则不敢一日立乎其位是也。”并据此理对时下为官不尽职责、不愿分责受过,也就是不愿承担责任的人予以谴责。《牧令书》这样议论:“今之巧宦有所谓不踹泥者,最为可鄙。无论事之大小总当先以是非为衡,而后计利害,又当先公家之利益而后及身家,若全不为百姓受过,为同官分过,为上司担过,则一事不能行矣。故范文正公尝言:‘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真洞见症结之言。”既然为其官,就当职其事,在其位而谋其政也。文人常既愿入仕,拿着国家优厚俸禄,却又嫌公文簿书烦琐。更可恨的是,一些当官的自命“巧宦”,什么事都抱“不踹泥”态度,既不替国家百姓受过,又不与同僚下属分责,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范仲淹说“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可为当官者戒。

  其二,当官不以其位为乐。在其位,谋其政;有其位,是其政。不以有位为乐,而要以为政为忧。元代名仕张养浩《牧民忠告》一语中的:“士之仕也,有其任斯有其责,有其责斯有其忧。任一县之责者则忧一县,任一州之责者则忧一州,任一路之责、天下之责者,则以一路与天下为忧也。盖任重则责重,责重则忧深,古之人所以三揖而进,一揖而退者,有以也。虽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之为臣,固未尝不忧其责,而以其位为乐也。若以位为乐者,苟其位者也。呜呼,大圣大贤宜不难于其所任,犹且不自暇逸如此,吾才远不逮圣贤,顾可乐其位而重其去也哉!”身为一代名仕,张养浩在官十年,颇有政绩,他的这番居官在位又忧乐同在的感悟,是孔子“在其位谋其政”的一种发挥和发扬。在张氏看来,大到君臣小到百官,无不有责在身上,而这种责任意识又是国家意识、天下意识的折射。宋人刘敞有一篇“在其位谋其政”的《杂说》,收在吕祖谦编著的《宋文鉴》里,其中所发此番在位忧乐的议论,似乎为张氏《牧民忠告》的先声:“故天子忧天下,诸侯忧其国,公、卿、大夫忧其家,所任大者忧亦大,所任小者忧亦小,非上独逸而下独苦也。古者以进为役,以退为休,劳力者安,劳心者忧,此其不以利私己,故上下一体也。忧大者虑远,忧小者虑短,故有天下者,其视百岁,犹旦暮也;有一国者,其视一世,犹旦暮也;有一家者,其视一岁,犹旦暮也。旦逸乐而暮忧患,人情所不为,是故天子有百世之忧,诸侯有十世之忧,士庶人有终世之忧。”忧大忧小,在位而居;忧患意识,不以在位而设;在何种位,就有何种忧;但从天子、诸侯到士庶人,盖忧以天下忧以国家为己任;无忧者,也盖谓无职责矣。

  其三,上升到义务论立场,视在位谋政的职责为义务而非权力炫耀。清人甘树椿《甘氏家训》教导其子科举就仕要抱着“仕宦者,义务也”的当官意识,而这一意识具有儒家意义的普遍性价值:“汝之科名,可谓蹭蹬极矣,然乡会联捷又不可谓不速也。吾闻之心为之喜。汝久困名场,今得稍酬其志,谅汝也必心喜也。虽然,愿汝之勿喜也,仕宦者义务也,非权力也。汝既列名仕版(仕版:即当官花名册),则义务将自此始矣。既有应尽之义务,即当忠其事、勤其职、守其官;既委贽于朝,即不得自谋其身;即以身许国,即不得复顾其家。尸位素餐者有罚,簋簋不饬者有刑。上有国法,下有清议,是入仕之初,乃责备业集之始,非欣然自得之日也,故愿汝之毋喜也。”其子连续考中乡试、会试,可谓得意非常,而为父的则认真教诲:不要为之欢喜,当官就是尽义务,就是一种牺牲,而不是权力的炫耀。所以,得官之日,也是承担各种责任义务之时。对此,甘树椿总结历史上当官的不以仕宦为义务而仅仅以权力来视之,从而对国、对家造成的颠覆结局。《甘氏家训》结论:“自世人不知仕宦为义务,多以权利视之,于是强者干进而第荣,弱者疲玩而不职,专谋身家,不问职守,贪黩之风由此起矣。小则败行检,大则覆家邦。伊古以来,国家之丧败由于官邪者,盖不可胜数也,汝其戒之。”

  关于第三句。孔子的高足曾参说,君子所思考的范围,不超出自己的职位。曾子是孔子极为推崇的七十二弟子中的一位,孔子称赞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据说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道德核心的经典著作《大学》为曾子所作。曾子的观点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他的老师的观点,也代表着一种儒家的观点。

  我们注意到,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在《泰伯》一在《宪问》,曾子这段话是紧接着孔子这句话讲的,也可看作是对孔子这句名言的一种诠释。虽然只有七个字,但它道出一个“止”字的尽其职责(“位”)的官德效应。所谓“思不出其位”,意味的是达到并留住于此,也就是止于为官做到尽官之道,居官则思尽其职责。《大学》言“止”切入的正是官德的政治道德意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孔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这里讲到的“止”,均落实在修身治国的道理上,做官做人,一盖尽其所当为,这就叫“止”。就德与位而言,要以德思位,要以位思职,要以职思责。此也视为居官怠职之戒。官箴对此也多有警示。《从政遗规》:“作官常知不能尽其职,则过人远矣。”《州县须知》:“官守者,职分也。”《风宪忠告》:“然君子居其官则思尽其职,所谓危且难者,固有所不避焉。”《从政录》:“为人不能尽人道,为官不能尽官道,是吾所忧也(‘吾所忧’即吾所思)。”思要落实到行上,据此官箴将思其官职又落实到为官的具体行动中。《居官日省录》:“勤敏居官。职分所当然也。”《官箴集要》:“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牧鉴》:“为政准则》曰:‘在位必延端人正士、信守父老,询访民间利病,以通下情,询访之后,更须隔别质正的实,然后折衷施行,又不可一概听信,反误事体。’”很显然,这里似乎已经涉及到具体的官德准则和规范的问题了。

  对于“止”的讨论,引发我们对于王夫之解释曾子这段话的一个思考。王夫之引入《周易艮卦》训其义谓:“君子读《艮》之象辞,而以为慎思之则也,乃称之曰:君子之存诸心者,于道无所不涵;致其知者,于理无所不穷。而当其用思,则有异焉。思者,就事而察其理之谓也。若是,则所思之事即其位,而所处之位乃其可用吾思者也。位之中有得有失,有常有变,深入而备体之,恐不尽其理也,则有研几精义之无可略者矣。若位之位,存亡者天也,顺逆者人也,古今者时也。他日之或然,今日思之,则适以乱当前之所守;他人之未得,而代为思之,则不念在我之已疏。君子于此,不侈其博闻多知之长,勿逞其泛应旁通之力,故在己尽而于物不矜。理得于己,而抑又何求哉?此艮止之学,君子用之以治思也。”所谓“艮止之学”,源自于《艮卦》的“彖传”语“艮其止止其所也”。意思是:施止于应当抑止之处,说明“止”要适得其所。这句说明《艮卦》揭示的“抑止”之道,重在止其所止,但目的却在于保持正确的“行”。《艮卦彖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已经道出“行”“止”之间的辩证关系;“六五”“止其辅”之后导致“言有序”,更是以“止”求“行”的明显象例。这寓意着行之于止的“行”,含有积极进取之义,“行正”必先“止邪”。而《艮卦大象传》言“思不出其位”,无疑是把“抑止”作为“进取”的前提。所以,联系《艮卦》的“止”义,又借此王夫之的释义,令我们进一步看出“思不出其位”的职责意识。

  王夫之发挥《艮卦大象传》。其辞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是:两山重叠(喻稳固不动),象征“抑止”;君子因此所思所虑不超越本位。兼,犹言“重”;位,指本分所守之位。但也有进取之义。王夫之训其义得:思其位,要思即位之道,研究治思之道,看出有位之失之得,寻找其规律;思不出其位,既是尽职守分又是以理处位,又是含思其位于其中的。如王夫之引入“诚”说其居位安职,突出德对位的协调性:“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这似乎已超出对“思不出其位”的一般理解。如程颐《周易程氏传》似乎有这样的理解:“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显然,程氏的解释远不如王氏理解的辩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