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先王与法先王

  儒家总体上是法先王的。先王的德性是凡人、当也包括君王百官效法的原则和榜样。孟子“言必称尧舜”,显然是属于最典型的“法先王”一路。法先王,“法”先王们的什么?是他们的德性,而这种德性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它们贯穿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里,又渗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同时也成为社会生活的道德原则和政治秩序。

  孟子主张“法先王”,首先是为其政治道德理念张扬的。可以切入的分析视角是,孟子举出舜为“由仁义行”,说明这条伦理原则首先是从政治道德开始的。孟子在这里切入了一个德性转置视角来弘扬“由仁义行”。他找到了先王舜帝。舜帝是上古时代的圣人,他崇尚尧帝事业,尧禅让于舜,是尧发现了舜具有令人敬佩和与众不同的德性与政绩,《尚书舜典》称尧帝选拔舜是“舜让于德”。孟子主张“法先王”,效法先王的政治德性。他称赞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这种对舜帝的为政德性孟子有过详细考辨。孟子从细微入处对于“明”与“察”阐述得有根有据。有三个方面极为彰显:

  1.“性”之所由。《孟子尽心下》:“尧、舜,性者也。”“尧、舜,性之也。”尧、舜实行仁义,是出于道德本性。孟子两次用“性者”、“性之”,来表明尧、舜是出于本性的仁义。以至于这种仁义在舜的为政处事中也本性地表现出来。对此孟子有一系列的申辩:“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舜吃干粮啃野菜,似乎将要终身过这样简朴的生活。“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尧、舜有“知务”即识大体之智慧,知道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跖为强盗,舜与跖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舜孜孜不倦地求善而跖孜孜不倦地求利。《孟子尽心上》继续言:“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舜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同住,与野鹿和家畜一起活动,跟山中粗野人相差无几。舜听见一句好话就采纳,看到一件好事就实行,于是舜的言行便像江河决了口,浩浩荡荡地传播开去。

  2.“慕”之所效。《孟子告子下》:“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孔子感慨:舜是最讲孝的,五十岁还依恋父母。舜可谓是在家至孝就能在外至忠的榜样。孟子多次道出如孔子一般的感慨:“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告子下》:“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孟子万章上》:“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割烹也。”我们只听说伊尹凭借尧舜之道取得商汤的信任,而没听说他凭借切肉做菜取得商汤的信任。言下之意,尧舜之道是为政之楷模。就连伊尹这样的贤者也不例外。《孟子离娄下》:“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舜被天下的人效法,成为后代政治领导人的榜样。《孟子离娄上》:“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尽君道尽臣道,效法尧舜便是对了。那么为什么尧舜可以成为天下的榜样?除了自身拥有的道德品质之外,原来尧舜也是有效法于天的责任。孟子引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尧是伟大的君主,只有天最伟大,也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天下百姓难以找到形容尧的伟大的词语。同样,舜也像尧一样效法天的原则。尧舜是天之法则的象征和化身。

  3.“大”之所兴。《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对一向被人夸奖的舜之“大”作了人际关系间的德性申辩,说明舜是与人间相处而不是远离人世间的圣人:大舜的伟大之处,在于舜能同别人一道行善。更重要的是,舜能凭借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他人,并且又能借助于此完善自身,这是“于己”又“于人”的两全其美。如朱熹所释:“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以及于人。”达到这样的成就,也就是“大”了。在舜的身上,禀赋着这样的“大”。而且这种大而化之的真实性存在,又是舜与人间沟通的内在活力。这样的德性活力孟子却给予了平凡而世俗化的阐发。孟子揭示出了舜帝的伟大德性就是那些人世间“常来常往”的德性。《孟子万章上》:“劳而不怨”,“大孝,终身慕父母”,“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孟子离娄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孟子离娄上》:“舜尽事亲之道”;《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孜孜)为善者,舜之徒也”。毕竟德性是有层次的,舜身上还存在更高尚的、或许是常人须经过相当努力才能成就的德性,孟子也多有揭示,如《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里孟子是夸奖舜可以为了孝敬父母而把抛弃天下看成扔掉破鞋一样的所谓“大孝”,舜可以偷偷地背着父亲逃往海边住下来,一辈子快快乐乐,而忘掉天下。做到如此,就可谓“大而化之”而至圣至神了,无怪乎孟子把“大而化之”视为“圣”之德。《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德性有层次结构,德性的完善意味着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它是需要人们经过极大努力从一个阶梯向另一个阶梯爬行方能成就的。但不管怎么样,在舜的身上连接着的德性是一个整体,它可以感化人,别人也可以培养这些德性,问题就是需一步一步走来,舜的伟大也就是如此。无怪乎,舜成为儒家官德的道德榜样,也是有充分道理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