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西南高原:绿宝石璀璨夺目众名山物种繁多

  我的亲爱的小读者们,我们现在要到西南高原去看一些自然保护区,这是我们在常绿阔叶林区考察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说,我们考察常绿阔叶林的日程很快就要结束了。然而我要说,请小读者们不要着急,而要耐心看下去,因为下面还有很好看的东西。当然,我们不可能看那么多,只能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看一看。很简单,这本小书已经相当长了,不能再拖了。

  小小缙云山植物数过千特有种十六在西南高原,距离神农架最近的自然保护区,就是重庆缙云山。我两次访问缙云山,收获巨大。这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只有2.1万亩,天然分的植物却有1300种以上,加上引种的有1700种之多。有趣的是,在这样小小面积上,缙云山特有的植物竟有16种,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就是一些面积大得多的保护区,也是没有这样多的特有种的。

  在缙云山特有植物中,最美丽的要属缙云槭。槭树科是一个大科,主要产地在中国和日本,共有200多种,中国约有150种,其中100种以上为中国特产。槭树科大树木材坚硬、材质细密,用途很广。种子可以榨油,食用和工业并用。它们的叶、花、果实都很美,是很好的观赏树种。然而,在美丽的槭树中,只有缙云山上特有的缙云槭,翅果的形状最为奇特,它们竟然像是一只只蝴蝶在那里飞。因此被定名为缙云槭,又叫飞蛾树。在缙云山上,这种飞蛾树本来很多,而且有一些大树。前些年一阵大风,高大的缙云槭被刮倒,天然分布的只剩下20株左右。是的,我看到了一小片2--3米高的小树,它们只有6--7岁,很稚嫩。让人稍稍高兴的是,这种美丽的树木,不但在天然林里还在继续生存繁衍,而且人工繁殖也已经成功;也就是说不会灭绝了。差不多跟缙云槭同样有名的,是方文培教授发现和鉴定的北碚槭。它们并不高大,却是缙云山所特有,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是没有天然分布的。

  在缙云山林中,我看到两种美丽的杜英科大树。一种叫大果杜英,它那常绿的叶片中,常常点缀着一些红叶,很是好看。那红叶是将要落下的,经常有红叶,说明老叶子总是要落下,而新叶子总是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有一些杜英树的主干上,均匀地分布着一圈圈的浅浅的小洞,像是特意制作的一般。人们告诉我,那是啄木鸟留下的作品。啄木鸟寻找实物的办法,就是在树干上鵮出一个个洞,把藏在洞里的虫儿鵮出来。另一种大树叫猴欢喜。不是我们已经见到过的,而是缙云山特有的缙云猴欢喜。它是一个新种,是抗战期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先生在这里发现的。猴欢喜的木材很好,几百年的大树也不空心,木质虽软,却是斧子砍不动,钉子钉不进高大的猴欢喜树上,挂着许多红色的果实,味道酸而甜,猴子们特别喜欢吃。这样的大树好多好多,但是当我第二次来缙云山的时候,却没有见到一株;它们也被大风刮倒了。但是请不要懊丧,因为我还试看到了一些缙云猴欢喜的小树,说明它们没有灭绝。

  我们在缙云山还看到,钱崇澍先生发现和鉴定的另一种植物--缙云琼楠,也耸立林中。瓊楠当然是优质用材树种,它们也是缙云山所特有的现在,钱崇澍、方文培这些老一代植物学家都已经离开了人间,但他们却把科学财富永远留给了我们。

  爬上一个很小的山坡,我们便找到了好几株缙云八角。它们是缙云山特有的木兰科小乔木,一身常绿的闪光的叶片让人喜爱。它们是一种很好的植物,不但可以治病,可以作烹调的佐料,还可以提取优质的香精。主人摘下一个叶片,让我闻它的香味;我闻了,真的很香呢。

  说到木兰科,我们顺便要看一看四川白兰花,因为它们也是木兰科植物。在整个缙云山,只有两株高大的白兰花,我都看到了。它们那细腻光滑的灰白色的主干和满树绿绿的叶片,给人一种喜悦。它们很稀有,据说在整个四川和重庆,只有两个地方发现了这种可爱的植物。让人遗憾的是,当人们发现的时候,它们已经进入老年,无法繁殖后代了。各种办法都试过,但都没有成功。也是天无绝人之路,据说另一处发现四川白兰花的地方,那白兰花还在青壮年时期,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

  让我更加高兴的是,我看到了缙云四照花。四照花是山茱萸科植物,我在许多地方看到过,但它们多数是灌木或藤本,也有小乔木,开着一种比较特殊的花。那花朵的形状,像是一朵大花,却又分成四朵像是独立的小花,占据着大花的,四角四照花的名字大约就是这样来的。缙云四照花的最大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们已经不是小乔木,而是一种大乔木,一株最大的竟然高30米,有点儿大树王的味道了。我是第一次看到,完全是一种意外,心情十分激动。而且,四照花是落叶树,而在缙云山变成了常绿树。我注意到,缙云四照花的枝条结构有些别致,层次分明,很像是一个个的灯台。这种情况,跟我看到过的灯台树相差不多,人们告诉我,它跟灯台树同属山茱萸科。

  山间小路上,耸立着两株高大的马尾松,那巨大的身躯直插云天,十分威严。人们告诉我,它们是贺龙元帅当年留下来的。修这条山间小路的时候,有人提出要把两株马尾松砍掉,正好贺龙元帅在这里,建议把他们留下来。元帅这种爱护树木的精神,很是让人感动。人们把这两株马尾松亲切地叫做“贺龙松”。遗憾的是,后来,文化大革命中两株大树中被砍掉了一株。更遗憾的是,一场大风把另一株也刮倒了。在动乱中砍了大树,大风刮倒了大树,当然是无法挽回的事情,但元帅热爱树木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缙云山分布最广的植物是四川大头茶,它们成片成片的,树冠上开满着白花,从今年秋天到明年春天,花期很长。我两次到缙云山,都看到大片的茶花在开放。专家们研究的结果,这种山茶科大树,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因为我将要在另一本书里详细描述花海,这里就只能简单说几句了。

  我在缙云山考察的最后一个项目,也是让我最兴奋的一个项目,就是树蕨,学名桫椤。它们生活在避风的窄而深的沟谷底部,两岸有浓密的阔叶林和竹林保护着它们,强烈的阳光被大树挡住了。这种阴湿暖和的环境,最适宜树蕨的生长。也正是有了这个环境,一般分布在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蕨,才有可能在这里生活下来。这是我在全国看到的最北的一片树蕨。

  这样的生长着树蕨的沟谷,在缙云山有4条,每条大约有树蕨1000株上下。

  沟谷的底部,有一条不大的溪流,溪流两岸的山坡山,分布着许多株身姿美丽的树蕨。它们并不高大,约有2--3米,却有一根同小乔木一样的主干。它们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就长在叶片的后面,外面包着一层薄膜;孢子成熟以后,薄膜自动裂开,数不清的孢子就随风飘到远近各地,只要环境条件适合,他们就长出一株株幼苗来。不适合呢,它们可以在土壤中生存上亿年,仍然可以发出芽来。

  我蹲下来看,这溪流两岸,地面上、大小石块上,树蕨的幼苗多到数不清的程度。当然,这么多幼苗不会全部生存下去,因为一定的土地面积,只具有一定的营养,幼苗超过一定密度,营养不够,会有一部分自然死去。

  同树蕨生活在一起的,有一种小植物,叫做中华观音座蕨,也属于蕨类植物。那植物下部有一圈宝座,样子很像是观音菩萨坐着的莲花宝座。这种小植物也是很珍贵稀有的,特别是在重庆就更加稀有。在蕨类大家族中,观音座莲是一个科,其中生活在云南的原始观音座莲,已经被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单。

  茂兰保护区: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岩溶森林我们现在要看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一片岩溶森林,它就是贵州荔波县境内的茂兰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岩溶森林有30万亩,同著名的广西弄岡相比,从面积上说,它是弄岡的几倍。当然弄岡在热带,茂兰在亚热带,物种成份上有很大区别。经过四次调查,已经记录到植物801种和37变种,共838种,而且有十几种是国家保护植物。在石灰山上有这样多的植物,实在是一个奇迹。

  我的小读者们,岩溶森林是什么意思呢?岩溶,有人叫石灰山,就是什么树木也不长的秃山。如果你有机会到各处走走看看,那么你会看到,凡是荒山秃岭没有树木的地方,大约都是石灰山。简单说,石灰山就是没有树的山。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山我看到很多很多。有一次我乘车由阳朔到桂林,一路之上,看到了许多座这样的秃秃的山,一株高些的树木也没有;这样的荒山秃岭,实在跟著名的风景区不相称。幸好人们游桂林、阳朔多走水路,一般看不到那些秃山,不然可实在不像样子。

  然而,我要告诉小读者们,这些秃山之上,很久很久以前是有林子的,只是由于人们的长期砍伐才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石灰山的林子一旦被砍光,再想恢复十分困难。也许要几百年上千年,林子才能重新长起来。我们看到同样是石灰山,没有经过破坏,荔波茂兰竟然保存着30万亩的森林。专家们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这样大面积的森林是石灰山地区的一个本底,就是说,石灰山区本来是这个样子的。茂兰生活着一批喜钙植物,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在石灰山上长期生活下来。把这里研究清楚,改造全国的石灰山就有了办法。

  在茂兰森林中,我们看到的喜钙植物,最多的是无患子科的掌叶木。它们的特点是叶子很像人的手掌。无患子科有很多成员,包括知名的水果龙眼、荔枝,还有著名的观赏树种栾树。北京长安街上的行道树,就有这种美丽的栾树。在无患子目这个更大的家族中,还有叶子同样像手掌的七叶树科植物。掌叶木也叫韩德木,是一位叫韩德的外国人在很早以前发现的,但近年来却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许多人以为已经灭绝;然而,人们在茂兰的林子里一下子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掌叶木。

  走在茂兰林中,你不用特意去找,那掌叶木会不断地在你眼前出现。我们的车子刚停下,一下车就看到一株高大的掌叶木。它们是落叶树,现在是春天,叶子还没有出来。接着我们看到一株已经老朽的掌叶木,它在说明着茂兰石灰山森林的久远的历史。老树并没有死去,它的根部发出的8--9根新枝已很高大,而且布满了新枝和新叶。那刚发的小小的嫩叶,就已经有了手掌的模样,让人很为喜爱。人们告诉我,掌叶木的果实是球形的,像油茶果,成熟以后外皮红红的,里面的肉是黑色的,是一种油料,能不能吃还没试验过。

  有趣的是,许多种针叶树也喜钙,在这里扎下根来。例如松科的黄枝油杉,在茂兰就长得很好。它们这个名字的来源,主要是它们的幼枝在刚刚绽出的时候,那颜色是金黄的。我看到一株很古老的黄枝油杉,它那庞大的身躯盖住了一座小山头。它那胸徑至少在1.5米上下,主干七米以上,分出20多个枝条,组成一个很大的树冠。它大约可以说是茂兰的黄枝油杉之王。

  罗汉松科的百日青,也喜欢在石灰山上生长。罗汉松在我看来是很美的一种大树,它们的叶片比松科树木颜色深,也宽大一些,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百日青的叶片,比罗汉松的还要宽大得多,但它还是针叶树。

  这里的针叶树还有红豆杉和穗花杉、铁杉、翠柏和华南五针松等。无疑的,它们都是喜钙植物,但这里的营养条件真的比较差,所以它们一般长得并不高大。

  在石灰山森林里,几种桦木科的大大小小的鹅耳枥已经吐出嫩叶,它们叶子的形状很像榆叶。那些嫩叶红红的,很美。当然,几种鹅耳枥嫩叶红的程度并不一样,有两面都红的,也有一面红一面绿的。也有嫩叶全部是绿色的。在众多的鹅耳枥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新种,它就是只分布在荔波的鹅耳枥,定名为荔波鹅耳枥。

  山毛榉科的青冈櫟也在这里安了家,山林中到处能看到它们。它们的生命力很强,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入了石灰山中。有一种青冈櫟在当地被叫做红青冈,它那木材的心子是红的,花纹十分美丽,当地人特别喜欢。

  恶劣的环境条件要求这些树木更加顽强斗争,在困境中求得生存。有一些树种在长期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根系,并且有极强的穿串力。这样才能在石灰山上扎下根来。这里的人们称赞一种大树叫做假苹婆,它们属于梧桐科。它们喜欢生活在峭壁上,把根垂到几米以下的地面上来,那样子很像热带和南亚热带山间的大榕树。

  许多树木的顽强精神,实在是让人感动。一株大树倒在地面上,而从它的主干上又立起来十多株小树。它们用这种办法延续生命。一株大树把几条根扎入石块中,那块大石头竟然被扎得像一块“核桃酥”,碎成好多小块了。

  一株楠木立大在石头上,它的几条根从石头边上扎入地下。它身边一株小楠木也伸出一条根扎入地下去。楠木正在吐新叶,红艳艳的,很美。

  一株满树嫩叶通红的小树,让人十分喜爱,它就是胡桃科的化香。它给人一种大自然美的感受。我想,它应该被列入观赏植物的名单中。

  在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地方,我看到了许多高大的树。第一株大树就是枫香,它的高度竟有25米。跟它在一起的两株丝栗栲也很高大。我以为它们可能是最高了,谁知道还有一些更高的,它们是一些栲树和楠木。

  我注意到,这里的苔藓植物多,藤本也多。许多藤本植物随着大树爬得很高,显然是要到高处接受阳光。有一些细藤缠在粗藤上向高处爬,一直爬到树顶,它们大约也是去接受阳光的吧。藤本的生命力也强,一株大藤本下部死掉,却又用伸出的新茎缠住了一株大树,这种精神让我钦佩。

  茂兰森林的下层,竹类也很多。例如箭干竹、贵州悬竹等等。我看到的一些射茅悬竹,它们不是直立的,那细细的茎像藤本似的从高处垂下来,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植物。

  在归途中,一对鸳鸯树引起我的注意。一株高大而树皮粗糙的圆叶乌桕,与一株树皮细腻从崖边平行伸出的掌叶木,在1米高处连接在了一起。它们的共同点是,秋天都向人们提供含油的果实。

  我在茂兰森林里停留很久,但仍然觉得没有看够。不过有一点,茂兰的森林非常明确的告诉我,这个“底本”实在是我们改造石灰山的一个极好的样板。看了茂兰的森林,我对改造荒山秃岭有了信心。

  峨眉:非常巨大的植物宝库说到四川峨眉山,人们一般只知道它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那里特别好玩的是那些跟游人玩耍打闹的猴子。然而,我们今天特别介绍的,却是峨眉山的植物。让我们先了解两个数字:在峨眉山3000多种高等植物中,中国特有和峨眉山特有的,达320多种,这个数字实在够大;峨嵋特有、以峨眉定名的更有百余种之多,这个数字就更惊人了。在峨眉山,为了有效地保护那些珍贵稀有的植物,划定了好多个保护区。

  好大的一座峨眉山,我们走马观花,还花了三天的时间。

  我们到达峨眉山的那天下午,在山下的报国寺景区参观访问,最先见到的是桫椤保护区,它在峨眉山最低处的一条沟谷内,这条沟谷长1000米。应该说,在北亚热带,现在已发现多处桫椤,但这样长的一条沟谷里满是桫椤的情况,也并不多见。我们在山下还看到了许多高大的树木。有一种大树叫梓叶槭,是受到国家保护的五种槭树中的第一种,因为它最原始,也就是资格最老。在树型上,它是我看到的最高大的槭树:一般槭树是些几米到十米上下的小乔木,而梓叶槭高达20--30米。比梓叶槭更高的是馬尾松,40--50米高的大松树耸立在山坡上,好不威风?一片高大的桢楠林更加让我振奋,它们的高度在30--50米之间,胸径都在1米以上,量了两株,分别是1.3米和1.5米。呀,我真的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植物宝库。

  在第二、三天,我们先是乘汽车和乘缆车到峨眉山最高处-金顶,看够了峨眉云海,然后由一个叫雷洞坪的地方步行下山,两天之内步行百里,饱看峨眉山的植物世界,忘掉了疲倦,更是大大地开了一番眼界。

  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是杜鹃花保护区,它在海拔2300--2600米的山上。因为我在以后的花海部分还要专门写杜鹃花,这里只简要地告诉大家,峨眉山的杜鹃花共有29种,这个数字是比较大的;29种杜鹃花中,开白花的有4种,而开白花的杜鹃花是相当罕见的,一个地方有四种开白花的杜鹃花更是罕见。

  穿过高大的杜鹃林,又穿过一片高大的针叶林,路旁的一株老红豆杉让我停住了脚步。它太古老了,又太倔强了。一眼就看得出,它至少有千年以上的高龄,胸径在2米以上,树皮紫红紫红,而且不断地剥落。主干下部有一个很大的树洞。这些都在显示着它已经年迈。然而它又很年轻,它那被折断的主干和许多大枝,都在抽新枝发新芽,说明它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告诉小读者们,近年来科学工作者从红豆杉科的植物中,提取出一种紫杉醇,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癌症的药物;正是这种红豆杉,在峨眉山上有比较广泛的分布。

  峨眉山是一座中草药的大宝库,已经记录到的药用植物高达1600种。最惊人的是,当前已经发现的几种治疗癌症有效的药物,包括紫杉醇、三尖杉脂碱、喜树碱、鬼血素等,峨眉山上都有它们的种质资源分布,不是小面积的,而是面积比较大。这样的中草药宝库实在也不多见。人们告诉我,以峨眉命名的中草药,至少在10种以上。你们大约看过《白蛇传》,那聪明美丽的白娘子,为了救她的丈夫许仙,不是由杭州到峨眉山来盗仙草吗?仙草就是中草药。

  在下山途中,一位采药人与我相遇,他四旬上下,好客善谈,主动介绍峨眉山药源的丰富和药农的艰苦生涯。他手指高高的山崖让我看,说野生的黄连就生长在那种地方,他看到了,我却怎么也看不到。野生的黄连现在十分稀少,而在峨眉的高处却还不少。当然要采到它们并不那么容易,那山崖又高又险,没有很好的安全措施是不行的。

  将要到达山间旅店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进入一个古老树种保护区,它们包括珙桐、水青树和连香树。珙桐有两种,一种叫珙桐,另一种叫光叶珙桐,峨眉山特有的是后一种。这种美丽大树的发现者,还是发现大熊猫、金丝猴的那位法国人达维院士。他当时是在四川宝兴深山里的一位传教士,获得院士头衔是因为在中国采集到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并且与人合作进行了鉴定和发表。这里的珙桐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它们特别高大,30米左右的大树很多,是我看到的珙桐树中最大的一个群体;二是已到深秋,它们的叶子还没有落,满树绿叶,很好看的。

  第三天,我第一个看到的是一株大珙桐王,准确地说是光叶珙桐王。它高度30米,胸径1.5米。在我看到的珙桐王中,湖南八大公山那株当然第一,峨眉山这株第二;而从光叶珙桐的角度,峨眉山这株也是第一呢。又向下走不远,一株从来没有见过的奇特的大树吸引住了我,让我停下来看了好久。它是由几株树合成的一株大树。不是有人把它们和在一起,而是它们自己天然长在一起的。它们真的是一株树,但却可以看得出是四株树合在一起的。为什么?因为一是四株树皮肤的粗细的程度不同;二是空中的树冠有四个,而不是一个。它是我看到的最奇特的连香树,其它树种也没有这个样子的。连香树的确喜欢几株连成小片分布,但几株合成一株的,过去却没有见过。

  在“九十九道弯”这段险路上,弯多极,坡陡极,又是向下,每一步都要小心踏实,不敢分心。呀,这条险路两边的林子实在有吸引力,因为它太高大太美丽了,但我只能在确有把握的条件下看上一眼两眼。半路上,在不很险要的地方,我停下来向四外看,猛然发现在我右面不远处,一株常绿的大乔木上,开放着乳黄色的大花。我特别想马上跑到大树的跟前去好好的看一看,但几乎是无路可通,沟深林密,单身一人,不敢冒险。那一树浓绿的叶片,那几朵鲜艳的黄花,实在是对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但我却是只能站在原地观察,不能向西跨出一步。我当然只好远远的看了。从花型和树型看,我知道那大树属于木兰科,而且知道它的名字叫做“峨眉拟单性木兰”。一部工具书告诉我,拟单性木兰中国只有两种:一种是云南拟单性木兰,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开大白花;另一种开黄花的,叫做“峨眉擬单性木兰”,只分布在四川峨眉山。在木兰科植物中,开黄花的我只记得有鹅掌楸,峨眉擬单性木兰的黄花比鹅掌楸的大些,色调也稍深些。

  过了这段险路,不久,在山势稍缓的红椿坪,我看到了峨眉山特有的另一种木兰科植物--峨眉含笑。含笑,我看过不止一种,都是花美叶也美的大美人,但我要说,峨眉含笑是最美的。遗憾的是,它的花期已过,我们没办法看到;只是它那高大的身材、光滑细腻的皮肤,特别是那浓绿、稠密的大树冠,就足以叫人心服的说不出话来。有一部书上说,峨眉含笑约高20米,我看到的几株峨眉含笑高度却都在20--30米,甚至有近40米高的。

  在峨眉山莽莽森林中,让我最兴奋最难忘的,是最后看到的桢楠林带。我走遍全国,这样1--2公里长又这样高大的楠木林,只见到这一片。它们高大而威严,又十分秀美,几百年不见衰老,木材又属最优。走在这片林中和林下,你会感到一种巨大的享受。你马上会想到这林子是谁造的,要问一问。我从大桢楠树下的碑刻了解到,明代嘉靖年间,湖北云梦僧人别传来到峨眉山,由1567年开始造林,从万年寺到清音阁,亲手栽植楠、杉、柏等69777株,人称“公德林”。这位高僧后被称彗宗禅师。

  这本是一片人工林,4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已经演变成天然林。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到哪里去找第二片这样的林子呢?我的足迹几乎遍全国,只是没有到过台湾和西藏。当然,我只能说,我没有见过。说真话,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位彗宗禅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一分未减。这样的高僧可能很多,他们在祖国大地上植了多少树,造了多少林,是数不清的。彗宗禅师可能是功绩最卓著的一位。我想,把这种林子叫做“公德林”最恰当,因为它本身的确是一种公德,是造福公众的;同时,心中没有公众的人,公德不是很高的人,也不会去造林。这种营造“公德林”的精神和作法,今天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我的一位老朋友,林业专家,一直认为应该提倡营造有价值的阔叶林,改变目前人工林单一树种的情况。这片桢楠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说明桢楠就是营造阔叶林的一个很好的树种。当然,楠木生长速度很慢,想很快见到效益是不行的。这就又需要彗宗禅师那种长远的眼光。我希望我的小读者们具有这种眼光。

  §§第五章 热带雨林奇观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