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五节道德规范起名法

  根据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思想准则来起名,与其说这是一种命名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命名准则。古往今来,中国数兆亿的名字,大部分是以此法取的。今天,中国人的名字大都取其含义,并且含义一定要好,还要符合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

  但是,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而名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也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道德风尚、人对自然的认识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另外,中国人的名字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字,而表达的意思却远远超过一本传记,因此,命名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再则,人们想在名字里寄寓的含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无所不包,因此命名还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名字就是人类社会的反映,是凝练了的诗篇,同时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然而,既然说名字反映的是时代观念,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现在命名与过去毫无关系呢?

  决不是的!

  尽管古今历代人们的认识有许多差别,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把美好的意念寄托到名字中。由于许多观念古今传承,因此,我们中国人今天绝大多数的名字与过去的名字所表述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早在春秋时期,申儒就根据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出了命名的方法和规定。

  《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九月丁卯日桓公的儿子出生了,于是桓公问大夫申儒,申儒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并进一步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申儒“命名五法”按今天的白话解释为:根据出生的时辰命名就是“以名生为信”;根据子女的期许而命名,就是“以德命为义”;根据其出生时的相貌、性情命名,就是“以类命为象”;以自然现象、山川河流、动植物名称、剑戟笔硕等物为根据,托寓其理想,就是“取于物为假”;以长辈的名字、长相、情趣(如桓公与其子生于同日,故取名为同)命名,就是“取于父为类”。

  接着,申儒又提出有关命名的六项忌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并进一步阐释道,“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如果说申儒命名“五法”道出了周时命名方法的话,其“六讳”则是典型的专制宗法。

  好在法束于周,其他诸侯各国无须避讳。春秋时期鲁僖公名叫申,郑庄公名叫甲午,与“不以日月”相抵触;晋成公名叫黑臀(出生时臀部黝黑),楚公子名叫黑肱(胳膊部分肤色黝黑)等与“不以隐疾”相抵触;战国时期道家庄子名叫周又与“不以国”相抵触。可见所谓“六讳”悖谬至甚。

  当然,命名的取义,不能与众所公认的观念相抵触,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好的女性应当“娴静柔雅”,若非要反其道而行,名暴、鲁则世人实在不敢恭维。

  在中国古代,男子多以“五德”“四维”“五福”“三多”等观念命名。俞成在《萤雪丛说》中写道:“今人生子,妄自尊大,多取文武富贵四字为名。”道出了当时命名的特点。

  1.以“五德”起名

  五德亦称做“五行”“五常”,共分三类:

  (1)儒尚五德:仁、义、礼、智、信;

  (2)将帅五德:智、信、仁、勇、严;另有柔、刚、仁、信、勇;

  (3)至孝五德:庄、忠、敬、笃、勇。

  儒尚五德,常与三纲连用,称为“三纲五常”。扬注《荀子十二子》:“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认为“五德”是常存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因此,历代人们多以五德之字命名,如仁惠、仁杰、叔礼、守礼、守义、崇义等等。

  将帅五德,出于孙子。《孙子兵法兵略训》:“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凌也。”把将帅五德归纳成柔、刚、仁、信、勇五种。历代武臣战将多以此五德命名,如汉朝大将韩信,东汉大将马武、班勇,三国时战将黄忠、于禁、庞德、孙坚,西晋武将刘毅,东晋大将王镇恶,隋文帝杨坚,隋大将薛也雄,唐大将尉迟恭、苏定方、李希烈,宋大将石守信等等。

  至孝五德始于春秋。《吕氏春秋孝行》以庄、忠、敬、笃、勇为至孝五德,并解释道:“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以至孝五德命名者,在历史上也不泛其人,如守敬、世忠等等。

  2.以“四维”观念起名

  “四维”观念即礼、义、廉、耻,始于春秋时代。《管子牧民》中说:“四维张。则君令行。”“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四维”本是管仲协助刘桓公推行政令而制定的四项准则,后人以其为道德依据,多以四维观念而命名。例如:王守礼、陈钦廉等。

  3.以“三宝”“三多”“五福”等起名

  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皆提倡“道法自然”,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安常处顺,逍遥自得。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宿命论”。

  《老子》中有关于“三宝”的记载:“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庄子天地》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

  “五福”的记载见于《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即所好者德之意;考终命,即善终不横夭之意。

  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儒、道、佛)之一,流传甚久,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影响很大。用道教思想命名,是一种很流行的命名方法。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逍遥派”,多具有很浓厚的超世观念。人名如:毛延寿、严至慈、王克俭等等。

  4.以墨家思想起名

  墨家与儒家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二家并称“显学”。墨学创始人墨子竭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中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论述,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虽然战国以后,历朝历代多崇儒教,然而墨家思想仍然深入人心,以墨家思想命名者亦不在少数,如尚贤、尚同等等。

  中国的思想、文化多受儒家影响,名字屡屡以其为依据,所以千余年变化并不甚大,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们的思想才焕然一新,名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出了许多叫“新华”的名字。1958年大跃进,以跃、跃进命名不胜枚举;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叫向东、卫东、卫旗、小兵、立新的名字多如牛毛。这种“新潮名”的好坏暂且不论,也总算有点“出新”吧。

  另外,中国人受儒家思想支配了数千年,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在命名中屡有体现,如绍祖、孝先、延嗣、继业、念祖、显祖、绍箕、悦宗等等。清朝的袁枚之孙名叫祖志,便是以此命名的。唐邺国公张昌宗、安禄山部将田承嗣、北宋名将杨继业、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清朝文华殿大学兼军机大臣尹继善等人,也都以宗教观念而命名。其他诸如洪承畴、许得田等人的名字,与其名曰“宗族观念”,倒不如说是“小农意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女子的名字。儒家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受此轻视妇女的思想影响,中国妇女数千年来社会地位一直低下,起名字也往往依据“三从四德”“三贞九烈”。《周礼天官》说四德为:好德、好言、好容、好功,历代女子名为贞、淑、贤、顺的俯拾即是。直到今天,有些人仍给女儿这样命名,如王蓉贞、李淑贞等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