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七节传统习俗起名法

  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号、谥等,其意义也是一样,如《颜氏家训》中就讲“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即名是用来辨正名分,适符实体的,而字主要是用来表明志向和德操。我们今天所说的名字与古人的“名”“字”是不同的,今天人们只有名而无字,统称为名字。当然,从个人的符号这个意义上讲,名、字、号、谥都是一种“名字”。字,可以说是名的补充、延伸,是名之外的又一个称谓符号。但字与名在意义和用途上是有区别的。

  按照我国古代礼仪,男子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这时就认为他已成年,可以娶妻立室进行社交活动了。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即别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已可以许嫁婚配。我们经常用的成语“待字闺中”“尚未字人”指的就是女子尚未到取字的年龄,即尚未成年。可见,取字是表示成年的标志。

  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一般的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字也有表示社会地位的作用。如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及其许多文臣武将,如萧何、韩信、陈平、樊哙、灌婴、周勃等,都是有名无字,那是因为他们在显贵之前,或是刀笔小吏,或是贩夫走卒,是无资格取字的。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中,独有那个被刘邦赞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字子房,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古人取字,往往是从与名的联系考虑,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故字又称“表字”。《白虑通义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古人的名、字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有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语义变迁,这种联系表现得比较隐晦就是了,但也不外就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字与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平、原同义。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明、亮同义。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瑾都是美玉。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观与游之义相近。现代文学家沈德鸿,字雁冰,鸿即雁,同义。

  2.字与名意义上互为补充说明,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意为乐天知命,故而居之甚易。三国猛将张飞,字翼德;南宋名将岳飞,字鹏举,都是取翼、鹏奋飞之意。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说文解字》释“轼”:“车前边”;释“瞻”:“视也”。《左传庄公十年》有句“登轼而望”。可见轼、瞻意义相连。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取“过而改之”之意。现代语言学家陈望道,字任重,取义“任重道远”。

  3.字与名的意义相反,如孔子的弟子曾点,字皙,据《说文解字》“点,小黑也”,又“皙,人色白也”。黑白分明,其义相反。还有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晏殊,字同叔;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其名与字意都是相反。

  4.将名拆开组成字,如明代文学家刘侗,字同人;清人林佶,字吉人。

  5.取字用“伯(孟)、仲、叔、季”等字。用“伯(孟)”的排行老大,如蔡伯喈(蔡邕)、班孟坚(班固)、刘伯温(刘基);用“仲”的排行第二,如东汉哲学家王仲任(王充);用“叔”的排行第三,如三国吴主叔夜(嵇康)、北宋词人晏叔原(晏几道);用“季”字的自然是排行最小,如唐代诗人贺季真(贺知章)、王季凌(王之焕)。

  6.取字用男子美称字,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辞赋家扬雄,字子云;三国时刘备字玄德,杨修字德祖;南北朝文学家江淹,字文通。

  7.取字用典籍诗词名句,如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劝学篇》“夫是谓之德操”。清代文学家钱谦益,字受之,出自《尚书》“谦受益”。康有为,字广厦,取意杜甫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人对于名、字的使用是十分讲究的,名与字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对象。一般地说,自称用名,尊长对于晚辈、师长对于弟子、位高者对位卑者也可以直呼其名。而字可以说是专供别人称呼的,尤其是位卑者对位高者、平辈间称对方尊长,都应称其字,以示敬重。如《论语》中,孔子均自称其名“丘”,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对其弟子则称其名,如:“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里的“回”是颜回,字子渊,孔子直呼其名“回”。相反,如果位高者对位卑者,尊长对晚辈称其字,那就是一种殊遇了。如汉景帝说:“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王孙是窦婴的字,他在西汉初年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汉景帝任为大将军,因功封魏其侯。据《唐语林》记载:杜甫在成都做严武的幕僚时,在一次喝醉了酒后,说:“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因为他说了严武之父的大名,严武怒不可遏,说:“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孙子拟捋虎须耶?”因为称名不当简直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了。

  由于名是贱称,所以在我国古代,对于位高者、尊长者的名都要“避讳”,即对于他们的名所使用的字都不能再使用。凡是遇到相同的文字,或者更换成其他的文字,康熙皇帝名玄烨,于是南京玄武湖一律写成元武湖;或者将应避讳的字空着未写,或写成“某”字,或写成“讳”字,如唐人撰《隋书》,因避李世民的讳,将王世充、徐民勋(徐藏功)写成“王充”“徐勋”,后人不知是讳名,就写成了王充、徐勋。再如周公姬旦在周武王病重时,向三王(太王、王季、文王)的在天之灵祈告说:“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周公因避其兄武王姬发之讳,以“某”代之。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你们的长孙姬发,得了重病。假若三王在天之灵,有需要子孙去侍候你们,就让我姬旦来代替姬发吧!”避讳还有的表现将避之字的某一笔缺而不写,由此产生了许多怪字。由于时代的进步,那些怪字在现代用字中已不多见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