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三节以名言志起名法

  以名言志,抒发父母、家人、师长或自己的理想抱负,期望孩子成才立业,大有作为。这在取名中是常见的用法。如汉代的孔安国、赵充国、张安世等名字,知名即知其抱负。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具有极大的活力,中华民族正值富于进取、充满自信的时期。正如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一文中说,汉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过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在汉人名字中,这种功名万里的雄浑阔大的气势扑面而来。有的名字反映对国家积极态度的,如韩安国、于定国、冯奉世、赵广汉。有的名字反映豪迈气概的,如黄霸、杨雄、孔奋、窦宪、张超等。还有的名字体现了尚武、勇敢的精神,如苏武、夏侯胜、邓彪、班勇等。即使一代奸雄西汉王莽、东汉董卓的名字,也是气势不凡的。

  宋人柳开,少年时仰慕唐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于是名肩愈,后又自为能开圣道之门,改名为“开”。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原名李鸿基,据说他少年时练武有力,好习刀棒骑射,认为大丈夫当自成自立,横行天下,故改名自成。

  清初文坛怪杰金喟,字圣叹。他解释其名字时说,《论语》中有两处“喟然而叹”,一为叹圣,即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赞叹孔子的为师之道,语出《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一为“圣叹”,即孔子的学生曾参在孔子面前言志,得到孔子的赏识赞叹。语出《论语先进》,记的是孔子叫子路、曾参、冉求、公西华四个学生言志向,曾参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云,咏而归。”孔子听了大为赞叹,喟然叹曰:“吾与参也!”即我也同意曾参的主张啊!金圣叹一生玩世不恭,放浪形骸,自以为是与曾参一样的风流人物,故取字圣叹,确实名如其人。

  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出席党的一大后,因更加向往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改名尽美,并为此作诗:“贫富阶级上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淮水泥沙入海,乔有麓下着沧桑。”抒发了他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我党著名的宣传家萧楚女,原名萧秋,后在湖北时以屈原《离骚》“勿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之意取名。女,神女,以比贤君;湖北是古代楚国所在地。用“楚女”之名,表示救国的志向。

  有些立志为国为民的人往往以安邦、定国、为国、为民、耀邦、立国等字词起名,特别是在神州沉沦、国难当头之际,名字的爱国主义色彩往往十分强烈。孙中山长孙生于1913年,适逢民国初年,孙中山殷望国治民安,斯臻太平盛世境域,乃为孙起名孙治平。次孙生于1915年,孙中山有感于治国之道先求平安,再示强盛,故为其取名孙治强。20世纪40年代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许多人起名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富强结合起来,立志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如爱华、卫华、振华、国华、志强、建国、卫国、建华、国栋、兴华、国安等等。著名的如20世纪70年代末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时失踪殉职的科学家彭加木。他原名彭家睦,兄弟五人,其父给他取名“家睦”,意为全家和睦。1956年,他自动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并要求从上海调到新疆工作。他下决心正式改名为“加木”。他说:“加木合起来就是‘架’字,我要为上海和新疆之间架设桥梁,我要跳出小家庭到新疆去,为新疆建设添材加木。”一名之改,表达了知识分子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耿耿忠心。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