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前言

  姓名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而且关系人一生的事业、健康、婚姻、人际关系。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由此可见,姓名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姓名作为社会上某一特定人物的代号,必然要与一定的历史、民族、文化、思想、地域、习俗相联系。就是说,它是特定文化和心理的反映。

  人的名字是什么?社会上流传着多种说法。有人说:“名字是用以区别于他人的称谓。”然而,称谓表示一种关系,如儿子称父亲“爸爸”,学生称先生“老师”,同志之间互称“同志”。这里的“爸爸”“老师”“同志”,可以称谓一切具有这种关系的人。所以称谓是通用的,不是专用的。人名则不然,它不表示关系,也不是通用的,而是个人专有的。可见人名与称谓不属同一范畴。用称谓来界定人名显然不够准确。

  有人说:“名字是区别社会成员的符号。”但它忽略了中国人的名字是由音、形、义一体化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同外文字母不同,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或意义,由汉字组成的每个人名也都有各自的涵义或意义。实际上,名字除了“区别社会成员”的作用之外,还有方志、抒情、寄托、兴思、描摹、纪实等多种功能。好的名字内涵相当丰富,起一个好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学问,绝不是“符号”或“标记”所能涵盖得了的。如果名字仅仅是“区别社会成员的符号”,那起名就简单多了,只要大家的名字不相同就行了。起名字之所以成为一种“学问”,就是因为它是复杂的,值得研究的。因此,一个好名字应该是读音好听,书写好看,含义丰富,新颖独特。

  人名的研究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叫“人名学”。它通过对人名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姓名的渊源、种类、结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探讨姓名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社会要求和心理状态、各民族和各国间的交往、人群的迁徙流动、婚姻形式、生育观点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对从事人事交往、行政管理乃至侦探诉讼也有一定价值,对指导现在人们如何给孩子起个好名字更有启发。总之,人名研究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新学科。

  《慧缘姓名学》,是一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关于中国人姓名的知识性读物。它以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中国人姓名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对历史和现代人取名规律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充分利用汉字形音义兼备的特点,给你自己,给你的孩子,也帮助他人起一个好名字大有帮助。

  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表示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一个家族或部分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公用姓。但姓氏本身很复杂,有的姓氏出现很早,有的姓氏出现较迟,就一定意义说,新的姓氏还在不断产生。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当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表示贵贱,姓用来区别婚姻。只是到战国以后,姓和氏才混而为一,原来的氏也成了姓。

  中国人的名,或者说区别个体的私名,更为复杂。刚出生孩子有乳名,又叫小名;以后要取正式名,或者叫大名、学名、官名;成年时又要有与名相表里的字,又叫表字。一些学者或者有身份的人又有号,就是自号、别号。有的人有绰号。和尚、道士有法号、道号。作家有笔名。从事戏剧舞蹈、影视表演等职的有艺名。做大官的活着有封号、官号,死后有谥号。皇帝有尊号、徽号、年号、庙号、陵号、谥号。说到具体的人名,有一个字的单名,有两个字的双名,还有多字的名。又有表示辈分、支派、长幼的专门用字或偏旁。各种各样的名字都有着各自的意义。如此等等。

  人人都有名字,天天都在使用名字,然而真正了解名字意义的人并不太多。读过这一篇,你可以对中国人名的知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姓名史九曲十八折,源远流长。在世界各民族的姓名文化中,堪称最独特、最丰富的典型代表。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四千余年,华夏人的姓名,在文字创立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的人名,仅是个人的语言代号。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这时,过去的仍然活在人们口头上和记忆中的名字,才被记录下来,载入史册。比如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炎帝等,这些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世的巨人,他们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话传说才被整理出来,记录下来。

  文字的创立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步入文明的标志。关于“姓”“名”等字的原始意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这是对“姓”的产生的阐释。前一句说,“姓”是与生俱来的,即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姓”。“姓”什么呢?后一句作了解答:“姓”这个字是由“女”与“生”两部分构成的,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命是“生母”带来的,人的“姓”也要从“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是姓什么。姓名学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华夏之“姓”产生于远古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字的创造,正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那时,同一个老祖母的几代子孙生活在一起,由这个血缘关系组合成的原始集体就是氏族。“氏族”这个名称是后人命定的,氏即姓,族即家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氏族里的男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时“母亲”是最神圣的,而始祖母则是氏族的主持者和领导者,起着维系氏族血缘团结的重要作用。生活在母权制时代,生命是母亲带来的,“姓”自然要与母亲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姓从“生母”的历史根源,也是“姓”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印记。

  上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生母为本位,以女性为核心。许多有关姓氏起源的传说以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用字,都清楚地反映了这个基本意识。

  实际上,中国人的名字,是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中国人的名字(包括姓氏),多数是由二至四个汉字组成的。这些汉字,可以组词,连语成句,可以摹状、抒情、言志,可以比喻、象征、用典,可以美声、造型、斗智,其表达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的名字绝对不是单纯的“称谓”“符号”或“代号”。好的名字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一篇座右铭,一声美好的祝福;也可以是一片理想的彩云,一道真理的闪电,一阵夏日的凉风,一场心灵的春雨。有的名字凝结着伟人之志;有的名字深含着哲人之思;有的名字构思巧妙,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好的名字音、形、义俱佳,智趣隽永,具有千古不朽的魅力,丝毫不亚于玲珑剔透的艺术品。

  由于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即语言的艺术,所以人们习惯上往往把艺术功能也并入文学功能之中。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名字的功能已经明确,其内涵也就清楚了:名字应是个人独有的语言代号和文学标志,它除了表明个人家族、血缘中的传承关系之外,还有丰富的内容。好的名字应具有音美、义美、形美、文辞美、知趣美等多种优秀品格,应当成为具永久生命力的艺术品。

  至此,我们不妨把“美名”的内涵再推进一层。所谓“美名”,是从“审美”的角度提出来的。凡是具有义美、音美、形美、文辞美、知趣美和技艺美的优秀品格的名字,都能给人以美感、启迪和教益。这样的人名,都可以称为“美名”。以上是从理论上界定的。一个人名,很难同时具备上述的义、音、形、文、智、艺等“六美”。因此,在实践中可以这样掌握:以“义美”为必备条件,凡是再具有其他“五美”之一者,即可称为“美名”;从名字的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这样说:凡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文学功能的名字,都可以称为“美名”。以上两种关于“美名”的解释,都是对人的本名的评述,所以都是“美名”的本义。两种解释只是选取的角度不同,其“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人名,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文学功能或艺术功能。人名艺术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重要性一旦被人们认可,姓名学就会具有巨大动力和广阔前景。

  慧缘

  1998年5月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