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七节 高考逸事

  一、猜题的尴尬

  恢复高考那年,我有个教语文的同事斗胆给学生猜题。他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必定是《难忘时刻》,同学们请认真准备。”到了考试那天,试卷打开,我们江西的高考作文题果然是《难忘时刻》,一字不差。第二年高考之前,他家的门槛几乎被人踩烂,求猜题者络绎不绝,盈门塞屋。他自己也颇觉有点神通,常常是谦让几句之后,便有求必应,从中得些别人的夸奖,也得到一些酬谢。然而,自此之后,屡试屡败,害苦了不少考生。第三年,门庭就冷落多了。到了第四年,偶尔有人微笑着问他:“老师,你说今年是个什么作文题呢?”问话者也许无意,但他总觉得话中有话,有一股辛辣味儿,于是渐渐感到无地自容。第五年高考前夕,他竟然不愿意出门。偶尔出了门,遇见人总绕着弯儿走,生怕人家再问:“今年高考什么作文题?”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林林总总,尽管纷繁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也是如此,也有自身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然而,人们总盼望走轻松的捷径,结果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考前作文指导也有一套基本规程,足以用来完成教学任务,我的这位同事却选择捷径,还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遭人耻笑。如果把功夫下在按教学规律办事之上,对那些想走捷径的学生,首先明白告诉他,只有踏踏实实学习的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不辞辛劳地按教学规律施教,便安然无事了。

  当然,我的这位同事仍然是位好老师,他很快就后悔了,自惭了,回避了。怕的是有人不后悔,不自惭,不回避,他们教学不肯下苦功,却到处打听“信息”、搞资料、猜题、押题,做当今的守株待兔者,蹲在那个树桩子上不肯起来。

  二、补?

  小李子在校成绩很不错,假如发挥正常,考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天有测风云,变化难料。

  妈妈为了保险,要让儿子精神抖擞走进考场,能超常发挥,特意托人买了一支上等人参,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看着儿子喝下一大碗参汤。喜滋滋地,如同看见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吃过人参,这一天晚上,小李子精神特别好,看书一直看到十点,毫无倦意。为了第二天有饱满精神应考,他还是按时上了床。躺在床上,眼望帐顶,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就是不想睡。他不时拿出手表,观察时间,看着那指针从十点转到十二点,从十二点转到二点,从二点又转到四点。窗外的月亮,从东窗绕到西窗,五点钟,他只好起床漱洗,准备上考场的事项。在考场里,大约上午十点左右,渐感浑身疲软,很想睡觉;眼皮沉重,思维力便再也难以集中。

  可怜天下父母心!本想为儿子加油添劲,结果反而害了儿子。人参是中枢神经兴奋剂,用错了时间与份量,不该兴奋的时候很兴奋,该兴奋的时候,即药力已过,再也打不起精神来,这真是“买眼药错进了石灰店”。

  进补,这是考前很多家长对考生天天在做的事情,他们总把希望寄托于补药,以此来为孩子强体补神。其实,不是大病初愈,年轻人用不着进补。只要生活规律正常,胃口好,饭食菜蔬合理搭配,加强营养就足够了。不吃饭或少吃饭而去进补,这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再好的药也不能当饭吃。进补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小李子的母亲后悔莫及。

  三、严须有度

  潘炜第一次高考,心理十分紧张,接连两个晚上失眠,他只好吞服大剂量的安眠药。第二天上午数学考试,感到昏昏沉沉。好在做数学题是他的拿手好戏。试卷发下后,他想先安静一下,伏头桌上。为了避嫌,脸朝墙壁。“26号,干什么?”

  威严的一声叱喊,使他全身一震。他站起来想说明一下。紧张起来便有口吃的毛病,使他嘴唇翕动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监考老师一看,举起一个指头,威严地说:“第一次警告!”

  处分?意外!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他清醒了一些,开始解题。无奈药力过于强大,一会儿又感到昏昏沉沉。这一回,他接受教训,脸再也不朝墙壁了(尽管他还不知道为什么脸朝墙壁是违犯考纪的)。他双臂抱头,埋头桌上。

  “26号,又捣什么鬼!”

  同上次一样,不容分说。监考老师伸出两个指头,高声说:“第二次警告!”

  交卷之后,来到监考老师面前,想作最后一次说明。监考老师说:“不严,何以治考?还想抵赖不成?”得到的是“第三次警告”!

  高考评卷结束,考分公布,他的数学得了120分,全考区第一,然而因三次警告被取消了。假如这120分没有取消,他就是重点大学的录取对象。

  考试是择优录取新生的工作,监考老师肩负选才重任,兼有“生杀予夺”大权,确非一个“闲职”。监考要严,不严不足以维护考纪。但是,怎样才能严得对、严得准、严得恰到好处呢?恰当地掌握一个标准度,无疑是一种艺术。有了这个度,才能维护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潘炜是个人才,他在数次警告扰乱了心境,头脑又被安眠药弄得昏昏沉沉的情况下,仍然获得数学满分,多么难能可贵?可惜由于监考严得失度,在这场选拔考试中被刷,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看来,对这句话应当辩证地看待。严须有度,并非越严越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爱,严也是为了爱。没有爱的严是伤害心灵的一把刀子,会给人留下终生的遗憾。为师者不能没有爱心。

  四、亏在“满纸龙蛇飞动”

  《古今谭概》中有一则笑话:张丞相得句疾书,满纸龙蛇飞动。其侄代其抄录,难以辨认,只得去问张丞相。张看了许久,竟然自己也认不出来,于是责备其侄说:“为什么不早点来问?”这“满纸龙蛇飞动”的情况,在高考作文卷里也时有出现。如果找到作者自己来辨认,恐怕又是一个“张丞相”。

  阅卷室里,一位赣南来的评卷老师眉头紧锁多时,最后把试卷推到邻座的我面前,说:“这哪里是字啊,是花,是符,我看了多时了,也只能猜出百分之六十,而且,还不知是否猜对了。”我一看,果真如此。只见那墨迹龙蛇飞动,不分笔划,不讲笔顺,间或还有一些多余的圈点,面目十分可憎。由于实在不明其文意,两位老师只好判给最低档次的考分。

  写字不分笔划、不讲笔顺,随便改变字的结构,不规范,是一种流行病。不规范的字哪里来的?从主观上讲,是学生不认真学习书法,不严肃看待祖国文字所致。从客观上讲,是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卫生,“病从眼人”。一是部分教师写字乱图乱画,使学生耳濡目染,以讹传讹;二是社会上不规范的字自由泛滥,大家习以为常,不以为过。教师如果真心希望学生成才,学生如果也真心希望自己成才,应当重视正确书写祖国的文字。须用文字表述的考题是所谓的“主观题”,凡主观题是由阅卷老师根据标准主观给分的,这里面便含有阅卷者的感情分。让人一看头就晕的字当然会使评卷者产生厌恶心理,分数自然也就低了。何况“写字”自古以来被认为是读书人的“长衫”(外套),在今天这样讲究外包装的时代里,当更为重视才对啊!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