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尊孔重儒,起用知识分子

  耶律楚材在推行政治、经济方面革新的同时,又在恢复发展中原封建文化方面推行了许多措施,做出不少贡献。为了恢复发展封建文化教育事业,耶律楚材在保护、任用社会人才,实行科举取士,建立学校等方面推行过不少措施。

  蒙古军在进攻中原的征服战争中,尤其是最初一些年中,掠夺和屠杀十分严重。只有僧道等宗教教徒和工匠受到蒙古征服者的重视,免于被屠杀,生活上有所保障。所以,许多人为了能够活命就假装为工匠。1214年,保州(今河北保定)屠城之后,只有工匠幸存下来。大文学家刘因也由于混入工匠中幸免于难,像他这样冒充工匠的很多。他问其中一人技艺如何,那个人说自己只是能拉锯罢了。大学士刘因为了生存不得不冒充工匠,他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个中原地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般儒生及担任过金朝各级官吏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写照。

  1233年5月的一天,耶律楚材正在官府处理公事,家人耶律伟光进来禀告,说“家里来一客人,正在家里等着。耶律楚材连忙跟耶律伟光回家,到了家中一看,来的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在燕京时候经常见面的元好问。元好问是金末大文豪,楚材也好吟诗为文,所以和他比较熟悉。两人见面后,互相问候,双双坐下。耶律楚材问:仁兄怎么千里迢迢来到漠北?”元好问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春风得意,怎知我辈在中原所受迫害。”说着眼泪落了下来。耶律楚材也曾是金国官吏,后来应召赴漠北,现在身为蒙古国重臣,而许多金国官吏、士大夫却在中原地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耶律楚材对元好问好言相劝,安排他住下。晚上,元好问睡不着,他心里有事怎能睡得着呢?后来,他索性起来,点燃油灯,找出笔墨纸砚,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上耶律中书书》。信中的大概意思是,天下大事不是一个人能够管理的,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也不是一天就能培养成的。从长远利益来看,耶律楚材你还是应该对南中士大夫给以帮助。然后元好问列出了一些名儒的名字。最后他写道:“凡此诸人,皆天下民之秀,有用于当世也……诚以阁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定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值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方费;然施之诸家,固己骨而内之矣。他日阁下来百执事之人,随左右而取之,衣冠礼乐、纪纲文章,尽在于是,将不能少助阁下肖曹丙魏房杜姚宋之功乎……阁下主盟吾道,且乐得贤才而教育之。一言之利,一引手之劳,宜不为诸生惜也。”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是多么的悲惨,他们的要求是多么低!元好问对于耶律楚材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能解救众知识分子于水深火热之中。耶律楚材也确实在保护、任用儒生、士大夫方面,推行了不少措施。

  第一,1230年(庚寅)12月设置十路课税所时,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任用的十路课税使,每正副使各一人,全部都是儒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陈时可、赵盼、刘中、刘桓等。这是蒙古最高统治者大批任用汉人儒者的开始,也是一部分儒者的地位和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的开始。在成吉思汗时代,只对僧、道、伊斯兰教、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徒等各种宗教徒给予各种赋税的优待,而儒士却不受重视,既不能免除赋税,更没有被选用为掌握大权的官员的机遇。

  这些被称为课税使的儒士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宣德课税使刘中是一位难得人才,他就任宣德课税使后,就和副使刘桓轻装赶赴宣德。宣德是由燕京到漠北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刘中到了宣德以后,没有参加当地官员给他准备的酒席,而是自己拿钱从大街上买些充饥的食物来吃。他到任伊始,就着手调查宣德地区的物资供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鼓励农民兴修水利,广开良田;让地方上有钱的大户多纳税,减轻人民负担。他在任时,受到农民的赞扬。

  第二年秋天,在任用儒者担任课税使征收赋税取得巨大成功后,耶律楚材便向窝阔台进说孔孟之道,给他讲“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的道理,启发窝阔台了解任用儒者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建议窝阔台选用儒臣。1233年,蒙古军攻下汴梁后,耶律楚材请求优抚儒者,窝阔台应允。后来攻取淮、汉诸城时,就以攻打汴梁为定例,对一些有名望的儒士进行优抚拉拢。

  1235年,太子阔出率领蒙古大军攻打南宋时,杨惟忠和姚枢随军出发,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被占领区选取学者和收集书籍等。他们二人是奉耶律楚材之命行事的。这次南行他们带回了赵复、窦默、王磐等名儒,同时杨惟忠也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私人势力。

  到了1237年,耶律楚材又向窝阔台进言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城者必用儒臣。”又一次向窝阔台强调任用儒臣的重要性。窝阔台同意耶律楚材的看法,让他挑选儒臣来做官。耶律楚材又说需要通过考试来选取。到了第二年,耶律楚材请窝阔台派中州断事官忽都虎和宣德课税使刘中二人,到各路举行考试,选取儒士。耶律楚材何以推荐这二人去做考官呢?忽都虎为大汗的干叔叔,并且战功显赫,能压服汗廷中人的阻挠;刘中是仁义忠厚之人,并且满腹经纶,可以充当考官。这次考试根据唐朝科举制度分为经义、词赋、论分三种。

  二人先到燕京路举行考试。他们二人到达燕京后,命人贴出告示,等候有人来报名,可是一等三天,也没有几个报名的。刘中请教忽都虎:“大人,你久居燕京,留守中州,对于这里的情况一定熟悉,今为何报名者寥若晨星?”忽都虎回答:“儒人大部分被俘获成为家奴,他的主人是不会让他来应试的。”刘中说:“那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他们救出来。”于是,二人联名给窝阔台上书,请求赦免为奴的儒士。时间不长,太宗皇帝窝阔台下令,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这样一来,大部分儒士得以免为农奴,得到儒士4030人。因为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这次有名的科举考试就被称为“戊戌选”。考中的儒士全家得以享受免除赋役的优待,除种田需向国家缴纳地税外,其他一切科差杂役予免除。并且,中选者还可以担任本地的议事官,参与本地长官署理公事。

  这次考试不但对蒙古国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元朝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次中选的儒士中,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有的人在窝阔台时期就作出了卓越的成就,有的人则在后来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名臣和杰出人物。其中最著名者有杨奂、张文谦、赵良弼等10人。

  宣德课税使刘中到东平举行考试。杨奂报考赋论科,两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监试官把他带到都城,引见给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又把他推荐给窝阔台。正巧将设立河南部,就授他为河南部征收课税所长官,并且兼任廉访使。杨奂刚上任,当时的一些名士很看不起他。他到了河南境内,必要亲自询问各种日常公物,做到对月课几何,难易若何的心中有数。他手下有一个人劝他增加税额,杨奂责备他说:“你这剥下欺上的东西,你也想让我成为这样的人吗?”杨奂不但没有增税额,而且在原来税额的基础上减去四分之一,使农民负担减轻。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人将这个消息传到都城,起初看不起杨奂的人都对他油然而生敬意。当然,最高兴的还是耶律楚材,因为他推荐杨奂冒着很大的风险,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戊戌年的科举取士,使大批儒士从奴隶地位解脱出来。此外,由于规定了中选的儒士都获免除科差杂役的优侍,儒士们的生活处境有了很大改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恢复发展中原封建文化,耶律楚材还提倡尊孔,向蒙古最高统治集团讲经、建立国子学、设置编集经史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为了恢复孔孟之道在中原封建社会中作为正统的统治阶级思想的权威地位,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实施了优侍孔子后裔和重修孔庙等尊孔措施。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自从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学说一直被中原地区统治阶级利用。耶律楚材自幼学习儒家经典,自然懂得这个道理。蒙古军尚未占领汴梁时,耶律楚材就派人进入城中,求得孔子第51代孙元措。等到蒙古军占领汴梁后,耶律楚材请窝阔台封元措为世袭行圣众,封给他大片山林和土地。1233年冬天,整修孔子庙,1236年又重修孔子庙。

  为了使蒙古最高统治者接受汉文化,推行汉法,以便在中国恢复、重建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耶律楚材竭力用儒学、孔孟之道来影响蒙古最高统治集团。除了不断向窝阔台宣传孔孟之道外,耶律楚材在1232年召名儒梁涉、王万庆、赵著等,让他们给王子们讲授九经;又率大臣子孙,听经解义,让他们知道孔子的学问。1234年,耶律楚材命冯志常为国子学总教习,命令侍卫子弟18人入学学习。在耶律楚材的推动下,蒙古宫廷兴起了讲学之风,并建立了国子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以及儒士受到免除赋税的优侍,生活境况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各地相继兴学,学风颇盛。

  当时提倡汉学的除了耶律楚材外还有杨惟忠、张柔等汉族官僚。1235年,杨惟忠在燕京设立周敦颐的祠,建立太极书院,让赵复等儒士讲经授课。跟随学习的超过百人,北方的经学有了很大发展。

  张柔,易州定兴人(今河北定兴)人。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接着金都南迁,河北大乱。张柔聚众乡里族数千家结寨自保,金国任命他为定兴令,后来官至中都留守兼大兴府事。1218年,他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降于蒙古。蒙古方面给他官复旧职。张柔率兵攻下雄、易安等州府。这年冬天,他攻下满城;第二年又攻下了深冀以北、真定以东的30余城,为蒙古军占领河北立下很大功劳。1225年,张柔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元帅。1227年移保州,重建遭兵火破坏的苏城池衙舍,使之成为燕南一大都会;1232年,奉命伐金,随速不台围汴梁。汴梁留守投降,张柔独至文馆运走《金实录》和一大批秘密图书。又亲自到一些有名望的家族,拜访儒士,把这些人送到保州加以优待。1234年正月,跟随塔察儿攻克蔡州,金亡,他在战俘中遇到金末状元王鄂,将他接回保州礼养。张柔每到一处,都大量收集书籍,在保州建立一座万卷藏书楼。1261年,张柔将《金实录》献给朝廷后就告老还乡了。

  1236年,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批准,在燕京、平阳两地设置编集经史的机构。这时窝阔台对于耶律楚材很重视,对他的要求也就有求必应。这年六月,耶律楚材任命梁陟充任编史长官,王万庆、赵著二人为副职。燕京和平阳是以往金朝的两大文化中心。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初步恢复,社会秩序逐渐趋向安定,各地学风渐盛,编集经史的国立机构在两地的设置,进一步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社会文化恢复发展的总趋势下,燕京、平阳两地的出版业也开始恢复发展起来,出版业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耶律楚材在搜集、保存图书经籍和历史文献方面有值得称道的贡献。1226年,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征讨西夏。这次西征,耶律楚材破例带上了自己的家人耶律伟光,因为耶律楚材知道,辽国灭亡后,《辽实录》被一名编史馆官吏带到了西夏。他这次带上耶律伟光,就是为了寻找这一历史文献。耶律楚材身为契丹族皇裔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一历史文献保存好。

  大军每攻打下一城,耶律楚材都要带着家人到一些人家去寻找书籍。这年冬天,蒙古军攻下了灵武,诸将领都争抢女子和金帛,耶律楚材则到处寻找大黄药材和古书。忽然,他看到一些士兵正准备焚烧一些废物,其中有一部书籍。他走上去问:“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士兵中有的认识耶律楚材,知道他是成吉思汗面前的大红人,忙对耶律楚材说:“这些东西都是从一个教书先生处抢的,他也没有什么贵重物品。”耶律楚材命人将这些书籍整理好,让士兵领他到教书先生的家。到了那儿,耶律楚材让人去找那教书先生,不一会走来一个吓得要死的老头,耶律楚材问他:“你们家祖籍何方?”老头答:“我爷爷是从辽国逃过来的。”耶律楚材又问:“你们家还有什么书吗?”说着耶律楚材命人给老头拿来一些金银。老头说:“家里还有些不值钱的东西,大爷你要拿走,就拿吧!”说着领着耶律楚材等人,来到房子后边,指着一堆书对耶律楚材说:“你们都拿走吧。”耶律楚材命人将书整理好,带回军营。等耶律楚材回来精心整理这些书籍,发现其中有一批非常有价值的有关辽史的资料,其中就有耶律俨的《辽实录》。

  1227年,拖雷监国命耶律楚材到燕京,去整理从金国抢夺来的经籍。耶律楚材在燕京整整忙活了两个月,把这些书籍按经史子集分类整理好,这对保存资料有很大意义。

  金末元初,有关辽史的文献资料已散失得很厉害。金末大文豪元好问曾说:“泰和中,诏修辽史,书成。寻有南迁之变,简册散失,世不见。今人语辽事,互不知起灭凡几主,下者不论也。”

  元朝建立后,准备编写史书。但是,当时有关辽朝历史的书籍资料大多散失,使得编写《辽史》,尤为缺乏资料。但是,到了元末,脱脱主持编修《辽史》时,却找到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耶律俨编修的《辽实录》。耶律俨的《辽实录》得以保存下来,是与耶律楚材保存有一定关系。天历年间,耶律楚材的后人,把《辽实录》献给朝廷。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