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十六节 韦纳·冯·布劳恩

  1939年3月23日,布劳恩在库默斯多夫炮兵射击场的试验站第一次会见了希特勒。1943年7月,布劳恩第二次会见希特勒,地点在东普鲁士的希特勒总部。他们观看了一部关于试验阶段的A4火箭的影片。希特勒立刻决定把A4的生产列为全国最优先的项目。

  早在1913年,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但是在研究地球和宇宙空间时,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突破大气层的界限,然后再征服整个太阳系。”布劳恩从1942年第一次成功发射V2的时候起,就已经认识到这些话所含的真理。

  布劳恩最后被任命为佩内明德研究中心技术主任。当V2的大规模生产就要开始的时候,1943年8月17日,英国皇家空军的571架四引擎轰炸机在45架战斗机的护卫下,把佩内明德夷为平地。这种空袭表明高度保密的V2生产已为同盟国所探获。希特勒作出反应,命令整个火箭生产转入地下。

  1944年9月8日,德国部队从荷兰海牙郊外发射了第一枚用于实战的V2导弹。发射后不到6分钟,这枚带有2000磅炸药的火箭在泰晤士河畔的奇齐克爆炸,造成严重破坏。

  艾森豪威尔将军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如果德国人提早6个月完善并使用这些新式武器的话,我们要进入欧洲将是极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德国投降后几天,美国陆军军需部负责人托夫托伊立即奔赴德国,在一家小学校内与布劳恩等一批导弹科学家见面。他本来想招收300人,最后又定为118人。目的是要有一个具有充分综合性的班子,要头等人才:有创造性的设计师、科学家,不但能帮助装配和发射缴获的V2而且能继续研制复杂武器系统试验的工程师。

  到美国后,布劳恩班子首先被秘密地送往德克萨斯的布利斯堡。由于他们大多是纳粹分子,而当时美国老百姓对纳粹恨之入骨,所以他们的火车车厢被列为专门车厢,与其他车厢隔绝,以防走漏风声。布劳恩在那里住了5年。艾森豪威尔的第一次指令本来是这样说的:“在完成任务后,以下人员将返回其本国从事本职。”但事实上,这些人再也没有回德国,除了探亲和娶亲外。布劳恩就是在1947年回国娶了18岁的远亲玛丽亚。

  布劳恩努力投身工作,设法改进V2.1945年10月到1950年5月,他们多次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滩成功发射了改进后的V2.于是他要求一个比白沙滩更大的试验场。

  布劳恩不但是一名科学家,他也懂得政治。他曾这样说:“如果克里姆林宫想制作弹道导弹,它只要向科学家下一道命令就行了。但在美国却行不通。在美国,我们必须有钱并有人民支持。必须使国会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而国会也必须听人民的意见。”所以,他就开始为外空事业做“公共关系”工作。

  他那时就开始预测人类可以飞往太空。他尽量写文章,作演讲,宣传未来进入外空的远景。他写了一本《火星计划》,描述外空探索之道。他连续交给18家美国出版公司,都遭到拒绝。它们认为是幻想,不切实际。后来这本书由德国的一家书店在1952年出版了。1953年才由美国的一家书店出版。

  1954年,《柯利尔杂志》发表了一组外空探索的文章,内有布劳恩的文章。这篇文章获得了一个人的注意,此人就是沃尔特·迪斯尼。迪斯尼办了一个电视节目叫“明日天地”。他与布劳恩成了朋友,并在《明日天地》中宣传了布劳恩的设想。布劳恩因此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1957年10月4日傍晚,美联社报道:今天晚上莫斯科电台报道,苏联已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消息使美国人大吃一惊。很少有美国科学家预料到苏联的卫星发射会来得这么快。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并且还带了一条叫莱伊卡的狗。赫鲁晓夫得意洋洋地说:“我们的人造卫星正在绕地球运行,我们不需要战争就可以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帝国主义者无论如何不能阻止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步伐。”艾森豪威尔政府陷入了被动。他们必须迎头赶上。

  但艾森豪威尔选择了海军研制的“先锋号”(Vanguard),而不用布劳恩的火箭。布劳恩对当时的国防部长麦克埃劳伊说:“先锋号不能成功,让我们来,我们保证可以在60天内送卫星上天。”先锋号果真失败了。于是,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批准由布劳恩来完成任务。这时,布劳恩他们已迁至亚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

  1958年1月31日,美国终于在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地发射了“探险者1号”。亨茨维尔大街上举行了狂欢庆祝。《时代》杂志赶写了一篇以布劳恩为封面的图片报道。白宫举行了盛大仪式,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会上向布劳恩颁发美国公民服务奖。布劳恩一下成了美国的民族英雄。

  不久,苏联又传来消息说:1961年4月的一天,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环绕地球的飞行。这时的美国总统是肯尼迪,为了还苏联以颜色,他在1962年9月宣布:“我们决心在这个10年内到月球上去,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困难,因为这个目标可以组织和衡量我们的能力和技术。”

  当时,美国还没有强力的火箭足以送人上天,更不用说送人远至太空了。这个担子就落在了布劳恩身上。整个计划被命名为“阿波罗”。这是一个三级火箭。其推动火箭叫“土星5”,它的体长和重量都与一艘驱逐舰相等,其推动力为750万磅。第一次试验于1967年11月9日在肯尼迪发射场进行,这次没有载人。1968年圣诞节前夕阿波罗8号进行了载人飞行,只是在月球绕行,结果良好。1969年2月,阿波罗9号顺利地完成试验。1969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做了最后一次试飞,很成功。最后就是阿波罗11号的正式飞行了。

  1969年7月15日,美国人的登月梦在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实现了。清晨4点,布劳恩来到指挥中心,电梯把他送上巨大的控制室。库特·德布斯在那里指挥着一个五十多人的班子。他们坐在一排排的仪表板后面,透过仪表板监视着四英里外巨大航天器的每一个活动零件。他很快就找到了库特·德布斯,得知发射准备进展顺利。在邻近一间用玻璃围起来的小房间里,他头戴收送话器,调节了一下耳机,审视了高挂在他面前墙壁上的几个电视屏幕,又看了看在他跟前的控制台上的几个刻度盘,即将进入倒数计时。

  这是一个令人焦急不安的时刻,但是每一分钟的操作都高度专业化,进行得井井有条。

  在综合发射场大约四英里外,来自世界各地的要人云集,急匆匆地在看台上找座位。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也来了。有206名众议员,30名参议员,19名州长,49名市长、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和政府的部长,69名大使,102名外国科学使节和武官,来自全世界大约3000名记者,还有成千上万的公民。他们全都充分意识到,自己即将目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火箭要么不灵,要么发射成功。实际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火箭甚至可能在发射台上爆炸。布劳恩以前发射过的所有“土星号”火箭,工作性能虽然都是完美无瑕的。但是这一次的任务复杂,要一直飞到月球表面,然后返回地球。这整个任务所包含的问题远不止发射阶段,还有许多其他环节可能出毛病。

  电视屏幕上显示出,三个宇航员走下高高的人行栈桥,进入高大火箭顶端的指挥舱。控制室里的气氛更加紧张起来了。离发射只差几分钟了!

  通信员的声音开始进行最后的计数。“十……九……八……”接着,“土星号”火箭第一级的5台发动机以760万磅的推力猛烈地冲击着发射台。这一推力等于一亿八千万马力,或者大约相当于北美洲全部河流发电总量的两倍。第一级燃烧持续2分40秒,消耗液体燃料(氧和煤油)559218加仑,每秒钟3500加仑。

  气势雄伟的火箭徐徐上升,后来加快了速度。发射控制中心距离发射台4英里之遥,起初听不到巨大的轰鸣声。不一会儿,轰鸣声传来了,充满了整个控制室。当巨大的白色火箭升得越来越高时,有些人担心,5台发动机发出的劈啪声会把发射控制中心的窗玻璃震破。但是后来这种声音减小了。火焰般的火箭在云层之中消失了。广播喇叭宣布,系统一切正常。这意味着火箭上的一切都按计划运转。整个火箭系统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全都在正常地工作着,还没有出现什么毛病。由布劳恩和政府与工业界的150000名工程师、科学家设计和研制的,由8000家美国公司制造的零件组装起来的巨大火箭,正在飞向月球。

  以后的3天中,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和迈克尔·科林斯特3名宇航员,勇敢地进行着历史上最危险的旅行。全世界的人都心急如焚地在等待着。

  在抛下“土星5号”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第三级第一次点火以后,“阿波罗11号”进入了绕地球的驻留轨道。绕地球一周半以后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的最后决定作出之前,宇航员和地面操纵员借助庞大的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再一次对所有的系统进行了最后的检查。

  7月16日中午12时16分,飞船飞越太平洋上空的时候,德布斯经过休斯敦飞行控制中心同意,下令再次点燃“土星号”第三级,把航天器推向超越月球的轨道。这时,布劳恩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飞船的工作情况极好。当“分秒不差”准时停车的消息传回时,整个发射控制室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系统一切仍然正常。

  1969年7月20日东部夏令时间下午10时56分,尼尔·阿姆斯特朗站在飞船舷梯最下面的一级上,伸出他那穿着靴子的脚,在月球上踩出了第一个人的脚印。接着,他说了一句肯定是不朽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27分钟以后,奥尔德林也到飞船外面来了。他和阿姆斯特朗一起,开始进行活动。他们的活动成了前所未有的最热门的电视节目。

  两个宇航员在月面上来回走动,开始进行科学实验,调节电视摄影机的时候,千百万人在注视着。太阳照在月球上,但是太空漆黑一片。月球水平线的弧形,和身穿闪闪发亮宇航服的宇航员一样,白得耀眼;这两个人和“鹰”投下的影子是黑的,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时,全世界都看到宇航员在月球的土地上插上了美国国旗。接着,总统通过无线电话对宇航员讲话。这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既不是耍把戏,也不是科学幻想小说。全世界都知道这一点。

  许多有世界性影响的领导人、科学家和评论员极尽褒奖之词: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人类最美妙的时刻、人类史上无可比拟的功绩等等。理查德·M。尼克松总统说:“这是自上帝创世以来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星期。”

  把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和迈克尔·科林斯特等3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且使他们返回地球,大约用了一星期时间。7月16日清晨,他们乘坐阿波罗11号航天器从肯尼迪角点火起飞,7月24日清晨,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在夏威夷西南方1200英里的太平洋上对其进行回收,接到了他们。

  全世界亿万人——可能是电视史上观众人数最多的——在电视机前注视着值得纪念的阿波罗11号飞行,通过收音机收听着从月球上发来的宇航员的声音。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在街头,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目瞪口呆。有高兴的泪花,也有感恩的祷告。教皇保罗六世在梵蒂冈天文台看电视的时候,举起他的手,高声说道:“荣耀属于至高无上的上帝,愿全世界善良的人们安享和平。”

  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威廉·卢卡斯博士评曰:“冯·布劳恩博士对世界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在空间探索变为现实之前,他就对之坚信不疑。他专心致志、梦寐以求、百折不回,终于以他的天才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使它变成了现实。”美国人称他为“航天之父”。

  1977年6月,布劳恩病逝于华盛顿。

  大家知道,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有一个有名的景点,那就是大拱门。它是一个封闭式的弧形高空建筑。人们可以坐旋转梯到达顶端,从玻璃窗观看密苏里河景色。但它的底层却是一个博物馆,是纪念西部开拓英雄路易斯、克拉克和萨卡佳微的。

  美国的西部开发是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事。美国历史界还有一个“边疆学派”,它认为美国的整个历史就是一部开拓边疆的历史。从大西洋一个小据点,扩展为13个殖民地;从13个殖民地扩展到中西部,然后再扩展到太平洋。

  当初杰斐逊与汉密尔顿之争中,杰斐逊的理论之一就是:美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它有无限的土地正等着人们去开拓,用不着走英国的向外开拓之路。

  萨卡佳微开拓与杰斐逊是分不开的。西部的开拓始于杰斐逊。

  美国与法国订立路易斯安那领地购置协议时,美国的国土突然间增加了一倍,也就是增加了82万平方英里,其价格是每英亩美元4分。在协议尚未最后签订之时,杰斐逊总统就在物色探险的人才了。他选定了他的秘书梅里威士·路易斯。

  以下是刘祚昌教授对这一事件的论述:

  杰斐逊的父亲彼得·杰斐逊擅长绘制地图,弗吉尼亚的第一张地图就是他和一位教授共同绘制出来的。在父亲的熏陶下,杰斐逊对于绘制地图也深感兴趣。寻找通往太平洋的水道,其目的之一便是为了绘制西部水域地图。他希望这样绘制出来的地图一旦出版和扩散开来,就会鼓励进一步的西进运动,使西部一直到太平洋沿岸都住满了人。

  而且,发现通往太平洋的水道也是实现杰斐逊的西部政策的第一步,他的西部政策便是把美国建设成为一个从大海到大海的北美大陆强国。当然,发现这条水道也有利于美国商人的西部贸易。

  为了派出这个探险队,物色带队的合适人选是很重要的。杰斐逊很早就属意于他的私人秘书路易斯,因为他认为路易斯最有资格担负起这个重要任务。在他看来,除了体力和勇气外,这个探险队的领导者还必须具备各种才能——他应该是一个有天赋的领导人,否则他就不可能带领他的队伍深入不测,经历危险和艰苦;他必须是一个熟悉山林生活的人,对于印第安人也有所了解,否则他们就无法活着回来;他还必须有一些科学训练,否则就不会绘制地图、从事科学考察、搜索各种科学标本。杰斐逊感到路易斯不仅把探险所需要的这些才能都集于一身,而且有很好的体魄和勇气。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