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九节 威廉·杜波伊斯

  威廉·杜波伊斯1868年2月23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大巴林顿。他父亲叫阿尔弗雷德,是海地的黑人,他母亲是荷兰黑奴,姓伯哈德。父亲曾在美国内战时参加纽约的军团当小兵。但后来开了小差。他结婚生威廉不到两年,也开小差离家而去,因此威廉完全由他母亲来抚养。在母亲和舅舅一家照顾下,他在大巴林顿当地上学。好在这个学校没有种族歧视。1884年,他从中学毕业,也是第一位黑人毕业生。他成绩优异,而且能写文章,并在托马斯·福邱主编的黑人报纸《环球报》上发表。

  1885年9月,他入了费斯克大学。这是一所内战后南方为新解放的黑人而新建的有名的大学。出生于北方的杜波伊斯在该校了解到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和黑人文化。在暑期,他还在当地的田纳西山区教小学。

  1888年,他进了哈佛大学,插入了三年级,1890年毕业,1891年得硕士学位,1895年得博士学位。1892—1894年,他曾在德国游学,在柏林大学听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校改名为亨伯尔德大学。1894年他回国后在俄亥俄韦尔伯福斯大学教多种语文。他是在该大学完成他的哈佛博士论文的,题为“对美国黑奴买卖的抑止(1638—1870)”。

  1896年,他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邀请,在第七区做了一次深入的研究。他对2500家人家做了登门访问。写出了调查报告《费城的黑人(1899)》。在完成这个篇论文后,他在1896年11月向政治和社会学院作了一次报告,题为“黑人问题的研究”。1897年3月,他又在华盛顿特区新成立的美国黑人学院发表演说,题为“种族之保存问题”。同年,又受美国劳工局之托,对南方黑人做了一次调查,写成了《弗吉尼亚州法姆维尔的黑人:一次社会调查》。

  他很快就成了研究美国黑人问题的权威和专家。接着,他就到大西洋大学任教。他教的是社会学。他非常强调要作实地调查。在此期间,他写了两本书:《黑人的灵魂》和《约翰·布朗》。

  在前面这本书中,杜波伊斯表明了他是反对布克·华盛顿的政治保守主义和种族调和主义的。如果说布克是讲求实际的政客,杜波伊斯便是黑人的思想和哲学领袖。他对于为黑人争取基本人权及美国公民权利要比为黑人取得中产阶级的技能更为重视。他写道:“只要华盛顿先生继续为不公道的情况巧辩,我们便须不断反对他。”

  1904年,杜波伊斯和一批激进的黑人知识分子组织了一个“尼亚加拉运动”,要求取得全部民权。

  威廉·杜波伊斯,1918年

  1906年约翰·布朗起义纪念日,以杜波伊斯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个个赤着脚,在太阳刚刚爬出地平线的时候,列队向哈普渡口的布朗起义地点进发。他们庄严地举起右手,向美国全体黑人宣布:“第一,不得到充分的人权,我们决不会满足。我们为自己谋求属于一个生而自由的美国人的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除非我们获得这些权利,我们将不断地抗议并把美国对付我们的可耻行为告诉所有的美国人。我们需要成年人的选举权,而且现在就需要。第二,我们要求取消公共场合的歧视待遇。第三,我们要求有权与愿意和我们来往的人来往。第四,我们要求法律对穷人和富人,对劳动者和资本家,对黑人和白人发生同样效力。我们并不比白种人不守法,可是我们常被逮捕、被判罪,或被暴徒袭击。第五,我们要求让我们的孩子受教育。”

  华盛顿一派人对这个尼亚加拉运动感到十分恼火,骂杜波伊斯博士是“煽动家”。杜波伊斯就写了一篇文章,名曰“论煽动”,文章说:

  世界上有一些人是反对煽动的,我们不能完全责怪他们。煽动毕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意味着,当你正舒舒服服平平静静走在回家路上时,却有一些似乎有点疯癫的人坚持要你听他讲一些不中你心意的话。这些话可能是真理,但却不中你的心意。

  如果周围的事情一切都好,那当然情况就好得多。但就今天而言,不管我们多么不喜欢煽动家,他仍然存在。为什么?因为我们周围的事情远不是百事如意。因此,要么我们闭起眼睛把丑恶和错误姑且当作没有存在,要么我们就正视现实起来纠正丑恶和错误。

  事情往往会这样:丑恶明明存在,错误明明存在,但有人却不知道。因此需要有煽动家,他是一个鸣锣开道的人,他向大家说:“存在着丑恶,你不知道,我知道,所以我要告诉你。”当然,煽动家的话有两种可能,可能是谎言,也可能是真理。所以煽动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不应反对煽动,而应辨明是非。

  我们要求取得一个自由美国人所应该取得的一切权利,我们将继续煽动,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可惜尼亚加拉运动仅仅是一个少数知识分子的活动,它带有知识分子固有的弱点,它煽动了一阵子,接着就没有下文了。

  1909年,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成立。这是一个黑白两族人的共同组织。它主张通过法律手段取得黑人民权。1910年,杜波伊斯辞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职,参加了该会,并任刊物《危机》的主编。这个刊物一直为黑人的权利而呼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危机》上发表文章;要求美国黑人暂时停止抗议,以便与全国人民共同为作战努力。1926年,他去苏联做了一次考察,他研究了共产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然后又碰到了1929年的大萧条。他开始在《危机》上谈马克思主义,这就引起了促进会秘书长沃尔特·怀特的不满,杜波伊斯乃于1934年6月辞职。

  此后他又重新到亚特兰大大学任教,任社会系的主任。他曾在该校当过一阵子访问教授。他主编了一份杂志《菲隆》(希腊文,意为种族)。他在学校待了四年。1944年,他76岁,有色人种促进会再次请他回该会工作,任研究工作主任。1945年在旧金山开联合国成立大会时,杜波伊斯曾作为美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大会。1947年,他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报告《向全世界呼吁》,指控美国的种族主义有违国际人权。1945年,他出版了一本书:《肤色和民主:殖民地与和平》,1947年又有一本:《世界和非洲:探索非洲在世界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1948年,他在大选中支持了华莱士,再次与沃尔特·怀特发生矛盾,又再次辞职。随后,他参加了非洲事务理事会,任非洲支援委员会主任。他积极支援了南非非洲人全国代表大会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

  1949年,他与一些人组织了“争取世界和平文化和科学大会”,该大会相继在巴黎、墨西哥城和莫斯科举行了会议。1950年,该大会改组为“和平情报中心”。杜波伊斯任顾问理事会主席。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广为宣传斯德哥尔摩和平呼吁书,要求禁止原子武器并对原子武器进行国际管理。同年,他反对朝鲜战争,并被纽约州的进步党推选为联邦参议员候选人,他的口号是“和平和人权”。他当然没有取胜,但他所获的选票是所有进步党候选人中最多的。

  1950年8月25日,政府下令和平情报中心必须根据《外国代理人登记法》向政府登记。尽管中心于同年10月12日解散,法院还是于1951年2月9日发出传票传讯杜波伊斯等人。由于律师的力争,开庭日期延到了11月18日,避过了反共高潮。法院在开庭中总算作出裁决,认为他们无罪。

  1950年7月,他前妻去世,1951年他续娶秀兰·格兰姆为妻,她是一名政治活动分子,思想比杜波伊斯更激进。杜波伊斯的思想也跟着愈走愈左。1953年,杜波伊斯获得了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国际和平奖。他支持斯大林,他说斯大林的手段虽有点过分,但这是在西方国家的破坏活动下不得已作出的。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公布后,也未见他改变态度。

  1952—1958年,杜波伊斯夫妇被吊销护照,不得出国。护照开放后,他俩到苏联、东欧和中国去旅行。在莫斯科,他受到了赫鲁晓夫的热烈欢迎。赫鲁晓夫要求他留在莫斯科搞非洲文化的研究,最后促成了非洲研究所成立。他在莫斯科还获得了列宁和平奖。

  1961年5月,他获得了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和加纳科学研究院的邀请,编写《非洲百科全书》。但在回国途中他访问了中国,而当时国务院规定美国公民不准到中国旅行,所以他的护照又被吊销。经加纳政府出面讨情,算是发还护照。

  1961年10月1日,杜波伊斯正式写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美国共产党。他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使美国黑人获得解放。

  从1961年起,杜波伊斯就住在加纳,并入了加纳籍。他在那里从事编写《非洲百科全书》的工作。1963年8月27日,他病逝于安加拉。

  他共写了21本书,编了15本书,发表100多篇论文和散文。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