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五节 约瑟夫·史迪威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及其正义事业的忠实朋友,他经历了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的许多最重要的事件和社会转折,是中国历史的一位见证人。他一生中先后五次来华,在中国度过了他生命中十分珍贵的13个年头。他在中国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学习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现状,形成了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认识,促使他更加同情中国人民及其正义事业的命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国政府派往中国,为中国人民的约瑟夫·史迪威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美关系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1883年3月19日,史迪威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附近的一座种植园。他父亲曾是纽约州的一位医生。史迪威在中学毕业后本来是要上耶鲁大学的。但是,由于他好动,容易多生事端,父亲认定他应当加强纪律性,所以有一天对他说:“我为你在哈德逊河上游找了一个适宜你的地方,你可以在那里尽情地打网球。”就这样,史迪威在1900年进了西点军校——一个几乎不能容许任何自由散漫行为的地方。

  在四年学习终了时,史迪威以优良成绩在124人的年级中名列第32.1904年6月,得到了少尉军衔从西点毕业。他的第一次服役地点是菲律宾,他在那里待了一年又两个月。1906年,他被调回西点当语文教官,教了3年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第4年改任战术教官。1915年,史迪威晋升为上尉。1917年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以少校临时军衔被派往法国,从事情报工作。他表面上叱咤风云,权倾一时,实际上处于各种矛盾的风头浪口上。他对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和战略有不同意见;屡经建议,始终未蒙采纳,不得不忠诚执行政府的决策和指示。他根本鄙视蒋介石政府,这里有对国民党政治腐败、军事无能的认识,也有自居高明、企图越俎代庖的成分;他不断企图用美国援助对国民党施加压力,而凡事离了国民党政府则寸步难行。他把相当的时间精力用来反攻缅甸,以图为被赶出缅甸报仇雪耻;而随着整个战局的发展缅甸战役一再拖延,重要性不断减低,而且直到他挂冠而去之时并未取得最后胜利。他身为美军司令,而美国在中国战场没有一支地面战斗部队,他和麾下的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不断发生龃龉,遇事掣肘。这种种矛盾纠缠在一起,终于导致他奉调召回,成为中美关系历史上的突出事件。

  史迪威这次奉派来中国时,行前晋见了罗斯福总统、马歇尔参谋长、史汀生陆军部长、霍普金斯等决策人物,他们耳提面命,面授机宜。史汀生、霍普金斯鼓励他抓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史迪威也认为他使命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中国是否给他军队的指挥权。史迪威肩负重任来到中国,负责指挥缅甸战役,“全面处理”租借物资,全面指挥美国驻华空军,力图插手指挥中国军队,权力大得很,矛盾也都集中于一身。这些矛盾决定了史迪威的处境和作用,决定了他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最后终于在指挥权问题上与蒋介石弄僵,不得不挂冠而去。

  史迪威最著名之战是在缅甸。

  缅甸于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最初并为英属印度一个省,1937年改由英国总督直接统治。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华北和东南沿海之后,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同海外联系至关重要的通道。英国殖民者居然一度关闭滇缅公路,给中国抗战造成极大困难。1942年1月,日军从泰国打进缅甸南部,在缅甸民族主义分子引导下向北推进。英国殖民军队一触即溃。英国殖民者本来极不愿意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这时却急切要求中国派兵解救危局。史迪威在欧洲战场服役一年半。那时他的上司就是乔治·马歇尔。

  1935年1月,史迪威被任命为驻中国武官,不久就升任为上校。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挑起战争。史迪威把手下的军官全派出去搜集中日两国军队的情报,亲自和武官助理戴维·包瑞德上尉和马克斯书尔·泰勒上尉到北平郊外奔波,还参观了日军刚占领的张家口和保定。随着淞沪抗战失败和南京陷落,史迪威对日军的野蛮杀戮感到愤怒,对国民党政府缺乏统一的防御政策和计划感到愤怒。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我从7月8日以来发泄的怨恨”加在一起“足以浮起一艘战列舰”。1937年年底南京陷落前夕,他到了汉口。在往后的1年里,史迪威多次离开汉口到苏、皖、湘、赣前线和战火纷飞的地区。他在给参谋部军事情报部的报告中谈到中国的防御战术肯定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认定美日之间爆发战争势不可免。他根据目睹的情况写道:“中国士兵的素质极好,但他们遭到愚蠢的领导人的贻误和背弃。”他相信中国士兵能打仗,只要领导得当,完全能同世界上的任何军队媲美。他对中国北方人特别充满信心,美国财政部驻华代表洛辛·巴克的报告中说:“史迪威上校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奉行更加积极的政策。我国以提供贷款和军事装备的形式帮助中国对我们本国也是一种很好的防御措施,这比我们仅仅生产本国需要的国防装备好得多。即使把生产本国防务装备费用的极小一部分提供给中国,起的作用也会大得多。”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炸弹声惊醒了美国,美国终于参战了。几经折中,1942年1月下旬,史迪威这个“美国陆军47名少将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被冠以中将军衔任命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援华租借物资监督以及任联合军事委员会的美方代表,肩负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重任。从1942年2月史迪威离开美国,到1944年10月奉召回国,其间在中国不过待了两年多一点时间。这是史迪威第5次到中国,时间虽然不长,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一次。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中国第五军、第六军开进缅甸拯救英军,英军突出重围后只顾撤退,致使中国军队陷于绝地。1942年3月史迪威到缅甸时,仰光已在几天前沦陷,战局一片混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史迪威的参谋部里竟没有一个军官到过缅甸,4月间增援的中国第六十六军军部竟“无一张缅甸详细地图,师以下更不用说了”。短短一个多月中,英军逃跑,中国军队经过艰苦战斗节节溃退。4月25日,史迪威同中英两国将领举行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战局如此糟糕,唯一的出路是全部撤退。4月30日炸断伊洛瓦底江上唯一可以通过大部队和重型装备的阿瓦铁桥后,撤退变成互不关照的大溃退。史迪威率领一支114人的队伍,其中只有30多名战斗人员,跋山涉水,穿过原始森林,落荒而走,历时3周到达印度英帕尔。这是缅甸大溃退中唯一不曾死亡一人的队伍。史迪威是这支队伍中唯一受过行军锻炼的、年纪最大的老兵,他总是走在队伍最前头,排队领取食物时他每次都坚持最后一个领。他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讲情面的纪律把大家领出了缅甸,赢得每一个人的敬畏,在盟国军队中博得极高的声誉,成了举世闻名的人物。中国军队损失惨重,除新三十八师秩序井然地撤到印度外,其他残余部队杀开一条血路,历尽千辛万苦,撤回云南和撤到印度境内。中国军队远征缅甸浴血奋战是壮烈的史诗,但是终于失败了。用史迪威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挨了一顿狠揍。我们从缅甸逃出来,这是奇耻大辱。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

  史迪威第一次实际指挥军队作战就在缅甸惨败,一心要报仇雪耻。还在缅甸溃退时,他就着手制订收复缅甸的计划,准备把撤到印度的中国军队加上由中国运去的补充兵员由美国装备和训练成为特遣部队从印度发动主攻,让中国其他部队从云南发动辅助性攻势。他从来没有改变这个计划,并且用相当的时间、精力和作战物资用来实行这个计划。鉴于缅甸战役中蒋介石从几千公里以外的重庆直接插手指挥到团一级的部队,造成指挥混乱和失灵,史迪威坚持要掌握反攻缅甸的指挥权,并且运用支配租借物资的权力一方面尽先拨作反攻缅甸之用,另一方面借以不断对蒋介石政府施加压力。史迪威反攻缅甸的设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战略战术计划,但与罗斯福政府既定的“欧洲第一”战略有抵触之处,又有英国不断掣肘,经过1943年年初卡萨布兰卡会议和年底开罗会议几度修改和搁置;同时,围绕反攻缅甸的具体部署、中美两国之间关于租借物资分配和军队指挥权上的矛盾使情况更加复杂,这个作战计划执行得很不顺利。史迪威需要不断敦促国民党政府出兵,好不容易争得一支临时拼凑的3000人的美军特遣部队参加反攻缅甸,不断为在印度编练的中国军队(美国人称它为X部队)和在云南编练的中国军队(美国人称它为Y部队)以及陈纳德第十四航空队之间分配租借物资伤透脑筋,还得不断为英军怯战和计划多变伤脑筋。尽管如此,反攻缅甸之战没有也不可能停止。1943年年底胡康谷地之战,日军败退。但因为云南境内中国军队迟迟不动和英军怯阵,战事拖延下来。1944年5月攻占密支那机场是反攻缅甸的转折点;同时,云南境内中国军队向龙陵发动进攻,得而复失,两月后终于攻克。6月,拿下卡迈,攻占孟拱,日军在缅甸败局已定。7月,日军开始溃退。但是,中国本土战局危急,长沙沦陷,衡阳弃守。史迪威在攻克密支那前夜于7月底离开缅甸战场,返回重庆投身到无休止的争执之中,直到被解职也没能再返缅甸。反攻缅甸终于取得胜利是在史迪威被召回之后。1945年1月初,从印度和云南两路进攻的中国军队在缅甸会师:1月25日从印度利多到缅甸八莫与旧滇缅公路衔接直通昆明的公路正式通车并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史迪威虽然没能指挥反攻缅甸直到最后胜利,他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历史学家顾学稼评论道:第一次缅甸战役后,中国政府日益主张开辟中印空中航线以取代之。史迪威原来主张重开滇缅公路,但从1942年9月起放弃了这一想法,力主发动缅北战役打通中印公路。这一主张得到美国陆军部及陆军后勤部的大力支持。几经曲折,史迪威终于从1943年春开始动用美、中工兵部队和印、缅劳工修筑这一被称为“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在近2年的修筑时期中,史迪威从工程的组织、人员的配备等各方面给筑路以极大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更值得注意的是,为打通这条中印公路,史迪威在缅北反攻战期间经常亲临前线指挥中、美军队作战,极大地鼓舞了战斗部队和筑路队的斗志。正如索尔坦将军所说,开辟通往中国的公路是史迪威“不屈不挠的意志”。

  当然,也应该看到,这条耗资1.48亿美元的中印公路不仅是史迪威将军个人的功绩,也是成千上万普遍中、美士兵和印、缅各族劳工卓越劳动的结晶。据统计,在两年的艰苦劳动中,因各种疾病、工程事故而牺牲的筑路人员就达数百人,被日军掳杀的也有130人之多。所以,有人毫不夸张地说,公路的建成是以“1.5公里一人”的代价换来的。

  所以,“史迪威公路”既是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杰出贡献的丰碑,也是中美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异域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军事合作的一个范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