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隋唐,煌煌中华帝国

  隋唐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国力强盛的盛世。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的先导地位。每逢盛世,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身影就格外地醒目。唐朝经济飞速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此时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等各个领域都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隋唐成为了中外交往中的大发动机,不断扩散影响,使他国对中国产生依赖性。尤其是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成为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断,西北丝绸之路因只隔断。西来的商品最东到达河西地区,外商们纷纷改在河西贸易。隋朝建立后,中原地区结束了300多年的纷乱混战局面,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隋朝初年,朝廷派军西征,重新控制了河西地区,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隋炀帝继位后,热衷于中西交通和贸易。公元607年,他委派户部侍郎(主管财政)裴矩专驻张掖,主管外贸事宜。公元609年3月,隋炀帝西巡,到了青海和甘肃,往返历时半年,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西巡皇帝。

  6月,隋炀帝到张掖郡,登焉支山,主持召开了盛大的国际贸易会。在张掖,隋炀帝见了高昌王和西域27国使者。为了庆贺这次西巡取得的丰硕成果,隋炀帝令各族王、使者都佩金玉,身披一件用毛制成的服饰,焚香奏乐,在道旁歌舞欢呼,依次参见。同时令武威、张掖两郡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前后数十里夹道欢迎。几十里路上,车马填咽,难以通行。这次以“显中国之威,示中国之盛”的贸易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耗资之巨,堪称史无前例。因为隋炀帝的重视和亲行,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新的荣光。从此隋朝在丝绸之路的张掖设立互市,并派驻特使宣传和招揽官私贸易。发展到唐代,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葱岭以西,西域各国向唐朝称臣纳贡的使者不绝于途。由于政治环境的安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唐代中前期,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甘肃成为全国经济最富的地区之一。农业、纺织业及黄金生产、水利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在全国都占重要的地位。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

  在“张掖盛会”的影响下,中亚西方更多的国家纷纷前来洛阳入贡于隋。隋炀帝在洛阳建国门外,特设招待蛮夷酋长、贡使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馆,以便朝贡贸易。四方馆的设置一直延续到了晚清。当时洛阳城中规模巨大的三个工商市场中以丰都市为最大,位于洛河南岸端门大街以东,周长8里,有12个通门,内有120行、3000多家店肆,四壁有400余店,货贿山积。大同市在洛河以南,端门大街以西,周凡4里,市开4门,邸141区、资货66行。通远市在洛河以北、迪河以东,濒临潜渠,周6里,是洛阳工商业最繁华的地区。蕃夷商贾汇聚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进行官私贸易,使洛阳成为国际贸易盛会的大市场。

  在南方,隋炀帝又开通了通济渠,加强南海、岭南一带与内地的商旅贸易,也为南方海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潜商旅,往来不绝”,“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潜,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隋朝短命而亡。它所奠定的对外交往的制度和规模都为唐朝所继承发展。唐朝也以重新贯通丝绸之路作为入手点。隋末的战乱和突厥的兴起,重新隔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为了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唐王朝发动了数以百计的战争,终于在显庆二年(657年)破灭西突厥。唐朝在突厥故地设立都护府和州县,将版图延伸入了中亚腹地。至高宗初年,唐已将“丝绸之路”各主干线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天山南路分设“四镇都督府,州三十四”。在天山北路西突厥故地置北庭都护府,建23个都督府、二州,并将伊州、西州、庭州并入陇右道,由朝廷派员直接管理。在此基础上,内地与西域等地的经济关系和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政治关系与军事关系日益增强。

  唐丝绸之路的贸易方式,以贡赐、边界互市的官方贸易为主,也积极开展广泛的民间贸易。众多的胡商不仅组织庞大的商队,进行长途贩运;而且涌入丝绸之路沿线的城镇组织社团或单独经营,或与当地汉族商人合伙经营。唐朝还在四方馆的基础上特设鸿护寺典客署招待蕃客贡使,并安置馆舍膳食等优厚待遇之事,鼓励朝贡贸易,以及互市或交市贸易。唐代“丝绸之路”因此走向了繁荣与兴盛。唐王朝的威望远播中亚、西亚地区。

  盛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主要国家有70多个,复杂的交通网络从东亚开始,延伸向四方。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可达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南路可达尼泊尔和印度;往东可到朝鲜半岛。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到达南亚诸国如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而至;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海各国。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丝路驼铃不绝,海上风帆竞发。

  商贸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各方面的交流。古代中国的文章典籍、科技发明和诗歌文学就是以贸易为先锋,以商路为载体四散传播的。

  唐代都城长安,由于国家的强盛和中外交往的繁密,达到了城市辉煌的顶点。它以宏大的规模、严谨的规划著称于欧亚大陆。从隋朝建立到唐朝前期的300年间,长安拥有100多万人口,面积达84平方公里,成为四方商旅往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为繁荣的大都市,成为当时世界性的贸易、文化中心。中外交流的繁盛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打下了世界烙印。来自西域各国、经丝绸之路东来的文化通过朝觑、宗教、商业以及民间市井生活方式融合传播,成为当时长安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热闹的城市中散发着浓郁的胡风胡韵:

  ……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毡腥脑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嗽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这首《法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长安的国际景象,展现了多元文化对唐长安城市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大量外商外客聚居长安,使长安成为了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和大熔炉。各种胡食,如胡饼、烧饼、抓饭、各种酒类等在内地流传起来。《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长安“贵人御撰,仅供胡食”,玄宗时,“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唐代长安驰名的胡麻饼成为饮食新宠。白居易曾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此外还有烧饼、五福饼、搭纳等。酒肆里的“三勒浆”(用摩勒、毗梨勒和河梨勒三种果实酿造的美酒,最早产于波斯,唐初传入长安)、葡萄酒、龙膏酒等代替了中国传统的水酒,成为豪客新欢。史向军:《唐长安的胡风胡韵》,载于《陕西档案》2005年2月。

  像长安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在唐朝还有很多。泉州、广州、明州、成都、扬州等等,比比皆是。我们再将目光投向南方的广州。由于广州海外航行与贸易的发展,使得广州的“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计其数;业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狮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大量的外国船舶远渡重洋到达广州,船上载满珍贵的宝物和香药,主要还是要换取中国的珍贵丝绸,也有许多不同国籍的外商及使者聚集广州。广州成为阿拉伯、波斯、南洋等地区来华和中国外贸商船的出入口,成为岭南首盛之地。当地的外侨聚居处称为“蕃坊”,远来的阿拉伯商人还兴建了存至今日的广州怀圣寺。唐末黄巢军队进入广州时,就杀害了城内的外商蕃客多达12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广州开始设置市舶使,管理进出口船舶,征收出入口税收,收购珍贵物品。市舶使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涉外税收机构。当时对外贸征收的税率正史没有记录,根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记载,当时税率大约是30%。随着唐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扬州、明州、泉州也逐渐成为市舶中心。中国因此成为了最早发展出完备的外贸管理制度的国家。

  广州的繁盛印证了中外海上交往的密切。在陕西省径阳县云阳镇发现的《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为我们证明了唐朝与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交流。碑文载主人公杨良瑶一生多次南北跋涉,东西奉使,但最为重要的一次外交出使活动,还是贞元初年他作为唐王朝的聘国使航海前往远在中东的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杨良瑶从长安到岭南,自南海舍陆登舟,航海出行,在一年内便完成了外交活动。其主要目的是用和平方式宣扬唐王朝的政治主张。贞元四年(788年)六月,杨良瑶因功被封为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唐代的大食国是中外交通史上重要的国家,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外交关系。天宝十年(741年)但逻斯战役后,基本划定了大唐、大食两国在中亚细亚地区的势力范围。之后双方经济贸易空前频繁。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八月大食国开始遣使节朝贡起,到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九月最后一次大食使节离唐回国,前后148年间进入唐都长安的大食使节便有39次之多。2005年碑文的发现证明了唐王朝派遣正式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的历史。杨良瑶一行不仅要远早于郑和的盛举,更证明了当时唐朝开放的胸襟和远航的能力。张世民:《杨良瑶: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载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