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4章 第一座毛泽东塑像修建始末

  杨涵舒

  曾几何时,神州大地到处能见毛泽东的塑像。这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如今,这些塑像大部分被拆除了;尚剩的在岁月风雨的洗刷下,其光彩与当年也不能同日而语。

  据回忆,“文革”开始后,全国掀起的修建毛泽东塑像的热潮是由清华大学的红卫兵引起的。《中国新闻周刊》发表的《第一座毛主席塑像修建始末》一文,介绍了此事的经过,现摘录如下——

  “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一九一五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梁实秋曾经这样描述它早年的风貌。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一九一一年初,校门建成,其大拱门的两侧各嵌两根西式立柱,门楣上刻有清末要臣那桐的手迹“清华同”。古典优雅的校门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标志。一九三三年清华大学扩建,修了西校门,原校门便成为了“二校门”。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下午,伴随着“只准左派造反,不许右派翻天”的口号和“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的歌声,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古典西洋砖石结构大门,在锤子的敲击下,在汽车拉绳的拖曳下轰然倒塌,“二校门”周围的大字报则在被撕毁后付之一炬。清华大学出版杜出版的《清华大学九十年》对此记述:“清华大学红卫兵总部纠集十一所中学的红卫兵来校搞红色恐怖,撕毁所有大字报(其中有批判刘少奇的大字报),推倒‘象征封资修’的二校门。后被称为‘八二四’事件。”

  当时的电子系研究生、后来加入清华大学红卫兵组织“四一四派”的陈弘毅说:“在刘菊芬和贺鹏飞的带领下,上千名红卫兵冲进清华同,拉倒了‘二校门’。他们把一些校、院系领导和‘黑帮’拉出去游街,拉倒‘二校门’后就押着他们拆,拆完了搬砖。当时主要是中学的年纪比较轻的红卫兵,他们自己也干。”

  处在被押之列,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胡健对此有着惨痛的记忆:“那些造反的人,用皮带抽打着被抓去的干部拆墙背砖。背砖不是量力而行,而是给多少,就得背多少。因为背不动,倒在地上,拉起来用棍子、皮带疯狂地抽打,背不动也得背。一直折腾到凌晨以后,累得人们骨头快要散架了,许多同志累得走不动了。每个人都被他们打了。”

  “这是清华无政府状态的开始。”时隔四十余年后,旁观了“八二四”事件的清华大学教授陈弘毅这样总结。

  一九六七年初,在一次开会时,清华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组副主任程国英提出了一个主张:“二校门”被拆后,显得空空荡荡,是否可以在那里立一座毛主席塑像?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当时实际控制学校的红卫兵组织“井冈山兵团”(简称“团派”)的支持。

  雕像筹备组很快成立起来,包括美术教研组教研室主任、雕塑家宋泊,青年教师郭德巷和宋泊的夫人徐沛贞。“团派”派来的高鲁冀担任负责人。

  做塑像首先需要设计稿,年过半百的宋泊尽管在雕塑方面已经颇有经验,仍不敢贸然动手。已经被划成“右派”的他早就挨过清华附中“造反派”们的打,对雕像蕴含的政治风险也心中有数,加之时间紧迫,筹备组很快在北京雕塑玉器工厂选定了叶毓璋做的一座九十多厘米高的毛主席全身像设计稿,并得到了“团派”负责人的同意。

  设计稿拿回来后,光是放大就用了一个多月。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的雕塑家张松鹤也在后来加入。“因为张松鹤是党员,给毛主席像塑脸的任务就交给他,宋泊和我负责做身体和衣纹。”

  这座塑像不同于以前的空心塑像,而是采用钢筋水泥进行了实心的灌注,这项工程是由清华大学土木系自行完成的,“自己舂水泥、用的是麻花钢,(塑像)腿上的粗钢筋一根挨着一根排得密密麻麻!”郭德巷说。

  一九六七年五月四日,在清华大学“二校门”的原址上,全国第一座大型毛泽东塑像正式落成。

  一九六七年五月五日的《人民日报》记载了全国第一座毛主席塑像落成时的“盛况”。

  “团派”还专门在塑像旁装起了当时罕见的钠灯,四面照得通明。取代了“二校门”的毛主席像成了新的景点。因为毛主席像的高度远远超过原来的“二校门”,人们需要退到几十米外才能够看到全景。各地为造毛主席像,前来参观取经的也络绎不绝。“团派”特地抽出专门人手,负责把雕像组从放大到浇注整个过程编成一套材料,以供来访者索取。郭德还记得:“北大西门、二炮司令部都用了我们的模子。有的外省市干脆开汽车来到学校,请我们翻模好再用汽车拉回去制成成品。”

  林彪的“四个伟大”题词刊登在一九六七年五月一日当天的《人民日报》上,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月四日该题词手迹就迅速出现在清华大学的毛泽东塑像底座上,这种“完美”的组合形式也被许多地方在塑像时效仿。一九六七年“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后,该手迹被清除。

  毛主席塑像和毛主席像章、红宝书一道,成为了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在那个年月,人们对领袖的热爱之情难以抑制。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韶山火车站、海军大院……从南至北,毛泽东塑像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由于校内的红卫兵派别互相对立,北京大学甚至先后在北大西门和图书馆处建起了两座毛泽东塑像。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座毛泽东塑像一模一样,相对挥手,隔街相望。

  在上海,工总司、同济东方红、上体司、红三司、外语学院革造部、红卫兵新复旦师、新师大师等十七个红卫兵组织听到清华大学塑毛主席像的消息后,提出了《关于铸造巨型毛主席立像的联合倡议》。尽管巨型立像没有造成,但各大学都纷纷建起了毛泽东塑像。

  同济大学“东方红兵团”修建的毛泽东塑像高七点一米,加上底座三米,总高度达十点一米,且底座上和清华大学一样刻有林彪题词“四个伟大”。

  复旦大学红卫兵“新复旦师”则在修建毛泽东塑像时独创了一套完整的“三数模式”:像高七点一米,加上五点一六米的底座,分别纪念中国共产党在七月一日诞生和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五一六通知”——即“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而七点一加上五点一六,正好是十二点二六,又是毛泽东的诞生日。这套“三数模式”也被许多地方在修建毛主席像时仿效。

  没有人能统计清楚,“文革”期间全国党政机关、学校、城市公共设施,包括村庄在内,到底曾立起了多少座毛泽东塑像。一九八〇年七月三十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指出: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过去挂得太多,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限度。文件发出的当天,人民大会堂前悬挂的巨幅毛泽东画像被两辆吊车取下。

  尽管《指示》中主要讲到的是画像,但一些地方的毛泽东塑像也开始被拆除。三个多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在十一月六日发出《关于毛泽东同志塑像问题的通知》称:对已建成的钢筋水泥塑像或其他坚固塑像,没有必要一下子全部毁除。现在有一些地方为了塑像问题引起了争端,中央希望,凡在有争议的地方,一般不要拆毁。

  到了二〇〇八年,包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内,北京的高校中还有七座毛泽东塑像伫立,其余则已拆除,清华大学也不例外。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六日,清华大学校方先在清华主楼大厅挂起了直径两米的圆形毛泽东青铜浮雕像,宣布“以代替目前已局部破损的位于‘二校门’位置的旧塑像”。三天后,曾轰动一时的第一座毛泽东塑像一夜间消失了。

  “文革”时期,北京一九五八年第一次文物普查中保存下来的六千八百四十三处文物,有四千九百二十二处被毁,其中大部分毁于一九六五年的八九月间,清华大学“二校门”也是其中之一。

  一九九〇年一月三十一日,二十六个清华大学各地校友会发出了一份《关于赞助重建二校门的倡议》,提议由校友捐款,在原址重建。一九九一年清华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日前夕,重新修建“二校门”。由于没有准确的原建筑图,现在的“二校门”是根据照片复原而成。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