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毛彦文女士和她的《往事》

  ◎柏 书

  编者按:

  二十世纪中国妇女解放的代表人物、著名教育慈善家毛彦文女士的百年人生自传《往事》,新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当今读者研究上世纪历史增添了一份新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作者日前采访了参与《往事》编辑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罗家伦的长女罗久芳及其堂妹罗久蓉,应本刊邀请特撰写此文,以便读者了解毛彦文女士及其写作、出版《往事》的一些情况。

  一帧旧照引出大陆版《往事》

  《往事》是熊希龄夫人毛彦文女士的亲笔自传,一九八九年由作者在台湾自印,书中纪录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

  台湾版《往事》因系限量印制,且只送不卖,故只在亲友圈内流传,除了少数学者,海内外知道的人并不太多,对它的作者自然也相对陌生。

  《往事》作者毛彦文一九三五年与前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香山慈幼院创办人熊希龄先生联姻,曾经跌破许多人的眼镜。而她与“五四”才子吴宓之间一段若有似无的感情纠葛,无论是当时或后来,都曾招来无数揣测与物议。然而毛彦文绝非甘作男性附庸者流,她受过高等教育,到美国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在民国初年,即使是男性,这样的条件都可算是精英中的精英,更何况还是一名女性呢。她的个性刚中带柔,富于情感。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代,充分展现了“五四”一代妇女摆脱封建束缚、争取独立自主背后的复杂风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熊氏遽归道山之后,她主持香山慈幼院,奔走大江南北,一肩挑起抚孤济贫的社会责任,终能不负熊氏生前所托,并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往事》从一九八九年作者自印到二○○七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重新出版,十八年时间倏尔已逝。《往事》此番跨越台湾海峡到大陆和读者见面,旅居美国西雅图的罗久芳女士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执行编辑高艳华女士扮演关键角色。

  罗久芳是罗家伦先生的长女,父母亲与熊希龄、毛彦文两位都有很深的渊源,母亲张维桢与毛彦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学同学起,维系了近七八十年的情谊,相隔两地的时候,两人通常保持每月一信往返的纪录,直到一九九八年张维桢过世为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罗久芳也以晚辈身份加入通信行列,经常为毛彦文传递一些海外亲友的信息。

  二○○六年一月,罗久芳编写的《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高艳华为该书选择旧照片时,注意到一张罗母张维桢与三位吴兴湖郡女校同学合影人名中的“毛彦文”。在得知《往事》背后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后,她想到如果能将《往事》在大陆出版,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罗久芳也认为,《往事》确是一本文笔流畅、有血有泪的回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的史料价值,更在于书中纪录了“一位不平凡和许多人敬爱难忘的女性”的一生。于是罗久芳女士和高艳华女士开始了又一次愉快的合作。在《往事》的编辑出版过程中,高艳华女士和罗久芳、罗久蓉女士之间的围绕《往事》修改讨论的电子邮件,竟达近千封之多。

  《往事》的往事

  《往事》最早的催生者,是一生鼓吹大家写自传的胡适之先生。《往事》作者在“自序”中追忆,当年是胡适先生建议毛彦文应该写自传了,她马上问胡适“我的自传写给谁看?”胡适答曰:“给我看。”然而这句话真正发生效力,促使让她下定决心“写自己认为值得留下的已往事迹。”已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一九八七年八月九日,毛彦文在给好友张维桢的书信中,首次提到她在撰写回忆录:“在这没有跟你写信的三个月中,勉强把《往事》于七月间写完,约有六、七万字。一九八七年七月,完成初稿。”根据《往事》“自序”,毛彦文从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二日起开始提笔写自传。第一年因为“集会频繁、家事琐屑、及人来人往”,写作时断时续。一九八六年,亲友访客不断,成天忙于送往迎来,无暇伏案。一九八七年,她自觉体力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目力益差,写字困难。加以世事纷扰,忧心忡忡”,不忍再写,遂于“是年八月间搁笔”。

  搁笔之后,毛彦文原本寄望于江山毛子水先生大力斧正,可是毛公九五高龄,精力日衰,稿子送去后,久久不见回来,她不忍催促。一九八九年初,正犹豫间,罗久芳在英国留学的堂妹罗久蓉返台,乃利用一个多月的假期时间,助其整理文稿,尽量保留文稿的原貌,呈现作者的精神。罗久蓉日以继夜,废寝忘食,顾不上照顾自己和家人地劳作,为毛彦文完成了所有的编辑校订工作。这使毛彦文激动不已,在给好友老同学张维桢信中,一再说,久蓉真是个讲信用的难得的好青年。一九八九年二月,《往事》作者自印本出版。

  一九八九年《往事》手稿在台北付梓时,毛彦文仍无意公诸于世,如她两年前给张维桢信上所书:“《往事》所写都是我自己私事,不愿让不相干的人看了作为茶余酒后的gossip。所以拟于我物化后再予少数亲友作纪念。”因此,最初只打算印一百本,后来印刷厂老板告诉她,印一百本和印三百本的价格相去无几,她考虑之后,决定印三百本,这时她已年过九十。

  不知是否因为岁月抚平了心中的折痕,渐渐的,她似乎不再那么在意人们对她的看法,也放下了百年后始将《往事》分赠亲友的坚持。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大陆学者沈卫威偕友人前往台北内湖寓所访问她。临别前,她让女工拿出两本《往事》,分赠两位访客,并应沈要求,签上“毛彦文”三个颤抖的字。是年十月三日,她病逝台北。

  “有性格、风采过人、令人钦佩的长者”

  在罗久芳心目中,“毛姨”始终是一位“有性格、风采过人、令人钦佩的长者。”这从《往事》一书中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来印证。

  以婚姻为例,在毛彦文成长的时代,冲破婚姻网罗非常不易,需要一点胆识和勇气。十六岁那年,毛彦文反抗父亲一手包办的婚姻,演出一场轰动江山县城的逃婚记。消息很快传遍全浙江省,尽管流言纷飞,但她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婚姻史上少数敢于挺身冲撞传统婚姻的代表人物。书中有关这方面的描写很是生动而翔实。

  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时,两人年纪相差三十多岁,这段老少恋的曲折经过,由当事人笔下娓娓道来,加上当年记者对婚礼现场妙语如花的报道,读之令人莞尔。其中毛彦文婚后对待熊家财产的态度,则让人对她刮目相看。原来熊希龄在朱其慧夫人去世后,即将全部资产交给香山慈幼院董事会管理,每月只留二百元生活费。婚后董事会代表单独与毛姨谈话,转达董事会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熊氏当年是在没有家累负担的情况下,把所有产业捐出办幼儿教育,现在他重组家庭,董事会拟把先前捐出的产业,归还一半,作为新家庭的开支。但毛彦文毫不犹豫地婉谢了董事会的好意,她说她是学生出身,不是阔小姐,“秉三先生”(熊希龄字秉三)能过的日子,她也能过,勿把已经捐出去的产业,因为她的缘故而有所改变。熊希龄得知她如此回答,非常高兴,说“我没有看错人,你没有给我丢脸!”最后董事会议决,每月给他们夫妇八百元生活费。

  除此以外,读者从熊希龄当年追求毛彦文所写的诗句,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一个为儿童慈善事业无私奉献的高贵情操上。熊希龄给毛彦文的诗句“教育生涯同偕老,幼幼及人之幼,更不独家庭浓厚,五百婴儿勤护念,为摇篮在在需慈母,……”至今读来,仍令人无限钦仰,为之低回不已。

  《往事》就如同近代史的一幅缩影,通过作者耄耋之年所作回忆,上一个世纪许多教育前辈、文化名人的音容形貌都鲜活生动地出现在作品中,将那个时代历历如绘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除了胡适、张伯苓、章士钊、陈寅恪、苏雪林、陶行知、陈衡哲、许地山、吴贻芳外,历史人物的后代秋瑾的女儿、章太炎的女儿等也在书中穿梭。熊希龄先生的墨宝和百幅珍贵照片更是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

  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

  一九六八年十月号的《传记文学》杂志刊载了萧公权先生一篇文章,文曰:

  雨僧早年由“父母之命”跟他的表妹陈女士结婚。她是贤妻良母型的旧式妇女,而且知书识字,无愧大家闺秀。但雨僧倾心于一位留学于美国的“海伦”女士,断然与发妻决裂,独居清华园“工字厅”后进的教员宿舍(这便是《吴宓诗集》中所提到的“空轩”)。他不满意于陈女士的理由是“彼此的不相了解,便不能有真纯的爱情。继续同居,等于继续侮慢双方的人格。”我曾婉言劝解,他始终坚持他的“立场”。

  关于吴宓先生追求我的事,不知内情的人都责我寡情,而且不了解为何吴君对我如此热情而我无动于衷,半世纪以来,备受责骂与误解。

  萧公权先生系我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研究中国问题时的同事,但他的了解与一般人所知道的一样,并非实情。

  吴宓先生,字雨僧、或雨生,于民国前一年春间,考取北京的清华学堂(此校以美国退还我国庚子赔款而设立,原为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年龄大约在十四至十六七岁之间)。与吴同时被录取的有一位朱君毅先生,长吴两岁(朱报名时少报两岁),吴朱二人在清华同用一书桌,同学六年之久,直到分发留美时方分手,吴在哈佛大学专攻西洋文学,朱先去约翰霍浦金斯大学读二年,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专攻教育。

  吴、朱二人交情至笃,彼此事事公开。朱三岁丧母,自幼由其祖母抚养长大,有一表妹(姑母的女儿,小朱四岁)寄住其家。均为祖母所钟爱,两人朝夕相依,十分亲爱,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当朱肄业清华时,其表妹正上小学,常写信寄与朱,朱每次阅后即予吴阅,如此五六年之久。那女孩从不通的文字渐渐地写成通顺的信,均为吴所阅读无遗,因之他对她的印象很深,常私自羡慕朱有这样一位表妹。后来该女孩取了“海伦”为英文名。

  民国七年初夏,海伦在浙江吴兴湖郡女校肄业时,接朱君毅由美来信,内附一封吴君与他的信,系托朱函请海伦代为相亲。

  吴在清华求学时,常在《清华月刊》(是否此名,记不清)发表文章或诗词,其同学中有陈君其人(忘其名,好像陈君留美期间因精神失常去世)。陈君有姊名陈心一,毕业于省立杭州女子师范本科,陈女士常读吴的作品,至为钦佩,事为其弟所知,因之向吴介绍其姊心一,吴自认其貌不扬,不易吸引女性,一旦有女子对其向往,不胜沾沾自喜,但一在美国,一在杭州,从未谋面,于是写信与朱,要海伦去陈家实地考察,这予海伦出了难题。

  是年海伦乘暑假之便,特去杭州访问陈女士,这是她们初次见面。陈家似乎预知有客来访,招待甚殷,事后海伦把她对心一的印象,函告朱君毅,略谓:“不知吴君选择对象的条件为何?陈女士系一旧式女子,做贤妻良母最为合适。皮肤稍黑,但不难看,中文清通,西文从未学过,性情似很温柔。倘吴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贤内助,陈女士似很适当,如果想娶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则应另行选择。”朱接海伦复信后即将原信寄与吴,不久,吴、陈宣告越洋订婚。

  吴君留学美国四年,在他回国那年(大约是民国九、十年之间)夏天,即在上海与陈女士结婚。他未抵达上海前,吴、陈两家已忙于筹备喜事,吴抵沪不数日便举行婚礼。婚后新夫妇在南京定居,因吴那时应东南大学之聘为该校教授。

  吴、陈结婚后,最初几年似乎尚平静无事,吴偶尔对夫人有不满的表示,陈女士却能多方忍耐,委曲求全,但逐渐的两人感情恶化,终于在民国十七年正式仳离。在闹离婚过程中,吴曾函告海伦,海伦极端反对,竭力劝阻,她认为陈女士实为吴的最适当配偶,因吴有我国旧时文人的习气,易发不合理的脾气,陈女士常逆来顺受,不与计较,这是新式女子所做不到的。

  吴脑中似乎有一幻想的女子,这个女子要像他一样中英文俱佳;又要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能与他唱和诗词,还要善于词令;能在他的朋友、同事间周旋;能在他们当中谈古说今。这些都不是陈女士所专长,所以他们的婚姻终于破裂。这是双方的不幸,可是吴应负全责,如果说他们是错误的结合,这个错误是吴一手造成的。

  民国六年春,朱君毅正式向海伦求婚,同时函恳其父向海伦父母提亲事,几经波折,终于取得两方家长同意而正式订婚。是年夏,朱赴美留学,于民国十二年夏间回国,与吴同在南京东南大学执教。

  海伦于民国九年春考取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夏间由杭州北上路过南京时,方第一次与吴见面(那时北上必须在下关渡江乘津浦路火车)。迨朱回国后,海伦由北京女高师转学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民国十三年六月初,朱因移情别恋忽向海伦提出解除婚约的要求,当时南京教育界为之哗然。吴对朱此举大不以为然,曾一度试行调解失败。

  上文曾提及吴心目中有一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不幸他离婚后将这种理想错放在海伦身上,想系他往时看过太多海伦少时与朱君毅的信,以至发生憧憬。其实吴并不了解海伦,他们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海伦平凡而有个性,对于中英文学一无根基,且尝过失恋苦果,对于男人失去信心,纵令吴与海伦勉强结合,也许不会幸福,说不定会再闹仳离。海伦绝不能和陈女士那样对吴百般顺从,故自吴、陈离婚以来,海伦不断地设法劝两方复合,因海伦始终认为只有陈心一能容忍吴的任性取闹,惜终未成功。

  自海伦与朱解除婚约后,她想尽办法,避免与朱有关的事或人接触,这是心理上一种无法解说的情绪。吴为朱之挚友,如何能令海伦接受他的追求?尤其令海伦不能忍受的,是吴几乎每次致海伦信中都要叙述自某年起,从朱处读到她的信及渐萌幻想等等,这不是更令海伦发生反感吗?

  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而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备加关切,不仅负担她及他们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陈女士。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十余年前海伦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中国大陆问题研究时,曾看到一本由香港美国领事馆翻译成英文的大陆杂志(忘其名),登载许多在大陆有名学者的坦白书。内有吴的一篇,大意说:他教莎士比亚戏剧,一向用纯文学的观点教,现在知道是错了,应该用马克思观点教才正确。当时海伦气得为之发指!人间何世,文人竟被侮辱以至如此!吴君的痛苦,可想而知。

  传闻吴君已于数年前逝世,一代学者,默默以没,悲夫!

  彦文(海伦)

  书于1970年11月

  萧公权复信释文

  彦文夫人赐鉴:久违

  德范,时切敬念。近维

  兴居叶吉为颂为慰。日前奉读五月六日

  惠书并承示“有关君恪平生事迹的纪录”暨“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吴宓往事一文是否可由公权寄交《传记文学》刊出,请示知,谨当遵办)。尊著两文均一一拜诵。文中叙录各事多远在三十余年之前。今日回思,真不禁有沧海桑田之感矣。忆公权昔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时。闻人言陈心一女士系吴雨僧先生之表妹,其婚姻乃经父母之命而结缔者,与尊文所记有异,想公权所知乃出传闻之误。当时未曾向雨僧先生询明究竟也。偶检旧箧,见前抄存秉公乙亥所作之词二阙,尊处当存有原件。姑录上备览,幸不责我唐突否。专此敬颂

  旅祉

  萧公权谨启

  1971年5月15日内子附候■

  (《往事》 毛彦文著 罗久芳 罗久蓉校订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1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