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在厄运面前

  ◎翁义钦

  走进波恩贝多芬故居,参观各种展品,最令人心酸的,莫过于目睹那几样助听器了。那是机械师梅尔策尔应贝多芬的要求于一八一三年为他制作的。

  这样的展品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位乐坛巨人的耳疾,想到他的坎坷的命运。

  贝多芬的耳疾,在有关他的传记著作中,多有涉及。而《贝多芬》一书,则是以传记小说的形式,更为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贝多芬的人生发展轨迹,其中也包括他那不幸的遭遇。

  贝多芬发现耳疾,是在一七九六年。这本书是这样描述的:

  “一天清晨,当贝多芬醒来时,他听到一种轻微的、低沉的嗡嗡声。听起来像是急雨,可天空却是一片澄蓝。难道邻居家失火了?他从床上跳起奔到窗前,但是看不到烟火,大街呈现出通常的宁静景象。”

  他很快意识到这“可怖的声音”并非来自外界,而是在自己的耳朵里。

  此时,贝多芬的音乐生涯正处在“辉煌的上升线”上,乐思连连涌来,一部作品刚一结束,另一部作品又已开始,有时甚至同时写作两三部作品。他多么渴望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啊!而他所从事的事业又是与敏锐的听觉须臾不可分离的,对他来说,双耳失聪,实在是“无法想象的可怕”。他迫切希望听觉能够恢复;但是,事与愿违,他的耳疾却日益恶化,使他从“最好的状态掷进最坏的境地”。

  他的精神状态已濒临崩溃。他茫然、沮丧、绝望,以至于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并且在三十二岁那年就写下了遗嘱。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走上绝路,这是由于为音乐事业献身的执著精神支撑着他。他曾说,唯一能留住他的是艺术。正是音乐艺术驱散了那些阴郁的念头,使他从绝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这在本书中也有明白的表述:“在他的内心之中有多少未生的作品在沉睡!它们都要来到这个世界,”在它们没有问世之前,他是不能撒手而去的。

  正是凭借这样的执著精神,他没有在厄运面前低头。那掷地有声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让它毁灭我”的强音压倒了一切,使他度过了阴霾、窒息的岁月。他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在音乐园地上辛苦跋涉,为人们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动人心魄的乐曲,留下了永恒的欢乐。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部分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这个称做贝多芬的人是怎样承受他的命运呵!换另一个人早就崩溃了,可他巍然挺立。他在内心深处谛听声音,创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他追求、关注、忍耐,贡献出一切,他就这样穿越人生,他是一个征服者,一个胜利者!

  这是对贝多芬在厄运面前振作精神、奋力进取的极好的概括和由衷的赞美。

  读完传记小说《贝多芬》,我们会更深切地意识到贝多芬的一生是一部大书,它留给世人的是许许多多的回味和启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一封信中说过这样的话:“贝多芬给你的感受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诚哉斯言!■

  (《贝多芬》,费里克斯·胡赫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