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节 刘帮主的滑铁卢

  公元221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称帝的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曰汉。后世之人为区别前面的两个汉王朝(西汉、东汉),称之为蜀汉。

  刘备是四月称帝的,七月即大举伐吴,此时距关羽身亡一年半。刘备伐吴的旗号,是为关羽复仇。当然,这只是外交辞令和鼓动口号。仅仅为死去一年半的二弟,带四五万人马去打一仗,对刘枭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刘备伐吴的动机,有一个说法是,刘备吃柿子,专捡软的捏。这个观点以吕思勉先生为代表,认为北方的曹魏太过强大,啃不动,只好打孙权的算盘。用这个说法来解释刘备的伐吴,未免小看刘备,刘备毕竟不是街头打架的小混混。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是荆州对刘备集团的生存、发展实在是太重要,非夺回不可。

  为什么荆州非夺回不可?我们还是回到地缘上来。

  襄樊之战后,孙权的军队不仅占领了荆州的中、南部,还西进到益州巴东郡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完全封锁了长江三峡。益州这个囚笼的唯一出口被敌人堵死。且不去谈《隆中对》中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远大理想,现实的情况是,刘备集团被关在囚笼中,进不可攻,退无可守,只有坐等灭亡。

  如果换了别人,比如刘璋,也可能会听天由命,关起门来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可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最能打败仗的人,刘备最不害怕的就是失败。大不了,打不赢退回益州,再作打算。毕竟,汉中已经到手,内政已经稳固,孙权一时还无力占领益州,曹丕也不会让孙权占领益州。

  此时的刘备已经六十一岁,黄土已经埋到了脖子上,感到喘不过气来了。哪怕为子孙计,也会焕发出生命的回光返照,放手一搏。不怕鱼死,不惜网破。

  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猇亭大败之后,吴军追至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即不再进逼(因为曹魏已在东方集结军队),证明我为刘备复原的心理活动是有道理的。

  刘备准备伐吴时,国内有不少重量级的人反对,比如赵云、刘巴、费诗等。有的历史学者便说,刘备东征,一意孤行。

  刘备真的是一意孤行吗?

  刘备的“一意孤行”,我看是“两意双行”。这个“两意”,一是打开囚笼的缺口;二是为儿孙做最后一次努力。

  刘备的“一意孤行”,倒是印证了七年后诸葛亮在他的《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不伐贼(指曹魏帝国),王业亦亡。”只是当时的刘备没有如此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已。

  当赵云等一班老将、重臣唾沫横飞、慷慨激昂地在朝议中大唱反调时,可能刘备真想扇他们一个耳光:“不伐吴,王业亦亡!”你们懂个屁啊,坐在这里是死,干他一票也是死。与其坐以待毙,何如铤而走险?这一仗打下去,就算不能卫国,保家总还是可能的嘛?!

  最让历史学者不解的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伐吴。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这些学者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是因为他们给自己的思维下了一个套:刘备伐吴大败输亏,是错误的。诸葛亮则是一贯正确的。一贯正确、知前五百年知后五百年的诸葛亮,恰恰这次不事先纠正刘备的错误,不阻止刘备东征,当然是令人不解的。

  什么叫画地为牢?可能就是指这种给自己思维下套的情况。

  根据我的理解,诸葛亮不劝阻刘备伐吴,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诸葛亮是不赞成刘备伐吴的。虽然诸葛亮不赞成,却不去阻止,诸葛亮不阻止自有他的理由。此时刘备已到暮年,来日无多,对诸葛亮来说,最高权力的大饼马上就要从天而降。多少年都忍过来了,随刘备怎么折腾,诸葛亮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去批刘备的龙鳞。诸葛亮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刘备归天,自己掌权。即使刘备错了,等自己掌权后再去纠正。

  《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刘备大败,退还白帝城之后,诸葛亮发了一通感慨。诸葛亮说,只有法正才能阻止刘备东征,即使法正不能制止刘备东征,也不至于如此大败输亏。言下之意是说,俺诸葛亮人微言轻,是阻止不了的。言下之意是说,我老诸葛不出面阻止,也没有责任,反正我阻止不了。

  诸葛亮这个老滑头,不仅很会做人,也很会说话,恰如其分地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但不推给别人,说只有法正才能阻止刘备,但法正已死,当然也就没有责任。

  第二种可能,诸葛亮是赞同刘备伐吴的,至少是部分地、勉强地赞成。在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考量上,诸葛亮与刘备应该是一致的,这体现在他们共同制定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也赞成刘备伐吴,只是不吭声。为什么不吭声呢?如果诸葛亮公开赞成刘备伐吴,万一失败了,那是要和刘备一起承担政治责任的,这对自己日后掌权大大地不利。再者,刘备来日无多,胜了,胜利果实最后由诸葛亮享有,败了没他诸葛亮的责任。诸葛亮的确很聪明。当然,也很狡猾。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突然间形势逆转如此之快,没想到刘备会败得如此之惨。如果诸葛亮预料到刘备兵败如山倒,肯定会及时派兵来接应刘备。

  诸葛亮不派兵接应刘备,也可以做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后方的形势也不稳定。比如诸葛亮的政敌黄元,即随之举兵造反。

  为什么刘备会败,而且败得如此之惨?

  历史学者也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无外乎三个原因:刘备一意孤行,孙权有备无患,陆逊指挥如神。

  刘备在决策上的“一意孤行”,上文已经做了分析。

  孙权的有备无患,的确是实实在在。政治上,孙权已投降曹魏,公元221年十一月被曹丕封为吴王。即使曹丕不帮他,孙权暂时也不会两面受敌,两头作战。孙权还把他的大本营搬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政治和军事中心前移,实际上处于战役的二线。孙权已向所有人表明了决心:你老刘绝对越不过此线。

  在充分的政治和军事准备下,孙权用人得当,让儒将陆逊当前敌总指挥。陆逊神闲气定,进退有方,动静自如;与刘备的急躁毛糙、进退失据、方寸大乱,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夷陵之战中刘备使用的战术,受到后世之人的许多诟病。比如说,刘备不水陆并进,反而舍舟就步;连营七百里且依山扎营,以致被陆逊火攻,等等。

  依山扎营,被陆逊火攻,刘备这个用火攻的老手马失前蹄,确实是说不过去的。

  至于说刘备如果水陆并进,定能大获全胜,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公元221年的刘备哪来像样的水军?

  公元214年,诸葛亮、赵云从荆州溯江西上,与刘备合围成都的时候,当然带了一些荆州水军入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荆州的水军主力和主力战舰留给了关羽,在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丧失殆尽。

  刘备入蜀以后,一直忙于陆战,没有必要也没有财力建立一支具有强大战力的水军,还谈什么水陆并进呢?

  说刘备“连营七百里”也不应该,分散了兵力。这个说法我看也值得商榷。

  依我看,“连营七百里”的“营”是指从巴蜀至前线后勤补给线上的驿站,并不是每“营”都驻扎大量的军队从而分散了兵力。这个“连营七百里”的说法,可能出自《三国志·文帝纪》,说是当时曹丕听说刘备东征,“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夷陵之战的细节,《三国志》刘备本传里语焉不详,在《三国志·陆逊传》有较详尽的记述:“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

  从陈寿这段话的用词来看,结合古代汉语的词法,“立屯”与“立营”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屯”是驻扎军队之所,但不一定现时驻有军队。“立营”(扎营)是指军队到了某个地方,扎寨停留,“立营”里的“营”肯定驻有军队。

  《三国志·陆逊传》说刘备从后方至前线立数十“屯”,而不是立数十“营”;吴班则在吴军阵前“立营”挑战。“屯”和“营”的含义自是分明得很,“连营七百里”的“营”,其实是“屯”。也就是说,刘备并未把四万征吴大军分散驻扎在沿途的几十个“营”里。

  当然,为了维护漫长的补给线,在沿途的各个屯里留守少数军人,做保卫、指挥、管理、调度之用,是合乎情理的。

  同样合乎情理的是,刘备的主力驻扎在夷道县(今湖北省枝城市)的猇亭,也就在夷陵这个地方与陆逊相持不下。决战的地点,则在猇亭。

  如果刘备的主力不在猇亭,那就不叫决战;刘备的死亡士兵也谈不上“万数”、“塞江而下”。如果刘备的主力不在猇亭而分散在沿途个军营中,刘备败退时,沿途的各“营”里的驻军就会节节抵抗,刘备不至于落荒而逃,一逃就是几百里。讨论问题,还是要回到常理上来。

  《三国志·陆逊传》又说:“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铠甲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刘备猇亭崩溃之后,亲自登上马鞍山(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想收集溃散兵卒。陆逊四面围定,刘备再次溃败。刘备乘着夜色,连夜逃跑,靠驿站管理人员拾来散落地上的铠甲,在隘口焚烧,阻挡追兵,才侥幸逃入白帝城。

  这段记述也说明,刘备沿途建立的“屯”,应该是供运夫和驿站管理人员使用的兵站,并不是驻扎许多军队的“营”。拾捡铠甲焚烧的是“驿人”而不是兵士,说明沿途这些“营”里并没有多少部队。

  根据上面几段文字的分析,说刘备因沿途分散主力而导致大败,显然是说不过去的。除了依山扎营造成被火攻以外,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战术谈不上别的原则性错误。

  关键的还是实力对比,包括人才资源。打仗打什么?两分军事,三分政治,五分经济,如此而已。

  就刘备的战术水平而言,很明显,他的军事素养和心理素质,远远不如陆逊。

  刘备的惨败,除了实力对比、战术水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刘备的年龄。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时的刘备,已经六十二岁,次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据相关史料记载,夷陵之战后,刘备退至白帝城,即患上胃肠炎,随后病情逐渐加重,并累及多个器官,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生命终末期的老年人的大脑皮层萎缩,思维、判断的能力下降,意志退化。大脑皮层下比较原始的中枢,由于失去皮层高级中枢的抑制、协调,反而活跃起来,表现为情感、行为的易冲动,盲目、急躁、拒绝忠言、精神亢奋与意志消沉交替出现,等等。

  面对晚生后辈、白面书生陆逊,两鬓染霜、形容枯槁的老头子刘备既无办法,也无章法。年老的悲哀在刘备的行为中表露无遗。

  公元222年的陆逊,年39岁,正值壮年。知识、经验、智慧已经成熟,生命的张力达到顶峰,又受到主人孙权的高度信任。假如决定这场战役胜负的所有别的因素都相同,想想看,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与一个生命力勃发的壮年人对决,无论是智力对决还是体力对决,将是如何的一个结局?

  刘备除了欺负刘璋这个老实人,除了战胜孤立无援的夏侯渊以外,几乎一辈子都在打败仗。但是,在大混乱的年代,在军阀混战的时期,一路败下来,竟然“败”出一个国家,“败”出一片天地,“败”出一份基业,也算是敢败者,能败者,善败者。

  公元222年,刘备以他血本无归的一次惨败——夷陵之战,为他悲壮的一生画上一个惨淡的句号。

  说刘备的一生是悲壮的,其“壮”在于,靠撞大运,靠坑蒙拐骗,靠死缠烂打,建立了一个名号如雷贯耳的政权。其悲在于,在他生前,刘备就知道,他的这个政权,是为灭亡而建立的。因为这个政权的基础,就是运气加地缘加骗人的政治口号。

  所以,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他要打,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他要打;正如此后的一次一次的莫名其妙的北伐,刘备实质上的继承者诸葛亮也要打一样。刘备不仅要打,而且打得自有他的道理。胜负成败,那是另一回事,另一个主题。

  世人都以为,打仗是为了胜利,为了成功。其实,历史上的有些战争、战役、战斗,开打的目的不在于成败得失。有的时候,打的就是一口气,或者为了一个女人,或者为了一个空洞的口号。更有甚者,有的仗仅仅是为灭亡的恐惧而打,比如刘备的夷陵之战,比如诸葛亮的北伐。

  奇怪么?在后人看来,的确奇怪。在当时的当事人看来,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也没有必要替古人担心。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益州这个难民营又换了总管。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