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节 北伐干什么

  夷陵之战(221—222)大败之后,刘备气恨交加,一病不起,于公元223年告别这个对曹操来说是精彩的、对他来说是无奈的世界。

  先主去世后,诸葛亮、李严辅政,诸葛亮成了蜀汉帝国实际上的摄政王(辅政是帮助君主治理国家,摄政是代行皇权)。刘备去世后,南中(今云南省)少数民族纷纷举兵反叛。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处理好诸如人事安排、组织建设等内部事务以后,于公元225年春率军平叛。

  诸葛亮采用军事理论家、军事评论家马谡的建议,对少数民族叛军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剿抚并用,仅用半年时间便告凯旋。

  平定南中后,经短暂的准备,诸葛亮于公元227年春率军进驻北伐根据地汉中(今陕西省南部、汉中地区),次年春发动对魏军的第一次攻击,一直到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去世,攻击达五次之多,时间横跨八个年度。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中国人民跟日本鬼子干了八年,那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焦土抗战,弄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艰苦惨烈空前绝后,以至于现在的中国人仍用“八年抗战”来比喻做某事的艰难。八年抗战,虽死人无数,但毕竟把小日本赶回老家去了。

  诸葛亮呢,带领他的蜀国军民跟曹魏帝国前前后后也干了八年(包括筹备时间),损兵折将,弄得蜀国国疲民穷,还赔上自己的老命,只拔了曹魏帝国的几根毫毛。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同样是八年,有没有正确领导,结果大不一样。

  但在中国人(包括不少历史学者)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北伐,不是一般的而是相当的伟大、光荣、正确。伟大、光荣、正确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伟大、光荣、正确”的一些细节,不是说伟大寓于平凡么。

  很多读史的人,甚至有些靠倒腾历史吃饭的人都不知道,诸葛亮的理论上的北伐和他实际干的北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诸葛亮理论上的北伐后面再说,现在看看他实际干的北伐(简称北伐)。

  今陕西省中、南部的地貌是两水夹一山。陕西省中部是关中地区(“关中”是函谷关之内的意思),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叫渭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滋润着富饶的关中平原。秦朝首都咸阳、西汉首都长安均设在关中地区。陕西省南部是汉中地区,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叫汉水,汉水的上游叫沔水,汉水出陕西后经湖北西部流向东南,于汉口注入长江。汉水上游哺育着富庶的汉中平原。

  关中平原与汉中平原之间,横亘一座山脉,叫秦岭,是中国西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中国中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武当山、桐柏山,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淮河)。秦岭山脉的山峰则呈南北走向,系地壳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褶皱山,山峰突兀,山体为悬崖绝壁,山体之间则为万丈深渊的峡谷,只能靠半山腰上架设的栈道通行。

  关中的西部与今甘肃省毗邻,两者之间有一座大致南北走向的山脉,叫陇山。古时候所谓的陇右,即指陇山以西的今甘肃省东南部。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居西,长安位于祁山的正东;诸葛亮的北伐大本营汉中(治所在南郑,即今陕西省汉中市)居南,马谡打败仗的街亭(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南郑之北。上述四个点直线相连,大致是个菱形;用弧线相连,则略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诸葛亮的北伐,就在这个椭圆形里打转转,绕圈圈。

  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派魏延驻守。诸葛亮北伐的年代,关中、陇右是曹魏帝国的领土。诸葛亮的北伐,是从根据地汉中出发,向北越过秦岭山脉,占领关中和陇右。

  诸葛亮实际干的北伐共有五次。

  第一次,公元228年春,布疑兵于箕谷(今陕西省太白县),出祁山向北。诸葛亮起用军事理论家马谡为主将。马谡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又刚愎自用,大败特败于街亭。诸葛亮率军撤退,掳掠西县(今陕西省礼县东北部)民众千余家而返,收降青年将领姜维。不知哪个鬼才的戏剧家,实在是太有才,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用三个字概括得滴水不漏:“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第二次,公元228年冬,马谡和他的部属们尸骨未寒,诸葛亮又率大军经褒斜谷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攻城二十余日不克,粮尽而还,回师途中斩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第三次,公元229年,蜀军攻陷武都(今甘肃省成县)、阴平(今甘肃省文县)二县,班师回国(史书上说,取得胜利即行撤退的原因不明)。

  第四次,公元231年春二月,以木牛运粮,进围祁山,司马懿(此时曹真已死)坚守不战,六月蜀军粮尽而返,撤退途中射杀魏军名将张郃。回师后诸葛亮以贻误军机罪废他的副手李严为平民。

  第五次,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经褒斜谷进入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司马懿仍采取坚壁清野、闭关不战的策略。诸葛亮则屯田于渭水南岸,以作持久之计。此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黯然收场。

  有点好玩吧?打了八年的仗,杀了两个有名有姓的敌军将领及若干兵士,寸土未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有吃的就打,没吃的就撤;班师或败退时顺便裹胁一些敌国的老百姓回国。

  这种打法,其阵仗,肯定没有《三国演义》描绘的那样惊天地、泣鬼神。估计敌我双方也没死多少人,可惜没有留下当年阵亡将士人数的统计资料。

  读三国的人,稍微动动脑子就会发现,诸葛亮的这些仗打得怪怪的,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所谓北伐,当然是南人向北发动的军事行动。有意思的是,从北向南的军事行动,或东、西方向进行的军事行动,向来都叫南征,或东征、西征。为什么偏偏由南向北的军事行动叫“伐”而不叫“征”?可能有两个理由。

  一、中国的地势南低北高,南人向北的军事行动属于仰攻,进攻比较困难,“伐”可能是比较艰苦的意思。比如,伐树,是一件很辛苦的劳作。

  二、历史上,南人的军事力量向来弱小,低处攻高处,弱小战强大,可能就叫“伐”;而“征”,则带有一点恃强凌弱欺负人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伐”还有一个含义,有道“伐”无道的意思,比如武王伐纣。

  无数先辈的鲜血证明,在冷兵器时代,除猛人朱元璋以外(朱元璋已经开始使用热兵器火铳),南人发动的北伐,没有一次取得彻底的胜利。按理来说,并且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北伐,也属于低处攻高处,弱小战强大,也就没有胜利的希望,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发动北伐之战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