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节 魏大将军的悲剧性格

  根据我的理解,命运是命和运的结合。命是不可改变的,运是可以改变的。

  人到底有没有命运?我认为是有的。

  但对于命运,我们应该作唯物论的阐释,与宿命论区别开来。宿命论是唯心主义,我在这里说的命运,是唯物主义的解释,秉持的是唯物论的依据。

  什么是命运的“命”?命运中的命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身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精神素质)以及降生于其中的客观环境。比如身材、长相、智商、情商,还有抵抗力、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都是从父母身上遗传而来。

  所谓遗传,是从上一代给下一代,下一代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选择。比如出生于农村还是城市,出生于普通之家还是干部家庭,都是一个人自己无法选择和决定的。这些客观因素对一个人的择业、择偶、升降、预期寿命都会产生影响,有时是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把这些与生俱来的、自己无法主动选择的人生因素称之为命运的“命”。

  什么是命运中的“运”?命运中的“运”,也叫运气,是指除自身素质和出身环境以外的外界环境中,能影响人生走向和结局的因素。如一个人生存的年代是战争还是和平,经济繁荣还是萧条,国家的民生政策如何导向,生活所在地居民和同事、朋友的素质等等。

  举个例子来说。张飞就是张飞本身,如果不是遇上汉末黄巾大动乱,他老张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屠猪沽酒的小老板,业务做得好的话,再开几个连锁店。但张小哥恰巧身逢乱世,又结识了坚韧不拔的刘大哥,跟刘大哥闯荡半生,可就封侯拜将,人模狗样了。张飞的身体特质和精神特质,就是他的命,黄巾大动乱和结识刘备则是他的运。

  为什么说命运中的运是可以改变的呢?因为外界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与环境可以而且能够进行能动的互动。人可以选择环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改造环境。同样是张飞,同样遇上黄巾大动乱,他可以继续杀猪屠狗,也可以参军参战;他可以追随刘备,也可以投效曹操。不同的选择,肯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人生结局。

  为什么说性格即命运?

  现代医学已经阐明,一个人的气质主要是基因决定的,后天培养和自我修炼可以改变气质的表现形式,即性格,但不能根本改变气质本身。性格以遗传为基础,后天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片段(即一定数目的碱基对)。基因一半来自于父亲,另一半来自于母亲。一方面,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气质为基础,气质又以遗传为基础,遗传物质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哪个天才能主动地选择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命,无可奈何的事。

  另一方面,性格是一个人对自我、他人、环境的基本态度和反应模式;影响甚至决定人对环境、职业、配偶、朋友、嗜好的选择,尤其影响人际关系,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结局。

  既然性格能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结局,性格又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来自于父母,为人儿女者无法自主选择,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结论:性格即命运。

  好了,我们就来看看魏延和杨仪的性格如何决定他们的命运。

  先来看看魏延。

  魏延,字文长,荆州义阳县(今河南省桐柏县)人。以部曲的身份随先主入蜀。那时的部曲是依附于地方军阀或豪强地主的半奴隶性质的部属。说明魏延出身低微,文化不高,因为半奴隶身份的人幼时不可能进学校,参加工作后也不可能公费脱产学习,更不可能当官以后用公款或由老板赞助到名牌大学去拿硕士、博士学位。

  可以肯定,魏延能打仗,有才华,有气魄。“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凭自己的死干加巧干,实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梦想。他的气魄从一件事中可以看出。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刘备占领汉中,称汉中王(公元219年),要留一位大将镇守汉中,看守益州的北大门。大家都以为刘备会选择张飞,张飞也猜到可能会是自己。刘备却出乎意料地将魏延提拔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统领汉中军事和行政。

  消息一出来,“一军尽惊”。刘备撤离汉中前,大会群臣,搞了个告别仪式,问魏延道,我把如此重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办呢?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倾巢而出,举国来侵,我帮大王您坚决挡住;如果曹操派一个偏将带十万八万军队来,我则替大王一口吞掉他们!的确是气吞山河。

  人足够多的话,火车是可以推的;但可牛皮是不能吹的。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奉诸葛亮之命深入羌中(今甘肃省东南部),于阳谷大破曹魏帝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

  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才华与智慧也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但知识(尤其是文化知识)丰富不等于能力强。知识靠吸收,能力靠锻炼。

  看来,魏延虽然文化知识不咋的(自学得怎么样,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肯定能力很强,而且军事能力和行政能力均很强。不然的话,刘备不会破格提拔他镇守益州的北大门,而且让他军事、行政一把抓。

  能力强是好事,有才华也是好事,但有才气就不一定是好事。依我看,什么东西一带“气”,都不好。且不说生气、断气这些,就连好好的煤,一旦转化成煤气,就能置人于死地。结果,只能被人牢牢地关在高压罐里,不见天日。即使用它来烧水煮饭,也要经过一到两道减压阀,让他慢慢地挤出来。

  才气是才华的外在表现,“华”是美好的字眼。上面说过,“气”字就不好了。所以,才华最好是装在肚子里,实在憋不住的话,也不要让它从嘴巴里漏出来,而应该让它从屁眼里挤出来,还要不带声响。这样,别人就觉得舒心,认为你谦虚。如果才华表现为才气,别人就觉得闹心、堵心、恶心,怎么也不能让人舒服。

  魏延这人的错,不在于有才华,而在于把才华表现出来,显得很有才气,又把才气转化成傲气。在他自己看来,这是才气,在别人看来,这是傲气。包括他的上司诸葛亮,就看他不顺眼。

  魏延的狂傲,当然是他的错。但问题也不是“魏延之错”一句话这么简单。

  大家知道,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在单位里当个副手,是很悲哀、很不幸的事。比如开个总经理办公会吧,一个才华横溢的副总经理在才气平平的总经理面前,面临三重尴尬。不发言,总经理说你态度不好,不合作。发言,蜻蜓点水或绕个弯子以示谦虚,总经理说你没水平。发言,三言两语把问题说清说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总经理说你太狂,目无领导。

  才华横溢的副手遇到的这种尴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避免。

  一是他的领导比他还有才华,而且心胸开阔,如曹操。如果魏延在曹操手下干活,肯定不会这么窝囊。干活顺手,也就不会显得这么狂傲。

  二是他的领导虽然平庸,但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长代表所有者,总经理是管理者,两者对公司资产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董事长为了让自家的资产升值,愿意或不得不忍受下属令人不快的才气,如刘禅。

  令人无可奈何的是,才华这鬼东西,有如锥置于囊中,其锐自见(通现)。不是有个成语叫才华横溢么?你看,有才华,就要“溢”(流出来),而且还要“横”(胡乱)溢。世间有几个有才华的人能成熟老到,或深沉狡猾到像诸葛亮一样,时时掩盖自己的才华,或者让自己的才华“细溢”、“慢溢”而不“横溢”呢?才华和性欲一样,与高压罐里的液化气相似,是有张力的,只要有孔隙,它就要宣泄出来。

  魏延“部曲”出身,年幼时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长成后没有遇到严厉的政治导师,自己又缺乏体悟能力和自知、自制能力,也就在狂妄自大的邪路上越滑越远。

  现在来看看杨仪这边。

  杨仪,字威公,荆州襄阳人,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办公厅主任)后投效关羽,任功曹(行政主管)。

  古人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者,有名有字。字往往是名的阐释或字义互补。杨某人名仪,字威公,确实有点意思,估计是以字补名。由此推测,杨先生可能与我一样,属于五短身材,甚至长得有几分猥琐,没有姿容威仪,缺啥补啥嘛。

  有一次,关羽派杨仪到成都向刘备汇报工作,“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为先主接谈之下“大悦之”,杨仪也就留在刘备身边工作。史载关羽这人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意思是说,关大爷爱兵如子,却瞧不起那些装腔作势的读书人和官老爷。也不排除关羽早已与刘备通好气,名为派杨仪进京汇报工作,实际上顺便打发这个娘娘腔远一点。

  杨仪这人可能真的有点娘娘腔,不然的话,跟魏延吵架为什么总是哭哭啼啼呢?好歹也是个国务院秘书长呵,一点高级干部的风范都没有。

  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杨仪被提拔为尚书(宫廷秘书)。刘备称帝后率军伐吴(221—222),杨秘书竟然跟他的顶头上司、德高望重、连刘备也要让三分的尚书令(宫廷秘书长)刘巴顶牛,甚至冲突起来,受到降职处分,遥署弘农太守(弘农郡是魏国的领土,这个“遥署弘农太守”,实际上是刘备在纸上画个月饼,让杨仪拿回家去过中秋节)。

  魏延呢,在北伐期间,则跟老酒鬼刘琰闹矛盾,结果,刘琰作出深刻检讨后,被诸葛亮打发回成都了事。不管是非曲直如何,诸葛亮处置刘琰而保护魏延,其中有看重、借重魏延的意思,而大老粗魏延却没有自知之明,我行我素。

  魏、杨两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与哪个合作,就跟哪个闹矛盾、起纠纷、结梁子。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九个样。生命的承传,既有遗传,又有变异,是物种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是很正常的;某个人的性格,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也不奇怪。但如果性格“不一样”超过一定限度,为大多数人不能接受,那就叫病态,成为精神病学里的人格障碍。

  精神病的诊断,依据的是生物学—医学标准,比如病史、症状、体征、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其实,连很多精神科医生都不知道,精神病诊断的真正标准是社会标准而不是生物——医学标准。

  我们把心理和行为与我们正常人差异太大,难以让我们接受,扰乱既定生活秩序的那些人,称为精神病人。他们之所以成为精神病人,成为异类,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占人类的少数;如果他们占人类的多数,那我们就成为精神病人了。

  比如,你看见一个成年人没穿衣服,光P股上街。你可以马上断定这是个疯子。若干年后,如果地球持续变热,大家都光P股上街,那时你再看见一个成年人穿着衣服上街,那他就是疯子了。

  魏延和杨仪的性格,无疑都是很特殊,也就是极端有特色的那一类。有特色可能是好事,但极端有特色肯定就要出问题。“魏氏特色”和“杨氏特色”都过了头,到了人格障碍的程度。

  心理学上,可以把魏延诊断为冲动型人格障碍,杨仪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暴躁易怒,难以自控,蛮狠强梁,有暴力倾向,人际关系不稳定。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强,嫉妒心强,猥琐小气,挫折感强,固执,好争辩。拿这些标准来对照魏延和杨仪,恐怕差不离。一个蛮狠强梁,另一个猥琐小气;一个暴躁易怒,另一个自尊心强;一个有暴力倾向,另一个固执好辩。

  这就是针尖对麦芒或者麦芒对针尖了。他们分别与别人(如诸葛亮,如费祎)相处还勉强凑合,因为这些“别人”都是正常人,让这两个人格障碍者一起相处,就只有靠上帝保佑了。

  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实在没什么特殊的人才可以使用,老天爷要他们两个相处、合作了。

  第五次北伐时,魏延是诸葛亮的军事副手兼先锋司令,杨仪负责丞相行营的文案和军需工作。

  不是冤家不聚头啊!魏大将军和杨大秘书两人本已水火不容,现在要整天直接打交道了,而且魏大将军要靠杨大秘调度粮草,筹划开支,难怪要闹到不可开交,一方举刀恐吓,另一方涕泪横流的程度。

  虽然魏、杨两人交恶的主要责任在魏延,杨仪不买他的账,他就恨得咬牙切齿,狂得没边、没谱。但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所谓交恶,这个“交”是“相互”的意思。

  对杨秘书长而言,魏老大狂,你让他狂就是,谁叫你秀才遇到兵呢。如果魏先锋对粮草供应要求太高,你适当照顾一点就是。先锋部队是最精锐、最能打仗的,大兵们的饭量当然也就大些。如果老魏的要求实在太无理、太无聊,你提交丞相裁决就是,上面还有主要领导嘛。

  还有,你杨大管家主管预算,调度粮草,有没有私仇公报,克扣魏延的粮饷呢?否则的话,老魏跟你吵架时,会愤怒到拔刀相向的程度?

  魏、杨两人使阴劲,苦了他们的同事、和事佬费祎,也让他们的老领导诸葛亮大伤脑筋。“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长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可以说,诸葛亮对魏、杨两人的长期不和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诸葛亮可以使用的管理手段很多,比如给他们纪律处分,甚至降职降级,诸葛亮是有这个权威的。必要的话,可以采取组织措施,比如将杨仪调离北伐军,到地方做个太守什么的,正好发挥他的才干。魏延必须留用,否则,廖化就要提前做先锋了,因为蜀中早已无大将。但找个人顶替杨仪这样的一个文职干部总是可能的吧?

  诸葛亮除了有自己的苦衷以外,也可能自有他的想法。

  一方面,诸葛亮确实需要魏、杨俩人各自的才干,而且人才难得,均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在自己有生之年,至少还能镇得住他们,他们之间的矛盾坏不了大事,等战争结束后,或自己临死前再作处理。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魏、杨的下场不负有任何责任,因为,天不遂人愿,诸葛亮竟突然死了,让两个老部下,一个家破人亡,夷灭三族,还背上反叛的罪名;另一个回朝后贬为平民,一年后自杀而亡,身败名裂,还贴上小人的标签。

  从情理上来讲,上述推测是讲得通的。诸葛亮深知魏、杨两人睚眦必报、水火不容,迟早要出大问题。虽然恨这两个小子烂铁不成钢,但毕竟自己对他们依为肱股,他们对党国忠心耿耿又贡献良多。

  诸葛亮这个人也会使绊子,出阴招,下杀手,但诸葛亮讲究“依法治国”,比较讲程序,讲规矩,一般不会走极端,应该不会玩什么“二桃杀三士”的阴谋,而会在适当的时候妥善安排两位老部下。

  如果诸葛亮也必须做A选题,万不得已必须抛弃魏、杨其中之一,我相信诸葛亮会抛弃杨仪而不是魏延。魏延以半奴隶的出身,得先主提携到如今地步,对朝廷的忠心诸葛亮是不会怀疑的。

  中国古代,部曲这种身份,对宿主的依附关系,是一种无形的终身契约,不可能随便改变。这种人背叛主人,别处也无法安身,魏延背叛的现实可能性不大。魏延之骁勇,魏延之谋略是无可替代的(姜维还需假以时日)。杨仪再能干,不是还有个蒋琬吗?何况诸葛亮平时已向后主推荐过蒋琬。

  把杨仪、费祎、姜维称为“三人帮”,可能是老古我的首倡。如果各位学界大佬不反对,我看可以形成《关于魏延谋反问题的历史决议》,布告全世界,天下一统。

  如果杨、费、姜是“三人帮”,杨仪自然是帮主。那么,费祎、姜维两位小老弟就是帮凶。

  费祎、姜维肯定觉得冤枉,肯定不服,肯定要到阎王爷那里递状子,打官司。我实在太忙,不想惹这个麻烦,还是温和一些,不走极端的好。不说费祎、姜维是帮凶,说他们是“帮助”,总不至于冤枉他们吧?

  既然费祎、姜维不是帮凶,那么,在魏延冤案中,谁是帮凶?

  魏大将军本人。

  为什么?因为,就算杨大秘浑水摸鱼,篡夺权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你老魏也得服从。再不和谐,杨秘书长走他的阳关道,老魏走你的独木桥,阻断北伐大军的归路,是绝对错误的。至少,刚开始的时候,杨仪并没有污蔑你魏延造反,也没有杀你的意思,只是捏造“丞相遗命”,夺了军权,叫你撤军回国,并叫你在撤军途中殿后。如果你魏延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事情会坏到身首异处、夷灭三族的程度么?身为党国的高级干部,一点组织性、纪律性都没有,该忍的不忍,不该做的做了,不是帮杨仪杀自己么?不是帮凶是什么?

  这就回到本集的主题:魏延之冤。

  这个话题又分两个层次。第一、魏延死得冤不冤。第二、说魏延因谋反而死冤不冤。

  魏延之死,既冤也不冤。说魏延死得冤,是因为杨仪在诸葛亮突然死亡后,不按组织原则办事,篡夺北伐军军权,导致魏延奋起反击。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杨仪,即使魏延动武,杨仪也应该逮捕魏延献给朝廷以定其罪,不该擅杀大臣以泄私愤,所以说魏延死得冤。被夷灭三族,那就冤上加冤。

  大多数学者是赞成这个说法的。至于很多老百姓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魏延因谋反而死,那就大冤特冤了。如果魏延真的谋反,杨仪多半不会杀他,把他抓起来解押回京,让魏某人自证其罪,再夷灭三族,不是更消气、更解恨么?如果魏延真的谋反,杨仪这个“平叛”的大英雄回国后就不会落得这么个下场。

  一句话,说魏延死得冤,是因为杨仪篡权、挑起事端在前;说魏延死得不冤,是因为魏延自己找死在后。

  可惜、可怜啊,老魏。死了,没有追悼会,没有抚恤金,即使十年后平反,发了抚恤金也没人领——夷灭三族。死了,成不了烈士,反成了叛贼,还被一代代中国人当做天生反骨的典型。

  杨帮主呢?

  老杨在回军途中斩了魏延,夷灭魏延三族(夷灭三族,只有皇帝才有这个权力,冒犯皇权,才是杨仪的取死之道,杨仪这个聪明人,到死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兴高采烈地领着北伐军,没有受多大的损失,浩浩荡荡地班师回朝,总以为高官任我做,骏马任我骑。

  没想到,一瓢冷水当头而下:“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意思是说,杨仪率军回朝后,只得到一个中军师的虚职,手下无一兵一卒,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

  这下老杨不干了。蒋琬算什么?资历、才能,功劳、苦劳,都远远不如我老杨。诸葛亮死了,丞相一职,舍我其谁?何况,俺老杨杀了叛逆魏延,带领北伐军全身而退,怎么说也是大功一件。

  于是,杨仪“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整天发牢骚,倒苦水,骂骂咧咧。害得谁也不敢跟他讲话,以免惹火烧身。

  有一次,和事佬费祎好心地去看望杨仪,杨仪一见费祎,把自己的怨怼愤恨,排山倒海般地发泄出来,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说到痛快处,竟然说:“往者丞相亡没(通殁)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悄悄地把杨仪的话报告当局(估计也有悔过自新,将功折罪的意思。毕竟,杨仪篡权,魏延被杀有他老费一份)。随即,杨仪被削为平民,流放至汉嘉郡(今四川省雅安市)。

  流放后,杨仪毫无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意思,还变本加“力”,上书诽谤朝廷,满嘴喷粪,臭不可闻。第二年(公元235年)朝廷将其拘捕归案,杨大秘知道不好玩了,自杀了事,老婆孩子倒是得到宽大处理,赦免回城。

  杨仪的下场,再一次不幸地印证了一句古话:“上天要你灭亡,先让你疯狂。”

  史学界对杨仪说的“吾若举军以就魏氏”中的“就魏氏”,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理解是,“我若率军投降曹魏”;另一种理解是,“我若率军追随魏延”。

  在我看来,杨某人的本意,不可能是“我若率军投降曹魏”。

  第一,投降曹魏是谋反,谋反是要夷三族的,不是杀一个人的问题。杨仪疯狂,但并不愚蠢,不可能愚蠢到自证、自污谋反的地步。

  第二,从文义理解,魏帝国是国家的“国”,而不是姓氏的“氏”。上古时代,部落形态的国家,也称某氏,如涂山氏、夏后氏,但三国时候的“国”肯定不叫“氏”。杨仪要投降“某氏”,也只能投降司马“氏”。

  第三,蜀国最高当局认定,杨仪的“就魏氏”不是投降曹魏。道理很简单,如果当局认定杨仪原来有投降曹魏的想法,非夷灭他杨家三族不可,更不可能让他的老婆孩子返城农转非。

  “就魏氏”唯一的解释,是追随魏延。

  既然杨仪已置魏延于死地,怎么又说后悔自己没有率军追随魏延呢?

  我看,杨仪对费祎说的这番话,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其中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我们注意话中的“就”字。在这里,“就”字是靠拢的意思,有被吸附、被吸收的隐义。所谓吸附,当然是大的吸附小的,强的吸附弱的。杨仪后悔自己没有“就”魏延,这也就等于杨仪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噬脐莫及而已。

  第二,如果当初我杨仪自觉地服从魏延的领导,就不会发生之后的自相残杀,魏延就不会丧命。魏大将军率军回来的话,蒋琬这班无名鼠辈,还能像今天这样蹑居高位吗?我老杨也不至于落到如今的下场。杨仪的言下之意是,我杀了魏延,是便宜了你们这帮小子,你们对我却如此的薄情,真是悔不当初啊。

  诸葛亮死后,蒋琬当政,很多人是不服的。估计蒋琬为了安定团结,为了站稳脚跟,也为了家丑不外扬,并不打算过分地追究杨仪擅杀魏延之罪。可是,杨仪如今分明是把不满指向现今的当权派蒋琬了。估计蒋琬请示后主之后,立即拍板,杨大秘必须立即并且永久地闭上他的臭嘴——识相的话,可以落个全尸。

  诸葛亮死了,魏延死了,杨仪自杀身亡。

  死则死矣。

  “亲戚或余悲,他人也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只是魏大将军和杨大秘,死于窝里斗,太过可惜,太过可悲。

  历来的中国人,是敢斗、能斗、善斗的。不过,要斗的话,还是斗天斗地斗火星去,还是少一点窝里斗的好。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也其乐无穷?恐怕是误了卿卿性命。

  不信的话,回头看看魏大将军和杨大秘。

  §§第2章 北伐挫败——《隆中对》的错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