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节 回到医学上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证据也不是全然没有——只不过是间接证据,而不是直接证据。

  让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关诸葛亮死亡的记述:“其年(指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这是完整的一句话,三个逗号,一个句号。正确理解上面这句话,有两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八月发病,死于同年八月。从上下文的语境中推测,也可从文义中理解,既然作者点明了诸葛亮发病的确切时间——“其年八月”,就应该点明诸葛亮死亡的确切时间(如同年九月或次年三月等)。也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不是死于同年别的月份或另一年。因为诸葛亮死于起病的同一月,即“其年八月”,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死亡时间可以省略。

  《三国演义》记载的是,诸葛亮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举行祈禳法事,死于阴历八月二十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窗是一个月,甚至可以缩短到八天。这八天之内,也包括几分钟、几个小时。

  根据医学的一般规律,诸葛亮的死亡原因应该是急性起病,迅速进展的那些疾病。而且,一个月内甚至八天内置人于死地的疾病,起病与死亡之间往往是没有中间清醒期的;即使有某种程度的清醒,也达不到正常认知、记忆、思维、判断所需的意识水平。

  第二个关键是,如何理解句中“疾病”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将人体生理、解剖不正常并有症状的病理状态称之为“疾病”,“疾病”是疾、病两个词素组成的一个词,是连在一起用的。

  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分别作为词,而不是作为词素来使用的。“疾”、“病”都作名词时,一般不连在一起用。疾就是疾,病就是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我对《三国志》及其注引做过总结,如果疾、病两个字连在一起用,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疾”、“病”两个字都作名词,泛指疾病,意思是身体状况不好,而不是特指某种疾病。如《三国志·秦宓传》载秦宓给王商的一封信:“疾病伏匿,甫知足下为严、李立祠……”这句话里的“疾病”是泛指身体不好,生了病,意思是“我身体不好,闭门不出,刚刚才知道您要为严、李两位立祠……”

  二是“病”字作名词,“疾”字作形容词。举个例子来说,赤壁之战后,周瑜名声大振,不可一世。曹操为了挽回面子,也为了间离孙权、周瑜之间的关系,给孙权去了一封信,称“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权使周瑜虚获此名”。在曹操的这句话中,“病”是指病疫,作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传染病”的意思;“疾”作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迅速(传播)的”的意思。

  三是“病”字作动词,“疾”字作副词。在“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这句话中,“疾病”两个字应属于这种情况,即“病”字作动词,为谓语;“疾”字作副词,修饰病这个动词。

  去查查《辞源》,即可印证我上面的说法。“疾”字除作名词外,还可作副词和形容词,“急速、快速”的意思,如“疾风知劲草”、“疾如闪电”。“病”字除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用,有“生病”的意思。

  如果把“亮疾病”这句话中的“疾病”当成由两个词素组成的一个名词,说诸葛亮得了又轻又重的病,或者泛指诸葛亮身体不好,意思上是解释不通的,一般的身体不好,不会马上死人。如果这句话中的“疾病”当成一个词,从语法的角度来看,“亮疾病”这句话也有语病,只有主语和宾语而没有谓语。纵观上下文,这里没有省略谓语的语境。

  综上所述,根据古代汉语的词法和语法,“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里的“疾病”是一个动词词组而不是一个词。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准确的译法应是:“那年八月,诸葛亮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死于军营中,享年五十四岁。”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杨火并时,相互向朝廷告发对方谋反,“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咸保(杨)仪疑(魏)延。”连国家元首也搞不清到底谁在谋反,问两位重臣,他们也只是在做没有把握的A选题,只是怀疑魏延,并没有肯定魏延谋反。

  蜀国君臣当时的状态,说明魏、杨的火并事起仓促,纯属突发性事件,连国家元首和朝中重臣也成为丈二和尚,中央政府也没有一个应急预案。

  如果诸葛亮在病重期间事先有周密安排,肯定会通报朝廷,朝廷怎么会措手不及、乱成一锅粥呢?竟然还派蒋琬带领禁卫军前去平叛。事实胜于雄辩,诸葛亮生前什么也没有安排。既然什么也没有安排,那就是突然死亡;或者,发病后迅速陷入昏迷,并很快死亡。

  诸葛亮死后,朝廷发了一道诏策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其中有一句:“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

  句中的“陨”是快速降落的意思,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怎么会不让人惋惜呢,北伐马上就要成功了(胡扯),丞相竟突然得病死了!”这句话说明,朝廷也没想到诸葛亮死得这么快,死得这么突然,也可以算是诸葛亮得急病而死的佐证。

  如果这样的论证正确的话,谜团就迎刃而解了:那年秋天,诸葛亮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并没有明显地患有某种特别的疾病。八月的一天,诸葛亮突然发病,还没来得及安排撤军及其他善后事宜,就撒手西归。

  紧接着,杨仪牵头,与费祎、姜维二人密谋,诈称诸葛亮发病后、死亡前曾召集他们三人作过交代,诸葛亮死后密不发丧,立即撤军,并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即姜维隔在杨仪带领的大部队与魏延的殿后部队之间——明眼人一看便知,老杨是怕老魏的鬼头刀从后面砍过来。

  他们考虑到魏延很可能不服,先派费祎去试探一番。魏延果然不服从他们的安排,杨仪便污告魏延谋反,除之而后快。

  那么,诸葛亮到底死于什么疾病呢?哪些疾病容易突然发作,而且发作后迅速进展,连安排后事的时间都没有呢?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上消化道大出血,如肝硬化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后几分钟之内可以使病人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心脏疾病,如心跳骤停、大面积心肌梗塞可以导致猝死。所谓猝死,是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性、非中毒性死亡的一种现象。猝死者往往有隐匿性心脏疾病,或有过度劳累、焦虑激动、过度饮酒等诱因。

  第三,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一般会引起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的意识障碍,俗称中风,学名叫卒中。卒中又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如动脉瘤破裂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突然发病,迅速进展。

  在现代发达国家,用直升飞机运送病人的条件下,大约15%的脑出血病人在到达医院前死亡。脑出血达到一定的量,病人很快陷入昏迷,几分钟到几天内死亡。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可有中间清醒期,但可反复发作。高血压性脑出血达到几十毫升以上,往往没有中间清醒期。

  正史记载,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采取的是坚壁清野,闭关不战的策略,诸葛亮求战不得,心急如焚,便派人直接给司马懿下战表,并送去侮辱人格的女人衣衫。

  司马懿既不生气,也不谈军情,只向使者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诸葛亮事务繁杂,饮食很少,有可能存在消化道方面的疾病,例如肝硬化导致的消化不良。

  蜀魏两军相持百余日,蜀军师老兵疲,粮秣渐尽。诸葛亮焦躁难安又无计可施,年事已高又操劳过度,也有可能诱发原有心脏疾病或脑血管疾病发作,导致猝死或卒中,相当于如今针对白领阶层的一个时髦而又恐怖的名词:过劳死。

  诸葛亮到底死于具体哪种疾病,古大夫也无法肯定,上面的分析仅是理论上的。

  如果诸葛亮真的是得急病而死,死前并没有什么“秘密榻前会议”及其决议,那为什么在《三国志·魏延传》里,诸葛亮病重而神志清楚时,有关抛弃魏延的密谋又言之凿凿呢?我认为应该做如下解释。

  第一,诸葛亮死亡的记载,应以诸葛亮本传为准。《三国志·诸葛亮传》明确记载:“亮疾病,卒于军……”上文已经论证,诸葛亮得急病而死。其他人物传记里的记载不同于诸葛亮本传的,应视作笔误或所谓的春秋笔法——为了忌讳或其他目的而有意掩盖事实真相。

  第二,《三国志·魏延传》有关魏、杨火并,魏延之死的记载是一笔糊涂账。《三国志·魏延传》里“秋,亮病困……遂夷延三族。”一大段,约有五百字,从诸葛亮病重召开“秘密榻前会议”到魏延被夷灭三族,仔细读读,看起来简直像小说。

  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魏延传》里的这段文字把魏延之死的责任平均分配给魏延和诸葛亮两个死无对证者。“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思是杨仪带着大部队先撤,魏延断后,姜维隔在他们之间。魏延不服从丞相遗命的话,干掉你,责任由你自己承担。

  如今魏延真的反了,而这个莫名其妙的、让魏延进退两难的、最后逼反魏延的决定又是诸葛亮生前作出的,并不是老杨我抢班夺权,领导责任自然由诸葛老丞相承担。皆大欢喜的是,三个参与机密而又活着的人——杨仪、费袆、姜维没有任何责任。既然他们三人“按丞相遗命”行事,魏延又不服从“丞相遗命”,他们当然就没什么责任了。

  我怀疑,这是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帮”事先策划好,并在事后统一口径的说法——串供。甚至有可能,蒋琬当政后,实际上已查清事件的真相,对主谋者杨仪作出了处理——削为平民,对两位胁从者——费祎、姜维宽大处理。为了息事宁人,本案也就不了了之。陈寿先生也就如此这般地记录下来,也不想想这里边的是非曲直和基本逻辑。

  以上的论证只是基于常理,论证是否严密、严谨,不敢自夸。老古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

  在我看来,诸葛亮的人生是个悲剧。当然,诸葛亮也算得上是个英雄,但是个悲剧英雄。悲剧英雄的死是个中性的句号,不是感叹号。死对诸葛亮来说,是一种解脱,就像一串死结,怎么解也解不开,那就放一把火,把它烧成灰烬,也就彻底地解开了。

  更可悲的是,这串死结解开了,这出悲剧落幕了,可另一个死结又扣上了,另一出悲剧又上演了,那就是魏延、杨仪的死。而且,前一出悲剧恰恰是后一出悲剧的序幕。

  诸葛亮得急病而死,为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帮”作案提供了机会,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有没有作案动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