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节 歌剧的产生

  欧洲歌剧艺术是如何产生的,一般音乐史学家认为有3个来源:一为希腊的悲剧。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伟大的悲剧作品上演时,往往有音乐作伴奏,并以合唱承担剧中的集体角色,或以伴唱作客观评述。当时,在古希腊剧场舞台的前沿,辟有一地,为合唱队队员坐的座位,称“合唱队席”。音乐已在戏剧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二为中世纪的宗教剧、神迹剧、田园剧。宗教仪式剧最早是10世纪中扮演三个玛利亚上基督坟墓的故事,同时唱复活节进台经附加段。田园剧多为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舞台剧,起先音乐很少,甚至不用音乐。神迹剧则由宗教剧演化而来,演出于城市。

  三为民间喜剧中的两幕之间配有音乐的戏剧,即幕间剧,在16世纪不乏其例。

  另外,还有以牧歌风格写的戏剧——牧歌剧等等,均成为歌剧前身。

  音乐艺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已具备了表现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揭示戏剧矛盾冲突的可能。其时,“数字低音”的高度发展,展示了“主调音乐”的风格。在这之前,教会音乐的对位法几乎统治了欧洲音乐数百年之久。此时,则出现了以一个旋律为主要旋律,其他旋律承担伴奏的任务,用以加强和陪衬主旋律。其标志为数字低音的广泛使用,使和声不断完备。这与法国作曲家拉莫在和声理论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也是分不开的。歌剧的兴起,又反转来促进了和声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意大利此时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支管弦乐队,也就是组织得还很不好的“世俗乐队”,它包含了当时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的乐器,尽管是某些乐器的偶然组合,听起来相当单调乏味,音响异常斑驳杂乱,但却使音乐具有了表现更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手段。

  在主观上,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艺术理想的提出,则是促进歌剧艺术体裁形成的直接原因。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他们经常在艺术爱好者也是赞助者巴尔第和柯尔西的家里集会。他们面对对位法专政,致使音乐艺术陷于只是为教堂的需要而服务的局面,强烈提出向对位法宣战的战斗口号,主张复兴古希腊的那种单音歌曲式的音乐,即强调具有戏剧性的朗诵式的旋律。那时,对位法在教会音乐中,已被畸形发展成一种数学游戏。致使音乐繁复到几十个声部,严重干扰了对诗词和情感的表达。音乐家为了摆脱教会音乐的桎木告,并在这种先进的音乐思想指导下,为了真实地表达人的感情,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艺术,他们创作了集诗歌、音乐、戏剧为一体的古典戏剧,于是歌剧艺术就应运而生了。佛罗伦萨的歌唱家、作曲家卡契尼(约1550~1618)就曾在其所著声乐曲集《新音乐》(1620)的序言中。以柏拉图的美学观为其理论基础即“音乐中语言第一,节奏次之,声音居末”,提出了宣叙调格式的声乐风格。

  1597年在佛罗伦萨柯尔西家上演了第一部歌剧《达芙尼》(现已失传),为意大利作曲家培利(1561~1633)和剧作家、诗人里努契尼所作,曾轰动一时。在音乐上,采用了一种单声部的、与歌词结合得相当紧密的朗诵式的歌唱(即后来所说的朗诵调),并允许演唱者自由处理,伴奏则以古钢琴为主,加上几件其他乐器伴以简单的和声。继《达芙尼》之后,培利与里努契尼又在1600年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玛利亚·德·梅迪契公主的婚礼而创作的歌剧《尤丽迪茜》,上演于佛罗伦萨皮提宫。这也是第一部公开上演的歌剧,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歌剧。这两部歌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确立了一种以叙唱风格为其特点的最初的歌剧形式,符合了当时人们崇尚古代希腊悲剧的审美观,并且有意识地追求一种崭新的表现方法。它以新的带伴奏的单声部的声乐曲和较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现在听众面前。

  随后,在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等地,也都出现了歌剧这种新的艺术品种。1607年在曼图亚上演了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五幕,并有序曲),题材也取自希腊神话,虽采用佛罗伦萨以宣叙调为主的歌剧款式,但却不时地插入一小段小咏叹调,并充实了器乐部分,采用了大量的合唱曲,丰富了歌唱部分的旋律,取得了戏剧性的表现,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歌剧,是歌剧得以发展的奠基之作,在歌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蒙特威尔第(1567~1643)是初期巴洛克音乐的奠基者之一。在确立初期歌剧体裁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曾任其出生地克雷莫那大教堂的圣咏队队员,从乐长M·A·因杰涅里学习音乐,后任曼图亚公国的乐长。1613年任威尼斯圣马克大教堂乐长。他曾在《争吵牧歌与爱情牧歌》的序言中指出,在他之前的作曲家从不用激情创作,而他主张音乐应有愤怒、节制和谦卑3大类,以适合人的3大激情。也就是说“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去挖掘人的感情世界”。这种思想在他的歌剧创作中有所体现,所作歌剧《阿丽安娜》(1608年首演于曼图亚)中,有一段为表达阿丽安娜被爱人遗弃时的哀痛的哀诉调《阿丽安娜的忧愁》,曾使当时听众为之哭泣不已。为加强戏剧性的表现,他确立了早期管弦乐队的编制,大胆使用了二度、七度等不协和的和声手法,运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奏法,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创新。在歌剧中,他将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合唱、管弦乐队以及舞蹈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确立了歌剧的结构,于是进一步稳固了歌剧的地位,对后来歌剧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旋律上,他也注意了旋律的抒情性。在题材上,他一反以希腊神话为歌剧题材的做法,而首次采用历史题材。1642年创作并首演于威尼斯的歌剧《波佩阿的加冕》(三幕,并有序曲),写的就是罗马皇帝内罗的将军奥特内之妻波佩阿终于得到皇妃宝座的故事。

  意大利歌剧又随着歌剧院的不断兴建,歌剧演出生活的不断丰富,而形成一种非常繁荣的局面——歌剧乐派纷起、人才辈出、新歌剧接连问世。其中以威尼斯歌剧乐派和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为著名。

  威尼斯歌剧乐派

  1637年,在威尼斯创建了第一座供公众观看的歌剧院——圣·卡西安诺歌剧院,使威尼斯成为17世纪欧洲歌剧的中心。与具有古典的风格、充满贵族趣味的初期歌剧相对而言,威尼斯歌剧乐派的歌剧则在市民阶层经济上的支持下,使歌剧艺术成为市民阶层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其主要的娱乐形式而引人注目。这个事实给歌剧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从神话题材转变为历史题材,尤其常以爱情故事为主题,并往往加入喜剧性的插曲,成为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一大特点。另外,他们又进一步追求豪华的舞台和新奇的舞台装置,并以阉歌手为其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盛极一时。

  作为演出于公众性剧场的歌剧艺术,得到社会广泛的支持,不再受传统的制约,为歌剧艺术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蒙特威尔第晚年的作品《波佩阿的加冕》(1642)成为向威尼斯歌剧风格过渡性的作品。其他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作品有卡瓦里的《加佐内》(1649)、且斯蒂的《金苹果》(1649)、L·罗西的《奥菲欧》(1647)、C·帕拉威契诺的《伊尔萨累姆的解放》(1687)、雷古伦斯的《爱台奥古雷和波里尼且》(1675)、斯特拉泰拉的(费罗里特罗)(1677)等。

  他们的作品,在宣叙调、咏叹调中,呈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有节歌形式或回旋曲式等中,结构已成定型。

  卡瓦里(1602~1676)是一个多产的歌剧作曲家,曾师从蒙特威尔第。其歌剧创作特征类似民歌那样富于旋律性和歌唱性的咏叹调,以及富于表情的宣叙调。他在原来只是一连串的宣叙调中间,加上了一些简短的旋律,从而弥补了只是演唱宣叙调的不足,使听众欣赏起来更加有趣。

  切斯蒂(1623~1669)则把歌剧艺术的发展引上了另外一条路线。他在发展意大利歌剧的纯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强调其装饰性因素,强调获得不可抵御的感官美,但却忽视了戏剧性的因素。这是与他受宫廷贵族美学观点影响,失之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缺乏戏剧性的高度的结果。他最著名的歌剧为《金苹果》,是为皇帝的结婚庆典而作,为此剧的演出而建立了一座可容1000名观众的大剧院,参演队伍庞大,有合唱队、乐队和许多著名的独唱演员等。音乐以优美流畅著称,音乐的抒情作用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当时剧院的经纪人强调演出的娱乐性和华丽的效果也不无关系。

  17世纪蓬勃发展的意大利歌剧艺术,几乎在意大利各地上演的都是威尼斯乐派的歌剧剧目,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那不勒斯歌剧乐派

  歌剧艺术诞生一百年后,其中心移至那不勒斯。于18世纪,在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影响下,在那不勒斯形成了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并很快就取代了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中心地位。18世纪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歌剧作曲家,几乎遍布了欧洲所有的重要的文化中心——维也纳、伦敦、德累斯顿、布拉格、彼德堡等地,他们把那不勒斯的艺术播种在整个欧洲,对欧洲各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创始人为阿·斯卡拉蒂(1660~1725)。他反对那种浮华表面的东西,集中发展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他创立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形式,并在声乐曲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后采用器乐演奏。歌词对他已不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强调音乐本身(不靠剧词)去表达爱情、嫉妒、埋怨、仇恨、悠闲等等情感,强调音乐表情的概括。所以,同样的音乐也可以用于不同的歌剧。这种习惯于用一定类型的旋律,使当时人们将咏叹调分成“性格咏叹调”、“豪壮咏叹调”、“朗诵咏叹调”等类型。他在歌剧中,声乐占绝对优势,但器乐也同时得到发展,也使歌剧序曲的形式固定下来,呈快、慢、快的三部分的组合。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卡拉蒂是意大利歌剧的创立者也并不过分。

  这个作曲学派的作曲家,尚有波尔波拉(1686~1768)、佩戈莱西(1710~1736)、约梅利(1714~1774)、比契尼(1728~1800)、培基埃罗(1740~1816)、契马罗萨(1749~1801)等。其特征是将宣叙调和咏叹调有所区别和规定:宣叙调用于歌剧的情节,并成为咏叹调出来之前的准备,与咏叹调形成一个整体;咏叹调一般是一种自成单位的声乐形式,用于十分抒情的音乐,常采用A—B—A的反复形式,形成形象上的对比,并且又是一个方整性的完美形式。

  §§第四章 世界舞蹈史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