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阿拉伯音乐

  7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强盛的阿拉伯帝国骤然崛起,充满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开始诞生。这一切不仅使在古典时代一直沉寂着的世界第一大半岛一跃成为人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使曾孕育过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等诸多古典文明的西亚、南亚和北非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使人类中古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并对人类的近代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南为阿拉伯海,面积约为32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内地大部分为燥热的沙漠,间或夹杂着小块绿洲。半岛的宗教祭祀中心为麦加城(该城有一黑色陨石被人们视为天降圣物,还有一座克而白古寺)。

  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这个地区尚处在文明世界的边缘。4、5世纪以后其整个社会陷于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生存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之中。出身麦加城的没落贵族、饱经风霜的穆汉默德(约570~632年)在汲取犹太教、基督教教义和沿袭贝都因人(原半岛以游牧为生的居民)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创建了伊斯兰(意为“顺从”)教,以安拉(即真主)为造物主,于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后又组建穆斯林公社,他一身三任(宗教领袖、行政首脑和军事统帅),630年占领麦加,建立了独尊一神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国家——阿拉伯帝国。后在其继任者们的不断向西亚、北非扩张下,逐渐确立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阿拉伯帝国。他对阿拉伯半岛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教义体系,后由他的信徒以《古兰经》的方式固定下来。《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的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封建制度的形成,使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经济得以繁荣,而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的开展,则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古时代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但9世纪后,人民起义(如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卡尔马特起义等)遍及帝国全境,教派分立,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纷纷割地自立,形成封建割据的局面。直至13世纪中叶(1258),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终于解体,但伊斯兰文明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在发展着。

  阿拉伯人以开放的心态、巨大的热情,延搅人才,搜集古籍,奖励学术,提倡文化,并将自柏拉图等希腊人和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进行大量的翻译,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古时期得以新生与继承,也使阿拉伯文化的创新与升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产生了卓绝的哲学与医学、先进的数学与天文学,灿烂的文、史、地理学以及对美的独特追求(清真寺建筑)。

  4世纪后,随着半岛上贸易通道的开通,沿道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大部分从波斯和希腊来的卡伊纳(艺妓)也在城市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她们既是歌手,又是侍酒和娼妓。她们所唱歌曲高于原先游牧阿拉伯部族在荒漠之中合着骆驼行走的节律而唱的骆驼调的艺术水平。卡伊纳歌曲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为主题严肃、采用古典长诗且具有颂歌性质的“西纳德”;一为曲调轻佻、采用古典短诗而专供娱乐用的“哈扎吉”(伴奏乐器为弹拨乐器、笛子和手鼓)。

  在622年至750年阿拉伯帝国的初期,正处于阿拉伯音乐的兴盛期。这一时期,起初曾一度呈低迷状态,伊斯兰教的教仪不使用音乐,《古兰经》虽也没有谈到音乐,但却被一些正统的伊斯兰教徒视之为禁区,另外,也可能与为了帝国的扩张,避免男人迷恋声色有关。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其音乐在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埃及、亚述和巴比伦的音乐的基础上,得以繁荣。如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向波斯人学习音乐,特别是波斯歌曲对阿拉伯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又如乐人开始由外国女奴变为男性职业音乐家(木坎纳斯),音乐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伊斯兰教活动时的某些场合也使用了音乐:宣礼员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顶楼塔尖上召唤人们做礼拜时的召祷歌,使用阿拉伯所独有的中三度音程的《古兰经》吟诵调,开斋节与宰牲节教徒所唱的双节歌,以及赞颂真主和先知的赞美歌等。

  在长达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于762年迁都巴格达),是中亚、西亚、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其音乐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以叶海亚·麦吉、易卜拉欣·穆斯里(742~804)、法拉比(870~950)、伊本·西纳(980~1038)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家。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却为阿拉伯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法拉比曾将阿拉伯音乐用拉丁文介绍给西方,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产生重要影响,法拉比所著的《音乐大全》,是留存至今的最重要的阿拉伯音乐文献,他还对卡龙琴进行了改革,使之成为阿拉伯的重要乐器之一。

  被阿巴斯家族赶跑了的伍麦叶家族逃到西班牙,并于756年占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哈里发帝国(756-1492)。在西哈里发帝国时期,产生了“穆瓦沙哈歌曲”(穆瓦沙哈即为一种双韵体爱情诗)和“努白”(声乐器乐大型套曲)等一些重要的音乐体裁。西哈里发帝国灭亡后,大量阿拉伯人东迁,又将安达露西亚风格的音乐带回阿拉伯世界。9世纪时,在西哈里发帝国的首都科尔瓦多出现了一位音乐大师——扎尔亚布,他曾在巴格达深受哈里发的赏识,在科尔瓦多又受到西阿洛菲的礼遇。他对乌德进行了改革,编辑安达露西亚歌曲集,编写乐理和歌唱教科书,以及创造了一套由浅入深的音乐教育方法等,为安达露西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阿拉伯音乐的黄金时代随着阿巴斯王朝的覆灭而消失了,直至20世纪初。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