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节 17世纪意大利绘画

  16世纪末,文艺复兴美术的中心意大利逐渐走向衰落,一些大师相继去世,自此以后,意大利美术进入一个相当混乱和复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产生了样式主义风格。

  17世纪初,意大利样式主义慢慢分化,逐渐形成了3种艺术流派:罗马的巴洛克艺术、学院派艺术、现实主义艺术。

  1.罗马巴洛克艺术:巴洛克风格(又称巴洛克样式)是一种宫廷风格。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下特点:无论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2.学院派艺术:欧洲的学院派艺术首先在意大利形成。17世纪卡拉奇兄弟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和欧洲第一所美术院校,在学院中,崇尚希腊罗马。称学院中的古典主义或学院派艺术。

  3.现实主义艺术:以写实主义的卡拉瓦乔为代表,又称卡拉瓦乔写实主义。

  巴洛克绘画

  17世纪意大利的所谓正统的美术是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的罗马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美术产生于意大利,后扩散到整个欧洲,尤其是天主教流行的国家。此后又随着宗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中国圆明园里就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建筑师就是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来的传教士们。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特征:

  首先是它的华丽性。由于服务的对象是上层人物和贵族,故而力求豪华之能事是它的特点。

  其次,文艺复兴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美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和幻觉,极力打破和谐和宁静。

  第三,是它的激情性。巴洛克美术总是充满激情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四,是它的运动性。即是说,它在内容上是充满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则强调运动感。

  第五,是它的空间性。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基本上是平面的,而巴洛克美术则非常强调空间和立体感。

  第六,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美术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而且有多种综合形式。

  第七,是它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艺术与天主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作品的题材方面,一般多表现一些殉教、幻觉、神迷的故事和情节。

  第八,是有一定的背离现实生活的倾向。

  概括起来,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上八个特点,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大致一样。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巴洛克绘画艺术。

  巴洛克绘画艺术要比巴洛克建筑艺术出现得晚一些,也并未在17世纪意大利画坛中占主导位置,也没有产生像建筑和雕塑方面如贝尼尼或博罗米尼那样的大师。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罗马教廷和贵族好像对建筑与雕刻感到更大的兴趣。而矫饰主义的绘画也没有走出艺术的误区。若想给绘画带来新的生命,就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但这一革命由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主义来完成,而巴洛克绘画还是由矫饰主义发展而来。

  由矫饰主义向巴洛克绘画过渡的第一位画家是费德里格·巴罗奇奥(死于1612年)。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矫饰主义绘画对他的影响还是十分顽固的,作品的构图或人物的造型往往过分虚构夸大和华而不实。然而画中那种浑厚明朗的色调多少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并且带有格列柯的某些影响。

  17世纪罗马的巴洛克绘画主要是装饰壁画,架上绘画和肖像画十分少见。负有盛名的彼切洛·考尔东诺(1596年—1669年)和路加·卓尔丹诺(1634年—1705年)是巴洛克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切洛·考尔东诺是当时社会上极受欢迎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大都满足了教皇、国王、贵族或富商巨贾的要求。他有巨大的创作潜力,构思灵活、绘制敏捷,但却因为一味迎合,无形中降低了作品的艺术质量。画家绘制了大量的装饰壁画,著名的有《巴尔比林府的天顶画》和《佛罗伦萨比奇宫的壁画》等等。他的壁画作品带有比较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在空间的处理上往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构图上具有变幻莫测、灵活多变的特点;人物造型上带有矫饰主义的媚态的夸张。然而他的壁画的成功之处。是在于风格上与博罗米尼建筑的相协调,完成了巴洛克建筑、雕刻和绘画一体化的任务。

  路加·卓尔丹诺是考尔东诺的得意弟子。他擅长于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色彩上也倾心于繁复多变。他的许多作品超越了他的老师考尔东诺的成就,然而在建筑风景的绘饰上却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巴洛克绘画相比巴洛克建筑和雕刻,其成就不大。实际上,真正决定17世纪意大利绘画发展的还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古典主义。

  卡拉瓦乔现实主义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画坛上出现了光辉灿烂的现实主义绘画,它是承续了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世俗化精神,并与矫饰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创始人和传播者是卡拉瓦乔,因而又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了整个欧洲,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色彩的卡拉瓦乔艺术的产生,正是与意大利的动荡时代有关。16世纪至17世纪,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连续不断,这种斗争也影响了一些出身下层的艺术家。他们的苦闷和反抗情绪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卡拉瓦乔的产生正像同时代产生的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物一样,是历史的必然。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年—161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卡拉瓦乔出生于北意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

  卡拉瓦乔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早期,卡拉瓦乔曾跟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绘画,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矫饰主义艺术,但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仑巴底的悲惨的现实生活。16世纪90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在罗马,矫饰主义风格引不起他的兴趣,引起他的兴趣的是那些历代大师留下来的静物画和风俗画。卡拉瓦乔早期画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代表作是《女卜者》、《玩纸牌的人》、《奏吉他的人》、《捧水果的少年》等。

  《女卜者》描绘的大概是卡拉瓦乔偶然见到的一个街头情景。一个吉卜赛女人,很可能是以占卜为生的流浪者,她有吉卜赛人看手相的本领,带有狡猾的目光和一丝淡淡的微笑,捉住一只具有绅士风度的年轻人的手。整幅作品构图简洁,一男一女两个半身像相互联系在一起,由于只刻画了人物的半身,从而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使人物的形象十分突出鲜明。这种半身风俗画好像是卡拉瓦乔在早期作品中酷爱的一种形式。《玩纸牌的人》、《奏吉他的人》都是采用了这种形式。

  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都带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从1597年到1606年是卡拉瓦乔创作活动的盛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艺术风格已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它彻底克服了矫饰主义的影响,另辟蹊径,把在风俗画中所获得的新手法应用到宗教绘画中去,这是他对宗教绘画的重大突破之一。

  1598年,他为罗马法兰契奇教堂所画的《基督召唤使徒马太》,是一幅具有极为浓厚的风俗意味的宗教画。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争议,在争吵中卡拉瓦乔误杀了对手迫使他离开罗马而迁移到那不勒斯。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流浪生活。漫长的流浪生活,使画家得到了充分接触和观察下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机会,并使他成为具有大胆革新精神和在自己作品中歌颂普通人民的17世纪意大利第一流的艺术家。

  卡拉瓦乔盛期时的代表作是《圣母升天》、《圣保罗的改革》等,这些作品完全是徒有宗教虚名的风俗画作品。

  (3)从1606年到1610年,卡拉瓦乔进入创作的晚期。在这段时间里,画家创作了《洗礼者约翰的斩首》和《圣路乔的埋葬》等作品。他临死前的绝笔之作是《基督的降临》和《基督的笞刑》,这些画面的处理被称为“黑绘法”。1610年,卡拉瓦乔患病而死,死时年仅37岁。

  卡拉瓦乔创造的现实主义画风不仅对意大利而且对整个欧洲都具有强烈的影响。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勒南兄弟等欧洲画家,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他的出现。预示了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的绘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卡拉奇兄弟的学院主义

  17世纪意大利学院主义在理论上的奠基人是贝里格,在实践上的创始人是卡拉奇兄弟,即洛多维柯·卡拉奇(1555年—1619年),阿戈斯蒂诺·卡拉奇(1557年—1602年)和阿尼巴·卡拉奇(1560年—1609年)。

  他们中的最年长者和实际上的艺术指导者是洛多维柯·卡拉奇,他们兄弟三人共同树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1590年在意大利的波伦亚地区建立了欧洲第一所美术学院——波伦亚学院。他们把它叫做“有志于造型艺术者的学院”,开起了比例学、解剖学、透视学和建筑学等课程,形成了一个严整的美术教育体系,这个学院成了以后欧洲各国美术学院的蓝本,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欧洲美术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学院派的艺术主张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艺术的永恒性,把这些艺术看成是不可超越的楷模,实际上却是鼓吹折中主义艺术。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尼巴·卡拉奇。他是古典主义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奠基者。在三兄弟中,他年龄最小。他很早就崭露出杰出的绘画才能,1595年他应招去了罗马,1697年至1600年间,他为罗马的法尔涅塞宫殿创作了一幅以爱神为主的壁画。当时的罗马因为摆脱了宗教争端的烦恼,提倡绘制具有“永久纪念性的大艺术作品”。阿尼巴的这幅天顶壁画便是“大艺术”的最初作品。在当时的罗马,阿尼巴享有“绘画复兴者”的崇高声誉。阿尼巴的这一幅天顶壁画重新恢复了欧洲纪念碑式壁画的优秀传统,它曾经成为欧洲各国17世纪画家们的真正艺术学院。

  阿尼巴·卡拉奇还创造了新祭坛画的典型样式。他的祭坛画带有许多等身高的人物,坐在烟雾缭绕中的宝座上的玛利亚,以崇高圣洁的形象与站在前景上的世俗的圣人们连接在一起。另外,阿尼巴还是欧洲古典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4年创作的《逃亡埃及》就已经显露了风景画的端倪,他几乎是把这一宗教故事当做风景画来创作的。他大胆地使宗教人物在画面中只占很小的位置,而津津有味地去描写意大利庄严典雅的大自然风光。他的这种画法,后来为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洛兰和普桑等师承并发展了,并最终形成了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景画。阿尼巴还留下了许多独幅画和肖像画,其中著名的有《酣睡的维纳斯》、《圣母哭子》、《弹曼陀林的男子像》。

  从阿尼巴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学院主义对“自然美”和“理想美”的追求,而且更多的是对理想美的迷恋,有时甚至需要用别出心裁的宏大构图,强烈的运动感和明暗对比,以及夸张的神情姿态和美化的形象来弥补作品内容的单调和贫乏。

  阿尼巴1609年因患疟疾而死,年仅49岁。他和卡拉瓦乔一样都是中年夭折。阿尼巴去世后,他所创立的古典主义艺术由波伦亚的一批画家继承并继续得到发展。波伦亚的这群画家中较为著名的有多梅尼奇诺(1581年—1641年)、列尼(1575年—1642年)和阿里巴尼(1578年—1660年)等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