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拜占庭绘画

  西方大多数艺术,自4世纪以后变为拜占庭式。主要原因有四:首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为国都,史称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成了基督教艺术最活跃的中心。其次,东罗马受“蛮族”破坏较少,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较稳定、繁荣,而且东罗马帝国的主要疆域正是古代希腊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昔日罗马帝国的强盛之势也在这儿留下了痕迹。因此在拜占庭艺术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强大影响。再次,313年的米兰敕令,米兰教会正式立基督教为帝国国教,有帝国的庞大资源为艺术生产所支配。第四,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的地位一直卑微,此时,其社会声望日高,神职人员又拥有学问和权力。

  拜占庭文化艺术与古代不同的是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并以基督教为国教。在各种艺术上都染上了一层宗教色彩,美术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与古代美术截然不同。一般说来,拜占庭艺术代表东方和希腊的主题的融合,既具有基督教的性质,又兼有东方色彩。其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拜占庭艺术内容承袭早期基督教艺术的传统。内容以圣经故事以及基督神迹为主。其次,拜占庭艺术不是大众艺术,而是高贵、豪华、贵族化的样式。强调的是神性而不是人性,基督教神学是美术的主导精神。再次,拜占庭艺术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不仅为教会服务,而且为皇帝服务。第四,拜占庭艺术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喜欢颜色而不喜欢造型,喜欢装饰而不喜欢真实的表现。

  拜占庭的主要绘画艺术是镶嵌画、湿壁画、圣像画和抄本画,其中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镶嵌画和湿壁画

  拜占庭绘画以镶嵌画著称于世。这种以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几乎在拜占庭时期所有的建筑壁面上都留下过比较精彩的作品。所以,拜占庭造型艺术的成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镶嵌画艺术上。

  从6世纪开始,镶嵌画成了拜占庭最流行的艺术,教堂的装饰和世俗建筑的天井、墙壁及地面都大量运用了镶嵌画。在镶嵌画中。色彩不是以模仿物体的自然颜色为目的,而是根据主题内容设色,即或对某些具体人物也有固定的配色,以便使观众一眼就能知道画中表现的是谁。如基督用蓝色或樱桃红色,有时用金色衬底,圣母玛利亚全用蓝色。圣徒用黄或蓝色,圣保罗用紫红色……,但呈在多人物或有背景的画面里,也注意整幅画面的色彩效果,使用补色并列或色块对比。的确,拜占庭镶嵌画利用色彩光谱的一切丰富变化取得绚烂与和谐,像不可思议的宝石色一样闪动着迷人的光彩。

  拜占庭镶嵌画中也广泛运用了金色背景,并在金色小石块上覆盖一层薄薄的玻璃片以获得平面上闪光的效果。金色的背景起着对色彩协调作用,同时使画面富丽堂皇。金色背景使拜占庭镶嵌画发出闪烁的光芒,具有无穷丰富的表现力。拜占庭艺术追求的是崇高的灵化世界精神,使观者冥想进入一个超凡的境界。这也就是拜占庭镶嵌画和古代希腊罗马镶嵌画的区别。

  拜占庭镶嵌画中最负盛名的是圣维塔尔教堂内部的镶嵌画。圣维塔尔教堂位于意大利的拉文纳。这儿原是东哥特王国的首都,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占领该城,并把它建成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圣维塔尔也就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在教堂的主要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皇室参拜的行列,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另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在构图上略有变化,但也显得宁静端庄,在服饰上充分发挥了镶嵌画的长处,显示出珠光宝气、织锦彩缎的华丽,也给画面增添了几分梦幻般的神秘感。

  拜占庭艺术中的湿壁画,虽然不像镶嵌画那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一定的特色。在教堂装饰中,要把教堂装饰成一种神圣的空间,选取镶嵌画无疑是得当的。但是由于镶嵌的高级材料,即使那些受到宫廷庇护的修道院也不易获得,所以那些小建筑或地处偏僻的教堂只得采用初期基督教以来代替镶嵌艺术的壁画手法。这类作品残存下来的,除了意大利半岛以外,主要是11世纪以后的东西。

  湿壁画的色彩表现是和镶嵌画有较大区别的。首先是大块面的金色使用几乎不可能。代替镶嵌的金底在原则上只能用蓝色,整个画面较之镶嵌画要暗得多。在蓝色底子上描绘的人像常常是用白色和较淡的颜色。衣服即使用较深的颜色时,衣襞也多用白线来勾,而且强调光线的亮部,这些线和亮部的处理。不是为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而是为了使暗底上的人像更为引人注目。湿壁画在技法上不受镶嵌手段的制约,线条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色彩的浓谈变化和中间色的运用也较之镶嵌画容易。因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拜占庭艺术中的湿壁画,其题材较为单一,主要以圣经故事为主。代表作有奥尼达教堂的《基督升天》。在这幅《基督升天》图中,人物和树木都有强烈的动感。这种动势成功地表现了惊奇地看到基督升天时使徒们的心理状况。由于湿壁画在颜色和线条方面的更易运用和把握,使得这幅作品较之用镶嵌形式表现的同类作品在情感的表现上要强烈得多。

  圣像画和抄本画

  圣像画是在木板上用蜡胶或蛋白调和颜料绘制的宗教人物。这类独幅圣像画是从希腊传播期的肖像画演变而来的,因此早期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接近古代肖像绘画。它与壁画有所区别,尤其是在13、14世纪时,圣像画中还兼用了镶嵌的手法。

  拜占庭时期的圣像画,今天很少能见到。代表作品是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的圣母”。著名的“符拉基米的圣母”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圣母的形象已经不同于同一时代壁画中圣母像的那种威严得近于呆板的面孔,而是表现了一种稍带笑容的和充满母爱的生动形象。

  抄本画作为一种插图绘画艺术,通过圣书、诗篇集、福音书、说教集、教会历史和世俗读物等表现了一种多样性的特点。9世纪末,抄本插图绘画画风精致细腻,因而得名细密画。此一时期细密画家虽然仍根据中世纪的圣像学公式作画,但由于模仿古代画法,也出现了一些生动优美和富有感情的作品。《格利戈里·纳集安津故事》手抄本细密画(880年—886年间作),就具有这些特点。在10世纪前半叶,仿古倾向达到了高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巴黎圣诗集的著名细密画。细密画家从古代范本中不仅广泛利用了绘画手法和题材,而且继承了其中的艺术思想。细密画《弹七弦琴的大卫》,复活了希腊化时期的抒情形象。画面充满平静而明快的诗意:为琴声而陶醉的野兽聚集在大卫的周围,大卫身旁的乐神在激发着大卫的音乐灵感。这幅画有超然于尘世之上的哲理含义,以复杂的寓意颂扬造物主基督的思想。13世纪,受到十字军东征打击后,拜占庭的抄本绘画忠实地反映了高姆奥斯王朝的壁画和圣像画样式。14世纪以后,抄本画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缜密细致的写实手法,但还基本保持着超自然的象征性特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