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罗马式美术

  经过5—10世纪间的社会动荡,欧洲,特别是西南欧,到11世纪初年,终于渐趋稳定。这片土地,像越过严冬而经受到春风的抚慰,绽开了新的艺术花朵。正如一位名叫格留尼的法国教士所说:“从公元1000年以后之第三年,不少地方,尤其是法国和意大利,发生了一种变化。那便是:人们都很关心教堂的建造。笃诚的善男信女们纷纷为修建大规模的新教堂捐款,从僧院里的礼拜堂到穷乡僻壤里的小教堂,都被修葺一新。世界脱下了古老的衣衫,穿上了用新教堂构成的白色袈裟……”

  出现这种新气象的社会基础,是欧洲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稳定。这便是:匈奴人的入侵最后被击退,日耳曼人的领地逐渐恢复,农业稳定,交通与商业的繁荣给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封建秩序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宗教的狂热一步步上升,许多威名远扬的教会和主教大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其中不乏深谙建筑、雕刻和绘画的有才能的艺术家。

  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思想潮流要求有一种突破狭小的地域局限的新的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所谓“罗马式的艺术”便应运而生。

  “罗马式”(Romanesque)一词,是19世纪初由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开始使用的,他当时主要从语言的意义上使用这个名词。该词从“罗曼的”(Romance)一词发展而来,指的是使用罗马语(即拉丁语)系的各个国家,当时包括使用法兰西语、西班牙语、普罗旺斯语的西南欧各国。

  就其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它首先在法国和伦巴第出现,然后普及到全欧,几乎遍及所有不曾受到拜占庭艺术影响的国家。而最典型的样式存在于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第二,它虽然具有共同的倾向和特征,但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范、理论或程式,它是各个地区、各个作品的共同的传统精神的结合;第三,它主要以教堂建筑为中心,在教堂中集合着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的成绩,服从于把宗教的力量化为形象,以便对缺少文化的信徒们宣讲教义的目的。

  建筑

  如前所述,在罗马式艺术中,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一点是其他艺术样式所无可匹敌的。公元1000年之前,社会动荡不安,教会散布上帝将在第1000年令世界毁灭的荒谬论调以欺骗群众,到了公元1000年,世界毁灭的事并未发生,教会又宣扬说这是上帝的恩赐。为了感谢主的恩典,教会到处征税募捐,大兴土木,建造宏大的教堂。

  罗马式建筑主要追求均衡安定的效果,它以饱满的力度、疏密均匀的节奏和宏大的体积感而备受赞扬。从表面上看,罗马式教堂似乎回归到初期基督教的巴雪利卡式构造,但本质上,它们并不相同。它基于完整的规划,将各种建筑置于统一的结构与配置之中,它利用砖砌的交叉拱顶,在回廊的中央互相衔接,使教堂的容积得以大大扩大。

  为了防止火灾和体现牢固的观念,这时的教堂差不多通体以石材建成。为了对付中世纪到处横行的强盗,教堂和堡垒结合在一起,一般均筑有高大的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和碉堡式的塔楼。

  从教堂的内部来看,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拱券(最初是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后来有樽形拱券、马蹄形拱券和伊斯兰式的尖顶拱券,直到交叉的或重叠的组合式拱券),使室内光线黯淡朦胧,处于一种神秘、幽暗的气氛之中,增强了宗教宣传的心理效果。

  法国罗马式教堂的主要代表是图鲁兹的圣沙宁教堂(建于1080—1120年)和安古拉姆的大教堂(建于1105—1128年);英国的达拉姆大教堂,是12世纪上半叶罗马式建筑的精华;意大利罗马式建筑最杰出的代表是比萨大教堂(建于1063—1174年),它由圆顶的洗礼堂、宏大的十字形正堂和著名的斜塔所组成。正堂的设计者是希腊籍的建筑家鲍斯桑达斯,洗礼堂的设计者是蒂奥狄弗,而斜塔的设计者是布兰诺。这座斜塔由于地基的计算错误,盖成后不久便开始倾斜,至今已偏离中心4.4米,1590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在这座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试验。此外,在德国,著名的罗马式建筑还有沃尔姆斯大教堂、美因斯大教堂和莱茵河中游的阿特尔拉赫的圣母修道院(1093年兴建,13世纪完成)。

  雕刻

  虽然在罗马式艺术中,雕刻和绘画都是从属于建筑的,但是,在公元11至12世纪间,教堂的宗教雕刻也显示出巨大的进步。它的主要任务虽然不能不是把人们心目中的神化为具体的可视形象,但同时也借助于大门上、柱楣上大大小小的雕刻,向没有文化知识的信徒们传授了农业节气、天文、气象、商业和纺织等等方面的知识,恰如是一本给穷人看的插图本百科全书。这种朴素的自然科学的普及教育,简直像是在漆黑的禁锢世界中飞来一线造化的光明。

  以上各种题材的雕刻,一般均由民间匠师来完成,因而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如丰富的想象,稚拙的造型、装饰性的扁平结构和巧妙的构图等等。教堂的门券、额板便是罗马式雕刻艺术的主要作品。例如,差不多所有罗马式教堂的大门上都要有的半圆形额板浮雕(tympanum)、柱头和柱础雕刻、圆雕柱身及圣坛或座椅上的装饰雕刻等等。

  额板浮雕,正门中央通常取圣经中“最后的审判”为题材,表现各种灵魂在上帝面前接受上帝的裁判,明辨善恶,或升天堂,或入地狱。法国奥顿教堂的额板浮雕《最后的审判》,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它的整个构图富有明确的区间划分:中央是立于蚌形光环中的上帝,他右手指着天堂,那里是整日跳舞唱歌、礼拜神明的幸福生活;左手指向地狱,魔鬼正依照罪孽的轻重,给恶人以种种严厉的惩处。这块浮雕在艺术手法上最出色的地方是它的人物造型,上帝和天使那细长而扭曲着的身体,采取了大胆的夸张手法,有的甚至达到十一个头长的、蚯蚓一般的身材,充分显示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这块浮雕的下方是横贯门顶的水平浮雕饰带,由各种各样善善恶恶的灵魂所组成,起到了稳定画面的重要作用。在著名的沙特尔教堂,虽然已经是哥特式与罗马式互相混合在一起,但建于1145至1155年间的西侧正门——“王者之门”,可算是法国中部罗马式雕刻艺术中最洗练的作品。中间的庄严基督支配着整个画面的构图,周围环绕着传道者的寓意性形象。

  柱身圆雕大多以人像为主,它抛弃了拜占庭艺术的纤弱形式,出现了有一定力度的饱满的造型;虽然,同希腊古典艺术中的人像柱相比较,它主要是通过线条而不是通过体块来达到这种力度的。例如,法国利姆沙恩旧修道院教堂门廊内,两边各有三列这样的人像柱支撑着拱门,人物以双手努力托起楣石,浑身攒聚着即将爆发的力量。

  柱头和柱础雕刻,除少数模仿拜占庭样式用植物纹样来装饰之外,大多数也是以宗教人物和圣经故事为题材。民间匠师们没有放过机会,在这样的作品中表达他们对统治者的憎恨,如法国亚眠教堂的柱础上,就雕了一个戴王冠的王公贵族,被压在柱子下面,同妖魔鬼怪一样永远不得翻身。

  其他装饰雕刻亦不乏精彩之作。如圣尼古拉斯朝圣者教堂中著名的《巴利的宝座》,作于1098年左右,通体以大理石雕成,座椅的4条腿是4个奴隶(或罪恶的灵魂)的雕像,技巧相当高明。这所教堂的洗礼堂还有一座大理石圣水盘,也雕刻得非常精致。

  绘画

  绘画在罗马式艺术中远不如建筑和雕刻那样受到重视。这大约是因为它远不如建筑和雕刻那样具有坚牢的体积和逼人的力量,对于欣赏水平极其平庸的信徒们来说,一个实体要比一片平面的“符号”生动得多。

  罗马式艺术中的绘画,主要是教堂内有限的湿壁画和大量的手抄本书籍的细密画插图,这两者都不是这个时期的发明,但都在此期间获得较大的发展。

  教堂内的宗教画,此时一般较少使用拜占庭时期的镶嵌技法,而运用湿壁画来画。由于材料的限制,保存完好者极少,有许多是后代修补或重绘的。例如意大利加泰隆尼亚地区所发现的便是。勃艮第境内的贝尔则拉维尔圣雨果礼拜堂壁画,尚可见到一部分12世纪时的真迹,其色彩已经十分黯淡了。罗马式壁画的风格大约在12世纪才摆脱拜占庭的影响,形成强有力的独立风格,它特别强调感情的表达,不惜采取扭曲而夸张的形式。较常见的是画在教堂两翼镶板上的一个接一个的受难场面。如1138年所作的查尔萨拉大教堂的磔刑图、1228年所作的布拉维杜教堂的磔刑图、1235年所作的佛朗西斯卡生平图等等。

  手抄本圣经插图的制作中心,仍然在继承蛮族艺术传统的中欧地区,尤其是英国。12世纪英国工匠制作的《朗贝斯圣经》和《布利圣经》,采用了装饰性的、图案式的方法来表现衣纹,人物造型优美,具有完整的体积感,色彩鲜明丰富。和雕刻中一样,绘画中的人物也被画得把衣纹紧紧地贴在身上,如同从水中走出来一般,被称做“湿衣褶风格”(Damp-fold Style)。

  工艺美术

  这一时期,手工艺匠的许多宝贵创造,也大多为教堂服务。现今不少教堂里珍藏着价值连城的手工艺品,例如英国肯特郡巴游教堂所藏的“巴游织锦”,全长约10米,以彩色毛线绣在亚麻布上,内容描述诺曼底的威廉公爵1086年入侵英国的一次战争,周围装饰着一圈动物图案组成的花边。

  教堂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嵌画,最初是从加罗林朝开始的,只是在罗马式教堂中才开始得到广泛的使用。但是,真正属于12世纪以前的作品已不多见。夏特勒教堂比较完整地保存着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嵌画,成为至今众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此外在巴黎的圣麦佩尔教堂、圣丹尼教堂、德国的奥格斯堡和莱曼等处教堂中,还部分地保存下来一些精彩的作品。

  其他小工艺如象牙雕刻、金银细工、珐王郎彩器皿,以及用精巧的雕刻技巧做成的圣物箱、十字架、牧杖、圣餐盘等等,都空前发达。如伦敦阿伯特美术馆所藏的格罗斯塔的烛台、柏林美术馆所藏的维斯多尼亚的镀金十字架、科隆大教堂所藏的刻有“马其的礼拜”浮雕画面的著名圣物箱等等。

  罗马式美术在欧洲中世纪美术史中的意义和地位,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看:

  1.罗马式美术产生于欧洲封建社会进入成熟阶段的时期,它从规模上、风格上,体现了欧洲封建社会前阶段的文化成就。就基督教美术的发展而言,有人依照初期——盛期——晚期的公式,把早期基督教艺术作为初期的代表,把哥特式美术作为晚期矫饰风格的典型,而罗马式艺术,则被作为盛期的样板而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2.罗马式美术反映了封建经济稳定时期的宗教艺术风格,它既是宗教的,又具有一定的广泛意义,因为它主要面对广大缺少文化的信徒,而且其作者也大多是民间匠师,因此,也必然具有相当成分的人民性。

  3.罗马式美术同拜占庭美术之间,不但在时间上有一定承继关系,在观念上也比较相近。它同其后的哥特式艺术之间,也具有衔接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世纪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