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罗马美术

  由拉丁民族的罗马人创造的罗马帝国,是西方文明更加实际的基础。它在政治、法律、国家组织、城市建设、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更加直接地成为后来西方社会的模式。因此,认识和研究罗马历史,一直是西方学者十分重视的事情,艺术也不例外。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许多语言不同的原始部落散居在狭长的亚平宁半岛上。公元前8世纪左右,西北部的埃特鲁里亚地区、中部的拉丁姆地区和南部沿海的希腊殖民地,成为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心。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居住在台伯河、阿诺河之间的埃特鲁里亚人创造了高度的文化,他们曾一度南下,侵占罗马。公元前5世纪初,罗马人强盛起来,他们将埃特鲁里亚人逐出台伯河,联合附近城邦组成拉丁联盟,并着手制定法律,缔造共和政体。此后,罗马人一方面致力于内部的政治改革,一方面积极向外扩张,在征服高卢后,通过3次布匿战争,击败强敌迦太基人,取得对中东和地中海区域的统治权。在这以后,由于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大规模奴隶起义不断爆发,在战争中谋取权力的军人领袖逐渐把共和政体转变为寡头独裁。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击败希腊,公元前133年侵占小亚细亚地区,此后,一个接一个把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泛希腊帝国置入自己的版图之中。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屋大维称帝,史称罗马帝国。到公元2世纪皇帝哈德良和马可·奥里略斯执政时,帝国的疆域北到不列颠岛,南到非洲中部,东接波斯,西迄大西洋。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是当时世界上与东方的汉朝时的中国遥遥相对的两个大帝国。

  罗马人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是他们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忠于集体、忠于国家的献身精神。他们提倡坚毅,反对柔弱;提倡力量,反对纤巧;提倡宏伟,反对浮华;提倡实用,反对虚饰。由此决定罗马美术重实际、重个性、重写实的特点。

  罗马人也以讲求实际的态度对待一切外来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对北方的埃特鲁里亚文化和南方的希腊文化兼收并蓄。罗马的宗教崇奉着希腊诸神却采用埃特鲁里亚人的宗教仪式,罗马的建筑兼有埃特鲁里亚人的穹窿和希腊的柱式,罗马的雕刻在希腊的古典规范中注入了埃特鲁里亚式的强烈个性……,诸如此类,从总的方面来看,罗马美术并非这二者的折中,其基本立足点仍在于拉丁民族的写实风格。即埃特鲁里亚人所开创的艺术传统。因此,在介绍罗马美术之前,先简单说明埃特鲁里亚美术的要义,是十分必要的。

  埃特鲁里亚美术

  18世纪时,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塔尔魁尼、韦伊、佛罗伦萨、波伦尼亚等地的发掘,使人们对罗马之前的文化获得了新的认识。从前,罗马早期的历史是被一些荒诞不经的传说掩盖着的。现在从许多碑文和坟墓遗物中,建立起系统的关于埃特鲁里亚历史的知识,直到现在地下发掘和遗址考察仍在继续,新的发现不断出现。

  公元前7世纪,埃特鲁里亚人所建的富裕城市,同希腊、埃及、小亚细亚和腓尼基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这从这一时期的坟墓中出土的许多精美的希腊陶器可以证明。而且同当时的希腊一样,这里也流行着东方化风格的艺术。公元前7世纪末,埃特鲁里亚美术又受到爱奥尼亚式希腊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公元前6世纪时的大规模绘画作品。直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在南部的韦伊地方兴起了具有民族特点的雕刻。这是一些以陶土为材料的陶塑制品,可能与葬礼有关。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发现乃是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间的许多坟墓,其中的艺术品表明,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希腊艺术的影响,顽强地创造着自己独特的面貌。

  埃特鲁里亚建筑的完整遗物是坟墓,它在地面上的部分是一个圆形的大丘,而地下的部分则是用穹窿构成的筒形墓室,与迈锡尼的阿德里乌斯宝库相比,它的拱券式砌造技巧要比迈锡尼更为成熟。后来的罗马建筑正是发扬了这种技术形成自己的体系的。埃特鲁里亚城市的遗址,可以看出他们对城市规划的研究,城市一般建立在险要的高地上,按罗盘方位从东向西安排住宅区,城周筑有高墙,城门大而坚固。波伦尼亚附近的马尔扎波特遗址说明,城内有南北向的主要街道,宽15米,住宅分为一个一个的街区,中间有3座神殿。据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记述,神殿建造在方形基台上,屋顶是木结构的,和希腊的“围柱式”不同,埃特鲁里亚的神殿三面是墙壁,只有正面为柱廊。其柱式是一种表面没有凹槽的光滑圆柱,顶端的托盘和柱础也都是圆盘形的,称为“托斯干式”。

  雕塑的发展和埃特鲁里亚人的殡葬风俗有关,他们很早就实行火葬,把死者的骨灰盛在铜或陶制的罐中安置在坟墓里。骨灰罐的顶上,有死者的肖像(最初是头像,后来是全身像),邱希出土的一个陶制骨灰罐上,死者的头像虽然雕制得十分粗陋简单,但却有着漫画式的生动性,宛如刚刚脱离世俗生活的苦难似的,安详地闭起眼睛。多尔切亚诺出土的铜制骨灰罐有一个带屏风的圆形底座,双耳高足的球形骨灰罐放置在底座上,顶上的死者头像有一圈齐眉的卷发,双目紧闭,神色安详。切尔维尼出土的公元前6世纪的陶棺,上面塑着一对中年夫妇的全身像,二人并肩倚卧在棺盖上,面部五官清晰,表情亲日匿。这些作品表现真实的普通人物,大多出自土著的民间匠师之手。而作为神殿中的神像雕刻,则显然受到这个时期希腊古风雕刻的影响,但也不像希腊同时代作品那样拘谨。这方面的代表作要算是公元前6世纪末由一位名叫乌尔加的陶塑家为菲奥的波尔特拉屈神殿所作的两件作品了。其一是赫尔美斯的一个头像,各部分轮廓坚实有力,口角如同“古风的微笑”一般,出现一种“埃特鲁里亚的微笑”。出于同一作者的另一作品《菲奥的阿波罗》,是一组群像的一部分,这组群像表现的是阿波罗与赫拉克列斯争夺一头牝鹿的故事,阿波罗整个身体向前倾,双臂前伸(左臂已失),似乎正要去捕捉牝鹿,胸部与腿部的肌肉坚实有力,衣纹作了装饰性的加工,头发编成整齐的发辫自然地垂在肩部,脸上也是谜一般的微笑。双腿之间的一块装饰柱,由对称的两个涡状线组成,令人想到希腊陶瓶上的莨菪花图案花边。整个作品的风格是希腊的理想手法和埃特鲁里亚写实作风的结合。与这种希腊倾向不同的作品也不少,例如著名的青铜作品《卡比多列诺之狼》(Capitolin⁃ewolf)和《布鲁特斯像》等。

  绘画是埃特鲁里亚美术最突出的领域,在塔尔魁尼等处发现的墓中,差不多都有壁画。属于公元前6世纪的《牡牛之墓》是最早的壁画墓,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阿奚里斯故事,表现阿奚里斯与特洛伊罗斯的战斗,用线勾出骑马的侧面形象,用线十分随便,树木是图案式的,画得十分富有韵律感。公元前530年的《鸟之墓》壁画,表现占卜和丧葬的仪式,两边的墙上画有竞技、舞蹈的场面,最生动的是左边墙上的一对摔跤手,矮壮的个子,用力的肌肉,用黑线勾画出眼睛、鼻子、头发和胡须。这个时期的画中还有狩猎、钓鱼和风景场面,都很真实生动。属于公元前5世纪的壁画是由一批被称为“严格样式的大师”们画的,水平相当高。如公元前470年左右的《豹之墓》,后壁上画着在灌木和花草中饮酒、舞蹈的男女,人物姿态生动,色彩鲜明,体现出一派春天的欢乐,手中的酒完全是希腊式的造型。公元前4世纪以后的《鬼之墓》,可能受到关于冥府世界的宗教影响,出现了鹰嘴、赤发、全身青黑的恶鬼。壁画采用明暗法,具有凸凹的效果,这是绘画技巧的重大进步。

  共和时期的美术

  罗马共和政体起于何时,已经没有明确的资料,早期的艺术,似乎与埃特鲁里亚文化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至今发现的遗物甚少。所以罗马美术史一般都从共和末期开始。共和末期的罗马社会是极不稳定的,奴隶起义不断冲击着奴隶主的统治,贵族之间的内讧和争权夺利延续不断。罗马美术几乎都直接为这种政治斗争服务。建筑在宣扬统治阶级权威和直接服务于国家方面,显得特别重要。早在罗马城形成的时候(传说它是由被一只母狼哺育成人的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利姆尼建成的),帕拉丁山的圆形住宅就有筒形的天井和合理的下水道系统。公元前5世纪初的一些有意大利特点的神殿也多倾圮无存。公元前4世纪,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修建了从罗马南下布林狄西的阿皮亚大道;公元前3世纪纵贯南北的道路网把首都罗马和各主要城市直接连接起来;公元前2世纪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承袭泛希腊时代的习惯以广场为中心,广场周围是公会堂、演说台、僧院和神庙。它的遗迹至今犹存。公元前179年建造的蓬·罗德大水渠,证明罗马人把拱券技术用于桥梁和渠道的技巧,为了满足罗马贵族的享乐生活,这时还兴建了许多豪华的住宅和别墅。

  雕塑方面,罗马人同埃特鲁里亚人一样,为死去的祖先作雕像。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以后,罗马贵族大量收集和复制希腊时代的雕刻,同时也模仿希腊的样式雕刻纪念像和墓碑,这些肖像不仅外形酷肖,而且能够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强调个性和气质特点。在庞拜城遗城中发现的许多雕像均具有这种特点。现在可以见到的作品如:《恺撒》、《庞拜城某人头像》、《演说者》及《捧着双亲头像的罗马人》等。

  共和时期的绘画,大约亦出自希腊画师之手,在庞拜城遗址中发现不少宅邸内均画有美丽的壁画,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技巧相当成熟,虽然庞拜城的覆没是在帝国时期,但其中不少作品年代较早,此外罗马、拿坡里等地也都存在一些有共和时期壁画的古老宅邸,风格亦与庞拜的作品相似,将在帝国时期的绘画一节中一起来介绍。

  帝国时期的美术

  公元前27年,执政官屋大维击败安东尼之后,就任罗马帝国皇帝,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从此结束了罗马的共和制度,开始了集权制的帝国时代。帝国时代的艺术,明确地表现出歌颂皇帝的武功和威力,夸耀皇帝的威势和力量的社会作用。因而在艺术形式上也反对柔弱纤细的作风而表现出注重宏大气魄的特点。屋大维本人曾力图以古典盛期的希腊为楷模,要创造伯里克利斯的雅典那样繁荣的艺术,因而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再生,此后的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和谢维略斯时代(公元193—211年)也由于皇帝个人的提倡,出现过希腊古典的复兴。但总的来说,罗马艺术仍坚持其自身的特点,与希腊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在建筑方面,帝国的罗马出现了一系列足以与帝国的伟大业绩相辉映的宏伟巨构,围绕着罗马市中心的帝国广场,历代皇帝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业绩。至今还可以看到著名皇帝提图斯的凯旋门、谢维略斯的大凯旋门、万神殿、图拉真纪念柱和马可·奥里略斯的纪念像等作品屹立在荒凉的废墟之中。以下我们就几件著名作品看罗马建筑的特点:

  《科西姆竞技场》,始建于皇帝威斯巴桑时代,完成于提图斯时代(公元80年)。原先的设计是两层,后来改建为四层。外墙高达48.5米,内部划为5个座区,60排座位,能容纳8万观众。它是罗马传统建筑技巧——拱券结构的典型作品,内部由筒形拱券和交叉拱券组成,外部可看到四层连续拱券,每层为80个券孔,底层用多利亚柱式,二层是爱奥尼亚亚柱式,第三层是科林斯柱式,最上一层是紧贴壁上的方形装饰柱,二、三层立有100多尊雕像,现均佚散,每当节日,在四层的顶上升起鲜艳的彩旗,奴隶主贵族在这里观看残酷的斗兽和角斗表演。

  凯旋门是帝国时代十分流行的纪念性建筑。在马克西米大水渠和维斯塔神庙之间至今还保留着奥古斯都大帝的凯旋门,它在一个单拱壁面上又嵌上一对科林斯式假柱和一个希腊式的三角破风,显示出奥古斯都时代的希腊趣味。修建于公元90年的《提图斯凯旋门》是帝国前期著名作品之一,它是为纪念提图斯皇帝远征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的,在门洞内的浮雕上,表现了罗马士兵把犹太人的国宝——七星圣灯抬回罗马的情景。《谢维略斯凯旋门》(公元203年)和《康士坦丁凯旋门》(公元312年)均为三孔门,富丽堂皇,体现了帝国后期的矫饰倾向。

  图拉真(公元98—117年罗马在位)皇帝在位时修建的图拉真广场建筑群,包括议事堂、图书馆、神殿和至今仍耸立着的高36米的图拉真纪念柱。它的设计者为中东出生的阿布罗德洛斯。纪念柱建于公元113年,盘绕柱面的浮雕饰带总长195米,表现图拉真皇帝远征达西亚人的故事,柱顶原来有图拉真皇帝的铜像,后来被基督教会改为圣彼得的像。

  哈德良(公元117—139年在位)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罗马的万神殿。据说奥古斯都时曾由其女婿、大将阿格里巴建造过,但后来毁于兵火。由于哈德良也是一个醉心于希腊古典的皇帝,这个建筑完全承袭了奥古斯都的设计,体现了希腊与罗马的融合。它的门厅由希腊式的三角山墙与列柱构成,正殿则是罗马式穹窿形筒状圆顶大厅。直径33米,高42米。圆形墙壁分上下两段,下段有列柱与壁龛,上段则有假窗,壁厚达6米。其内部空间之广大、宏伟,在西方建筑史上是空前的。

  帝国后期,皇帝们争相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别墅,夸耀自己的富有,在建筑上也出现了被称为“罗马巴洛克风”的倾向。其代表如卡拉卡拉浴场、谢维略斯的别墅及贵族们的宅第和宫苑,都增加了优美华丽的装饰性,呈现出一定的颓废倾向。

  雕塑方面,奥古斯都时代的作品中最重要的纪念性雕刻是作于公元前13至19年间的《和平祭坛》,据说这是奥古斯都在完成了对高卢人和西班牙人的征战,奠定了罗马帝国的牢固基础后,为表示和平时代的到来而建的。祭坛上部浮雕的内容是帝国功臣、元老和皇室的祭祀行列,庄严的步伐、优美的线条,显然可以看出巴底农饰带浮雕的烙印。正面的浮雕被称为《大地之母》,表现慈爱地抚育儿童的和平女神安详地端坐在禾苗、家畜、水流和土地之间。祭坛下部的蔓草花纹,华丽丰富,弯曲缠绕的花草图案富有东方色彩。

  奥古斯都的雕像现存的有好几件,都反映出古典的趣味。例如《作主教姿势的奥古斯都》完全是古典前期表现在米隆和波留克莱妥斯作品中的那种漠然的表情。《戎装的奥古斯都》(因其出土于普列马波塔,亦名《普列马波塔的奥古斯都》)表现全身武装的皇帝举手向军队发出号令,脚边有带翅的胜利神紧紧跟随,构思和手法都令人联想到菲狄亚斯在巴底农神殿内的《戎装的雅典娜》。

  《马可·奥里略斯骑马像》,表现了帝国历史上艰苦的一页。这位皇帝在位时(公元161—180年),罗马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身为哲学家的皇帝以斯多噶学派的内省、无为,消极地对待现实的矛盾。这座铜像虽然表现他骑在马上的雄姿,但简朴的衣着,瘦削的面容,俯身下望而满含忧郁的神色,都深刻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是人像雕刻中的杰作。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对这件作品评价很高,由他设计的卡比多列诺广场,就将这件作品放在中央,至今屹立在罗马市内。

  肖像雕刻是古罗马美术中取得最大成就的领域,它一方面是由于埃特鲁里亚艺术的传统,一方面是罗马艺术重视现实的指导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帝国初期肖像雕刻的杰作如《阿格里巴》《维斯帕西安》均显示出对人物个性的深刻揭示。后来,在一般贵族和普通人的形象中,肖像艺术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粗陋,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尤其在2世纪的一些普通老年、儿童、少女的头像中,个性的表现具有十分出色的技巧,《高发妇人》《少女》《黑人》等人物的矜持、娴静、痛苦的情感,均溢于言表。3世纪以后,肖像雕刻失去了初期那古典式的严正和2世纪时的细致。由于帝国政治的混乱,帝王的肖像中流露出他们残暴、狠毒、奸诈的性格,出现了如《卡拉卡拉》《达札》等有代表性的作品。

  据米海里斯在《美术考古一世纪》中的考证,在4世纪初的罗马,公共雕刻之多简直令人不能置信:30米以上的巨像有两座,帝王和将军的骑马像有22座,还有80座镀金像、73座黄金象牙像,3785座铜像,普通的大理石像不计其数。从庞拜和赫尔库列姆遗址的发掘中,贵族宅邸有时一家就存有200座雕像的事实来看,这种描述是真实的。后来,由于东罗马拜占庭的需要、中世纪蛮族的掠夺,以及历代罗马统治者的摧残,到15世纪时,整个罗马就剩下5尊大理石像和1座马可·奥里略斯骑马铜像了。

  绘画的遗物有镶嵌画和湿壁画两种主要品种。1748年被发现、1860年全面发掘的古城庞拜和赫尔库列姆的遗址,提供了罗马共和时代晚期和帝国初期壁画原作的珍贵资料。这两座濒临第勒尼安海的小城,是罗马贵族休憩的场所。公元79年8月24日,附近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掩埋了包括这两座城市在内的附近村镇,许多建筑和雕刻珍品被埋入地下。直到18世纪才被发现。

  在庞拜和赫尔库列姆的宅邸中,绘有大量壁画,题材包括人物故事、林木鸟兽、花卉图案和静物风景等等。一般是在墙壁上以花边组成一个外框,在里面安排画面,墙面均有底色,构成强烈的装饰效果。从事这种工作的多为希腊画工,使用的也多为希腊粉本,除在希腊一章中已经述及的几幅根据确有姓名的希腊画家作品制作者外,在赫尔库列姆还发现一幅画在大理石板上的素描稿,记有“阿特纳伊的亚历山大”的署名。这幅画上画了5个玩球戏的妇女形象,前面两位蹲着,后面3位站着,除头发和衣服的部分花纹用浓重的调子外,全画均为线描,线条优美娴熟,造型准确生动,说明希腊罗马画师的造型能力已相当精确。庞拜发现的壁画《酒神的秘仪》,是一幅长卷,在深红底色上画出施行法术的各种姿态的男女形象20余人,基本上以明暗技法来表现结构。《采花的妇女》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身穿淡黄色长裙的妇女,背向观众,伸手采摘花朵,她那优美的姿态,配合着清淡的色调,增加了室内清爽宜人的气氛。还有一幅取材于希腊神话的《赫拉克列斯与依法》,表现英雄赫拉克列斯在司掌文艺与音乐的仙女面前受到感化的故事,这些作品据古罗马文献记载,不少出自希腊画家之手,或搬用了希腊绘画的粉本。其中,最能为我们提供希腊绘画的真实模样的作品,是拿坡里博物馆所藏的镶嵌画《亚历山大在伊苏战胜波斯国王大琉斯三世》,画面的总长度约4米左右,希腊骑兵与大琉斯的骑兵正面摆开,两军对垒。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从左方策马奔驰,直取大琉斯三世,而站立在双轮战车上的大琉斯则掉转马头,仓皇而逃。整个画面充满了紧张而真实的战斗气氛。除了构图上巧妙地利用长矛林立以表现战场之广大外,人物形象的表现也极生动。波斯士兵头上裹着长巾,特点十分显著;希腊士兵头戴盔帽也很有特点,大琉斯的驭手慌慌张张地一手拉紧缰绳,一手拼命扬鞭,神情十分真切。此画的原作者之一的菲洛萨努斯,据说曾随亚历山大远征,亲身参加过伊苏之战,所以能画得如此生动。

  镶嵌画另一个较为出色的场所是罗马郊外的卡拉卡拉浴场,不过其题材大多是动物和花草图案。

  这个时期还有用蜡画法来做壁画的说法,画法是将颜料溶入烧融的蜡液中,画家手持长柄铁勺,随时可以置于火上融化,这也可以说是油画技法的最早的雏形。

  总起来看,罗马美术的各个领域,均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特色:

  1.建立在奴隶制专制政体上的罗马帝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希腊有更大的提高,统治阶级对于美术的要求更加明显地表现为宣扬个人权威的目的,因而罗马美术的第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2.立足于这种功利的和实用的需要,罗马美术重视写实和个性的表现。这一点尤其在肖像雕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艺术家对他所表现的人物,从姿态、动作、表情、衣着,直到发式都经过认真的斟酌和推敲。雕刻家对眼的表现,也不像希腊那样忽视,他着力表现瞳仁,以传达眼神,而洞察人物的性格。

  3.由于奴隶主奢侈豪华的生活需要,罗马美术在3世纪以后日益重视华丽的色彩和繁缛的装饰效果,创造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对后来欧洲封建宫廷影响很大。因而罗马美术第三个特点便是它的装饰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