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徽墨传奇

  中国最有名的墨是徽墨,研化开来,细密润滑;用徽墨写的字,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千年不褪。如此神妙的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墨创始于何时,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作过甲骨颜料的微量化学分析,证明甲骨上的黑色文字是用炭质书写的,因此断定墨的出现大致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的商代。但是秦以前的墨大多是天然石墨,那只是一般的墨。

  徽墨的形成大概是在唐末,河北的墨工奚廷?逃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利用黄山松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当时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作诗绘画,安徽知府为了讨好皇帝,差人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果然不沾不涩,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连声称赞。当即就把奚廷?召到皇宫,封为“墨务官”,赐姓为李,又加封“奚墨”为“徽墨”。墨用了黄山松来制作,就成了徽墨,徽墨就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到宋代的时候,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这个时候的徽墨只是李墨的另一个名字,而李后主也在黄山脚下的歙州设立专门为皇宫制墨的机构。李廷?制作的徽墨到底有什么奥妙呢?它为什么能价比黄金?

  传说李廷?制作徽墨的时候,一斤松烟之中加入珍珠二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松烟就是用黄山松制作的松烟了;捣十万杵就是锤坯了,锤坯是将和拌好的烟料锤打成坯,每一锭墨要敲打十万次;珍珠、玉屑、龙脑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加的,也许它们对于徽墨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那几朵花。那么李廷?使得普通的墨成为徽墨的奥妙就集中到了黄山松身上,只有黄山松是黄山脚下所特有的,而徽墨也是在黄山脚下才成为徽墨的。是黄山松成就了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

  到了宋代,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10到11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创造了油烟墨;沈桂制作了“十年如石,一点如漆”的漆烟墨;吴滋制作的墨“滓不留砚”,曾经得到宋孝宗犒赏缗线两万的奖励;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在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皇帝就把李墨和其他各家的墨,统一定称为徽墨。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产量激增,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胡开文墨店的珍品。那么胡开文的墨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胡开文,本名胡天柱,安徽绩溪上庄乡人,他很小的时候就从家乡到休宁县城汪启茂的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此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只是到他接手岳父汪启茂的墨店时,汪氏墨店已濒临倒闭,他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叫“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业待兴,特来传达神明旨意。你可将店号改为‘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说罢,飘然而去。胡天柱从梦中惊醒,大喜,回到休宁,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接着,他制出的墨立刻轰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传说不能当真,但是胡开文的墨好确是真的,而墨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据说胡开文在黄山脚下的渔亭办了一片正太烟房,利用优质松木,精炼松烟,这就为优质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好墨还是黄山松创造的品质。

  徽墨是黄山的传奇,是黄山松写就的传奇。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在游览完黄山的绝妙风光后不禁赞叹:“黄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最特殊、最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自然遗产。毫无疑问,在我所见过的世界遗产中,黄山是最杰出的。黄山,中国的名片,我为它骄傲。”

  有些山美得像天堂,苍山就是这样一座被鲜花和传说包围着的天堂。

  苍山,又名点苍山,山色苍翠,白雪像是点染在苍翠的山头一样。苍山地区是风花雪月之地。风高而不寒,无沙亦无尘;花是传说中的龙女花,也是苍山地区的女孩子;雪只下在苍山顶;月映在洱海的水面。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阳春三月,到这里,你就只想从容地活着。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天上的白云叫阿凤,泉边的蝴蝶是雯姑,寻找爱人的男子可以生出金翅膀,骑着水牛可以找到金桥银路。

  如此天堂般的地方却沉淀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千古之谜,而这些谜被历史埋藏得那么深,让后世的人们几乎要忘记了它们的存在。600多年前,南诏和大理相继在这里号令周边,不可一世,可是如今它们却消失得那么彻底,连王陵都不见一点蛛丝马迹;与中原的鼎同等重要的铜鼓是国之重器,现在铜鼓的秘密却没有人能解开;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标志,但是如此美丽的三塔却埋藏着惊天的秘密。

  在苍山曼妙的风花雪月间,隐藏着惊心动魄的谜,这些谜在历史中埋藏得如此深,以至于只在鲜花和传说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痕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