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林则徐之死

  广东禁烟时期,林则徐得罪了广州洋商,他们怕林则徐再次得势就买通了林的厨师投毒害死林则徐。

  1850年11月22日夜,广东普宁县行馆里忽然哭声大作,原来是奉旨西行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刚刚在这里仙逝。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少穆,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领导的禁烟运动,揭开了我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他为了民族富强,放眼世界,探求新知的努力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林则徐宦海几度浮沉,1841年被清廷以在鸦片战争中“办理不善”等罪名,被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1845年起又先后被清廷任命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7月因病辞去云贵总督回原籍福州休养。这次为什么又死在广东普宁行馆了呢?原来这一年广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天地会起义,新登基的咸丰帝特命“卧病在籍”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急赴广西平乱。

  林则徐不顾病体衰弱,日夜兼程奔赴广西。不幸的是,才行至广东普宁就突然逝去,且弥留之际又连呼“星斗南”。其死因不能不使人们产生种种猜疑和传说。

  一说被投毒谋害致死。广东禁烟时期,林则徐得罪了广州洋商,他们怕林则徐再次得势就买通了林的厨师投毒害死林则徐。张幼珊的《果庵随笔》中记载:开始禁烟后,广州十三洋行的商人们对林则徐恨之入骨,当得知林复职将督师广西平叛后,大为惊恐,害怕林会卷土重来,就花重金买通林的厨师,在林的饭中投入泻药巴豆,致使虚弱的林则徐腹泻而死。广东《东莞县志·逸事余录》则直指害死林则徐的是广东十三洋行总商伍绍荣,因为在禁烟时,伍曾被林则徐拘押过。他恐林再次“复职督粤”特派亲信携巨款贿赂其厨人,用夷药投入食品中,致使林则徐一路上泄泻不止,终委顿而死。对于林则徐弥留之际连呼“星斗南”,经后人考证,林则徐实际上呼的是广东洋商聚集之地“新豆栏”因为福建话的发音“星斗南”和“新豆栏”同音。说明林则徐在临死之时已经察觉到自己被洋商所害,气衰力竭之时也只能简呼“新豆栏”以表示对凶手的愤恨和提示亲人们注意了。王逸塘在《今传是楼诗论》引录张之洞族孙张祖继诗集《弟民诗草》中《拜林文忠小像》的自注说:“新豆栏,广东要地。公临殁呼之,人讹为星斗南。孝达公莅此,如悟其语”。此注是对“星斗南”很有说服力的解释。

  另一说是病死的。一般官方都持此说。《清史稿》本传说:林则徐“行次潮州,病卒”。施鸿保的《闽杂记》卷四记载:“公患痔漏久,体已羸,至是力疾起行,十一月抵潮州,复患痢,潮守刘晋清暂留养疾,不可。次日遂薨于普宁行馆。”今人吴格经过研究认为,林则徐则是死于旧病复发。他在《林则徐死因考辨》中写道:林则徐五十七岁赴戍以来,脾泄、喘嗽、肺疾、疝气诸疾久患不愈,交相摧折。从云责任上引疾归里,实出于万不得已……又仓促受命驰往任所,结果“致脾泄复作,顿成亏陷”。林则徐为了赶路,三天没有服药。后来服用“中和之剂”后,吐泻有所好转,但因日夜兼程,得不到休息,引发了心肺旧疾以致“两脉俱空,上喘下坠”。医生在无奈之中用药投以参桂重剂,结果不但未能奏效,反致喘咳增剧,舌蹇气促,终至无法挽救。林则徐到底是怎么死的,对后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个谜。

  §§第四千古兴亡多少事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经65岁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