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北京古人类头骨化石之谜

  从北京人化石的安全考虑,有关方面在十一月初准备将其运往美国。化石分装在两个木箱内……但由于日军迅速占领了美国机构……从此,包括头盖骨在内的北京人化石下落不明。

  在北京西南郊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镇叫周口店。正是在龙骨山北坡的一个大岩洞里发现了举世瞩目的北京人头骨化石,以及粗糙古朴的生产工具和大量吃剩抛弃的各种兽骨。

  从地理上说,周口店正好处在山区和平原衔接的过渡地带,它的东南面是一望无际、微向东南倾斜的华北大平原,西、北两面是山峦重叠、连绵起伏的北京西山——太行山山脉的一部分,周口店周围的地层出露状况很好,特别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堆积物相当齐全,一向是地质学家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的石灰岩一般很厚,且多被带酸性的水所溶解,特别在褶曲发育、断裂很多的地力更容易为地下水所穿通,因而形成了许多天然洞穴和裂隙,常常会成为埋藏动物化石的巨大仓库和人类生活的理想场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是非常偶然的。1914年初,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接受中国政府的聘请,来华担任矿政顾问。安特生爱好广泛,学识渊博,不但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学者,还是一位出色的探险家。他来华后,非常关心中国各地的“龙骨”(即动物骨骼的化石)。1918年2月的一天,他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此后的1921年和1923年由外国学者单方面对另一地点又做了两次小规模的调查和试掘,发现了更多种动物化石,但没有达到寻找人类远古祖先遗骸的预期目的。

  直到1926年夏,外国学者在整理那一批化石标本时认出了一颗明确的人牙后,才再次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

  1927年,由代表中外双方的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西和医学院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经费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这一协议既坚持了维护国家权益原则,又尊重了外国学者的学术专长使合作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1927年,在周口店第一地点中段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发掘,挖掘深度近二十米,挖出的堆积物约三千立方米,获得动物化石标本五百箱,特别是找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可谓是旗开得胜。接着1928年的工作班子增加了中国学者杨钟健和裴文中,发掘面选前一年的东部,发掘的堆积物二千八百立方米,得材料五百七十五箱,又发现一件少年女性右下颌骨和一件成年人的保存有二颗完整臼齿的下颌骨,使去年根据一个单牙建立起来的“北京人”这个新属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证据。

  1929年,一颗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终于重见天日,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事情发生在1929年12月2日下午四点多钟,当时已经日落西山,北风又不断吹来,人人都感到寒意,但考古发掘工作仍在一个洞穴中紧张地进行着,天色越来越暗,人们点起蜡烛继续干。忽然有人大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人头!”话音刚刚出口,许多人就围拢过来。这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东西,今天终于被找到了。主持发掘的裴文中先生考虑良久,最后才决定当天晚上亲手把它取出来。一时间,这个消息成了当时的爆炸性新闻,成了北京城里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

  以后的发掘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除发现用火证据、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外,还发掘到了更多的人类化石材料,仅1936年11月间,贾兰坡就发现了相当完整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再次引起广泛的轰动。

  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转变过程中且更具人的性质的北京人化石的出上,是一个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然而,令人十分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均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中在美国人手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化石,包括人类化石和一些灵长类化石,出土后一直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底层的保险柜内。

  1941年,由于日美关系日趋紧张,在北京的美国侨民纷纷回国,从北京人化石的安全考虑,有关方面在十一月初准备将其运往美国。化石分装在两个木箱内,于12月5日用专列从北京运往秦皇岛,打算送上预定于12月8日抵达秦皇岛的美国定期航轮哈里逊总统号但由于日军迅速占领了美国机构,专用列车在秦皇岛被截,哈里逊总统号也未能抵达。从此,包括头盖骨在内的北京人化石下落不明。北京人遗址中出土的化石遗失清单包括北京人化石、山顶洞人化石及部分灵长类动物化石,分装在两个大白木箱子内。其中北京人化石计有:

  北京人牙齿七十四小盒,北京人牙齿五大盒,北京人残股骨几件,北京人上臂骨两件,北京人工颌骨三件,北京人腕骨一件,北京人鼻骨一件,北京人腭骨一件,北京人第一脊椎骨一件,北京人头骨片十五件,北京人头骨片一盒,北京人残下领骨十三件,北京人头盖骨十三件,从E地发现的北京人头骨,从D地发现的北京人头骨。

  曾经有许多人为寻找北京人化石的下落而四处奔波。1972年,有一位名叫詹姆斯的美国商人悬赏五千美元给能提供北京人化石下落消息的人。当时纽约有位老太太声称其丈夫从中国带回一箱化石,并索价五十万美元,但从她提供的实物照片看,它们并不是北京人化石。这些无价的北京人化石究竟在哪里,至今下落不明。

  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很大,东西长一百四十多米,宽度两至四十米小等,在洞的中部义向南北各伸出一个裂隙,经常出入的洞口估计在岩洞的东头。当北京人最初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时候,洞里绝大部分还比较空旷。长年累月的风雨给山洞带进了大量的泥沙,再加上洞壁、洞顶塌落下来的大量石块,以及北京人的生活垃圾、死亡动物的骨骼,结果山洞就一层叠一层地一直堆到了四十米高的顶部。从下到上的堆积可分十三个层次,年代跨度从距今七十万年到二十多万年,而北京人头骨则处在距今四十至五十万年的地层中,离我们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啊!

  迄今为止,在洞穴中发现的全部北京人的化石,有完整及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个、头骨破片十二件、下颌骨十五件、牙齿一百五十七颗、股骨断片七件、胫骨一件、肱骨二件、锁骨一件、月骨一件,大约包括四十多个个体的骨骼一如此丰富的人类化石在世界范围内是前所未见的。

  我们今天见到的周口店周围的环境和北京人居住的时候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前的龙骨山和它西边的小山头是相连的,由于年年岁岁不断被雨水冲刷,才逐渐隔开,成了独立的小山头,周口店与龙骨山之间的小河,从前比现在宽得多,甚至连整个周口店都位于古老的河床之内。在周口店村东太平山的西坡下,和龙骨山以北升平山的东南山脚下,都还保留着原来的河沙和大大小小的砾石。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远在数十万年前的周口店附近一带,还应有湖泊和沼泽地。

  如果我们把发掘和观察到的各种资料、信息综合起来,那么远在数十万年前的周口店就会在我们面前展现这样一幅图景:

  河流或湖沼的岸边长满,各种水草,并有一株一株的柳树点缀其间,水獭、水牛、水龟、河狸在水里栖息;大象也偶尔到河边来喝水。皮肤厚韧的犀牛有时安详地在湿地里走来走去,大概由于它的性情凶暴,有许多兽类看到它就远远地避开了。

  在辽阔的平原上,遍地生长着杂草,其中容易见到的有百合、鹿蹄草、蔷薇和蒿,有成群高大的野马和温良的鹿类往返奔驰或互相追逐着。

  西北方的高山区密布着浓厚的森林,有常绿的油松和柏树,落叶的桦树、栎树、榆树,以及好多种的干、鲜果树。在离龙骨山不远的地方,还有很多长着味道鲜美的小球形果肉的朴树和开小紫花的紫荆。根据古植物学家和古动物学家的研究,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生活期间,气候有从凉爽到温暖,从温暖到凉爽的现象,但大部分时期的正常气候和现在没有很大差异。森林里的鸟儿在歌唱,猕猴在树上跳来跳去,但这种平静的气氛,不时被虎豹之类的猛兽为了追赶喜欢跳跃的羚羊或善跑的斑鹿所冲破。

  正是在这样的天然平静、艰苦危险的自然环境中,北京人一代又一代顽强地生存着。他们用砾石制造简单古朴的生产工具,加工各种木器和骨角器;他们精心地维护着火种,用来照明取暖、烧烤食物、吓跑野兽。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四处流动,采集着各种根茎果块;有时成群结队地捕猎凶猛高大的野兽;有时用木棒和骨棒扒开鼠洞,捕获成窝的小老鼠;也有时两手空空或收获甚少,只能忍饥挨饿。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靠着辛勤的劳动和智慧,战胜了重重困难和灾害,抚育了生命,延续了后代。

  由北京人的遗骨可以推测他们的外貌。北京人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现代人的头盖骨是上部膨大,下部收缩,形成馒头状。相对而言,北京人的脑子还不算大,大约只有现代人平均数的百分之八十,如果和猿类相比,则又大得多,现代猿类的平均脑量只有北京人平均脑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现代人的嘴巴前缘和前额几乎是位于一条垂直线上,而北京人的嘴巴则特别向前伸,远远超出这条垂直线之外。可见,北京人的形象正好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说他像一只大猿,他又有若干人的特征;说他像人,是它保留的猿的性质也不算少。

  北京人的牙齿,虽然比现代人的牙齿粗壮得多,齿面结构也比较复杂,但和大猿的相比,就又显得弱小和简单,这一种近似人的性质,是用火熟食的功劳。北京人的四肢骨比头骨进步,基本上已具有现代人的形状了。他们的大腿骨在大小、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点上都与现代人相似,但还具有若干原始的性质,如现代人大腿骨的中段都是前后方向宽、左右方向扁,而北京人正相反,这一点是接近于大猿的。

  从北京人的肢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两手进行劳动,动作上和现代人相司。下肢虽已具有现代人的形状,但多少还有些屈膝。毫无疑问已能直立行走,甚至奔跑北京人的这种上肢比下肢进步,肢骨又比头骨进步的不平衡发展的现象,说明肢骨适应于直立姿势的发展要先于头骨的转变,而用手劳动在四肢的分化和进化过程中,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北京人的生活非常艰苦,营养也不丰富,他们的身高,男性只有一百五十六厘米、女性一百四十四厘米。寿命更比现代人短许多,统计结果表明:死于约十四岁以下的儿童,占百分之三十九点五;死于约三十岁以下的,占百分之七;死于四十至五十岁之间的,占百分之七点九;死于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占百分之二点六;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百分之四十。

  同时根据脑壳模型印出来的一些现象,可以推测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特别是他们已从事真正的劳动,成为社会中的人,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自然不可缺少。语言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历史上具有无可与比的地位。

  和北京人化石以及各种动物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许多形状特殊的石块,这些石块既不是原生于岩洞中,也不是被水冲进去的,而是北京人制造的真正的劳动工具——石器。认识北京人的石器,并非易事,从安特生提出石英碎块可能是古老人类的石器后,差不多经过了十年时间才得到证实。

  制造石器的原料大都来自洞外附近河滩上的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砾石,也有从两公里外的花岗岩山坡上找到的水晶北京人用砾石作锤子,已能根据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打制方法生产石器,修理工作也用石锤,从修理出来的痕迹看,似乎也使用了木棒和角棒。石器以向一面修理为主,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由劈裂面向背面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且多为小型,许多加工修理得很好的石器重量在五克以下。

  北京人的石器有多种类型,他们常常挑选一些扁圆形的砂岩或石英岩砾石,或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用来砍伐木柴或打猎用的木棒;他们使用最多的是“刮削器”,是用大小不同的石片经过修理而成,有盘状、直、凸刃、凹刃和多边刃等形状,大型的凹刃刮削器,适用于刮削特猎用的木棒,小型刮削器大概是充当刀了;北京人制造的“尖状器”最为精良,只有一节手指那么大小,制作时先从石块上打下石片,然后沿着石片两边把宽的一头打成尖,制作的程度和打制的方法都比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术水平,其中一件类似石锥的尖状器,长长的尖头并有两个肩膀,把它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阶段,也算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关于尖状器的用途,有人认为可以割刺兽皮,或用作挖取树虫的工具,有人则认为可用以挖剔骨头上的肌头筋脑。

  在出土的古物遗迹中,常有显示用火的痕迹,这表明在四五十万年以前远古人就开始使用和控制火了

  我国古代文献中常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记录,从出土的北京人住居中,人们发现了火的遗迹从而知道几十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就懂得使用和管理火了。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有灰烬、炭块、烧过的骨头和石头。经火烧过的骨头,表面上出现了裂纹,甚至变得七扭八歪的,有的颜色变成了蓝、绿、灰、褐和黑色。烧过的石头也都裂开了纹,有些埋藏在灰烬中的石灰岩变成了石灰。

  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确凿,毫无疑义,而成堆的灰烬,不使火向四周蔓延,证明他们已有控制火和管理火的能力。用火,在人类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社会的进程。但在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人是怎样取得火种,怎样管理和利用火,如何使火永保不灭,所有这些问题仍然是北京人留给我们的谜。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