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不倒的万里雄关长城之谜

  中国的万里长城在世界上是鼎鼎有名的。它是中原汉族统治阶级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屏障。只要北方的游牧民族攻破了这道强大的关口,越过长城,那么中原、包括长江以南的江山就难保不被吞并。所以,长城从战国时期一直修到明朝,说到修建的时间之长,工程之巨,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建筑能与之相比。

  长城的用途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因为当时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处,相对中原王朝来说还处于生产力相当低下的阶段,有的部族经常劫掠外族,侵犯内地,对中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威胁。在古代作战主要靠骑兵和步兵的条件下,高大的城墙便成为安全的屏障,有军队把守就更难逾越。长城的修建,还有利于开发屯田、保护屯田,促进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保障通讯和商旅往还的安全,方便了文书的传递、使节和商旅来往。

  早在战国时候,七雄之一的北方强国燕国修建了易水长城,位置在燕国南部边界,大致相当于今河北易县西南,向东到文安县,长约500余里。修这道长城的起因是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燕国曾把一位著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一时安定。东胡人对秦开很信任。后来秦开回燕国,发兵大攻东胡,把东胡赶出1000多里以外。此后燕便筑起北界长城以防东胡的骚扰。当时也有其他国家修筑长城,后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就把一段段六国长城连接了起来,这才有了“万里长城”的名称。

  这条秦长城,在今天的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将军带30万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后,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北面和东面连赵、燕的旧长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旧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南部洮河边),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对于防止匈奴的骚扰,保障北部十二郡的开发,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使用民力太多。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男劳力仅500万左右,仅是修始皇陵、阿房宫就占150万人,筑长城约50万,加其他杂役共300万人,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以上,人民活不下去,就起来造反。于是秦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夭折的朝代之一。

  秦始皇修长城时,民间就流传着一首《长城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歌词意思是说: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养活,生了女儿就好好地用肉干喂养她。因为男孩长大就要被抓去修长城,再也不会回来。你没看见那长城脚下的尸骨都堆积成山了吗?这首诗反映了秦始皇修长城给劳动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长城本没有什么错,但统治者通过修筑长城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是不应原谅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山海关上还建有姜女庙。据修庙的主事人张栋在他的《贞女祠记》中说:孟姜女姓许,陕西同官人。丈夫范祀梁被秦始皇抓到北方修长城,姜女做寒衣万里寻夫,迢迢远道找到长城脚下时,丈夫已死,埋在长城之内了。她痛哭了几天,终于哭倒了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早是从祀梁妻的故事演变过来的。相传春秋时齐大夫杞梁战死,他的妻子放声大哭,说:“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祀城终于被她滂沱的泪水哭倒。唐朝僧人贯休写了一首《祀梁妻》,把她和秦始皇筑长城的事联系了起来。诗里说:“秦之无道兮四海苦,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祀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祀梁骨出土……”从此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的故事就传开了。从这些诗歌和传说中可以看出,长城这一伟大的建筑,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尸骨和土石建造起来的。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完整的长城是明朝修筑的,而秦长城则废弃在风沙肆虐的荒野,所以,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秦长城,或者说早期的长城是什么样子,就成了一个未知之谜。从现在临洮北边秦长城遗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层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层压得非常坚实的黄土,黄土上筑起有夯土层的城墙,夯土层为黄色粘土夹碎石。2000多年前的人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夯筑办法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汉代因北方匈奴经常入侵,从汉文帝汉景帝开始,就继续修缮秦长城。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击破匈奴,匈奴昆邪王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开始筑外长城(即河西长城),前后不到十年,便建成了2000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11500多里。汉武帝还改进了长城的布局,在相隔一定距离时,选择险要地形,修筑列城、城障,用烽火相连。武帝以后,昭帝、宣帝继续筑城,发民屯垦。最后修成一条全长近二万里的长城,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长城防线。在修筑长城的同时,汉朝大力推行屯田的政策,把人民迁移到长城地带,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西部边疆得到迅速开发,这才有了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

  从南北朝到元代,中间有很多王朝都修过长城,但规模都不如秦汉时代。而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朱元璋从开国建国号的第一年(1368年),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北京北面居庸关等处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此后共计大规模修长城达18次之多,到弘治十三年(1500年)基本完工,全长12700余里,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

  明长城的特点是: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在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到二十几重。并在长城南北设了许多城堡、烽火台,用来瞭望敌情,传递警报。长城对明朝的意义在哪里呢?明朝建立以后,原来的统治者元蒙贵族逃回蒙古,不断南下骚扰掠夺,东北又有女真族兴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朱元璋在即将打下江山的时候,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对修筑各地城墙很下功夫。全国务州府县的城墙都用砖包砌,修得十分牢固,长城的工程当然就更为浩大。

  长城的建筑主要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尽量利用陡险的山脊,外侧峭直,内侧平缓。并开山取石,凿成整齐的条石,内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坚实。黄土地带主要用土夯筑。沙漠地带用芦苇和红柳枝条层层铺沙粒小石子,例如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如此,保存下来的城墙,沙粒石子已经压实,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粘结在一起,相当坚固。望楼的阶梯则用几十层纤维粘叠而成。明朝的长城在重要地段用砖石垒砌,就地开窑厂烧砖瓦,采石烧石灰。

  许多人虽然到过明长城,名正言顺地成了“好汉”,但他们未必了解明长城的建筑结构。明长城的建筑与军事防御体系是相配合的。例如明代在长城沿线设有军事管理区,叫做镇,由总兵和镇守指挥本镇所辖长城沿线的兵马。有的镇下面还设“路”,驻守在重要的关城地点,路的头目叫“守备”。如山海关路,守备驻守在山海关城里,管附近十几处关隘。关隘即关塞和隘口,是长城线上的重要据点,一般都在险阻的地方。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称为隘口,在隘口筑城设险堵塞通道,就称为关塞。重要关口由守备把守,次要关口设千总把守。沿长城还有城、堡、障等防御建筑。

  “城”是与长城紧密相连的防御性城,它不同于州城和县城,面积不大,相距几十里不等。“障”是比城更小的小城,主要住兵,也可有居民。“堡”是驻防的守兵住所,设“百总”或“把总”看守,守兵数目由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有些堡内有烽火台。长城两边还有烽火台(又称烟墩或墩台),有的紧靠长城两侧,也有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台上有少数守兵,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烽火台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下有兵士住的房子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大约十里一个烽火台。汉朝的烽火台在台上竖一个高架子,上面挂个笼子,里边装干柴枯草,夜间放火,叫做“烽”。台上堆着许多燃烟的柴草,白天点烟,叫做“燧”。唐代则在台上安火炬,各离25步,每台四个土筒,各高一丈五尺,点火烟时,一个炉筒一人开闭,称一炬,根据敌兵多少决定放几炬,不满千人放两炬,3000以上放三炬,一万以上放四炬。明朝又有改进,除了放烽烟以外,还加上硫磺、硝石来助燃。

  长城的城墙随地形决定高低,地势陡则矮一些,地势缓就高一些。墙身内侧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圆形拱门,门里有砖石梯通到城墙顶,供守城士兵上下。墙顶外侧砌成垛口,古代叫雉堞,上有了望口和射眼。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还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墙台是平时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里边可住守城士卒,储存武器。这种墙台是明代名将戚继光发明的。

  这么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人力物力,的确不是一个朝代就能完成的。在遥远的古代,生产和安全条件如此艰苦,那些修长城的劳力不知运用什么技术手段完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建筑。我们通过史料得知,修长城的劳力主要是戍防军队,其次是强征的民夫,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秦汉时有一种刑罚叫“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白天看守巡逻,夜里修筑长城,十分辛苦,这种刑罚一般为期四年。明代修长城时没有施工和运输的机械,主要靠人力搬运,大条石一块就有2000多斤,大城砖一块也有30多斤,内含沙石子,非常坚硬,石刻不动。搬运方法主要是排成长队传递,也采用了手推小车、滚木、撬棍、绞盘等简单的工具。有时还利用畜力替代人力,传说八达岭在修建过程中,曾让毛驴驮着装满石灰的筐,在山羊角上系了城砖“挑”上山去,代替人力运输。但大量的工作还是靠人力完成的。说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血泪,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