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东方瑞士”之谜

  一个城市的名字总是和它的特色紧密相连的。位于山东半岛的青岛市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冬不严寒,夏不酷热,冬夏如春,为驰名中外的疗养、避暑和游览胜地。国内有“花园城市”雅称,外国人则誉为“东方瑞士”。可是青岛这个城市的名称是怎样来的,至今学术界仍无一致的说法。

  有的人认为,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青岛”而得名。小青岛位于青岛湾内,与青岛市隔海相对。在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在小青岛上建立灯塔,于是便用这个岛的名字来命名整个市区。而在这个岛的原名上加上一个“小”字,称为小青岛。

  说“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青岛”而得名,这种说法是缺乏文字记载的。道光《胶州志》、同治《印墨县志》均未明确两者的关系。从字义上说,凡带“岛”字的都是由岛命名也不确切,如青岛附近的薛家岛、顾家岛等村,都是陆地,并非海岛,这就不能说带“岛”的地名全为海岛。鲁海又引证了青岛原是一海口渔村名称,明万历年间开航为海上贸易港口。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立海关分关。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始成为一个市镇,也称青岛口。1898年至1929年间整个地区称“胶澳”,青岛是“胶澳”的一个市区名称。1929年后,青岛是指整个地区的名称。因此,青岛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含义。青岛自古以来南北航线有深水航线与沿岸线,沿岸航线中胶州湾为必经之途。海岸线上的阴岛及麦岛以岩褐色深为著,黄岛以岭赭土黄为标志,而青岛树木葱郁,郁郁青青,可能由此而得名。

  还有人认为青岛是由青岛村发展而来的。青岛在清朝末年已经是一个市镇的名称。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道员刘仓芬在《查勘胶州湾条陈》中说:“……胶州澳澳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文中所说“高四十七八丈”,实指青岛山,在陆上而不在岛中;“有市有关”,更非在岛。所以清末青岛已是陆上一地区名,再后成为城市名。

  现青岛市区历来属即墨所辖,清末属仁化乡范围,原有十个村庄,即青岛村、顾家村等,青岛村就位于青岛的对岸。按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应该说青岛村以青岛得名。青岛村东部的小山,又命名为青岛山。据《胶澳志》:“青岛电报局始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初为报房。”青岛应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较大市镇。据日文《胶州湾》所载:1899年10月12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是青岛作为城市最早出现的名称。至于“青岛”这个村庄名称是怎样来的,还需进一步印证。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青岛是来源于前海的一个小岛名,即胶州湾入海口北面的青岛。清同治《印墨县志》:“青岛,县西南百里”,在“山川脉络图”中标有这个岛屿,《海程》一卷中说:“青岛西圈,可容船十余只。”道光《胶州志》“广轮分率开方总图”中也画有青岛。乾隆十六年手抄本《灵山卫志》:“小青岛在淮子口(胶州湾海口名)对岸,入海者必由此道。”《莱州府志》有万历间叫“青岛海口”的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知县的许铤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中记有“青岛”,这是有关青岛的最早记载。

  究竟是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我们还不知道。但是,从上面两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青岛的发展历史还是十分有意思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