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泰山名胜的来历之谜

  泰山上有很多名胜古迹。来历颇为复杂,比如“回马岭”、“无字碑”的由来,至今莫衷一是,不过细细考察一番有关历史,倒也颇有意思。

  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800米,古名石关、瑞仙岩,这里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景色十分优美,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东西崖勒刻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回马岭》诗三首,是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最主要的有三种说法。

  宋真宗赵恒回马说。此说流传最广,与清乾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咙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现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清宋思仁编写的《泰山述记》中记载:“回马岭,重岩叠嶂,一名石关,应劭谓之天关,至此马不能行矣……相传宋真宗回马处。”

  可是,从历史记录来看,宋真宗赵恒来泰山封禅并不是骑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于泰山脚下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颂碑》中记述:“上乃乘轻舆,陟绝嗽,跻日观,出天门。”登山是攀盘道石阶,“轻舆”应是指山轿而不是马车,也就谈不上回马。而且早在唐朝由道士郭行真立于岱庙的《唐岱岳观造像记碑》中就有“回马岭”之名:“山人王昌字大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登泰山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微各携茶果拱候于回马岭。”可见,“回马岭”之名并非始于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之时。

  明萧协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导游》认为,“回马岭”之名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传很广,其中一首描绘唐玄宗李隆基骑马封禅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由此可见,唐玄宗李隆基骑马登封泰山是确信无疑的,不过认为“回马岭”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牵强之嫌。

  还有人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泰山封禅仪记》的记载:刘秀“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此文的作者是随汉光武帝刘秀一起登山的泰山郡守应劭,可信性较大。以此推断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回马有一定的道理。

  回马岭暂且搁下,来看看泰山上另外一个有趣的东西——无字碑。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六米、宽一点二米、厚零点九米的长方形石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因此人们称之为泰山“无字碑”。

  对这方巨碑,古人曾有吟咏,“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意思是说秦始皇在泰山树立无字碑的目的在于焚书。诗人总是想象力异常丰富,泰山无字碑果真是秦始皇所立吗?未必。

  封禅是封建帝王祭天地的大典,传说从上古至周成王时,有七十二王到泰山封禅,《封禅书》只记下无怀氏、尧、舜、周成王等十二君王。可以断言,泰山无字碑绝不是七十二王中的某王所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当他进入今山东省邹县后,“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段记载提供的证据确凿,说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绝不是无字之碑。

  秦始皇的泰山碑早已不存。现存岱庙的秦碑,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的。该碑原立于玉女池旁,高不过四五尺,有220字。宋代刘跤曾摹其文,当时尚可辨认146字。明嘉靖年间将碑移至碧霞祠时,仅剩29字。这方石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之一,也是保存李斯手迹的珍品。元代郝经在《太平顶读秦碑》诗中盛赞李斯的书法“拳如钗股直如箸,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泰山无字碑不是秦始皇所立,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这方石碑究竟为何人所立呢?

  汉武帝很有可能是立碑之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就有封禅泰山的念头。据《西汉会要·封禅》记载,“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艾安,缙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窦太后不好儒术,使人微词赵绾等奸利事,按绾、臧,绾、臧自杀,诸所立皆为废。”这段记载说明汉武帝即位之初其所以未能如愿封禅,一是巡狩、封禅的仪式未制定好,二是窦太后暗中所阻,迫使鼓吹封禅的儒生赵绾、王臧自杀,以惩一儆百。这样,封禅之事便暂时搁下了。

  著名文臣司马相如死后留有一封遗书,力劝武帝上泰山封禅。司马相如的死,使汉武帝有了旧话重提的机会。于是,汉武帝召集50余名儒生,讨论、起草封禅仪式。然而数年拿不出好的方案来,因此,封禅之事又暂搁下。

  武帝自公元前141年即位,30余年后,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终于走出皇宫,踏上登泰山封禅的旅程。武帝到泰山是在公元前109年初,当时“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立石之泰山颠。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封禅书》)。这说明武帝确是在泰山顶竖过碑的,但史籍上只载“立石之泰山颠”,却没有“刻所立石”的记载,这又证明武帝所立的是一方无字碑,这方无字碑与现存的无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极顶,极有可能泰山的无字碑就是汉武帝所立。

  《泰山志》载《阮氏封泰山论》上也说,如果不是开国皇帝,是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的。因此,汉武帝只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是,汉武帝可以援引秦二世的方式大颂他的文治武功,他不会大老远跑来只是为封禅而封禅,而放弃在泰山碑上留下文字的机会的。

  也有人认为,泰山无字碑原是有字碑,只是饱经风雨,字被风化剥蚀殆尽,以致无迹可寻。可是,现存无字碑石的风化并不严重,这个说法也不尽可信。由于石碑距离今天的时间太久远,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