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难识庐山真面目

  在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湖口之西,有一座千百年来令人神往的名山,那就是以“奇秀甲天下山”著称的庐山。庐山之名是怎么来的呢?

  “庐山”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前后的典籍中,庐山又被称作“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关于庐山的名称,还流行着如下三种传说:

  其一,传说周威烈王时(即公元前4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就把匡俗求仙之地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之名因此而得。因为成仙之人姓匡,所以又把庐山称为匡山,或称作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称康山。

  其二,传说周朝时,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空庐一座。人们就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因为成仙者名铺,所以又称为辅山。

  其三,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异。说是匡俗之父东野王,曾同鄱阳令吴芮一道,辅助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今江西波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鄱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庐山历来为帝皇所重视,特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分别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巡行南方各地,到达荆楚一带,特意拜访庐山。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兴致勃勃地登上庐山上霄峰和紫霄峰。汉武帝还虔诚地祭祀了庐山,并封匡俗为“大明公”。据《汉书·卫青传》载,汉武帝让他的姐姐平阳公主与大将军卫青合葬,“起冢象庐山云”。

  面积达250平方千米的庐山,是怎样飞峙在这一马平川的大江南岸呢?古时候有过秦始皇“赶山塞海”的传说:秦始皇为了修筑自己的骊山陵墓,曾以神鞭劈开骊山一角,将其赶到了长江、鄱阳湖边上。可是,还未来得及将此山再赶入大海,为自己铺平通往蓬莱仙境的道路,丢失神鞭的南海观世音便赶来悄悄地将神鞭换走了。气得始皇帝对着大山猛抽了99鞭,直抽得满山鞭痕,汗如雨下,而此山仍纹丝不动。从此,99条鞭痕便成了99道锦绣山谷;那流淌的汗水,却化作了终年不息的银泉飞瀑。秦始皇扔下的赶山鞭,竟变为耸入云端的桅杆峰。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庐山的形成,只能是地质年代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后经造山运动,才使庐山脱离了海洋环境。现今庐山上所裸露的岩山,如“大月山粗砂岩”就是元古代震旦纪时代的古老岩石。那个时代的庐山并不高,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它经历了数次海侵和海退。庐山大幅度上升是在约距今六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当时,地球上又发生了强烈的燕山构造运动,位于淮阳弧形山系顶部的庐山,受向南挤压的强力和江南古陆的夹持而上升成山。山呈肾形,为东北——西南走向,形成了一座长25千米,宽10千米,周长约70千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这就是千古名山庐山的形成过程。

  庐山“奇秀甲天下山”之说并非过誉。因为这里无论石、水、树、峭无一不是绝佳的风景,五老绝峰,高可参天,经常被云雾缭绕。说到庐山多雾,这与它处于江湖环抱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由于雨量多、湿度大,水气不易蒸发,因此山上经常被云雾所笼罩,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90天是雾天。大雾茫茫,云烟飞渡,给庐山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凡到庐山者,必游香炉峰,因为香炉瀑布,银河倒挂,确实迷人。李白看见香炉瀑布后,万分赞叹,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瀑布飞泻轰鸣之美,至今令到此观光的游者大为倾倒。

  庐山有没有出现过冰川的问题一直在我国地质界存在争议。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北大学生到庐山实习,发现那儿的一些第四纪沉积物,若不用冰川作用的结果来解释,很难理解。以后的几次考察,从不同角度再研究了这些现象,确信系冰川作用之结果。他说庐山上下都堆积了大量的泥砾,平底谷、王家坡的山谷都布满了红色粘土及巨大的砾石,有的泥砾层甚至分布在分水岭上。砾石中,有的直径达一二米,风化磨损较浅,砾石夹杂着粘土,组成长丘,作扇状分布于庐山与鄱阳湖之间的平缓地带。泥砾中的粘土颗粒细腻粘韧,砾石及石块表面光滑,有的甚至有十分清晰的擦痕,很难认为是残积物质。泥砾堆积最远者距庐山有六千米之遥,也很难用流水作用解释。若以冰川作用来解释上述情况,则疑问可为之冰释了。

  当时,国际地质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第三纪以来,中国气候过于干燥,缺乏足够的降水量,形成不了冰川。因此,李四光提出庐山存在冰川的观点,并没得到地质界的一致承认。英籍学者巴尔博根据对山西太谷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在第四纪时只有暖寒、干湿的气候变化,没发生过冰期。他说:“庐山周围盆地的可疑沉积物,初看极似冰碛物质,但是仔细研究之后,似乎觉得必须寻求另外的解释”,认为长丘是侵蚀形态而非堆积形态,砾石的圆形是边棱已被风化的结果。

  根据李四光教授的见解,由于冰川运动,庐山才有如此多姿多态的飞瀑流泉。由于庐山终年云遮雾罩,时而似薄纱漫舞,若隐若现,使人难以捉摸;时而似大海扬波,气势磅礴。其中,最为壮观的是瀑布云。每当春秋时节,雨霁初晴,从牯岭街向东北方瞭望,常能看到大片大片似波涛翻滚的云雾,越过山顶,泻入山北,云流不断。其余像峭壁危岩的龙首崖,玲珑俊伟的山南秀峰,高华壮美的大汉阳峰,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庐山风光的旖旎和气象万千的风貌。难怪苏东坡到庐山时,游历途中,吟出了自己对庐山的观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针对李四光的看法,法籍学者德日进提出,若李四光教授所主张的如此广泛的近代冰川,就要有令人瞩目的确切无误的地貌特征,但事实上没有。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组成两个考察队,分别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新生代地层进行考察,考察结果也否定了庐山曾有过冰川。

  以后几年里,李四光也在寻找更多的冰川证据,并以说服怀疑论者。1936年,他在黄山又发现冰川遗迹,更加证明庐山曾有冰川。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李四光对庐山的第四纪冰川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于是著成《冰期之庐山》一书,总结了庐山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庐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碛泥砾,描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发现的纹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这书专门写了“冰碛物释疑”一章,对反对论者所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反驳。对于泥砾的成因问题,他否定了风化残积、山麓坡积、山崩、泥流等成因的可能性,再次肯定泥砾的冰川成因。至于中央研究院调查组发现的存在红土化现象,正好说明庐山地区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冰期与间冰期。不过,庐山到底有没有存在第四纪冰川,至今仍是一个谜。

  庐山地处副热带湖盆地区,盛夏之时,这里却凉爽如春,气候宜人,历来为游览避暑胜地。自从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后,庐山就一直是我国佛教的中心之一。东汉时山上的寺院多至380余处。从东晋到北宋的800余年中,是佛教在庐山十分兴盛的时期。被后人推为东方佛教“净土宗”始祖的东晋高僧慧远大师,曾在此创建了东林寺,对国内外佛教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慧远从到庐山(晋太元六年,381年)至去世(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在庐山36年。据说这期间,他“变不入俗,影不出山”,一心在东林寺聚集徒众,宣扬佛法,阐发佛理,论赞佛经。他派遣迎远禅师等人,横跨荒漠,逾越葱岭,前往天竺(今印度等地)取经。迎远禅师等返回庐山后,在慧远主持下,将佛经译成汉文,与长安的名僧鸠摩罗什交换经本。慧远撰写(般若经)序文,前后所著经、论、序、铭、赞、记、诗等,凡十卷,编为《庐山集》。慧远还与达官、显贵、学者、闻人,乃至农民起义军领袖相交往。因此,慧远声振遐迩,成为南方佛教和佛学中一个重要派别的领袖。他除了经营自己主持的东林寺外,还扶植、资助他的师兄弟及门人弟子在庐山兴建数以十计的寺庙。庐山西北麓的许多寺院,几乎都与慧远有关,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东林寺后面百花灿烂、万紫千红的锦绣谷,据说曾是慧远种植药草之地。

  自东晋以来,庐山向为文化学术圣地。南唐异元间(937~942年),庐山白鹿洞被建为“庐山国学”;至北宋初,扩大为白鹿书院,同时与睢阳、石鼓、岳麓并名为天下四大书院。后白鹿书院经南宋理学家朱熹重修,更是声名大振。明清以来,庐山也一直是全国性的文化学术集中地,学者名流,络绎不绝。古往今来,不少诗人墨客、文人学士都曾来过庐山。唐代诗人李白特别偏爱庐山。他到庐山后,认为“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庐山之神秘,庐山之莫测,让无数人为之称奇感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